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yīng)科,孫光榮*
(北京市和平里醫(yī)院,北京100013)
·國醫(yī)大師·
腫瘤病癥辨治心悟
劉應(yīng)科,孫光榮*
(北京市和平里醫(yī)院,北京100013)
腫瘤;辨證;四診;孫光榮
國醫(yī)大師孫光榮教授學術(shù)思想傳承專題研究(四)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某一個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diào)控,導(dǎo)致其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異常病變。一般將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惡性腫瘤即臨床俗稱的“癌病”,本篇多指此病。腫瘤是一種多發(fā)、常見、易變、難治、難愈、預(yù)后不良的疑難重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xiàn),任何單一手段的局部治療,均難以徹底治愈。對于腫瘤患者,不但要盡可能治其病,更要盡可能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延長生存期。中醫(yī)在預(yù)防、治療腫瘤,特別是在提升病人抗擊腫瘤的機體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孫教授在腫瘤患者的診治過程中具有頗深感悟,茲此總結(jié)。
1.1 中醫(yī)病名釋義
遠在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記載。《說文解字》:“瘤,腫也,從病,留聲。”《圣濟總錄》說:“瘤之為義,留滯不去也?!睂Α傲觥钡暮x作了精辟的解釋?!傲簟保觯?,是認為其起因是體內(nèi)“氣血留結(jié)”或邪氣穢物在體內(nèi)留而不去(《諸病源候論》),所以稱之為“留”,后來加上疾病偏旁就成為“瘤”字。
“巖”、“癌”(有、無疾病偏旁的兩字同義),是因為其狀尤如質(zhì)地堅硬、固定不移、凹凸不平的巖石,故名?!鞍弊质滓娪谒巍|軒居士所著的《衛(wèi)濟寶書》,該書將“癌”作為癰疽五發(fā)之一,并最先加上疾病偏旁寫成“癌”。
眾多古籍中有“瘤”和“癌”的記載,如《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等載有:筋瘤、腸瘤、昔瘤、腫瘍、癭瘤、癥瘕、積聚、惡瘡、留、瘤、巖、嵒、癌。
嗣后,中醫(yī)古籍中比較常見的、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癌癥的病名很多,比如,乳石癰、乳巖(相當于乳腺癌)、舌菌(相當于舌癌)、癥瘕積聚(相當于卵巢癌等)、失榮(相當于惡性淋巴瘤等)、噎膈(相當于食道癌)、腸蕈(相當于卵巢囊腫等)、翻花瘡(皮膚癌)。
可見,中醫(yī)對癌癥的命名是以“象”為據(jù)的,非常形象,也非常準確。例如,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對乳巖的描述:“初如豆大,漸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載三載,不疼不癢,漸漸而大,始生疼痛,痛則無解,日后腫如堆栗,或如復(fù)碗,紫色氣穢,漸漸潰爛,深者如巖穴,凸者若泛蓮,疼痛連心,出血則臭,……名曰乳巖?!?/p>
1.2 西醫(yī)病名釋義
腫瘤分類很多,現(xiàn)在已知的已經(jīng)超過300多種,但從宏觀上區(qū)分,可以分為良性腫瘤、惡性腫瘤兩大類。良性腫瘤多在組織或細胞類型的名稱后面加一個“瘤”字,例如腺上皮的良性腫瘤,稱為腺瘤;平滑肌的良性腫瘤,稱為平滑肌瘤。惡性腫瘤又可細分,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統(tǒng)稱為癌。這些腫瘤表現(xiàn)出向某種上皮分化的特點。命名方式是在上皮名稱后加一個“癌”字。例如,鱗狀上皮的惡性腫瘤稱為鱗狀細胞癌;腺上皮的惡性腫瘤稱為腺癌;間葉組織的惡性
