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山水畫論筆墨說的形而上底蘊
——以唐岱的天地觀與筆墨說為考察核心

2016-03-07 05:18:33
東岳論叢 2016年3期
關鍵詞:今譯畫論陰陽

趙 卿

(山東大學 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

中國山水畫論筆墨說的形而上底蘊
——以唐岱的天地觀與筆墨說為考察核心

趙卿

(山東大學 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唐岱在《繪事發(fā)微》之《自然》篇中提出了“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思想,表明筆墨之自然與天地之自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這一共同性使筆墨之自然能夠合于天地之自然。這一共同性關鍵在于對自然的理解,在中國古代哲學觀念中,自然即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因此“天地之自然”指的是天地化育萬物時那種自然而然的生命狀態(tài),“筆墨之自然”描繪的是天地中那處于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的山水,也因此筆墨成為繪畫顯現(xiàn)天地生生本體的載體,二者相合于體現(xiàn)自然狀態(tài)的生命境域。但是,唐岱并沒有詳細解釋二者的根本差異與相合的方式。從當代自然美學的視野來看,天地之自然是自然審美對象,而對應于西方自然觀的應該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地觀,“天地”近似于自然美學中“自然”,“筆墨之自然”所描繪的應是形而上的天地觀?!跋嗪稀彼枷胝凵涑龅闹卮髥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貫通自然美學與藝術美學。而筆墨為何能描繪山水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完成與天地之自然的相“合”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唐岱;《繪事發(fā)微》;筆墨之自然;天地之自然;天地觀;中國山水畫

引言

提及筆墨之自然與天地之自然的關系,歷代山水畫論家普遍認為,筆墨之自然是天地生生之德的形而下落實。畫家通過描繪“元氣淋漓障尤濕”*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元氣淋漓障猶濕,真宰上訴天應泣?!钡墓P墨自然,使天、地、人三者相合歸一,“同于大通”(《莊子·大宗師》)。清代畫家唐岱提出的“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清)唐岱:《繪事發(fā)微》,周遠斌注,濟南:畫報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頁。思想,正是對二者關系的集中概括。

當代環(huán)境美學的發(fā)展,使人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發(fā)掘中國古代山水畫論中的很多自然欣賞理論的更多價值與意義。唐岱在《繪事發(fā)微》中提出的“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思想,就帶有明顯的自然美學色彩,這種異于西方自然審美的理論思路能夠為當代環(huán)境美學體系的完善提供有效因子;并且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地”概念,才是環(huán)境美學語境中最接近于當代西方“自然”的概念,這種概念上的梳理和辨析是清晰準確地理解中國自然美學的前提,也是溝通中西自然美學的一個重要契機。因此,本論文將集中觀照充分展現(xiàn)山水審美意識的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論,并在當代環(huán)境美學的視野中,對唐岱提出的這一思想進行初步的分析,以期探索中國山水畫論中的筆墨說所具有的形而上的哲學、美學底蘊。

本文的核心論題是“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筆者簡稱之為“相合”思想,這一思想的關鍵點是一個“合”字。筆者認為,要準確地理解這個論題,至少應該回答以下四個層面的問題:1、什么是“自然”?2、什么是“筆墨之自然”與“天地之自然”?3、二者相合的原因與途徑是什么?4、相合之后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與審美特征又是什么?而對于“自然”的理解,對“自然觀”的把握,筆者認為,是解決其他問題的邏輯起點,因為在中國哲學與美學語境中,與西方自然觀相對應的應該是“天地觀”。為了更好的說明這一點,需要先從“自然”的含義說起。

縱觀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其中似乎并沒有西方“自然界”意義上的“自然”,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自然”一般是形容詞或副詞,不是西方語境中的名詞,它形容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或狀態(tài)。最早提出“自然”觀念的老子,他用“自然”形容道的運行方式,說明一種無目的、無意識的化生萬物的過程,如“道法自然”*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169頁。。重視“自然”概念的還有莊子,他基本繼承老子“自然”思想,提出“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251頁。,以“順物自然”表示人應順應事物自然的本性,而不應摻雜私念。這里,事物“自然”的本性即是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發(fā)展特征?!白匀弧备拍钣衫锨f提出,歷經(jīng)魏晉玄學、漢代到宋明理學,成為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其含義基本上都是“自然而然”。

