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欣 王芳
摘要:英語視聽材料被廣泛應用于英語教學。這些音像材料到底對英語聽力理解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從認知圖式的視角,通過實驗的方法開展的研究結果表明:與語音信息關聯(lián)性強的視頻材料能夠有效地激活和豐富人們的認知圖式,為有聲語言材料的處理提供具體直觀的參考線索,可促進聽力的理解水平。同時,學習者自身的語言知識水平對語言材料的理解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認知圖式;英語視聽材料;英語聽力理解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10—0102—04
一、引言
隨著電視、錄像及電腦的普及,語言學習的手段和方式也相應增加了。課堂教學不再是單調的口頭傳授,多媒體的使用令教學更為生動、立體和直觀。網絡的運用和電視節(jié)目的收看使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生們喜歡利用各種視聽器材獲取娛樂和學習的資源,其提供的各類英語視聽節(jié)目,如新聞廣播、紀錄片、訪談、電視劇和電影等都是很好的語言學習素材。
視聽材料對外語學習作用的研究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國外已取得較大的成果。其中Balatova (1994) 研究了語言難度和視頻相關度對聽力理解效果的影響,Herron, Hanley and Cole (1995) 探討了教學錄像為語言輸入提供視覺幫助,改善聽力理解效果的問題,Markham (1999)分析了帶字幕錄像或電視節(jié)目對二語詞匯學習的作用,Canning-Wilson (2000)分析和探究了視頻在外語課堂使用中的不同方面。相關研究大多指出,有聲的外語視頻材料使語言輸入變得更為直觀,更有連貫性,更易于理解,因此它們對外語學習,尤其是對外語聽力理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這些研究只停留在對現象的分析或對不同變量的考量上,甚少探究其產生的根源。為此,本文作者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嘗試從認知圖式的角度,研究并解釋英語視聽材料如何對聽力理解產生作用。
二、圖式理論
圖式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在其論著《純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來的,用以解釋人類認識不同質、不同類的事物的方式。該理論后來受到了認知學界的關注并對其加以發(fā)展。其中Taylor (2007)認為圖式就像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其間密布著各種抽象的原理,這些概念和原理通常以具體事例的方式被識記和儲存;Anderson (2012) 認為圖式以一種被稱為插槽結構(slot)的形式來表征類別知識,它與相關默認值(default values)配對,構成該類別知識的典型特征,并由此對新事件進行推理和編碼。雖然學者們對圖式有不同的定義,但他們的核心觀點是一致的,即圖式是存在于長時記憶中的一個既錯綜復雜又有條不紊的無形網絡,它連接著個體所有的既往經驗和已有知識,當新事物或新信息出現時,它對該信息的處理和理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圖式理論,儲存于長時記憶中的圖式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不易被遺忘,但圖式的內容并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個體知識和閱歷的增長而被不斷地擴充。當新信息被感知,學習者會在大腦中激發(fā)已有圖式,通過分析、編輯和合成等工序對其進行加工處理,實現對新信息的理解和吸收。同時,原有圖式也會在這樣的信息處理過程中得以更新,使更多的內容被添加、整合和同化到原有圖式中,使原有圖式得以重構。因此,圖式的形成和更新是一個積極的、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
三、圖式理論和聽力理解
聽力理解是一個心理認知行為,是語言輸入與大腦圖式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它涉及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兩種信息處理方式。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是利用背景知識圖式作為處理語言輸入信息的主要手段。背景知識是聽者的既有經驗和知識。若語言輸入中有與其相匹配的信息,那么相關知識就能較好地對新信息進行預測、解釋、篩選、檢驗和吸收,實現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自下而上的方式是從最基本的語言單位開始,逐級上升地按照語音——詞匯——句子——語篇的順序對語言輸入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這種方式側重于語言圖式。聽者的語音知識越豐富、詞匯量越大、句法和語篇知識越全面,其對語言輸入的解碼就越準確,速度也越快。
在聽力理解活動中,兩種信息處理方式總是交織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彌補、相互促進的。對語言的理解有利于激活背景知識,而背景知識的被激活又能令語言得到更深層次和更準確的理解。因此它們是一個雙面統(tǒng)一體。
四、實證研究
(一)實驗內容及參與者
為了檢驗圖式現象在有聲英語視頻節(jié)目中是否真正發(fā)揮了作用,以及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本文作者做了一個小實驗。實驗參與者為70名英語專業(yè)的二年級大學生,中級英語水平,分別從3個班中隨機抽出。這70人被分為兩個組:實驗組和控制組,各35人。他們的答題方式分別是:1.實驗組同時進行視、聽練習,看完視聽材料一遍后答題;2.控制組只聽不看,聽完同一份材料一遍后答題。
(二)實驗選材及題型
實驗所選用的視聽材料是一段取自“普特網(putclub.com)”的電視科技節(jié)目。這段節(jié)目講解了三代燈泡的發(fā)光原理以及它們各自的優(yōu)缺點。該節(jié)目沒有字幕,語速較快,其中約47%的句子為復合句,有相當一部分的科技詞匯,因此對于學生來說語言難度較大。在背景知識方面,作者從實驗后調查得知,受試者在學習這段材料之前,對燈泡的發(fā)展歷程和幾代燈泡的優(yōu)缺點不甚熟悉,即他們對這方面的圖式比較缺乏。而本段視頻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視頻材料與聲音材料之間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lián)性,即錄像畫面能夠為語音解說提供很好的視覺線索,這對于實驗組來說正好彌補了內容圖式缺失的問題。
為追求數據收集的準確性,減少語言提示,本次實驗摒棄了以往研究中常用的選擇題題型,改用問答題作為檢測手段。同時,題目的呈現是一題題依次出現,并要求學生依次回答,不允許倒回去答題,以免后面的題目為前面的題目提供語言提示。
題目共有5道,各占20分。前兩題著眼于對材料的整體理解,另外三題考查學生對細節(jié)內容的理解情況。它們分別是:
1.What object has been recounted in the program?
