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赟
(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第一中學 云南曲靖 655000)
“重溫經典與詩美同行”
——淺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
楊國赟
(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第一中學 云南曲靖 655000)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尤其在唐代,詩歌的發(fā)展更是達到了頂峰,不僅在內容上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藝術手法也達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同時,古代詩詞鑒賞和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也是歷年來高考的一個重點內容。我們只有認識詩歌起源、發(fā)展和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才能更好的授予學生詩歌之美;才能激勵、喚醒、鼓舞學生走進詩歌,培養(yǎng)其語文素養(yǎng)。
詩歌發(fā)展 詩歌教學 語文素養(yǎng)
詩歌起源于上古社會生活中,古人在勞動生產、兩性相戀或原始宗教等過程中隨之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渡袝虻洹罚骸霸娧灾?,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譯為:詩是用來表達人的志意的,歌是延長詩的語言,聲音的高低有和長音相配合,律呂用來調和歌聲。)孔子曾說:“書以道事,詩以達意”,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意志與情感不易分開。同時還有 “心所念慮”“心意所趣向”等說法, “歌詠志”,朱光潛說:“歌本長言”。此時的詩是用于唱的,不長不足以形成高低長短的腔調。所以,又有了“聲依詠,律和聲”這兩句的補充,是說這種腔調,也要依一定的規(guī)則來。
《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痹缙?,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fā)展,獨立成體。當然也有,《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闭驗樵娕c歌有如此密切的關系,再往后就合稱為詩歌了。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獲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更多國人掀起了對祖國經典文化的學習熱潮,古代散文、唐詩宋詞等經典詩歌越來越多的走人人們的視線,而這些經典作品也成為學校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高中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傳道受業(yè)解惑”的老師,在教學中扮演著引導學生學習鑒賞詩歌的重要角色;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去重溫經典,發(fā)現詩歌的意蘊,與詩美同行無疑是教學的樂趣之所在;在教與學的樂趣中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文貴隱,詩貴藏”。詩歌是一門經典的語言藝術,詩歌注重用詞煉句,并講究反復推敲,綿里藏針;詩歌對語言簡潔、準確和傳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謂近乎苛刻。詩歌通過有限的文字內容充分的表現詩人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所以越是卓越的詩人就越注重其詩歌的內涵。當然,就詩歌而言,內在信息一般不外兩種: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詩歌中所書寫的對象也不外乎人、事、物、景、情,但因其語言凝練,內容又高度集中。所以,進行詩歌鑒賞時,要注重以下幾點:
1.注重詩歌語序的應用
一般來說,詞序或是句序,都會按約定俗成的慣例排列??稍诰唧w的詩歌學習中,調換一下原有語序,即便不另增新詞,也能創(chuàng)生新意,使語言表達盡顯姿彩。例如:《迢迢牽牛星》中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此句為互文,應作“迢迢牽牛星皎皎,皎皎織女星迢迢”。但能否將語序變?yōu)椤梆颗P?,迢迢河漢女”?經過研究討論,原來用“迢迢”寫牽牛星,還可讓人聯想到他是一個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而用“皎皎”寫織女星,則會讓人聯想到女性之柔美,兩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換。
2.注重詩歌意象的分析
詩人詩歌的創(chuàng)作,會借助一定的形象。這些形象附著了詩人的主觀認識和情感(即“意”),故稱為“意象”。 詩歌的意象聯系著情與景,融合了主觀和客觀。意象是可以直接從作品中獲得的,詩人寫了幾個物或者景,甚至可以直接“數”出來。所以,準確地定位意象,是詩歌欣賞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而教會學生捕捉意象,準確地在意象中剝離情和景則是教學過程中要完成的任務。例如:《沁園春·長沙》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有著山、林、江、舸、鷹、魚多種意象。詩人通過這些意象創(chuàng)造出了一幅絢麗奪目、生機勃勃的秋景圖。正是作者當時要大展抱負,對未來充滿信心的真實寫照。
3.注重品味詩歌語言風格
在詩歌的學習中要學會對整體性語言風格比較。在比較過程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精心推敲,使學生能夠整體把握住不同詩詞語言的獨特風格。例如:同是登岳陽樓,杜甫寫出“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孟浩然則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一樣的手法,不同的切入,“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角度。這就是詩歌語言魅力給讀者帶來異曲同工的氣勢美和震撼力。再如:宋詞中婉約派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與豪放派的“大江東去”的視野廣闊、氣象恢弘,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但讓同學們如何去品味這兩種不同的意境呢。教學過程中沒有過多的理論辨析方法,讓學生換位朗誦,用纏綿深婉的語氣朗誦豪放激越之詞,反之亦然,學生就是在陣陣誦讀聲中整體把握,體驗感悟兩大古典詞派獨特的語言神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認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學校要教人學會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沒有美就不能生活,讓世界之美創(chuàng)造出人本身之美?!睆拿烙慕嵌热タ凑Z文、學語文,憑借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特點來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使他們具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具有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例如:教學《李煜詞兩首》一文,首先通過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覺經驗,使學生在語言的流動中感受課文各種形式的美,進入作品美的意境。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圖、文、音并茂,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營造氣氛,使學生仿佛置身于課文的畫面之中,受到強烈的震撼,拉近了學生與作品的距離,從而讓學生走進李煜的內心世界。
在教學中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外,更要給學生以“美”的感受,用“美”來熏陶學生,用“美”來感染學生。語文教材中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蘊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育的內容,要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美,沒有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鑒賞講解古詩詞,一面朗誦古詩詞,一面從語文的角度賞析古詩詞。古詩詞的教學怎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感受詩歌的魅力,才能對古詩詞的“學困”迎刃而解。
教和學一樣,都是一個不斷地接納知識,整合信息,認識規(guī)律的過程。對詩歌的教與學應該是一個從接觸、了解到感受、學習,再到掌握、融入。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要一個過程。詩歌的學習,同樣要興趣使然、方法得當。總之,融入情景 ,便可領略詩歌之美 ;海納百川 ,方能顯現滄海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