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館藏明代崇禎佛教冥途路引考釋

2016-03-09 02:15燕亞東
文物天地 2015年10期
關鍵詞:五臺山菩薩佛教

燕亞東

路引,本義為古代通行證,起源于漢代,漢朝劉熙在《釋名》卷六《釋書契》中說:“過所,至關津以示之也?!睗h代稱“傳”,《太平御覽》卷五百九十八文部十四“過所”條補充說:“或日:傳,傳(轉)也,轉移所在?!鼻貪h交通站大體分為兩種,以車為交通工具的稱為“傳”,以馬為交通工具的稱為“驛”,兩者以傳為主。傳相當于近現(xiàn)代的車站,傳中所備的車輛稱為“傳車”,所建的住房稱為“傳合”,進站和出站應檢驗的通行證稱為“傳符”。唐朝時期將該類文書稱之為“過所”,從字面上講是“度過(經過)之處所”,這是廣義上對“過所”的解釋,狹義的“過所”專指行人度過關津時的憑證,但它是從漢朝開始使用的。宋稱“公憑”,即官方的證明文件。蘇軾《論高麗買書利害札子》:“臣竊謂立條已經數年,海外無不聞知,而徐積猶執(zhí)前條公憑,影庇私商,往來海外……。”

后來,路引被借用到喪葬儀式中,詞義也隨之轉變?yōu)榘阉勒邔胩靽膽{證,意即冥間路途的導引,也即進入西方天堂的憑證。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的168號漢墓中,發(fā)掘出一份竹牘,牘文為:“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陽五大夫遂,自言與大奴良等廿八人、大婢益等十八人、軺車二乘、牛車一輛、駟馬四匹。可令吏以從事。敢告主”(李均明、何雙全《秦漢魏晉出土文獻·散見簡牘合輯》,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大意為告訴地下丞,五大夫遂帶領奴婢、車馬等前往陰間報到,讓地下的官吏按照遂的級別接待伺候。這是一封由陽間發(fā)往陰間的介紹信,也即“告地下官吏書”。這封江陵縣丞寫給地下官吏的冥間文書,寫于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清楚地介紹了下葬的時間、墓主的籍貫、爵位、名字及隨葬的奴婢和車馬等。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文物》1975年第9期)、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十號墓(《文物》1981年第11期《江蘇省邗江胡楊五號漢墓》)中都相繼出現(xiàn)了這樣的冥間文書,說明“冥間文書”早在漢代喪葬習俗中就已經廣為使用了,其性質和格式均類似于漢代社會流行的通行證“傳”。《居延漢簡甲乙編》中有這樣的簡文:“永始五年閏月己巳朔丙子,北鄉(xiāng)嗇夫忠敢言之,義成里崔自當言為家私市居延。謹案:自當毋官獄征事,當得取傳,謁移肩水關、居延縣索關,敢言之”(謝桂華、李均明等《秦漢魏晉出土文獻·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由此可知,二者一脈相承,漢墓中出土的這種“冥間文書”便是當時社會流傳的“傳”。這說明早在漢代人們便根據地上世界的官僚機構,虛擬了地下世界,下葬之時即移書地下,以期死者能夠順利通過地下“關津”。這個時期的“傳”和“冥間文書”的發(fā)證機關,同是地方官吏。

明代,通行路引由地方行政官吏填發(fā),而“冥途路引”則是由佛教或道教所填發(fā)。1978年在常熟虞山林場明墓中出土一件明代木刻朱印路引(清·王培荀《聽雨樓隨筆》卷六,巴蜀書社1987年版),即由道教所填發(fā)。而館藏的這件明崇禎年間的空白冥途路引卻是由佛教圣地——五臺山南山寺所發(fā)。該路引紙質,木板拓本,長約50厘米,寬約30厘米;周邊印有四行排列不規(guī)則的白點,中間印有文字和菩薩像及十殿閻王,上面蓋有“山西五臺山南山寺文殊師利菩薩攝授”篆文大?。▓D一,圖二)。這是我館目前征集到的與佛教有關的紙質文書。這張路引的中間圖案為端坐蓮花臺上的文殊菩薩,菩薩頭頂有華蓋圖案,左右兩側是其侍座或尊者,下邊佛教畫像為“十殿閻君”。文字如下(圖三):