中國古代畫論受到《易經(jīng)》、《老子》、《莊子》三大典籍的巨大影響,與中國古代文化盤根錯節(jié)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它的很多概念范疇都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思想,“自然”概念也不例外。反映在山水畫論中,其意涵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作為形容詞,指“自然而然的”,表達不假乎人力,未經(jīng)雕琢的山水天然樣態(tài),諸如:“非積習數(shù)十年妙出自然者,不能仿其萬一?!?唐志契:《繪事微言》,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第323頁,第319頁。一類作為副詞,指“自然而然地”,諸如:“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覺見之于筆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集·畫意》,金沛霖等主編:《四庫全書·子部精要》,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頁。“看得多自然筆下有神?!?唐志契:《繪事微言》,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第323頁,第319頁。不論“自然”用作形容詞還是副詞,都旨在強調(diào)一種對“天成自得”藝術境界的表達,獲得一種對生命“自然而然”生發(fā)的審美體驗,這便是天然之妙有。張彥遠在對繪畫進行品評時,就將“自然”列為上品之上,即作為繪畫的最高品評標準:“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品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貫眾妙?!?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16頁。不難看出,中國古代畫家追求的正是對“自然而然,渾然天成”生命狀態(tài)的呈現(xiàn)。

當代環(huán)境美學講的“自然觀”,是按照現(xiàn)代學術的思維方式去建構(gòu)的,因此,一旦提及要立足現(xiàn)代學術這個角度,那人們必然會考慮到中西文化間的比較問題。顯而易見,中國山水畫論中的“自然”不能望文生義地混同于自然美學中的“自然”二字,因為在西方,當人們說到“自然”時,特別是將它作為名詞使用時,指的是“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中的事物”;這兩種意義上的自然,對應于中國哲學的,分別應該是“天地”以及“天地中的事物”,或稱為“天地萬物”。與自然美學中名詞性的“自然”真正對應的,應該是中國哲學中的“天地”概念。

在西方,Nature一詞的含義,不僅可以解釋為自然物或自然界,并且還可以抽象地解釋為事物的性質(zhì)、特性、本質(zhì)。在西方,大自然是一切具象化的自然物的總稱;通過具體的自然事物深入研究它的客觀屬性與本質(zhì)特征,是西方比較普遍的思維方式與學術研究模式。相比之下,中國古代哲人看待自然界時,是以一種具象思維的方式去把握、欣賞它的:他們利用眼耳鼻舌身這五大感官,將那些可視、可聽、可聞、可味、可觸的自然物,通過向上玄思體悟的方式獲得它們抽象的本質(zhì)特性。自然物本身因此被抽象為具有某種價值或意義的審美對象,并被賦予了某種形而上的抽象觀念或原則。其中道與器的關系可以作為對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呈現(xiàn)?!兑捉?jīng)》言:“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39頁,第44頁,第627頁,第582頁,第647頁,第598頁,第611頁,第593頁,第598頁。,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哲人的思維向度。

那么,根據(jù)中國古人的具象思維模式,“天地”作為大自然是可以感知的,從天地的形狀與顏色上講:中國古人用“天圓地方”、“天玄地黃”等可感知的特性來描繪“天地”,如《莊子·說劍》中說:“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第931頁,第650頁,第623頁?!吨芤住だぁ分姓f:“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39頁,第44頁,第627頁,第582頁,第647頁,第598頁,第611頁,第593頁,第598頁?!胺蛐S色雜,方圓體分”*劉勰:《文心雕龍》,祖保泉解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頁。?!疤斓亍背蔀樽畲蟮摹胺ㄏ蟆保骸笆枪史ㄏ竽蠛跆斓亍?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39頁,第44頁,第627頁,第582頁,第647頁,第598頁,第611頁,第593頁,第598頁。,“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39頁,第44頁,第627頁,第582頁,第647頁,第598頁,第611頁,第593頁,第598頁。;同時,從天地的功能與特性上講:《周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39頁,第44頁,第627頁,第582頁,第647頁,第598頁,第611頁,第593頁,第598頁。,“生生之謂易?!?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39頁,第44頁,第627頁,第582頁,第647頁,第598頁,第611頁,第593頁,第598頁。意味著天地具有生生不息地化育萬物的德行,一切東西都是由天地所生,即所謂“天地絪缊,萬物化醇”*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39頁,第44頁,第627頁,第582頁,第647頁,第598頁,第611頁,第593頁,第598頁。。然而,面對這種造化萬物的功德,天地并不言說,并不夸耀,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第931頁,第650頁,第623頁。,這也近似于孔子說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來可泓:《論語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93頁。并且,“天地之大美”的展現(xiàn)是通過自然而然的運行方式而進行的,這就涉及到天、自然、萬物三者的關系,郭象注《莊子·齊物論》中對此有論述:“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則謂之天然。天然耳,非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豈蒼蒼之謂哉?……故天者萬物之總名也?!?郭象注《莊子·齊物論》。