腫瘤統(tǒng)稱為肉瘤。這些腫瘤表現(xiàn)出向某種間葉組織分化的特點。間葉組織包括纖維組織、脂肪、肌肉、血管和淋巴管、骨、軟骨組織等。命名方式是在間葉組織名稱之后加“肉瘤”二字。例如,纖維肉瘤、脂肪肉瘤、骨肉瘤。同時具有癌和肉瘤兩種成分的惡性腫瘤,稱為癌肉瘤。應(yīng)當強調(diào),在病理學上,癌是指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平常所謂“癌癥”,泛指所有惡性腫瘤,包括癌和肉瘤。特殊情況下,有時還結(jié)合腫瘤的形態(tài)特點命名,如形成乳頭狀及囊狀結(jié)構(gòu)的腺瘤,稱為乳頭狀囊腺瘤;形成乳頭狀及囊狀結(jié)構(gòu)的腺癌,稱為乳頭狀囊腺癌。尚有一些特定的約定俗成的惡性腫瘤,如,神經(jīng)母細胞瘤、白血病、精原細胞瘤、尤文肉瘤、霍奇金淋巴瘤。
總之,良性與惡性各有其特點。良性腫瘤具有五大特點:(1)生長慢;(2)邊界清;(3)可推移;(4)無膿血;(5)難轉(zhuǎn)移。惡性腫瘤亦具有五大特點:(1)生長很快;(2)邊界不清;(3)很難推移;(4)雜有膿血;(5)容易轉(zhuǎn)移。
無論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目前關(guān)于腫瘤的病因病機至今尚不明確,需我輩不斷努力之探討,結(jié)合筆者對典籍的閱讀及在臨證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試述如下。
2.1 中醫(yī)病因病機
中醫(yī)古籍對腫瘤的病因病機做出了許多“司外揣內(nèi)”的論述,《中藏經(jīng)》說的比較全面,《論癰疽瘡腫第四十一》明確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wèi)壅塞而發(fā)者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fā)于喉舌者,心之毒也;發(fā)于皮毛者,肺之毒也;發(fā)于肌肉者,脾之毒也;發(fā)于骨髓者,腎之毒也;發(fā)于下者,陰中之毒也;發(fā)于上者,陽中之毒也;發(fā)于外者,六腑之毒也;發(fā)于內(nèi)者,五臟之毒也?!?/p>
孫教授認為,歸納中醫(yī)古籍關(guān)于腫瘤的病因,結(jié)合其家傳、師傳以及個人體悟,可以總結(jié)為六個方面:即遺傳、意郁、氣滯、血瘀、痰凝、毒聚。
(1)遺傳:即秉承于父母,或者體質(zhì)狀況決定了正氣的強弱和癌病的易患性和傾向性,機體正氣在防治癌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主導(dǎo)作用。正如《醫(yī)宗必讀·積聚》所說:“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
(2)意郁:即情志抑郁。情志不遂,氣機郁結(jié),久則導(dǎo)致氣滯血瘀,或氣不布津,久則津凝為痰,血瘀、痰濁互結(jié),漸而成塊。正如《類證治裁·郁證》說:“七情內(nèi)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血”。
(3)氣滯:氣機失常,阻滯而不通暢,停留并聚與某處,發(fā)為腫瘤。
(4)血瘀:津液代謝異常,瘀血停滯,留與局部,發(fā)為腫瘤。
(5)痰凝:津液代謝異常,痰飲釀生,凝于局部,發(fā)為腫瘤。正如《醫(yī)宗必讀·痰飲》所說:“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淤而成痰”。
(6)毒聚:邪毒內(nèi)侵,聚于局部,發(fā)為腫瘤。
2.2 西醫(yī)病因
西醫(yī)認為惡性腫瘤的病因主要是:(1)情緒抑郁;(2)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寄生蟲);(3)化學因素;(4)物理因素;(5)生活因素;(6)遺傳因素。