南贍部洲,山西五臺山南山寺秉臺。釋迦如來遺教奉行沙門。今據奉佛三寶念佛信人 ,本命相生于月日時,受生發(fā)心持齋,自年月日,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千聲為一卷,計一千八百八卷圓滿,合用路引。給付念佛信人親身收執(zhí),符五陽專給計隨引路,投冥司往前查驗證明,念佛功德諱送往生西方凈土遵奉。佛勅施行,須至出給者。

西方公據。崇禎年月 日。準此。冥途路引。五臺山文殊師利菩薩攝授清涼境。

路引中所涉及相關文字內容釋意

南山寺坐落在山西五臺山臺懷鎮(zhèn),是五臺山中的一座大寺,為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元元貞二年(1296年)創(chuàng)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并,改稱今名。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南山寺,元代時謂大圣佑國,到明代時謂大圣佑國禪寺,清時則謂南山極樂寺。光緒三年(1877年)李自蹊的《南山寺碑文》說:抑知佛生西方凈土,其國日極樂世界。茲則釋迦牟尼佛原跡古剎,琳官梵宇,十方衲子登臨皆清涼極樂。諸佛云集,眾祖來臨,羅漢湛寂,圣僧圓常。南山有臺,北臺有萊,樂只君子,施合資財,故日萬圣佑國南山極樂寺也?!痹渥谥链蠖辏?309年)正月,昭獻元圣皇“太后幸五臺山作佛事”,同年二月,又有“皇太子幸五臺佛寺”。他們都到萬圣佑國寺拈香禮佛,從事法事活動。延j右二年(1315年)夏天,英宗皇帝的“皇妹大長公主”,又至五臺山,還“游禮五頂,見大圓光中有七級浮圖”。至治二年(1322年)五月,英宗從燕京出發(fā),“車駕幸五臺山。六月丁卯朔,車架至五臺山”,朝山拜佛,觀禮靈跡,瞻仰了萬圣佑國等寺。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他又令“五臺山萬圣佑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修福累功,求佛保佑,并敕修該寺,還敕建了大乘清涼戒壇,傳戒后世。文宗致和元年(1328年)十一月、至順元年(1330年)五月,兩次遣使詣五臺山萬圣佑國諸寺作佛事活動,祈福安民。由以上資料顯示,南山寺在元代就是祈福延祚、大作法事活動的皇家道場之一,當為五臺山寺院佛事活動頗多的一座大寺。

“南贍部洲”,舊譯“南閻浮提”,譯為“穢樹”、“勝金”,佛教名詞,四大部洲之一。“閻浮”即“贍部”,樹名:“提”意為“洲”。此洲盛產贍部樹,位于須彌山南面成海里,故名。據《俱合論》卷十一,該洲形狀如車,南邊三由旬半,其余三邊各兩千由旬,中有金剛座,“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段饔斡洝返谝换厝眨骸案斜P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日東勝神洲,日西牛賀洲,日南贍部洲?!蹦险安恐抻兴淖?,號稱佛國,九華、五臺、峨嵋、普陀,管領這四座山的是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四位大士。

“文殊菩薩”,音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意譯妙德、妙吉祥,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是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相傳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他們合稱為“釋家三尊”。又此二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毗盧遮那如來在一起時被稱為“華嚴三圣”,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頂結五髻,表示智慧銳利。山西省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佛三寶”,即佛、法、僧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地說,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佛教三寶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指繼承、宣揚佛教教義的僧眾,這里代指佛的弟子。