可見,以“天地”來對應現(xiàn)代自然美學中“自然”,并不是沒有依據(jù)的??v觀古代文獻,“天地”有時用一個字來表示,那就是“天”,有時則將“天”“地”分別論述。天地化育萬物的神奇的力量,中國古人稱之為“道”,具體的例證就是“道生萬物”以及“道法自然”思想。所以,道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的代名詞,也是“天地”的代名詞,它只不過比天地更加抽象。因此,中國古人又提出了“天道”、“天地之道”等重要概念:“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第248頁?!啊兑住放c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39頁,第44頁,第627頁,第582頁,第647頁,第598頁,第611頁,第593頁,第598頁。等等。這里的“天道”或“天地之道”都可視為“天”或“天地”的近義詞。除此之外,陰陽與天地、陰陽與自然的關系也是不能忽視的。《周易》以“一陰一陽之謂道*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39頁,第44頁,第627頁,第582頁,第647頁,第598頁,第611頁,第593頁,第598頁。,將陰陽對立又統(tǒng)一的性質(zhì)作了哲學意義上的概括,以說明“道”本身及“道”的特征,老莊及以后的學說思想,都是繼承這一思想并發(fā)展起來的。進一步的問題是:天地如何運用陰陽二氣化育萬物?“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第931頁,第650頁,第623頁。從中可見“陰陽”與“天地”的關系:它發(fā)乎天地,上下交媾,周流六虛,無形卻充滿化生的能力,是天地中確實存在的東西。并且,陰陽之氣充斥于天地之間,成為天地之間唯一的本源物質(zhì),所謂“天地之間,無往而非陰陽?!?《朱子語類》卷六十五)同時,“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謂天自然無為者何?氣也?!?王充:《論衡·自然》。這從本體論上論證了“氣”的運化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此解答陰陽與自然的關系,如郭象言:“誰得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然爾耳。”*郭象注《莊子·知北游》??梢姡匀坏男再|(zhì)規(guī)定了陰陽運化的方式。因此,不難看出“陰陽”與“天地”、“自然”的緊密關系,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陰陽”是對天地之道的體現(xiàn),是天地造化萬物的根本物質(zhì)媒介,是萬物的生成與變化的物質(zhì)基礎,它在“自動自休,自峙自流”(《非國語·三川震》)的運化中顯現(xiàn)著“道”的特性與功德。

深入剖析了天地觀的概念問題,梳理了天地、自然、陰陽之間的關系之后,以此為基礎,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唐岱所提出的“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從而嘗試揭示中國山水畫美學的形而上理論底蘊。

《繪事發(fā)微》一書,是清代畫家唐岱對山水繪畫之畫理與畫法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它以論列章節(jié),有二十四篇,在第二十篇《自然》中,唐岱提出:“古人之作畫也,以筆之動而為陽,以墨之靜而為陰;以筆取氣為陽,以墨生彩為陰。體陰陽以用筆墨,故每一畫成,大而丘壑位置,小而樹石沙水,無一筆不精當,無一點不生動。是其功力純熟,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其畫所以稱獨絕也?!?唐岱:《繪事發(fā)微》,第104、105頁。其中隱含了唐岱山水畫美學的核心觀念,涉及四個關鍵詞以及兩個重大問題。這四個關鍵詞分別是筆墨、陰陽、自然、天地。關于后三個詞的涵義與相互關系,筆者已經(jīng)在第一部分做了分析,所以不難得出“筆墨之自然”與“天地之自然”的具體內(nèi)涵——指筆墨的自然狀態(tài)與天地的自然狀態(tài)。兩個重大問題,分別是“畫什么”與“怎么畫”?!耙怨P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實則是關于“畫什么”的問題:用筆墨去體現(xiàn)生生本體的天地觀,描繪天地之自然?!绑w陰陽以用筆墨”,實則是關于“如何畫”的問題:作畫就是“用筆墨”的過程,而“用筆墨”的前提卻是“體陰陽”,也就是說,理解“體陰陽以用筆墨”這句話的前提就是準確把握“陰陽”說。而要論述“怎么畫”的前提則是解決“畫什么”。

《周易·系辭上》有:“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39頁。,根據(jù)這句話的觀點,筆者認為,不論是“天地”與“筆墨”,都包含有“形上”與“形下”兩個層面,而“形上”層面正是中國古代繪畫美學的思想精微之處。程相占教授曾借鑒傅偉勛教授提出的“一心開多門”*程相占:《文心三角文藝美學——中國古代文心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頁。理論,說明中國古代心性論的理論模式。筆者也借鑒這一理論,為中國古代畫論中的筆墨與天地關系找到一個便于把握的理論模式:“一心開二門”。“一心”指“文心”,即為文之心?!拔摹弊鳛橹袊糯缹W術語,可以指山水自然的形貌,所謂“傍及萬品,動植皆文”*劉勰:《文心雕龍》,第1頁,第608頁。;也可以指對藝術作品形象的描寫,即指代繪畫,所謂“故立文之道,一曰形文,五色是也”*劉勰:《文心雕龍》,第1頁,第608頁。。“二門”指事物之形而上之顯“道”與形而下之為“器”兩個層面。因此,結(jié)合山水畫論,“一心開二門”包含兩個意思:當“文”指自然山水之風采時,“文心”指“天地之心”,所開之二門,一門是形而上的天地生生本體,即天地之自然,另一門是形而下萬物的形質(zhì)樣貌;當“文”指繪畫作品時,“文心”指反映在作品中畫家的言說之心,所開之二門,一門是由心揮灑出的形而上筆墨之道,另一門是形而下的筆墨技法。筆者認為,形而上層面的筆墨之道正是中國古代繪畫所要“畫出”的東西,也正是“畫道”的深意,相比之下,筆墨技法只不過是停留在形而下層面的“器”。也就是說,“用筆墨”的終極目標是顯現(xiàn)形而上的天地生生本體,描繪出天地之自然的境界?!疤斓刂匀?狀態(tài))”,是歷代畫家以之作為理想的本體和各門藝術追求的最高對象,它既是畫家應去深入體察的真實“自然”,也是筆墨要描繪的真實“自然”,用莊子的話說,它就是“天地之純”*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第984頁。,近似于“天地之美”*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第984頁。。“天地生生本體”作為中國山水畫的描繪對象,回答的正是“畫什么”的問題。

