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水濤
語文課該怎么上?課前三分鐘演講,拓展延伸,課本劇表演,語文綜合活動……妖艷無比的打扮,熱熱鬧鬧的課堂,但這也沒有改變語文教學令人尷尬的處境。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試試“減法”,讓語文回歸內(nèi)涵,在課改和應試之間尋求一個平衡。聚焦“語用”,少用多媒體。這是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溫儒敏教授給出的建議。
溫教授說:“‘語用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語文課,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同時把文化修養(yǎng)呀,精神熏陶呀,很自然地帶進來?!彼J為,現(xiàn)在的語文課不斷穿插使用多媒體,雖然很直觀,可是把語文講解與閱讀切割得零碎了。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多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被擠壓了,文字的感受與想象給干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被放逐了。
溫儒敏教授批評說:“無論精讀、略讀,也不管文體、內(nèi)容,全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去套解,諸如背景介紹、字詞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現(xiàn)手法等等,通常都是把課文‘大卸八塊,進行僵化的‘滿堂灌,然后就是題海戰(zhàn)術,反復操練,應對考試。這種陳陳相因,繁復瑣碎的語文課堂實在折磨人,把鮮活的語文弄得面目可憎?!?/p>
溫儒敏教授的批判的確切中時弊。語文教學必須聚焦“語用”,似乎已成為專家學者共同的主張。有專家甚至斬釘截鐵地說,語文之學就是“語用學”。然而,讓人困惑的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而不是培養(yǎng)研究語言文字的專家,這個宗旨幾十年都是明明白白的,怎么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似的,專家們居然一哄而上,大談起“語用”來了?況且,何為“語用”,“語用”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嗎,“語用學”可以望文生義地詮釋為“語言運用之學”嗎?
既然“語用”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語文課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那么“大卸八塊”的解讀、“滿堂灌”的教學、“題海戰(zhàn)術”的練習,又何嘗不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應用”呢?以文學作品為例,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由情節(jié)、性格、言語、思想、形象等幾大要素構(gòu)成的(參見亞里士多德《詩學》)。如果以現(xiàn)實主義的方法來分析作品,那么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人物性格、故事情節(jié)和劇作思想的設置等方面來討論作品;如果以形式主義方法來解讀,則要關注文本的語言學層面:語法與語義、邏輯與修辭、隱喻與象征,或者陌生化效果等。由此可見,用“一套固定的程式去套解”文本,用“題海戰(zhàn)術”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其實并無大錯,因為他們沒有違背 “語用”的原則?;蛟S正如溫教授所言,他們是“在課改和應試之間尋求一個平衡”。
基層一線的語文教師虔誠地投身于當下的課程改革,卻常常動輒得咎。課堂太冷清,專家不高興,說是“要有溫情和溫度”;課堂熱鬧了,專家又不高興,說是“要安靜”。語文課堂關注語言訓練,專家不滿,說是“要關注生命成長”;關注多了,專家又不滿,說是“要回歸語用”。 專家們深惡痛絕于“課堂中心、教材中心”, 極力提倡“大語文”,言之鑿鑿說是“語文的外延等同生活的外延”。然而今天,專家們似乎有點猶豫了,有點“少談些生活,多談些語言”的跡象。多媒體技術的課堂應用已成時尚,“翻轉(zhuǎn)課堂”風頭正盛,一部分專家以“喬布斯之問”,指責語文教育改革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一部分專家又出來說,“這樣的多媒體對語文學習并沒有好處”。中小學語文教師實在有點兒無所適從。
語文教學的改革是一個不斷試錯與改進的實踐過程,它需要積極的前行和耐心的堅守,既要擺脫畢其功于一役的急切,也不必因一些亂象、失誤和偏差而“驚詫莫名”。梁啟超曾說:“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里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么樣呢?不做連這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敗了?!彼?,既要有“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努力,又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