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市四甲小學(226100) 張 美
小學數學操作學習的優(yōu)化策略
江蘇海門市四甲小學(226100) 張美
動手操作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教學中,要避免讓學生的操作學習走入“標簽式”“放羊式”“程序式”的誤區(qū),要讓學生的操作學習具有需求性、過程性和思考性,從而對學生的操作學習進行優(yōu)化。
操作學習誤區(qū)對策
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操作學習時存在諸多問題,出現了標簽式、放羊式、程序式的“假操作”現象,這些都是由于缺乏了操作需求、缺乏了操作引導、缺乏了操作思維所導致的。在“學為中心”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從以下三方面來優(yōu)化學生的操作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學習時,教師要基于學生的操作需求點,抓準學生操作學習的有效時機。
例如,“梯形的面積的計算”教學片斷
師:我們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然后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梯形能不能轉化為已知圖形,然后進行面積公式的推導呢?
生1:我覺得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然后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呢?
生1:如果把兩個相同的梯形拼在一起,就能夠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你的想法很好。老師已經給你們準備了學具。同學們,請按照他的這一個想法動手試一試吧。
(由于有了前面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的基礎,學生很快就通過動手操作探究出了梯形的面積公式。)
師:大家通過動手操作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然后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其實,我們還可以把梯形轉化為三角形或者長方形,這樣也可以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你們可以課后試一試。
以上教學中,學生的動手操作不是教師強加的,而是來自學生學習上的需求,因此,學生的學習就十分主動,也十分有效。
學生有效的動手操作離不開教師的適時指導,在這個調控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扶”和“放”兩者之間的“度”。
例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片斷
師:在你們的學具袋里有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和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請你們把學具袋里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夠拼成什么圖形。根據你拼的過程能夠推導出銳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
(學生動手操作,他們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根據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師:學具袋里還有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和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請你再動手拼一拼,看一看能不能推導出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顯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操作學習是十分有效的。在教師“扶”的過程中,學生邊操作邊體驗,積累點滴;在“放”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全身心投入,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積累了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
動手操作就是為學生提供手腦協調發(fā)展的訓練,既是知識應用的過程,也是技能形成的過程。教師要盡可能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體驗到知識的形成,從而對數學知識進行“再創(chuàng)造”。
例如,“5以內數組成”教學片斷
教師先讓學生拿出2根小棒,分成左邊一堆,右邊一堆,每堆各為1根,然后讓學生說說把2分成了什么和什么,再讓學生拿出3根小棒,也要分成左右兩堆,但是沒有直接讓學生去分,而是讓學生想一想該怎么分后再同桌兩人合作,兩人分的要不一樣,并互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最后讓學生分一分4根小棒。這時教師要求學生有順序地說一說分4根小棒的三種方法,并指出,如果還有不清楚的,自己可以再擺一擺。學生經過交流,形成了4可以分成1和3,2和2以及3和1的三種不同分法,培養(yǎng)了有序思考的能力。
這樣的過程不僅能讓學生學會思考,更是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學會了科學的探究方法。學生的操作學習過程是一個充滿數學思考的過程,他們在分小棒的過程中進行了有序思考,從而讓操作學習充滿了探究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認識動手操作的內涵及實施策略,要讓學生的操作學習具有需求性、過程性和思考性,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數學學習更高效。
(責編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23-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