那么,在何種意義上,筆墨之自然與天地之自然是“相合”的?筆者認為,二者相合在一種自然而然的生命狀態(tài),即一片化育生命的自然境域?!白匀粻顟B(tài)”正是筆墨與天地二者相合的關鍵。為了論述這一點,要從生命之基本物質(zhì)“氣”說起。

“有形亦是氣,無形亦是氣,道寓其中矣。”*王廷相:《慎言·道體》。這說明“氣”是天地造化的橐鑰,萬物皆是“氣”,故繪畫是表現(xiàn)物之“氣韻”的,這就為天地之自然與筆墨之自然間找到了共同性,即“氣”也。“氣”是道之根本,萬物之本源,它并非靜態(tài)凝止,而是在不斷變動的,所以相合的境域是一個活潑潑的境域,“生命狀態(tài)”的性質(zhì)亦是活潑潑的。同時,物之“生”依賴于氣之“動”,如《說卦》講:“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第717頁。有了“氣”之“動”,萬物得以生,并且“氣”之所向即物之所成,這倒非常類似“隨物賦形”的意味。“境域”是張祥龍對中國古代思想進行現(xiàn)象學分析時所用的術語,筆者運用“境域”一詞來形容氣化流行的整個天地,可以比較生動的展現(xiàn)天地的博大與無窮的化生性。在張祥龍看來,“境域”指存在本身,具有相互構(gòu)成性,即是說,存在于境域中萬物的“存在形態(tài)或構(gòu)成形態(tài),不是任何現(xiàn)成的形態(tài)……是正在‘化生著的’……”,“總有正在當場實現(xiàn)之中的流動和化生”*④張祥龍:《從現(xiàn)象學到孔夫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08頁,第185頁。。也就是說,“任何‘存在’從根本上都與境域中的‘生成’、‘生活’、‘體驗’或‘構(gòu)成’不可分離?!雹苓@段話說明,萬物從根本上與境域是統(tǒng)一的,這一切都盡在氣化流行之中。而所謂“元氣淋漓障猶濕”,即是對生命境域之活潑潑狀態(tài)的藝術寫照?!跋嗪稀眴栴}借助現(xiàn)象學的“境域”的“構(gòu)成”洞見與識度,能夠開辟中國古代思想對生命的“原發(fā)”理解,即對天地生生本體的體驗。有了“氣”的貫通與契合,筆墨就可以將天地中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描繪出來,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物之真實情性,“自然耳,故曰性?!?《莊子·山木注》),并且能夠體現(xiàn)出物象中所蘊含的道之特性,即所謂“道法自然”*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第169頁。也。

但不能忽視的是,畫家描繪天地中的山水物象,必然要依托于物象中反映道之特性的審美特征。根據(jù)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筆者認為,“虛”是中國古代形而上學的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xiàn)者,即是對道之特性恰當?shù)捏w現(xiàn)者。畫家觀物就是欲觀物之“中虛的靈動”*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第93頁。原文是“天地之間,其尤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守中”即“持守中虛”。以得其妙。在這注重“虛”的山水審美意識下,物象的審美特征可以總結(jié)概括為六個字,即山光、水態(tài)、物致,因為它們集中顯現(xiàn)“虛靈”特性——對“光”、“態(tài)”、“致”的體驗帶有強烈的形而上色彩。諸如,唐岱在《繪事發(fā)微》中,就以“凌云之致”形容“松”,以“探水之態(tài)”*唐岱:《繪事發(fā)微》,第71頁,第79頁,第107頁。形容“柳”,以“沄沄之態(tài)”*唐岱:《繪事發(fā)微》,第71頁,第79頁,第107頁。形容“波紋”,以“潤澤之氣”*唐岱:《繪事發(fā)微》,第71頁,第79頁,第107頁。形容“石內(nèi)發(fā)出的騰騰欲動之光”等等。其他畫論家的論述也有以“云收天碧”*王維:《山水論》,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259頁。形容“雨霽”,以“返照之色”形容“遠峰之頂”*沈括:《夢溪筆談·論畫山水》,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271頁。。筆者認為,這些畫家所審美體驗到的都是不孤立的“物象”形質(zhì),而是描繪出超出物象的那個“境”。比如畫松,依靠其“似龍形,環(huán)轉(zhuǎn)回互,舒伸屈折”的審美特征,意在描繪其“致”;又如畫山水,要以描繪出具體“山石”之內(nèi)的“光”為先;再如畫水,通過波紋要顯現(xiàn)其“態(tài)”?!肮狻薄ⅰ皯B(tài)”、“致”是物象有形與無形、虛實結(jié)合中的一種“境”,即司空題所言之“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司空圖:《與極浦書》,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頁。?!熬场币舱缢究請D所說的,它是“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203頁。是對“道”的一種顯現(xiàn)。