2.How many kinds of bulbs have been recounted in the program?
3.How do incandescent bulbs waste their energy? (劃線詞需做中文解釋)
4.What is one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compact fluorescent lights? (劃線詞需做中文解釋)
5.What makes bulbs made of LED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incandescent bulbs? (Give two of their advantages.)
答案為:
1.Bulb.
2.Three kinds.
3.Through heat.
4.They contain mercury which is polluted. (OR) They create very harsh white light.
5.It produces very nice bright light using 80% to 90% less energy that traditional incandescent bulbs. They don't contain any mercury and they can last 15 years.
(三)實驗結果
1.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平均分分別為64.8和40.83,標準差分別為23.65和20.20。將兩組的成績進行對比:Z= 3.85,Z> 1.96,P<0.05,呈現顯著性差異。
2.各題正確人數比例(見下表)
(四)結果分析和討論
根據以上結果,實驗組的平均分比控制組高出了23.97分,且P<0.05,說明兩個組的成績具有顯著性差別。但是從卷面上看,實驗組的個人成績差異還是非常大的,其跨度從最高的100分到最低的20分,標準差達到23.65,而平均分僅為64.8,
題號實驗組控制組183%38%249%26%375%43%455%46%558%40%
這說明參與者的水平參差不齊。這種情況同樣存在于控制組中,其成績跨度從80分到0分,標準差為20.20,說明有部分學生在沒有視頻輔助的情況下也同樣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從上表結果看,實驗組完成各題的正確率都優(yōu)于控制組。其中,第一題的正確人數,實驗組達到83%,第三題達到75%,另外三題有接近一半或略高于一半的正確率。
從以上結果分析,同時開通錄像和錄音,即視頻和音頻兩種信息輸入渠道,有助于改善聽力理解的效果。由于受試者在接觸本段材料之前對其中所談及的知識不甚了解,因此,其可調動的內容圖式極為有限,這導致控制組的學生在接收新的語言輸入的時候缺乏相關圖式用以激活。相比之下,實驗組的學生幸運多了。得助于實物以及解說者活靈活現的演示,原本枯燥、陌生的科技原理被直觀、生動有趣地呈現在眼前,令原本貧乏的圖式得以豐滿起來,激發(fā)了學生對相關語音信息的釋解能力,也令他們對語篇的理解更為深入。
具體來說,現場的視覺線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在解說員身旁放著一盞帶罩的大臺燈和兩盞小臺燈,都是很容易就能被觀眾注意到的。注意力的分配決定了信息處理的傾向與偏好,因此,觀眾會自然地預測到接下來的內容會與臺燈有關。此時,與臺燈或燈相關的內容圖式就會迅速地在他們的大腦中被調動起來。隨后,解說員調動了一系列的身體語言來配合她的講解,如伸手去摸燈罩內的燈泡,并做出被燙了一下的反應;接著,取出另外兩種燈泡逐一解說;最后,打開小臺燈開關,并指著燈泡部位進行講解等。由于畫面呈現的實物和解說者的動作都與燈泡“bulb”這一物品有關,因此學生很快就能清晰地意識到節(jié)目介紹的就是燈泡。當他們看到第一道題目“What object has been recounted in the program?”時,各種燈泡被演示的圖式就會在大多數同學腦海中呈現,并幫助他們推導出正確的答案。
動態(tài)畫面能夠呈現出更為立體生動的信息,使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更為深刻,對相關圖式的編碼、整合也更為迅速。比如,當學生們看到視頻中各種熟悉的燈泡時,他們腦海中關于燈泡的圖式會被激活;解說員逼真的身體語言和畫面中鮮明的實物又會令他們感知到更多的燈泡知識。當這些知識被吸收,填補到原有圖式的空隙中后,圖式內容變得更加齊全豐富。升級后的圖式能提高學生對相關信息的聽辨能力,使信息推導和印證更為有效。例如,在視頻中有一段關于解說員介紹白熾燈泡特點的內容。其間她伸手摸了一下燈泡并馬上把手抽回,這暗示她被燈泡燙著了。這個情景傳遞了一個信息:白熾燈泡是會發(fā)熱的,會燙手的。對于實驗組的同學,這條信息一旦被添加到燈泡圖示中,它就會自上而下地對將要聽到的語音信息進行預測,并在實際聽辨時對相關信息進行篩選、驗證和整合。 最終,與圖式內容非常吻合的詞語“heat”被該組大部分同學識記,并被用以正確地回答問題。由此可證明,視覺線索有助于圖式的建構。該優(yōu)勢不但體現在內容圖式上,對于語言圖式的建構也非常有利。再以第一題為例:在控制組學生的錯誤答案中,有若干答案的發(fā)音與“bulb”一詞接近,如“boat”,“ball”,“box”,“budle”等。這說明如果沒有相匹配的圖式的協(xié)助,聽者容易對話語信息做出錯誤的判斷和篩選,無法實現對該信息的正確理解。類似的情況在實驗組中只有一例,說明內容圖式的確幫助他們對語音信息做出了正確的識別和解碼。