腫瘤之診斷尚不能離望、聞、問、切四診,孫教授總結(jié)為“四診八重”,辨證尤其重視“明晰經(jīng)緯”,論治遵循其病機,總體不離益氣活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jié)等,總結(jié)為“一方一腫瘤”,在此基礎(chǔ)上,隨癥加減,靈活化裁。
3.1 四診八重
3.1.1 望診重神形、重舌象(1)失神:可見眼光晦暗無神、眼袋臃腫無華、頸椎豎而不堅;(2)脫形:可見面色無華、消瘦乏力、步態(tài)不穩(wěn)、汗?jié)n澤澤;(3)舌象:觀察舌體是否正、縮轉(zhuǎn)是否靈活,舌質(zhì)是否淡、絳、深紅、瘀斑,舌苔是否厚、燥、膩、滑或無苔、無津?(4)指甲、趾甲:可見甲卷、瘀點;(5)皮膚:可見皮膚色澤枯槁、彈性差、有瘀斑。
3.1.2 聞診重聲音、重氣味(1)聲音:可見聲嘶、聲低、聲亢、喑啞、氣不上續(xù);(2)氣味:呼出的氣體或局部爆發(fā)出臭味、魚腥味、尸氣味、熏肉味。
3.1.3 問診重現(xiàn)狀、重參數(shù)(1)現(xiàn)狀:問詢并了解患者飲食、睡眠、二便、喜惡、疼痛部位與感覺等情況;(2)參數(shù):問詢并了解患者既往史、家族史、治療史、西醫(yī)檢查數(shù)據(jù)等情況。
3.1.4 切診重脈象、重反饋(1)脈象:辨別有無胃、神、根,有無反季,有無間歇、有無屋漏、魚翔、雀啄等;(2)反饋:了解患者情況,觸摸腫瘤可否推移,是否堅硬,疼痛、作脹部位是否固定,能否受壓。
3.2 辨證
在《形神是中醫(yī)辨證元素的首要元素-中醫(yī)辨證常用20個基本要素與形神的關(guān)系》一文中[1],已經(jīng)提出了辨證20個主要元素,即1.時令;2.男女;3.長幼;4.干濕;5.勞逸6.鰥寡;7.生育;8.新舊;9.裕澀;10.旺晦;11.神形;12.盛衰;13.陰陽;14.表里;15.寒熱16.虛實;17.主從;18.標本;19.順逆;20.生死。在腫瘤的辨證中應(yīng)該重視此20個元素,尤其是后10個元素。
眾所周知,辨證應(yīng)以各種辨證綱領(lǐng)為主軸,如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寒熱虛實生死逆順八綱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氣血津精辨證等,將四診合參是數(shù)據(jù)納入辨證綱領(lǐng)進行臨床辨證。但根據(jù)孫教授個人的經(jīng)驗和體會,無論用任何辨證綱領(lǐng),都必須“明經(jīng)晰緯”,這樣才能綱舉目張,才能符合臨床實際,才能真正指導(dǎo)臨床組方用藥。
于腫瘤而言,無非虛實兩端,虛者,正虛也,主要為氣虛,亦可氣血兩虛;實者,邪實也,主要為血瘀,亦可有痰濁,即痰瘀互結(jié),故而腫瘤之證多為氣血兩虛、痰瘀互結(jié)、氣滯血瘀、邪毒壅聚等。
根據(jù)辨證制定治療法則,然后處方,孫教授之用方,多化裁于經(jīng)方而不拘泥于經(jīng)方,多采用三聯(lián)藥組,嚴格按照君臣佐使進行組方,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兼病及兼癥靈活化裁,遂以孫教授之名首領(lǐng)命名之。
4.1 治癌基本方:孫光榮扶正抑瘤湯
4.1.1 組成君藥:生曬參10 g,生北芪15 g,紫丹參10 g;臣藥:天葵子15 g,蛇舌草15 g,半枝蓮15 g;佐藥:珍珠母12 g,制鱉甲12 g,山慈菇12 g;使藥:化裁加減。
4.1.2 方解第一組藥益氣活血;第二組藥清熱解毒;第三組藥軟堅散結(jié);第四組藥補引糾合,共奏益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之效。
4.2 治腦瘤基本方:孫光榮正天抑瘤湯
4.2.1 組成君藥:生曬參10 g,生北芪15 g,紫丹參10 g;臣藥:天葵子15 g,蛇舌草15 g,半枝蓮15 g,制首烏12 g,明天麻10 g,生薏米15 g;佐藥:珍珠母12 g,制鱉甲12 g,山慈菇12g;使藥:紫浮萍10 g,蔓荊子10 g,生甘草5 g。