總之,“畫什么”的答案,其實是“天地之自然”這個總括的具體化。那么,如何畫出這些東西呢?答案是筆墨說,即體“陰陽”而用的“筆墨”?!罢f”一字,直接規(guī)定了筆者在接下來的論述中,并非針對形而下的筆墨技法,而是針對筆墨“道說”生生本體的形而上理論層面。

“一陰一陽之謂道”,筆墨與陰陽的關系,反映的也是筆墨與道的關系。筆墨是如何表現(xiàn)“相合”思想的?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另一問題的分析得到解決,即筆墨如何顯現(xiàn)天地的自然狀態(tài),歸根結(jié)底,這是由筆墨自身性質(zhì)決定的。筆者將從三個層次分析:一是筆墨能夠顯現(xiàn)陰陽的道性;二是筆墨山水是對天地“道性”的“道出”;三是筆墨山水使大道流行的“化機”得以顯現(xiàn)。

首先,筆墨能夠顯現(xiàn)陰陽之道的特性。“古人之作畫也,以筆之動而為陽,以墨之靜而為陰。以筆取氣為陽,以墨生彩為陰?!?唐岱:《繪事發(fā)微》,第104頁。陰陽作為化生萬物的介質(zhì),筆墨承接了這一作用。唐岱從兩方面論述了筆墨的陰陽性:一是從動靜的角度,將筆墨與陰陽自身特性聯(lián)系了起來。筆在造型中發(fā)揮著“陽”的功能,墨在皴染立形中發(fā)揮著“陰”的作用,猶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靜一動,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太極說》。,筆墨二者相依互立,和生萬物,具有了陰陽般“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太極說》。的能力;二是從筆墨顯現(xiàn)物象生命層面,筆墨具有傳神的能力。唐岱認為,筆法關乎物象之“生動氣勢”,墨法關乎物象的光彩,合理運用“墨之六彩”,可以使物象“氣韻得全”“本乎自然”,而不損其“真體”。“氣”與“彩”的筆墨功能,在體現(xiàn)神韻的機能層面與陰陽聯(lián)系了起來,所謂“陰陽,氣也;變化,機也,機則神?!?王廷相:《慎言·道體》。由此,唐岱為“陰陽”這一哲學范疇轉(zhuǎn)化為中國畫學中的筆墨語言提供了形而上的合法性,為筆墨提供了形而上的根據(jù)與理論基礎——陰陽交感化生為天地間的自然萬物,筆墨并用成就了畫面上能夠體現(xiàn)天地化機的各種事物。

唐岱以陰陽論筆墨,將筆墨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如同陰陽互為本根,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離。筆墨的目的是使物之神韻得以顯現(xiàn),而陰陽造化賦予物各自的神采,在呈現(xiàn)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上,二者意義上是統(tǒng)一的。神之所成,出自陰陽,亦出自筆墨,筆可呈物之氣,墨可生物之彩,筆墨圓滿后神韻自生,正所謂“夫神必藉形氣者,無形氣則神滅矣”*王廷相:《內(nèi)臺集·答何柏齋造化論》。,形氣乃筆墨所具,神的完備也需要筆墨的有力傳達。周敦頤提出:“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周敦頤:《通書·順化》。,由此可把“筆”看作是賦予物象生命的“生者”——“生者”必有其氣,是生命之根本,比如當代畫家黃賓虹深諳筆墨功能,在筆法與墨法之間,提出了“墨法尤以筆法為先”*黃賓虹:《黃賓虹談藝錄》,南羽編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頁。之說;同時,可把“墨”看作是展現(xiàn)物象“質(zhì)彩”的“成者”——“成者”有圓滿之意,倘若沒有本乎自然之華彩的墨法,再精湛的筆法也是“有筆無墨”之流,所謂“有筆無墨”,用石濤的話說,便是“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yǎng)之靈”*原濟:《苦瓜和尚畫語錄》,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62頁。?!懊绅B(yǎng)”,指的是墨法對宇宙中元氣淋漓狀態(tài)的顯現(xiàn)功能,傳達的是宇宙化生萬物的氤氳感受。而缺少墨法來蒙養(yǎng)的山水,猶如只有筋骨,失去了血肉的滋養(yǎng)。相對于形質(zhì),山水的深意更在于顯現(xiàn)宇宙氤氳的生化氣象。所以,“生者”與“成者”可以視為從陰陽角度,對“有筆有墨”境界的再次肯定,一幅優(yōu)秀的山水作品,不僅要有“筆”對生動的山水形態(tài)的體現(xiàn),又要有“墨”對天地氣象的皴染。只有筆墨結(jié)合,才能顯現(xiàn)天地化生萬物之功。這必然符合唐岱對筆墨功能的設定。因此,作為互不相離的筆墨,正如氤缊相揉、相兼相制的陰陽,發(fā)揮著一動一靜,一取一生的作用,肯定了筆墨具有“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宗炳:《畫山水序》,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252頁。的能力。