“受生發(fā)心持齋”,受生即投生,投胎;發(fā)心,佛教浯,謂發(fā)愿求無上菩提之心,即發(fā)起要求解脫苦難、往生凈土或成佛的愿望?!稛o量壽經》:“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fā)無上菩提之心。”持齋,古人于祭祀之前,沐浴更衣,小飲酒,不吃葷,以示誠敬,稱為“齋戒”,是八關齋戒中一齋,佛教修行制度之一,是佛陀為在家弟子制定的、暫時的出家修行的戒律與齋法。八關齋戒,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涂飾香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床座;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為戒,后一者為齋,合在一起總稱為“八戒齋”或“八齋戒”、“八關齋戒”。佛教認為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一夜能夠修持齋戒,就可關閉諸惡趣門,可出離生死輪回,可證四羅漢果。

“念阿彌陀佛一千聲”,阿彌陀佛系梵文音譯,佛名,密教稱“甘一露王”,凈土宗稱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佛經云:“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薄叭粲猩颇凶印⑸婆?,聞說阿彌陀佛,持此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終時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諸圣眾,即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浲臃?,此四字佛名,每一課,以千聲為率。要念得無首無尾。句句皆如一句。自然光明玲瓏矣”(《佛說阿彌陀經》)。意思是說只要誠心齋戒,并一心向善,嚴格遵從上述修行制度,就能夠“修業(yè)期滿”,得到文殊菩薩發(fā)給冥途路引,并憑借這張路引“執(zhí)之冥間,關隘無阻”(蔣偉國《明代木刻朱印路引》,《東南文化》2000年第8期),早日通過地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冥司”,死者之魂迷行之處,即閻魔之廳也。((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變文>:“生前不成修移,死墮阿毗地獄。永屬冥司,長受苦毒?!?/p>

明代冥途路引與明代路引制度的關系

明代佛教冥途路引的產生,與明代的社會背景和政治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模仿明代實際通行的路引制度加以宗教化的產物。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認為游民是社會不穩(wěn)定的根源,實行里甲制與路引制度,“其法以一白‘一十戶為里,一里之中,推丁糧多者十人為之長,余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甲首十人,管攝一里之事。城中日坊,近城日廂,鄉(xiāng)都日里”(《明太祖實錄》)?!胺曹娒袢说韧鶃?,但書百里者,即驗文引,凡軍民無文引及內官、內使來歷不明,有藏匿寺廟者,必須擒拿送官,仍許諸人告首,得實者賞,縱容者同罪”(《弘治會典》)?!胺矡o文引私度關津者,杖八十;關不由門、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軍民出百里之外不給引者,軍以逃軍論,民以私度關津論”(《明律·兵律》)。路引上必須注明持引者的姓名、籍貫、去向、日期、體貌特征等。由于官府對路引的高度重視,使路引變成人們實際生活必不可少的證件,同時也被人們引申到冥界中去。引中提到“投冥司往前查驗證明,念佛勅施行,須至出給者”,皆為套用陽世實用牒移文書詞匯而為之,為明代冥途路引所常見。如四川江安縣夕家山民俗博物館的“西方路引”中“如遇關津路口把隘去處,僅遵佛教,驗寶放行。須至路引者”,“明萬歷四十三年豐都山冥途路引”中“若有善男信女發(fā)心請給路引,唪念太乙救苦天尊四萬聲……,須至引者”(張勛燎、白彬《中國道教考古》)。