4.2.2 方解第一組藥益氣活血;第二、三組藥清熱解毒;第四組藥軟堅散結(jié);第五組藥補引糾合,共奏益氣活血,清熱解毒。
4.2.3 隨癥加減若血壓升高者,加石決明、川杜仲、川牛膝以平肝潛陽;若視物不明加夏枯草、木賊草、青葙子以清肝明目;若半身不遂者,加老鉤藤、凈全蝎、酥地龍以活血通絡(luò);若頭痛嘔吐者,加制南星、姜半夏、廣陳皮以化痰止嘔。
4.2.4 要藥解析天葵子:即《本草綱目》的“千年老鼠屎”。為雙子葉植物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塊根。性寒,味甘苦,入脾、小腸、膀胱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尿。主治癰腫、瘰疬、疔瘡、淋濁、帶下、虛咳、疝氣、癲癇、驚風、痔瘡、跌打損傷。
紫浮萍:即《圣濟總錄》紫背浮萍。為浮萍科植物的紫背浮萍的全草。性寒,味辛、苦、咸,入肺、小腸、肝、脾經(jīng)。功能發(fā)汗、祛風、行水、清熱、解毒。主治熱癰、癰疹、水腫、瘡癬、斑疹不透、皮膚瘙癢。
4.3 治肺癌基本方:孫光榮清肺抑癌湯
4.3.1 組成君藥:生曬參10 g,生北芪15 g,紫丹參10 g;臣藥:天葵子15 g,蛇舌草15 g,半枝蓮15 g,炙紫菀10 g,炙冬花10 g,生薏米15 g;佐藥:珍珠母12 g,制鱉甲12 g,山慈菇12 g;使藥:桑白皮10 g,蔓荊子10 g,生甘草5 g。
4.3.2 方解第一組藥益氣活血;第二、三組藥清熱解毒;第四組藥軟堅散結(jié);第五組藥補引糾合,共奏益氣活血,補引糾合之功效。
4.3.3 隨癥加減若五心煩熱者,加銀柴胡、地骨皮、制鱉甲以清虛熱;若痰中帶血者,加仙鶴草、宣百合、白及粉以止血化痰。但有冠心病史者應(yīng)禁用白及粉。若久咳不止者,加矮地茶、麥門冬、川貝母以潤肺止咳,但咯痰不爽者應(yīng)該慎用川貝母;若胸腔積液者,加全瓜蔞、葶藶子、生薏米以化痰飲。
4.4 治胃癌基本方:孫光榮和中抑癌湯
4.4.1 組成君藥:太子參15 g,生北芪15 g,紫丹參10 g;臣藥:烏賊骨12 g,西砂仁4 g,廣橘絡(luò)6 g;佐藥:蛇舌草12 g,半枝蓮12 g,貓爪草12 g;使藥:延胡索10 g,川郁金10 g,雞內(nèi)金5 g。
4.4.2 方解第一組藥益氣活血;第二組藥健胃和中;第三組藥清熱抑癌;第四組藥補引糾合,共奏益氣活血,健胃抑癌的作用。
4.4.3 隨癥加減若吞咽困難者,加真沉香、木蝴蝶、漂射干利咽理氣;若不思飲食者,加谷麥芽、路路通、大紅棗健胃消食,有糖尿病史者應(yīng)該慎用大紅棗;若噎膈難受者,加鵝管石、刀豆殼、降真香以順氣通膈;若痞格悶脹者,加隔山消、制川樸、大腹皮以理氣寬脾。
4.4.4 要藥解析烏賊骨:即《本經(jīng)》的烏賊魚骨。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或金烏賊的干燥內(nèi)殼。性溫,味咸,入脾、腎經(jīng)。功能收斂止血、澀精止帶、制酸、斂瘡。主治胃痛吞酸,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遺精滑精,赤白帶下,損傷出血,瘡多膿液?,F(xiàn)代研究,主治胃潰瘍。
貓爪草:為雙子葉植物藥毛茛科植物小毛茛的塊根。性辛、溫,味微甘,入肝、肺經(jīng)。功能滋陰潤肺。主治瘰疬、瘧疾、肺癆、肝郁氣滯。
隔山消:即《天寶本草》中的隔山鍬。為蘿科植物耳葉牛皮消的塊根。性平,味甘,微辛,入脾、胃、腎經(jīng)。功能養(yǎng)陰補虛、健脾消食。主治痢疾、疳積、胃痛飽脹、白帶、瘡癬、虛損勞傷。
4.5 治腸癌基本方:孫光榮利腸抑癌湯
4.5.1 組成君藥:太子參15 g,生北芪15 g,紫丹參10 g;臣藥:嫩龍葵15 g,貓爪草15 g,山慈菇15 g;佐藥:生牡蠣15 g,菝葜根15 g,珍珠母15 g;使藥:火麻仁10 g,生薏米10 g,生甘草5 g。
4.5.2 方解第一組藥益氣活血;第二組藥清熱攻毒;第三組藥軟堅散結(jié);第四組藥補引糾合,共奏益氣活血,清熱攻毒之功效。
