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國龍
在閱讀教學中,適時、適度地講解,可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主動、積極且富有成效的學習,以促進課堂資源的生成,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順勢點化:重視價值引領
語文學科既要重視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又要重視學生精神境界的提升。而學生由于思想單純,認識膚淺,難免會出現(xiàn)思想認識的偏差。對此,教者不僅要敏銳地發(fā)現(xiàn),還要及時地點化,通過必要的講解,幫助學生辨別是非曲直,澄清模糊認識,切實擔負起語文學科價值引領的重任。如:《說勤奮》中有這樣一句:“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边@句話突出了司馬光小時候的勤奮刻苦,可有學生卻指出司馬光自私:他不喊哥哥、弟弟一塊兒在屋里讀書,是為了自己出風頭。顯然,學生對人物感悟出現(xiàn)了偏差,教者隨即引導:“哦,你覺得司馬光自私,你認為該怎么辦?如果按你的方法,結果將怎樣呢?”經過學生的討論和教者的適度講解,學生明白了:課已經結束,此時是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時候了,就像我們一樣,下課了,學生到外邊玩耍是順理成章的,其他人無須干涉,也無權干涉。司馬光很聰明,但應該玩耍的時候,卻仍然留在屋里讀書,絲毫沒有炫耀的意思,而是為了盡快把書讀好。如此引導,學生不僅懂得了司馬光的內心,而且進一步感受到了他的勤奮。
二、拋磚引玉:指導觸類旁通
我們提倡的講解,不是追求簡單的“告訴”,也不是就事論事的奉送,而是通過必要的講述,最大限度發(fā)掘學生的潛能,激發(fā)他們的智慧,讓他們從老師的講解中明確方向,獲取方法,清晰思路,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功效。如閱讀《滴水穿石的啟示》,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課文告訴我們,認準目標,持之以恒,就能夠成功,可為什么老師讓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困難要多動腦筋,靈活運用方法呢?顯然,學生對目標與方法的理解發(fā)生了混淆,于是教者便給大家講了《蒼蠅和蜜蜂的命運》的故事。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威克教授,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把瓶子平放在桌上,瓶底朝著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開,然后放進幾只蜜蜂。只見它們在瓶內朝著有光亮的地方飛去,結果當然只能撞在瓶壁上。經過多次飛行,蜜蜂發(fā)現(xiàn)自己永遠無法飛出去,只好認命,奄奄一息地停在有光亮的瓶子的底部。教授把蜜蜂倒出,將瓶子照老樣子擺好,又放進幾只蒼蠅。沒過多久,它們居然全部從瓶里出來了。
故事講完后,教者這樣啟示:“《滴水穿石的啟示》告訴我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獲得成功,而《蒼蠅和蜜蜂的命運》又啟示我們:要勇于嘗試,善于改變,直到最終成功。這是不是矛盾呢?”
學生很快便豁然開朗:蜜蜂和蒼蠅“想脫身”的目標沒有變,它們也都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而結果卻大相徑庭,原因就在于蜜蜂沒有根據目標,借助變通,尋求達成目標的最佳路徑;而蒼蠅卻善于嘗試,靈活變通,最終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體會,有的說,有人從小就把目標鎖定在讀名牌大學上,也確實下了功夫,而最后難以如愿,這說明確定目標要量力而行;有的說,看到別人辦公司,搞企業(yè),有人就盲目效仿,而不少人都失敗了,究其原因就在于,有些人從水平到能力不適宜辦公司,搞企業(yè);有人采用的方法和途徑有問題;有人缺乏堅持不懈的精神……這樣,學生對目標、方法和過程的關系就有了辯證的認識和理解。
三、化虛為實:引導深刻感悟
很多時候,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對情感的感悟浮于表面,其重要原因是難以尋求通向目標的路徑。此刻不妨借助點撥,化虛為實,展開思路,引導他們深度感悟。如閱讀《濫竽充數(shù)》,讓學生說感受,學生有的說:“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shù)。”有的說:“要到樂隊里去,就得有吹奏的本領,否則人家要笑話的?!薄@樣表述無疑是就事論事,于是教者這樣引導:“如果文中的人物來到我們身邊,你肯定有很多話要對他們說,或指出他們的問題,或提出自己的建議,你想對誰說,說什么呢?”頓時,課堂中出現(xiàn)了令人欣喜的精彩,大家對齊宣王、南郭先生和他的同事以及他的家里人分別提出了批評和建議,態(tài)度誠懇,言辭懇切。最后我這樣講解:“是啊,如果南郭先生有真才實學,如果齊宣王有點細心,如果同事真誠一點,如果家里人目光遠一點,南郭先生就不會落到如此下場了?!眱H僅是三言兩語,便進行了情境的創(chuàng)設,思路的拓展和梳理,使教學達到了理想的效果??梢?,課堂教學中,講解不一定要多,而要講在關鍵處,講在點子上。
四、變換角度:促進具體理解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蜻蜓點水,停留在表面;就事論事,滿足于概念。教者的責任就在于引導學生變換角度,促進語言理解的形象化、具體化、清晰化。如《沙漠中的綠洲》一文中寫道:“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水,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咸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鄙鲜鼍渥?,概述了阿聯(lián)酋人們讓沙漠變綠洲的過程。閱讀中,學生也都能從“買”“挖”“填”“埋”感受到變化的過程,但如此理解,顯得空泛,缺乏實在的內容;顯得輕淺,缺乏深度的感悟。為此,老師這樣提示:“‘買‘挖‘填‘埋四個字讀起來輕而易舉,然而每個詞都包含著許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出了阿聯(lián)酋人民改造自然的艱辛,折射出了阿聯(lián)酋人民改造自然的決心,讀來讓人感動,讓人敬佩?!贝藭r,同學們一個個若有所思,教者接著啟發(fā):“同學們,如果你是異國的一棵小草、一棵小樹,你能具體想象描述出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嗎?”讓學生閱讀課文,想象情境后引導他們具體表述。
這樣引導讓學生變換角度,充當角色,自我表述,思維有了支點,想象有了憑借,簡單的語言變成了有趣的故事,平淡的語言變成了生動的情節(jié),文中的諸多語言都在學生形象的想象構建、故事的想象創(chuàng)造中得到了移植和運用,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情感的升華和語言的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