從明代佛教的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封建統(tǒng)治者一直都把佛教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加以利用,這皆出于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明代諸帝對佛教的崇奉。明太祖認為佛教有化愚導頑、輔助王道、維護統(tǒng)治的作用,因此,即位之初便效法唐太宗于“交兵之處,為義士兇徒殞身戎陣者各建寺剎,招延勝侶”的做法,于洪武元年九月“詔江南大浮圖十余人,于蔣山禪寺作大法會”,超度陣亡士卒,以示矜哀,籠絡人心?!昂槲淞辏战o天下僧度牒,廢前代的鬻牒度僧”(《釋氏稽古略續(xù)集》),大開了出家為僧之門,沒過幾年,便“度僧尼道士至逾數萬”。洪武十九年,又“敕天下寺院有田糧者,一應差役不許僧應”。同年,又發(fā)護持山門榜文,“禁治諸色人等,毋得輕慢佛教,罵詈僧人,非禮攪擾,違者本處官司約束”等一系列維護佛教發(fā)展的舉措,使佛教在明代地位空前提高,為佛教創(chuàng)造了自由活動的有利條件。其中五臺山的佛教更為明統(tǒng)治者所推崇。早在太祖抵達宜州時,就訪尋元臣推薦的五臺山壁峰禪師(《明史列傳-異教類》)。成祖朱棣因“靖難之圖實起于道衍”,故也尊信佛教。永樂六年(1408年),令僧俗人等至五臺山修建寺宇,十八年(1420年),又“遣使赍《歌曲名經》往五臺山散施”。天順二年(1458年)敕諭護持山西五臺山顯通寺,詔日:“凡本寺及合山諸寺,不許一應官員軍民人等侵擾,以沮壞其教,違者以法罪之?!睂τ谖迮_山,憲宗認為:“五臺山者,大圣所宅,感應靈異,振耀今日,舉我國家吉祥福地”(明·釋鎮(zhèn)澄《清涼山志》卷五),所以,在位期間不僅三番五次地下詔護持五臺山的佛教,而且建寺造像,大作佛事。在他臨終那年,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三月,還著欽差守備懷安等衛(wèi)太監(jiān)金公駐節(jié)其間,召圓照寺住持凈澄孤月禪師出外募緣,新建寺宇。孝宗認為五臺山是一座“靈山,具聞顯跡,爰稱內典,景切朕懷”(明·釋鎮(zhèn)澄《清涼山志》卷五),所以曾敕太監(jiān)周輔至五臺山祈佛,“祚我邦家,永膺多?!?。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于獅子窩修建了洪福萬壽藏經樓閣。次年,又于龍泉寺復建萬圣閣。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又敕建了圣光永明寺(即顯通寺)。建寺立塔,遂使五臺山的寺廟煥然一新。四十五年(1617年),又著古心、承芳二師于五臺山建龍華大會,且御賜錫仗、衣缽1250副,舉行法會,敕賜供物。正因明歷代皇帝對五臺山佛教的尊崇,從而使其香火旺盛,法會不斷,宗派繁衍,寺廟多達104座。五臺山成了內地鮮有的漢藏佛教圣地(宋濂《重刻護法論題辭》)。這都成為五臺山佛教冥途路引盛行于明代的主要原因。

從經濟因素上看,明代的通行路引雖然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但實際發(fā)放權掌握在地方官吏手中,持引人申辦路引,需要交納相當數目的“手續(xù)費”?!睹餍⒆诤胫螌嶄洝肪矶佥d:弘治十六年(1503年)五月乙未,“巡撫江西都御史林俊奏:寧王累乞用琉璃瓦建造宮殿。有旨,于各府縣路引錢內支二萬兩給換”。弘治八年辛未,“工科給事中童瑞以災異呈六事……雖在異鄉(xiāng),而文引一年一換,有司貪圖引錢,一概妄給……”,各地貪官污吏藉以路引斂財。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一些佛教僧侶貪財弄巧,利用各種名義以行聚斂,仿陽世路引而創(chuàng)為冥途路引騙取佛教信眾引錢,自是情理中事。