4.5.3 隨癥加減若腹瀉不止者,加炒六曲、炒山楂、車前仁以健脾滲濕;若不思飲食者,加谷麥芽、雞內(nèi)金、炒扁豆以開胃消積;若舌苔黃膩者,加佩蘭葉、法半夏、廣陳皮以祛濕化濁;若腹痛腹脹者,加炒枳殼、大腹皮、延胡索以理氣止痛。
4.5.4 要藥解析嫩龍葵:即《本草圖經(jīng)》的“苦葵、天茄子”。為雙子葉植物茄科植物龍葵的全草。性寒、平,味苦,微甘,入肺、肝、胃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治疔瘡、癰腫、丹毒、跌打損傷?,F(xiàn)代研究
治療慢性腎炎、慢性氣管炎。
菝葜根:即《本草綱目》的“鐵菱角”,俗稱“金剛蔸、金剛根”。為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性溫,味甘,入足厥陰、足少陰經(jīng)。功能祛風濕、利小便、消腫毒。主治瘰疬、疔瘡、腫毒、水腫、淋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肌肉麻木、泄瀉、痢疾、痔瘡。
4.6 治肝癌基本方:孫光榮護肝抑癌湯
4.6.1 組成君藥:西洋參12 g,生北芪12 g,紫丹參10 g;臣藥:北柴胡12 g,川郁金12 g,佛手片10 g;佐藥:制鱉甲15 g,菝葜根15 g,山慈菇15 g,蛇舌草15 g,半枝蓮15 g,雞骨草15 g;使藥:田基黃12 g,車前仁10 g,生甘草5 g。
4.6.2 方解第一組藥益氣活血;第二組藥疏肝解郁;第三、四組藥軟堅散結(jié);第五組藥補引糾合,共奏益氣活血、疏肝解郁之功效。
4.6.3 隨癥加減若深度黃疸者,加草河車、綿茵陳、淡黃芩以清肝利膽;若伴有膽疾者,加海金沙、金錢草、蒲公英以清熱利膽;若疼痛劇烈者,加雞屎藤、延胡索、制乳沒以理氣止痛;若癌塊不散者,加凈水蛭、土鱉蟲、上肉桂以活血消癥。
4.6.4 要藥解析草河車:即《滇南本草》的滇重樓、獨腳蓮。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樓的根莖。性微寒,味苦,有小毒,入肝、腎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主治疔腫癰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撲傷痛、驚風抽搐(在云南的民間老百姓多用來治拉肚子以及腸炎等癥)。
雞屎藤:即《天寶本草》的臭藤。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雞屎藤的全草及根。性平,味甘、酸、苦,入心、肝、脾、腎、經(jīng)。功能祛風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導(dǎo)滯、除濕消腫。主治肝脾腫大、瘰疬、腸癰、無名腫毒、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腹瀉痢疾、脘腹疼痛、氣虛浮腫、頭昏少食。
土鱉蟲:即《名醫(yī)別錄》的“土鱉”。為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冀地鱉的雌蟲干燥體。捕捉后,置沸水中燙死,曬干或烘干而成。性寒,味咸,有小毒,入肝經(jīng)。功能破瘀血、續(xù)筋骨、止痛。主治筋骨折傷、瘀血經(jīng)閉、癥瘕痞塊、腰肌勞損、韌帶扭傷。
4.7 治腎癌基本方:孫光榮保腎抑癌湯
4.7.1 組成君藥:西洋參12 g,生北芪12 g,紫丹參10 g;臣藥:川杜仲12 g,刀豆子12 g,金毛狗12 g;佐藥:菝葜根15 g,貓爪草15 g,山慈菇15 g;使藥:赤小豆12 g,車前仁10 g,生甘草5 g。
4.7.2 方解第一組藥益氣活血;第二組藥保腎壯髓;第三組藥軟堅散結(jié);第四組藥補引糾合,共奏益氣活血,保腎壯髓的功效。
4.7.3 隨癥加減若咳喘不已者,加五味子、炙冬花、炙紫菀以斂肺止咳;若小便余瀝者,加菟絲子、金錢草、蒲公英以清熱利濕;若腰痛劇烈者,加雞屎藤、延胡索、制乳沒以活血止痛;若癌塊不散者,加凈水蛭、土鱉蟲、上肉桂以活血消癥。
4.8 治乳腺癌基本方:孫光榮護乳抑癌湯