其次,筆墨是對天地“道性”的“道出”。謝肇淛在《五雜俎·論畫》指出:“人之技巧至于畫而極,可謂奪天地之工,泄造化之秘,少陵所謂‘真宰上訴天應泣’者,但不虛也。”*謝肇淛:《五雜俎·論畫》,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53頁。這句話揭示了,相比其它藝術門類,如詩歌,繪畫中的筆墨有著超凡的藝術功能,即有“泄造化之秘”、將天地的“幽微玄奧”呈現(xiàn)出來的能力。從歷代畫論對山水的論述中可知,畫家沒有停留在對山水表面形質(zhì)樣貌的描繪,而是關注其顯現(xiàn)內(nèi)在生命特質(zhì)的諸多特性,這些特性即美學中的“審美特性”,比如,其體勢、氣象、氣勢、意態(tài)*倪瓚:題《樹石遠岫圖》,原話為:“山石、林木皆草草而成,迥有出塵之格,而意態(tài)畢備”。、性靈等等,對于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特性來說,筆墨卻能將它們呈現(xiàn)出來,使畫家在筆墨描繪的山水中,也可以欣賞到天地自然狀態(tài)中的那種造化生機,正所謂“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巖,何以加焉?”*宗炳:《畫山水序》,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252頁。筆墨之自然既然能夠與天地之自然相通,就意味著它達到“上通天地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境界,那么,也就可以說,筆墨語言“道出”了天地的生命特征與意義,筆墨依靠對天地特性的理解,成為替天“道言”的“言道者”,彰顯出一個原本的、純粹的“道言”之域,使觀者“游居”畫中而得筆墨之大用。

這一內(nèi)容涉及三個問題,即天地的“道性”是什么?“道言”有哪些特點?以及筆墨何以成為“言道者”?筆者認為,道自身的性質(zhì)是“惟恍惟惚”,它是萬物的本根,具有使萬物生生不息的能力。并且,“惟恍惟惚”并非一片空洞、無有所出的混沌,而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156頁,第226頁。在“道”的恍恍惚惚中,能夠認識萬物本始的情形,這就是“道”的特征。至于“道言”,即道之言說,它是指一種自然而然相互引發(fā)的道的狀態(tài),反映“道”,有“惟恍惟惚”、“有無相生”、“正言若反”等體現(xiàn)“玄”的特點,是一種“大言”,絕非那些具體的、概念性可表述的“小言”,如人言、可道之言等。同時,“道言”具有可“道出”性。張祥龍在《從現(xiàn)象學到孔夫子》中提出:“老莊著作中講到‘無言’、‘無名’主張之處,究其實都是在否認概念表象的小言或人言能達到至道,并非完全否定言與道的關系;相反,這種表達恰恰是要通過‘反’或‘損’掉人的小言而達到道的大言。不然的話,老莊講的那些‘常名’、‘其名不去’、‘大言’、‘與造物者游’之類的‘參差之辭’就都毫無著落了?!?張祥龍:《從現(xiàn)象學到孔夫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59頁,第256頁??梢姡骸暗姥浴笔且环N“大言”,所謂“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52頁,第1016頁。,具有“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52頁,第1016頁。的特征。相比之下,“小言”拘泥于概念與表象,不足以顯現(xiàn)“大言”玄妙的深遠,老莊論述它的目的是通過“損”或“反”它的方式,去達道的“大言”。簡言之,“道言”是“大言”,它具有“道出”性,同時超越具體概念性的“小言”。“按照老莊,只有‘道出’本身(‘道言’、‘大道’)而非它的退化形式(‘人言’、‘可道之道’)是最根本的通達和源泉。”*張祥龍:《從現(xiàn)象學到孔夫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59頁,第256頁。這正是筆墨必須“體陰陽”的根本原因。筆墨“體陰陽”之后才能由人之“小言”而提升為能夠“道道”之“大言”。

