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茉宮
“挫折教育”是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概念,顧名思義,就是讓孩子在挫折中學會坦然面對挫折,培養(yǎng)其擺脫困境、超越困難的能力。
很多人認為,“從小體驗過越多失敗,長大以后抗擊失敗的能力就越強,也就越發(fā)容易成功?!边z憾的是,從心理學的專業(yè)視角看來,這種簡單的因果關系毫無根據(jù),十分荒謬。
挫折教育過度,只會傷害孩子
生活的挫折無處不在。跑步?jīng)]有小蘭快,算數(shù)沒有小紅好,小白只和小黑玩不理我……這些不開心的事情,對孩子來說,都是實打?qū)嵉拇煺?,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對、忍耐、堅持、控制、尋找方法解決——或者,學會對自己改變不了、解決不了的事情坦然接受。
正是因為外面的世界有這么多的挫折,所以家庭的溫暖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更加寶貴。來自親人的支持、鼓勵、安慰,可以幫助我們在家中恢復氣力,更好更快地重新出發(fā),去面對外面的挑戰(zhàn)和失敗。
可是偏偏有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時“雪上加霜”,過度地進行挫折教育,尤其是通過人為給孩子“制造”挫折來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力!這難道不是一件南轅北轍的傻事嗎?它不僅不利于抗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會嚴重地影響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
抗挫力:1歲前大體形成
一個人對于挫折的耐受度,或?qū)τ谖磥肀3中判牡男睦砘A,在他1歲前就大體形成了。
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看,一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被照料得較好,在一個有愛的互動的環(huán)境下成長,那么一般他的心理健康能力就比較扎實;長大以后,對挫折也就具備了更好的忍受和抗擊能力。
因為當一個嬰兒感受到饑餓,產(chǎn)生焦慮,哇哇大哭的時候,如果他總是能夠得到及時哺乳和照顧,那么他的焦慮就會很快消失。反復如此,這個嬰兒就會在內(nèi)心建立起最基本的信心——
“這世界上所有糟糕的事情終將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p>
沒有自信心,談何抗挫力?
抗挫能力是自信心的進一步發(fā)展。自信心強的人抗挫能力就強,自信心弱的人抗挫能力就弱一點。也就是說,培養(yǎng)起孩子充分的自信,孩子自然會形成很強的抗挫能力。
那么自信心哪里來?當然是做出來和練出來的。
比如,孩子學走路時,大人不要總是抱著他,而應該由他自己跌跌撞撞,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走路。一旦孩子擁有了走路這項技能,可以自由活動、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時,他就會感到自信;而這種自信心會遷移到以后的生活中去,讓孩子堅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
2種偶發(fā)場合:你可能錯過的抗挫時機
許許多多的偶發(fā)因素,也會對孩子的抗挫力產(chǎn)生影響。比如:
家長自身對于挫折的態(tài)度。同樣是汽車輪胎漏氣等待救援,有的家長氣急敗壞,有的家長只會低頭玩手機,但也有家長趁機和孩子一起研究路邊的植物,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和草籽。家庭其他成員對于挫折的態(tài)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
孩子遇到挫折的本能反應。一味要求孩子“要堅強”,不去問問他究竟卡在哪里,只會讓孩子更不聽你的話,表現(xiàn)“更不堅強”。相反,家長學會察言觀色,適時介入,通過巧妙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或者及時溝通,孩子遇到挫折時的情緒就會很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