4.8.1 組成君藥:生曬參12 g,生北芪12 g,紫丹參10 g;臣藥:山慈菇12 g,貓爪草12 g,菝葜根12 g;佐藥:川郁金10 g,蛇舌草15 g,半枝蓮15 g;使藥:絲瓜絡(luò)6 g,路路通10 g,生甘草5 g。
4.8.2 方解第一組藥益氣活血;第二組藥軟堅散結(jié);第三組藥解郁清熱;第四組藥補引糾合,共奏益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之功效。
4.8.3 隨癥加減若癌塊堅硬者,加制鱉甲、京三棱、蓬莪術(shù)以軟堅散結(jié);若疼痛劇烈者,加雞屎藤、延胡索、制乳沒以活血止痛;若月經(jīng)淋漓者,加生地炭、地榆炭、當歸身以補血止血;若術(shù)后盜汗者,加龍眼肉、浮小麥、大紅棗調(diào)營斂汗。
4.9 治宮頸癌基本方:孫光榮養(yǎng)陰抑癌湯
4.9.1 組成君藥:西洋參12 g,生北芪12 g,紫丹參10 g;臣藥:山慈菇15 g,貓爪草15 g,制鱉甲15 g;佐藥:芡實仁10 g,蛇舌草15 g,半枝蓮15 g;使藥:川萆薢10 g,路路通10 g,生甘草5 g。
4.9.2 方解第一組藥益氣活血;第二組藥軟堅散結(jié);第三組藥清熱利濕;第四組藥補引糾合,共奏益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之功效。
4.9.3 隨癥加減若陰道滲血者,加小薊草、魚腥草、白茅根以燥帶止血;若白帶綿綿者,以煅龍骨、煅牡蠣、生薏米燥濕止帶;若白帶腥臭者,加紫蘇葉、蒲公英、魚腥草清熱燥濕止帶;若腰膝冷痛者,加川杜仲、刀豆子、熟附片以補腎祛寒。
4.10 治卵巢癌基本方:孫光榮護巢抑癌湯
4.10.1 組成君藥:西洋參12 g,生北芪12 g,紫丹參10 g;臣藥:山慈菇10 g,京三棱10 g,制鱉甲15 g;佐藥:土茯苓20 g,蛇舌草15 g,半枝蓮15 g;使藥:夏枯草10 g,干漏蘆10 g,生甘草5 g。
4.10.2 方解第一組藥益氣活血;第二組藥軟堅散結(jié);第三組藥清熱敗毒;第四組藥補引糾合,共奏益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之攻效。
4.10.3 隨癥加減若陰道滲者,加小薊草、魚腥草、白茅根以涼血止血;若白帶綿綿者,加煅龍骨、煅牡蠣、生薏米以燥濕止帶;若白帶腥臭者,加紫蘇葉、蒲公英、魚腥草以清熱燥濕止帶;若少腹脹痛者,加花檳榔、大腹皮、制香附以理氣止痛。
尚有其他癌癥者,據(jù)上述處方化裁,尤其以三聯(lián)藥組組方,無窮大之處方也。
[1]劉應(yīng)科,孫光榮.形神是中醫(yī)辨證要素的首要元素——中醫(yī)辨證常用20個基本要素與形神的關(guān)系[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6(1):1-9.
(本文編輯李杰)
Perspection from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Tumors
LIU Yingke,SUN Guangrong*
(Beijing Pingheli Hospital,Beijing 100013,China)
tumor;syndrome differentiation;four diagnostic methods;Sun Guangrong
R273
A
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6.03.001
2015-09-20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孫光榮國醫(yī)大師傳承工作室建設(shè)項目”資助(國中醫(yī)藥辦人教發(fā)〔2015〕24號);北京市和平里醫(yī)院名中醫(yī)工作室學術(shù)經(jīng)驗傳承項目。
劉應(yīng)科,男,醫(yī)學博士,研究方向:孫光榮教授學術(shù)思想的挖掘、整理及傳承。
*E-mail:13911126358@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