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家丑不可外揚
“家丑不可外揚”是中國的一句老話。所謂家丑,并不都是丑事兒。這里的“丑”,實際上指的是不愿意讓外人知道的隱私。
老北京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許多家事,是不愿意讓別人知道的,所以給家里的孩子們,迄小兒就立下了這個老規(guī)矩。
其實,孩子在小的時候,并不知道什么是家丑。所謂的家丑,是大人們一點兒一點兒教的。比如兒媳跟婆婆鬧別扭,婆婆數(shù)落兒媳婦一通兒,兒媳婦自然會覺得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兒,所以便囑咐自己的孩子:“我跟你奶奶拌嘴的事兒,可別往外說。說出去讓人家笑話?!?/p>
孩子們正是通過這一點一滴的教化,懂得了什么是“家丑”,為什么不可外揚。
家丑不可外揚,反映了北京人愛面子的傳統(tǒng),也能從中看出北京人對家庭隱私的在意。既然人家不愿意揚(說)自己的“家丑”,那么,外人也應(yīng)該尊重人家的隱私權(quán),跟人聊家長里短的時候,要留意這一點。
比如人家剛剛離婚,或者孩子沒考上大學(xué),或者家人出了車禍等,這些人家都覺得是隱痛,不愿意示人。您跟人家見了面,可能要聊一些家常,當(dāng)問到他愛人、孩子或家人的時候,人家猶猶豫豫或閃爍其詞。實際上,這就是人家的難言之隱。您一看到人家這種表情,就不要再接著往下問了。
家丑不可外揚,并沒什么不是。按北京的老規(guī)矩,就應(yīng)當(dāng)如此。既然您覺得這是“家丑”,何必要外揚呢?
不孝之人不能交
孝敬父母,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為啥這么說?道理再簡單不過了:沒有您的父母,就沒有您。
《春秋·孝經(jīng)》里,孔子說:“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蹦矗鬃影研⒖吹糜卸嗝粗匾?!他說的意思是,孝敬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兒,如果天下的老百姓,都能順應(yīng)天意來行孝,天下還有什么急可著呀?
在老北京,結(jié)婚的儀式,不叫婚禮,叫“拜天地”。平時,人們說到小兩口結(jié)婚了,往往要說:“倆人已經(jīng)拜了天地?!薄鞍萏斓亍钡膬x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互拜。
天地是養(yǎng)育人類的根基,沒有天地,就沒有萬物,包括我們?nèi)祟悺8咛?,就是父母,沒有他們,我們從何而來?所以在新婚之時,必須要相拜。那時的拜,不是鞠個躬、獻杯茶的事兒,得跪在地上,真磕頭。由此可知父母在兒女生活中的地位。
老話說:“百善孝為先?!边@里的“善”字,指的不是善良,是好的意思。這句話是說,這也好,那也好,您就是有一百種好兒,但必須以孝敬父母為先。如果,您不孝敬父母,您的其他好兒,也等于白饒。
老北京人對這個“孝”字,看得格外重。因為老北京是六朝古都,同時也是首善之區(qū)。這里的“善”,也是好的意思。首善,就是第一好。
為什么北京人這么重視“孝”?因為“孝”,是衡量一個人仁、義、禮、智、信的基本準(zhǔn)繩。同時,從皇上,到一般官吏,直到普通百姓,都把這個“孝”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這一點,從過去歷朝歷代的“丁憂”制度,就可以看出來。什么叫“丁憂”?就是自己的父母死了,按老事年間的國家規(guī)定,不管您是多大的官兒,只要是您的父母去世了,您都要臨時卸任,回老家守孝三年。這是一點兒沒商量的事兒,即便是您身負(fù)國家重任,率領(lǐng)千軍萬馬在邊關(guān)打仗,您也要回老家赴“丁憂”。
您說那會兒的人,上至國家,下至平民百姓,對父母有多么孝敬吧!北京人在皇上眼皮底下生活,知道“丁憂”制度之嚴(yán)格,又是首善之區(qū),因此,“孝”已深入到人們的骨血里了。
老北京人說到孝,不說“孝敬”,而說“孝順”,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意義大不一樣。什么叫“孝順”?就是父母說的一切,都要百依百順,一點兒不打折扣。而且在父母面前要時時處處,順情說好話。
從前,老北京人說誰誰不孝順。您看好了,可不是招父母不高興,或罵了父母,或打了父母。打罵父母,敢?那當(dāng)兒是要掉腦袋的。所謂不孝順,就是父母說什么,他沒聽,甚至于跟父母抬杠。
在老北京,誰如果被人說不孝順父母,那名聲,比您蹲了幾年大獄,還讓人所不恥,走到哪兒,都讓人戳后脊梁。而且,家里的老人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跟這種不孝順老人的人接觸,更不許跟這種人交朋友。
北京人講話:他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能對你好嗎?這樣的人頭兒(人品),誰能跟他相處?所以,北京有個老規(guī)矩——不孝順的人不可交。
沖喜兒
“沖喜兒”,是老北京的一個風(fēng)俗?,F(xiàn)在,有些年輕人已經(jīng)不知道這種俗例了。
什么叫“沖喜兒”呢?老北京人認(rèn)為,家里有人得了不治之癥,有人發(fā)生了意外,有人做買賣賠了大錢,有人犯了法被抓了起來等等,都是因為家里走了“月白運”(厄運),有了晦氣。所以要辦點兒喜事兒,沖一沖這種晦氣。
什么是“喜兒”呢?比如兒子孫子結(jié)婚了,長輩兒祝壽了,小孩兒滿月、百日了等等。用這種喜事兒把那倒霉的晦氣給“沖”了,可能就會轉(zhuǎn)運。說起來,這純屬迷信,帶有自欺欺人的色彩。
這種習(xí)俗,最早來自對病入膏肓的老人的精神安慰。家里的老人病危,兒女當(dāng)然著急,趕緊給老人打口好木頭的棺材,做身布料好的裝裹衣服,讓老人看了高興高興,這一喜(高興),自然就把病了災(zāi)了的,給沖一沖。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一沖,有時確實能起到“緩沖”作用,但人已經(jīng)氣若游絲了,“緩沖”也只是一會兒的事兒。不過,對于一個行將就木的人,臨終前的確也是一種心理安慰。如果從人性的角度看,“沖喜兒”倒也體現(xiàn)了北京人特有的人情味兒。
“沖喜兒”既是民俗,又是一種老規(guī)矩。假如家里有老人得了重病,這種病又一時半會兒咽不了氣,而孫男弟女的婚期如約而至,按老規(guī)矩,就不要等了。
因為照通常的說法,家里有重病人,辦喜事不吉利,或者說不合時宜。而“沖喜兒”這個老規(guī)矩,卻能兩全其美。當(dāng)然,重病之中的老人,看到兒孫的幸福,也是一種慰藉。
附帶說一句,“沖喜兒”對當(dāng)事人來說,只是一種精神安慰,現(xiàn)在對此迷信(真信)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所以,本人是可以不參加的。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