所以,畫家如果要呈現(xiàn)“天地之自然”,必須化筆墨之“小言”而為“體陰陽”之“大言”。正因為這樣,中國畫論常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156頁,第226頁。性質(zhì)的語言來形容筆墨之用,如“需筆筆實,卻筆筆虛”*周積寅:《中國畫論大辭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19頁。,“無墨之墨,無筆之筆”*布顏圖:《畫學心法問答》,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83頁。等等。因此,歷代畫論家用筆墨語言去呈現(xiàn)“道性”天地,即唐岱所言“體陰陽”之筆墨,這種筆墨才能稱為“真筆墨”:“運筆古秀,著墨飛動,望之元氣淋漓,恍對嵐容川色,是為真筆墨?!?王昱:《東莊論畫》,黃賓虹、鄧實編著:《中華美術叢書·第一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頁。“真筆墨”才是替天“道言”的“言道者”,也只有這種“真筆墨”營構(gòu)的山水繪畫,才可稱為“真畫”:“活潑潑于其中,方為真畫”*王原祁:《雨窗漫筆》,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71頁。??梢?,對筆墨的要求就是要呈現(xiàn)天地中那生命自然狀態(tài)中的山水,顯現(xiàn)出活潑的生機,這是“畫道”,也是“天道”。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歷代畫論家在描繪山水過程中,相比具體的山水外在形質(zhì),更主張呈現(xiàn)山水的內(nèi)在靈趣。其意就在于描繪外在形質(zhì)的筆墨僅相當于道出的“小言”,雖然它是呈現(xiàn)生命特征的“大言”所具有可表述性的前提,但絕非能夠彰顯出道性天地的“大言”意義。筆墨真正的意義在于顯“道”,在于顯“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第621頁。的“道言”之域,以成就“生生之謂神也”*程顥:《河南程式遺書》卷十一。這天道之大用。因此,畫論家提出了諸多彰顯“大言”意義的命題,比如“不求形似求氣韻”、“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維:《山水訣》,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256頁。、“超乎象外,得其圜中。”*范璣:《過云廬論畫山水》,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399頁。這些命題都是為了達到“擬氣象萬千而得道之大用”的目的,可以說,筆墨是繪畫上“寫天地萬物”的“言道者”。

再次,筆墨山水使大道流行的“化機”得以顯現(xiàn)。何為“化機”?它是指天地變化之幾,是天地的能力,也是天地的功能。知“幾”者得“機”,“幾”即道化生萬物時,變化最微妙、最氤氳化醇、有形動于無形而得生機之處——“機”即“幾”微妙變化時的關樞,得機(幾)者可以顯現(xiàn)天地在氤氳醇化以生萬物的趣時。所謂“趣時”,《系辭》下傳第一章講到:“剛?cè)?即陰陽)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薄叭r”意為“趨向適宜的時機”*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70頁。。張祥龍將“時機”稱之為原發(fā)時間,他認為原發(fā)時間絕非線性的,也不是形式上循環(huán)的,而是氤氳醇化而生的時境、時氣。*張祥龍:《從現(xiàn)象學到孔夫子》,第207頁。因此,知曉“時機”可以得“天機”,進而知曉萬物之最微妙的變化,最終感悟到天地的“化機”的能力與真實樣貌?!盎瘷C”立足于整個天地化生萬物,顯現(xiàn)物象生意的能力層面;“時機”立足于人對天機“恰時”的感通,而“天機”可以理解為這種天地玄妙本身。并且,知“機”者也必知“幾”,故有“通幾”、“質(zhì)測”*方以智:《物理小識自序》。一說。畫家能以“神”會,畫論中便有“機神”*⑨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論山水》,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393頁,第390頁。的連用,以及“與神為徒”、“心會神融”的思想。實際上,畫家論山水,看重山水的“氣象”、“氣勢”、“生意”、“靈趣”、“生動”、“靈動”等審美特性,背后隱含的正是對道的體悟,對“生生”與“通變”中道生萬物的無窮盡能力的體悟,以及對傳達時機中天地化機出萬物生意的追求?!耙斓匾造`氣而生物,在人以靈氣而成畫,是以生物無窮盡而畫之出于人亦無窮盡,唯皆出于靈氣,故得神其變化也?!雹帷办`氣”就是“化機”中流行的元氣。筆墨要表現(xiàn)的,就是元氣流動中,在化機時,萬物生命的自然樣貌。因此可以理解為,中國古代山水畫存在于畫家對天地“化機”的審美關注與捕捉中,所以,筆者認為,畫家畫的不是山石,而是“石之機”:用物顯道,以小見大,顯現(xiàn)出惟恍惟惚至變的道境?!盎瘷C”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形而上概念,它是對道生萬物,并使生意不息能力的概括。畫家正是通過這“其神與萬物交,其智與百工通”的藝術實踐達到“有道有藝”*蘇軾:《東坡論山水畫·書李伯時山莊圖后》,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273頁。的畫境。具體來說,筆墨自然表現(xiàn)出“化機”感,就是直觀地通過筆墨語言將自然的道性呈現(xiàn)在素紙上,呈現(xiàn)出“惟恍惟惚”的審美效果,所謂“以素紙為大地,以炭朽為鴻鈞,以主宰為造物,用心目經(jīng)營之,諦觀良久,則紙上生情,山川恍惚……”*布顏圖:《畫學心法問答》,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83頁。,即形成筆墨山水生命的自然靈動,一切按照自為的方式在微妙變化著,仿佛天地氤氳的元氣正在畫面中流轉(zhuǎn),使畫家體驗到與造化同流的審美愉悅。