當然,佛教冥途路引的產生固然要受政治、經濟、文化等重要因素的綜合作用,同樣不能背離中國政治文化傳統(tǒng)和明代的現(xiàn)實社會需要?!笆铋愅酢狈鸾坍嬒裨凇奥芬敝械某霈F(xiàn),即是統(tǒng)治階級利用佛教的這種善惡報應說,來達到“以佛治心”之目的?!暗鬲z”的概念大約在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隨佛教傳播進入中國,也帶來了輪回轉世的概念,除非涅粱,否則就永遠在輪回中聽憑因果報應。所謂“六道輪回”,有享福的天道,也有受苦的畜生、餓鬼和地獄。人道在中間,善惡行為決定著人的未來。前世做惡的報應便是墮入地獄經歷極度的肉體折磨。體現(xiàn)在地獄觀上,則是“十殿閻王”形象的出現(xiàn)。根據《佛說地藏菩薩發(fā)心因緣十王經》,十位地獄最高行政長官分別是:第一“秦廣王”、第二“初(楚)江王”、第三“宋帝王”、第四“五官王”、第五“閻魔王”、第六“變成王”、第七“太(泰)山王”、第八“平等王”、第九“都市王”、第十“五道轉輪王”。亡者死后首七日到秦廣王宮受審,以后,二七至初江王宮,三七至宋江王宮,如是依次過堂,七七日至太山王處,百日見平等王,一年見都市王,三年見轉輪王。轉輪王負責最后裁決,根據亡者業(yè)因,使其轉世,重新輪回(圖四)。統(tǒng)治者正是利用這一“因果報應”說,將一些單靠“陽教”不易處理或消解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或緊張關系,輔之以“幽遠不測”的“陰教”來加以抑制或消解。朱元璋《宦釋論》載:“佛之道云陰者何?舉以鬼神,云以宿世,以及將來,其應莫知,所以陰之謂也,虛之謂也。其圣賢之道為陽教,以目前之事,亦及將來,其應甚速,稽之有不旋踵而驗,所以陽之謂也,實之謂也?!睂χ煸胺鸾桃娊舛嘤杏绊懙拇髮W士宋濂也頗多闡述,稱佛教“歷陳因果輪回之說,……有補治化之不足”,積極建議朱元璋“詔天下諸浮屠,是習是講,將使真乘之教與王化并行,治心繕性,遠惡而趨善”(宋濂《新刻楞伽經序》)。明成祖認為,佛教講求慈悲利濟和普度眾生自然弘深廣大,但其要在于使人為善去惡,積福修因(朱棣《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御制感應序》),并渲染善惡報應“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不爽錙銖”,并反復申明“所謂為善者,忠于君上,孝于父母,敬天地,奉祖宗,尊三寶,敬神明,尊王法,謹言行,愛惜物命,廣行陰騭,如是則生享富貴,歿升天堂,受諸快樂。否則,生遭重譴,死墮地獄,受諸苦報”(朱棣《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序》),用佛教的善惡報應說來威懾人心,用使人知畏的方式來達到勸善的目的。其因果報應說,就是維護和順從儒家思想指導下的統(tǒng)治秩序和人倫關系。他們把利用剝削制度造成民眾的苦難解釋為合情合理的事情,宣揚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各種遭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善業(yè)”或“惡業(yè)”的結果,是早就注定了的,無法改變的,以此說教作為統(tǒng)治廣大勞動人民思想的工具,以佛教中蘊含的勸善懲惡的道德觀來維護封建的三綱五常理論。

中國古代文獻中關于“冥途路引”方面的資料記載很少,由于紙質文書的不易保存,所以能保存至今者甚少。明崇禎山西五臺山南山寺佛教冥途路引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明代政治制度、佛教信眾修行制度、明喪葬儀式及路引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因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與文物價值。

猜你喜歡
五臺山菩薩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五臺山
佛教藝術
菩薩蠻·花明月黯籠輕霧
五臺山掠影
往五臺山(外一首)
五臺山的冬
遼代八大菩薩造像研究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平等”在現(xiàn)代嬗變中的佛教詮釋
青田县| 武乡县| 海宁市| 金乡县| 潍坊市| 宝山区| 息烽县| 日照市| 乌什县| 明光市| 常德市| 富平县| 广平县| 池州市| 凌云县| 安西县| 淳化县| 航空| 若羌县| 贵港市| 忻城县| 尤溪县| 广河县| 武穴市| 北川| 石狮市| 周至县| 徐汇区| 日喀则市| 遂川县| 孝义市| 伊川县| 昆明市| 买车| 舞钢市| 田东县| 仁布县| 宝鸡市| 广东省| 象山县|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