佚名
所謂無色,乃是最真切的色彩、最繽紛的世界。世界何其多彩,摘去那片彩色玻璃,用無色去看待世界,一切都會返璞歸真了。
世界“無色”,你的心亦是如此。
猶太人至死研讀的羊皮卷《塔木德》中有過這樣一句話:“為什么人的眼睛是黑色的呢?因為只有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我們看世界也是如此,用無色的眼睛、用纖塵不染的心去靜觀世界之大,方能領略生命的多彩。這種境界,乃返璞歸真。
返璞歸真,不用彩色玻璃蒙在眼睛上看世界,活的是大氣的人生,要的是從容的胸懷。以無色,東坡看濛濛煙雨,看到的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魯迅看泱泱中華,看到的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男貞?。
返璞歸真,不用彩色玻璃蒙在眼睛上看世界,收獲的是執(zhí)著人生的勇氣,創(chuàng)造的是一隅天堂。我們不妨眷戀生命,執(zhí)著人生,但也要像蒙田所說的那樣,隨時收拾行裝,與人生告別。這一種有悲觀墊底的執(zhí)著,實則是一種超脫!
返璞歸真,不用彩色玻璃蒙在眼睛上看世界,要的是身體力行的決心,成就的是萬古長青的陰涼。莊子之言,“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與梭羅的《瓦爾登湖》合契若神:“湖是大自然的眼睛,望著它的人,自知深淺。”前者為中國的神人,以逍遙游、化蝶舞向世人昭示返璞的樂趣;后者乃西方之先知,于瓦爾登湖邊的小屋中,將這一切押上了最美的韻腳。此二者,無不透露出歸真的智慧。誰又能說這種無色沒有呈現世界的本色,生命的繽紛呢?
云淡風輕,且歌且行,試問大地,如今又有幾人是以無色見之于世界呢?
無色之色,名曰至色,得道之士,乃見其真。你若盛開,云淡風輕,用無色遇見世界的美好,與繽紛撞個滿懷!
評點
作者選取了“不用彩色玻璃蒙在眼睛上看世界”的角度精準立意,認為“無色,乃返璞歸真”。全文緊扣返璞歸真,從“不用彩色玻璃蒙在眼睛上看世界,活的是大氣的人生,要的是從容的胸懷”“收獲的是執(zhí)著人生的勇氣,創(chuàng)造的是一隅天堂”“要的是身體力行的決心,成就的是萬古長青的陰涼”三方面分層展開剖析,結構清晰。行文中選用了東坡、魯迅、梭羅等人的素材,典型新穎;用《塔木德》、莊子和蒙田等人的名言佐證觀點,增加了文章的內蘊。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