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耕身
12月4日,湖南省邵東縣創(chuàng)新學校高三教師滕昭漢被他班上的學生小龍(化名)殺害,他也成為不到兩個月內(nèi)邵東縣城第二個被學生殺害的老師。12月9日,新華社和《中國青年報》分別對這一案件進行了報道。兩家媒體記者均對被羈押在看守所的嫌疑人進行面對面采訪。面對記者提問,小龍表示,“看到他倒下時痛苦的眼神,我就不自覺地想笑?!薄拔覐膩頉]把他的命放在心上?!薄拔业氖澜缇臀乙粋€人?!?/p>
從這位剛剛年滿十八歲的少年小龍口中說出的那些充滿冷血的語句,“涼透了人心,也涼透了整個教育。” “這樣的一個少年,本身就是一把鋒利的短刀,不僅刺向了他的老師,也刺疼了所有的人?!薄案茉垂娚窠?jīng)的,是小龍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對生命極端蔑視的扭曲態(tài)度”……
幾乎如出一轍,眾多評論者都將殺師者小龍視為“反社會人格”者。小龍作為一種反社會人格的形象已然毋庸置疑。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征,比如高度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jīng)歷中取得經(jīng)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qū)使,社會適應不良等,都不難從小龍身上獲得印證。
早在2003年河南楊新海特大強奸殺人案發(fā)生后,輿論就提出,對“反社會人格”形成過程的干預和阻斷,是新的社會課題。然而十多年過去,試問教育對學生的心理評估是否有了體系?對“反社會人格”是否有了主動干預的手段與途徑?
教育的本質(zhì),不是培養(yǎng)各種各樣的成功人才,而是讓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但一起起校園悲劇告訴我們,那些遠比成才、成功更為重要的東西,比如對生命、人格、尊嚴等事物的認識,比如看待世界的方式,應更多地納入關(guān)注的視野。
在小龍身邊幾乎所有的人,都看到了普遍規(guī)律和統(tǒng)一標準之下小龍的“問題”,何曾關(guān)注過小龍的心理?
一切問題被草率地扣上了“教育頑癥”的巨大帽子,究竟是深度的反思?還是思維的懶惰?或慣性的憤慨?
既然已經(jīng)認定教育應當對反社會人格現(xiàn)象承擔干預與阻斷的責任,但誰又能否認,此類事件中真的不存在一些常見的“教育頑癥”?常見而未杜絕,才更值得反思。一位溫和優(yōu)秀的老師,毫無征兆地倒在學生的刀下,我們?yōu)橹聪?。但也應看到,一個“內(nèi)向乖巧”的十八歲少年以這樣的方式將自己的一生斷送,也同樣讓人痛惜。
少年為何帶刀?又如何將這把刀從少年心中拿走?這個意義上說,邵東弒師案,不只是悲憫者的一聲嘆息,更是關(guān)于教育反思與個體成長的一道傷疤。在此之后,必須承認,在這個社會里,無關(guān)乎年齡、身份、地位,我們只是不一樣的同類,有人認真執(zhí)行著集體的標準和價值,有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有人與社會格格不入,出現(xiàn)反社會人格。
【原載2015年12月11日《燕趙都市報·輿情掃描》】
插圖 / 畸形教育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