那么,相合之后所產(chǎn)生的畫面藝術效果最終是什么樣子的?筆者的回答是,筆墨之自然狀態(tài)呈現(xiàn)出天地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畫面中,天地氤氳之氣淋漓盡致地呼之欲出,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畫的就是天地氤氳化生萬物的狀態(tài)。通過最微縮的山水物象把整個天地的生生之德、氤氳之氣描繪出來:即使是一抹流云、一座淡淡的遠山,一片落葉,一掛枝椏,都能很簡潔地體現(xiàn)出天地氤氳之氣。所以,筆者認為,中國畫家品評畫作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小中見大”,做到“咫尺應須論萬里”*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同時,這種相合的自然境界的實現(xiàn),畫家自身精神境界與人格修養(yǎng)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筆者認為,畫家自身修養(yǎng)的價值與意義,是筆法與墨法的人格基礎,也正是“體陰陽”的人格基礎。無此人生境界,則無以“體陰陽”也。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本文探討的相合思想體現(xiàn)出了一系列環(huán)境美學思想,某種程度上可以貫通藝術美學與環(huán)境美學。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唐岱用簡潔地語言表達出天地之自然狀態(tài)具有顯現(xiàn)自身的客觀性,這與當代環(huán)境美學所關注的“如期本然的欣賞自然”這一核心問題存在著積極互動的可能。二是“畫什么”與“怎么畫”兩個問題實則與環(huán)境美學所討論的兩個核心問題有關,即“在自然審美中我們到底欣賞自然的什么,以及如何才能適當?shù)匦蕾p自然”*[加]艾倫·卡爾松:《從自然到人文——艾倫·卡爾松環(huán)境美學文選》,薛富興譯,孫小鴻校,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三是當代環(huán)境美學思想也重視對環(huán)境“生命價值”的欣賞,如著名環(huán)境美學家艾倫·卡爾松認為,環(huán)境之美是體現(xiàn)環(huán)境“生命價值”*[加]艾倫·卡爾松:《環(huán)境美學》,楊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頁。的,認為“生命價值”才是環(huán)境欣賞的恰當出發(fā)點,而不是客體性的形式美。雖然卡爾松此番論證的目的是導向生態(tài)美學,但是其內(nèi)在闡發(fā)的核心思想仍然是對天地生命的關注,這便是對天地中自然山水內(nèi)在生命價值的認可與強調(diào)。因此可以看出,環(huán)境美學與藝術美學還有很多共同內(nèi)容值得我們探究。

[責任編輯:王源]

趙卿(1984-),女,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在讀。

J29

A

1003-8353(2016)03-0106-09

猜你喜歡
今譯畫論陰陽
“中得心源”與“心物熔冶”——論唐至近代畫論的師心論轉(zhuǎn)向
國畫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56
畫論·園林·水
國畫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48
中國畫論中的“逸品”本義辨析
國畫家(2022年6期)2022-11-25 03:35:58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服藥先分陰陽
“練成優(yōu)美點畫,方能把字寫好”——唐代書法家孫過庭之《書譜》今譯(一)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30
孫過庭今譯三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6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Special Focus(2017年3期)2017-07-03 13:06:23
法于陰陽
旅游(2016年12期)2017-05-09 06:51:30
“練成優(yōu)美點畫,方能把字寫好”——唐代書法家孫過庭之《書譜》今譯(二)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1:00
阿克陶县| 宣化县| 师宗县| 昭觉县| 安陆市| 河西区| 江门市| 杨浦区| 筠连县| 黑山县| 百色市| 衡水市| 南岸区| 永昌县| 科技| 密云县| 吴桥县| 绥滨县| 洪湖市| 水城县| 荣昌县| 泉州市| 交口县| 金堂县| 阜南县| 墨竹工卡县| 荃湾区| 菏泽市| 宁河县| 溆浦县| 措美县| 将乐县| 定边县| 依安县| 盐源县| 子洲县| 明星| 唐山市| 九龙城区| 宜君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