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濱
舉國歡慶新春,今年為“甲申年”,申即猴年。猴為靈長類動(dòng)物,與人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被人喻為聰明、機(jī)智、勇敢、活潑之獸,是智慧靈氣的象征,深受人們的喜愛。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猴祖”的說法,古籍如《詩經(jīng)》、《禮記》、《爾雅》、《莊子》、《列子》、《山海經(jīng)》、《淮南子》、《世說》等均有記載;筆記、野史、小說等記載尤多。
“申,猴也”見于漢代王充所撰的《論衡·物勢》中,說明十二屬相與十二種動(dòng)物相配,自古就成為既定規(guī)范的習(xí)俗?!吧辍睘槭裁词呛铮空f法很多,比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見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澗中飲水,故將伸(申)稱猴。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申為字像猴之形?!笔怯忠唤狻C鞔筢t(yī)學(xué)家李時(shí)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漢代班固的《白虎通義》語:“猴者候也。見人設(shè)伏機(jī),則憑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币驙疃ê镏?,也較合理。
猴文化
自古以來,關(guān)于猴的神話、傳說,故事非常之多,其中以《世說新語》中的一段記載最為動(dòng)人:“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逼渌纭端焉裼洝?、《齊東野語》、《墨客揮犀》等書,均有此類大同小異的記載?!皵嗄c”便成為典故,被歷代詩人用之。如唐代詩人常建的《嶺猿》詩:“相思嶺上相思淚,不到三聲合斷腸。”柳宗元的《入黃溪》詩:“溪路千里曲,哀猿何處鳴。孤臣淚已盡,虛做斷腸聲。”宋代詩人范成大《八場平聞猿》詩中“雪澗琴心未是悲,須寫峽中斷腸時(shí)”等句,都是用此典。
猴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約定俗成的成語諺語、歇后語甚多。成語如“朝三暮四”、“沐猴而冠”、“心猿意馬”等;諺語如“殺雞給猴看”、“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等;歇后語“猴子爬樹———拿手戲”、“猴子看果園———越看越少”等,常被使用。猴的神話傳奇故事以唐人王勔的《古鏡記》最具代表性。至明代文學(xué)家吳承恩匯集前人的神話傳說,進(jìn)一步創(chuàng)作了《西游記》,創(chuàng)造出齊天大圣孫悟空的典型形象,對后世影響尤巨。
猴子的民俗
猴子,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到了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地步。
炕頭上的“護(hù)娃猴”。我國山西、陜西和內(nèi)蒙等地區(qū),農(nóng)家的炕頭上都有一個(gè)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也有炕頭獅),是專門用來拴六七個(gè)月剛學(xué)會(huì)爬行的嬰兒的。母親用一根紅繩子穿過石猴腿部的圓孔,再把紅繩的另一頭攔腰拴住娃娃。當(dāng)?shù)厝苏f: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子長大以后精明能干。
碼頭上的“護(hù)航猴”。20世紀(jì)70年代以前,三門峽、陜縣一帶古老的渡口碼頭上,在木船靠攏碼頭時(shí)系繩用的木樁上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樁的頂端,似在東張西望。老艄工解釋說:孫猴子水性好,能潛入東海大鬧龍宮。敬它,可保駕護(hù)航,人船平安。
賀壽之神“抱桃猴”。猴子與“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緣。自然界的獼猴天性喜食桃子,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就有孫猴子偷吃西王母蟠桃的故事。傳說蟠桃產(chǎn)自天宮,乃王母娘娘親手栽植,每三百年結(jié)果一次,數(shù)量甚微,食之皆可長生不老,故名“仙桃”。至今,民間為老人賀壽時(shí),仍以桃子作為祝壽象征。
除上述外,猴子神通廣大的功能遠(yuǎn)不止于此,還有“祈雨”、“求子”等多種功能就不一一贅述了??傊?,在人民生活中,無論炕頭、墻頭、碼頭、槽頭、口頭,乃至寺廟石雕、居民建筑,都有“猴先生”的位置。
猴戲
“猴戲”多取材于神話小說《西游記》,在中國各省的地方戲曲中屢見不鮮。據(jù)說早在唐代就有“白猿獻(xiàn)壽”之類的猴戲。唐代是否確有此猴戲筆者沒有考證,只知元明以后,尤其是清代,“猴戲”大量出現(xiàn),如京劇《花果山》,劇情寫美猴王在花果山起義,自封“齊天大圣”,玉帝大怒,先遣托塔李天王前往平叛,卻被孫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復(fù)派二郎神將孫猴子捉拿回宮?!遏[龍宮》又名《水簾洞》,劇情寫孫猴子在花果山稱王,因手中缺少得力兵器,便潛入東海找東海龍王索取,大鬧龍宮,最終奪得“定海神針”(金箍棒),《鬧龍宮》在川劇中又稱《五行柱》。還有一出猴戲叫《鬧地府》,劇情寫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竟鬧到了陰曹地府的閻王殿,將“生死簿”全部勾毀,再次闖下大禍。今天,通過電視媒體及各種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猴戲”已經(jīng)走向世界,“美猴王”的形象已經(jīng)深入到世界各個(gè)角落,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觀眾的神話動(dòng)物精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