從實驗組對第一題和第三題的答題情況分析,視頻內容的確對該組成員內容圖式的構建和語料的理解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當語料難度增大,視覺線索又缺乏的時候,聽力策略就要調整了。聽力理解除了自上而下的方式,還有自下而上的方式。和內容圖式一樣,語言圖式對聽力理解來說是同等重要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由于本次實驗節(jié)選的材料在內容上較生僻,且部分語料沒有對應的視覺線索可供參考,因此,即便是實驗組的學生,也存在內容圖式缺失或不能被有效激活的情況。此時,語言圖式的深厚程度成為語音信息能否被準確地聽辨識別和合理推導分析的關鍵。從實驗組對第四和第五題的答題情況看,由于語料難度較大,比如答案中出現新單詞,導致部分語言知識較薄弱的學生在聽解時不能對語音信息進行準確地編解碼,無法實現自下而上地對語言輸入進行有效的分析處理,以致出現較高的失誤率。相反地,本組及控制組能正確答題的同學具有較好的語言圖式,這令他們在內容圖式貧乏的情況下也能對語音信息做出正確的推導和理解。
視頻材料雖然對建構認知圖式和提高聽力理解效果有著正面的積極作用,但它也會產生負面的消極影響。例如,在回答第二道問題“How many kinds of bulbs have been recounted in the program?”時,實驗組有6位同學因受到視覺線索的誤導,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在錄像中,解說員曾經取出兩個實物燈泡(白熾燈和節(jié)能燈泡)做講解,也曾經對兩個在燈罩內但能被感知到的燈泡(白熾燈和LED燈泡)做介紹。由于“白熾燈泡”被重復提及兩次,因此,節(jié)目中實際上只介紹了三種燈泡。然而,對于語言能力較弱且僅依賴視覺線索來理解語言素材的學生來說,他們會錯誤地根據所看到的實物數量,或實物+感知的物品數量來回答問題,給出“Two.”或“Four.”的錯誤答案。相比之下,控制組在沒有受到視覺信息干擾的情況下,部分同學反倒能夠很好地運用他們的語言圖式,正確地回答這道問題。
五、總結
Taylor (2007) 指出,越具體的事物越容易被識記,也越可能在圖式形成后被調取和運用。這一觀點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印證。伴有豐富肢體語言及實物展示的視頻材料作為具體的事例,的確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認知圖式,使他們對信息的判斷和遴選更為準確,對語義的推導和驗證更為合理。
然而,視頻材料若應用不當,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如它會增加認知負荷,會對聽力理解產生干擾,對信息處理產生誤導等。因此,如果過分依賴視覺信息而忽視了聽覺信息的重要性,必將導致信息處理的偏失或失誤。
此外,內容圖式和語言圖式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同等重要,如果背景知識以及語音、詞匯等語言知識貧乏都會造成聽力理解的困難。
最后,本研究選用的是一段視頻與音頻相關度較高且不為聽者所熟悉的材料。如果變量改變,得出來的結果會一樣嗎?這些問題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參考文獻]
[1]Anderson, John R.秦裕林等譯.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第7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2]Baltova, I. Impact of video on the comprehension skills of core French students [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4(03).
[3]C. Canning-Wilson. Practical Aspects of Using Video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2000(11).
[4]Herron, C, Hanley, J. and Cole, S. A comparison study of two advance organizers for introducing beginning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to video [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03).
[5]Markham, Paul. Captioned videotapes and second-language listening word recognition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9(03).
[6]Taylor, John. 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