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豐市人民路小學(224100)董美琴
?
淺探數學練習的設計策略
江蘇大豐市人民路小學(224100)董美琴
[摘要]練習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查漏補缺和形成技能的途徑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精心選擇練習內容,多樣化設計練習形式,不斷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數學教學練習設計數學素養(yǎng)
練習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它既能有效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適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又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查漏補缺和形成技能。從現今的數學教學來看,大多數教師在練習的批改和訂正上花費了許多精力,但在練習內容、形式設計等方面還缺少思考和創(chuàng)新。現筆者就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練習設計談談幾點做法。
傳統(tǒng)的練習比較單一,缺乏多樣性,大多是依托教科書進行設計,以書面的練習為重點。在新課程理念下,練習設計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和諧地參與練習,讓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腦思、動口說。對此,我們可將練習設計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有機地聯系起來,為學生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讓他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到練習中,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內驅力。例如,學習了“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請根據你自己的喜好利用學到的知識設計一種圖案,如給中隊設計一個主題活動標志;為學校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校運會設計會標并寫出自己的設計思路,等等。這樣的練習能及時幫助學生復習所學知識,而且還能讓他們體驗到自我創(chuàng)新的樂趣和收獲成功的快樂,有益于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當學生對練習有了興趣,就會積極地、認真地去完成。因此,練習設計不但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數學學科的特點,而且還應做到新穎有趣,能吸引學生,能激發(fā)他們的練習興趣。例如,學習了有關長(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后,學生大多都能自如地利用表面積計算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我們還給學生布置類似的書面練習,他們定會毫無興趣,甚至“深惡痛絕”。因此,筆者布置了這樣一道實踐作業(yè)題:請大家回家后設計一個亮化、美化自己房間的方案。并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設計方案和計算結果給家長審核、評價。這就要求學生首先測出所需的數據,再結合房間的實際情況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積、需要多少涂料或油漆等。學生看到題目后積極性非常高,這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練習的興趣。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各種差異是毋庸置疑的、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我們忽視他們的差異,讓有差異的學生去做沒有差異的練習,學生會存在“吃不飽”或“吃不消”的現象,這樣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fā)展。所以,我們應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分類、分層的作業(yè),讓學生自由選擇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都能經過努力有所收獲,體驗成功。筆者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一般都是按照難易的程度設計三個層次的題型,如基礎題、提高題和拓展題。或讓學生拾級而上逐步完成練習,或讓學生選擇不同層次的題目來完成練習。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后,筆者分層設計如下練習。
(1)基礎題
(50+3)×14 66×(100-2)125+125×7 78×102
(2)提高題26×99 101×26-26 101×99
學校小花園里有玉蘭樹和海棠樹各3行,玉蘭樹每行12棵,海棠樹每行8棵,兩種樹一共有多少棵?玉蘭樹比海棠樹多多少棵?
(3)拓展題101×101-201 999×8+111×28
對于練習,筆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待進生完成第(1)題和選做第(2)題中的1~2道題;中等生必須完成第(2)題,嘗試完成第(3)題中的一道題;優(yōu)等生任意選擇第(1)、(2)題中的一道題,并完成第(3)題。
另外,筆者還增加了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以滿足部分學生求異求新的需求。實踐證明,這樣分層練習,學生自由選做的余地大,有效地避免了練習的單調、乏味,實現了“人人都能獲得不同發(fā)展”的愿望。
數學教科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但書中的習題數量、形式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注意設計一些綜合性的練習將課內外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外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練習來及時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實現知識向能力的有效轉化,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同步協(xié)調發(fā)展。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在學習了測量或有關長度單位后,可為他們布置“用數字來介紹我的家(學校、班級)”的作業(yè);又如,高年級學生學習了“比例尺”后,可給他們布置“給自己的小書房設計一張平面圖”的作業(yè),等等。
總之,數學練習是培養(yǎng)學生用已有的數學思想來看“世界”的手段,也是培養(yǎng)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所以,我們應切實地從數學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設計豐富多彩的練習,以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責編黃春香)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0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