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歌劇《白毛女》,曾打動了無數(shù)人,在中國歌劇史上留下了傳奇一幕。在解放戰(zhàn)爭中,《白毛女》對動員民眾、改造國民黨軍俘虜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可謂“書生一支筆,可抵百萬兵”。
最初的白毛女的故事,和一位甘肅臨洮人有關,他就是李滿天。李滿天原名李春芳,又名涓丙,筆名林漫,1914年出生在甘肅省臨洮縣洮陽鎮(zhèn)線市街。
1942年五六月間,李滿天等待工作調動。他利用這段空閑時間,在多方搜集素材的同時,也拉出了小說的初稿。不久,他就到《晉察冀日報》任編輯,又在工作之余,進行了仔細的修改完善。這樣小說《白毛女人》就逐漸完成了。
最初的故事是這樣的:在晉察冀某地,當?shù)厝藗髡f,有個“白毛仙姑”,白發(fā)白身,通體雪白,晚間經(jīng)常在山巒間奔馳。村民們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給仙姑上供。據(jù)說很靈驗,過一夜供品就沒了。鄉(xiāng)親們很驚恐,紛紛上廟求拜。誰知,越鬧越大,直接影響到生產(chǎn)。武委會主任不信此事,就和一個小伙子拿著槍埋伏在神廟附近。果然,半夜一個人到了神廟中拿貢品。武委會主任大喝一聲,那人轉身就逃。武委會主任緊追不舍,來到一個山洞里,發(fā)現(xiàn)了蜷縮在山巖下的白毛女人。
在武委會主任的逼問下,白毛女人才說出了情由。她是一個佃農的女兒,父親被地主逼迫以她頂租還債。她不得不到地主家。地主家待她很不好。女孩子長年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還遭受地主兒子奸污,又被地主婆毒打。不堪凌辱的她逃出地主家,躲到山洞棲身,只能在晚上偷拿貢品為生,因為不見陽光,加之沒有食鹽,身上長出白毛。武委會主任很震驚,打發(fā)小伙子回村報信,全村震動。白毛女人逃到山上已經(jīng)八九年了,不知時間變化,更不知成立了抗日政府。下山后,她在婦救會控訴了地主的罪行,政府鎮(zhèn)壓了惡霸地主。人們對白毛女的遭遇非常同情,給她各種學習機會。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白毛女逐漸適應了新生活,進步很快,后來還當了婦救會主任。
李滿天想動員更多的人為抗戰(zhàn)出力,就把《白毛女人》的小說稿寄給了在延安的周揚。
周揚看后,大為震動。于是,劃時代歌劇《白毛女》就慢慢地醞釀了出來。據(jù)說,最初的改編任務交給魯藝音樂系主任張庚。一稿由邵子南執(zhí)筆,邵子南是個詩人。但彩排后,人們覺得缺乏震撼力,只能繼續(xù)修改。這次由賀敬之、丁毅操刀。為何選中才20歲的賀敬之呢?原來賀敬之對逼債有切身的感受。在債主的威逼下,他父親去世,弟弟夭折。他將這段感情融入《白毛女》中,僅僅8天就交稿了。而張魯則用河北民歌《小白菜》基調,譜出了《北風那個吹》等名段,主角都是河北人,喜兒由唐縣人王昆扮演,黃世仁由寧晉人陳強扮演。
1945年4月28日晚上,歌劇《白毛女》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首演,引發(fā)轟動效應。數(shù)十年來,《白毛女》震撼了無數(shù)人。解放戰(zhàn)爭期間,《白毛女》對改造被俘虜?shù)膰顸h軍起到了令人震驚的作用,甚至出現(xiàn)了解放戰(zhàn)士拿著槍要擊斃舞臺上正在演出的“黃世仁”的情形。這部作品真正起到了“書生一支筆,可抵百萬兵”的作用。但是,作為最先寫出“白毛女”故事的人,李滿天的名字卻鮮為人知,《白毛女》的所有影視作品中,也沒有他的名字。
新中國成立后,李滿天歷任新華社湖北分社總編輯、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長、河北省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主席等職。他著有長篇小說《水向東流》(三部曲)及歌劇《太平橋》等。
1964年,李滿天在大連參加他的小說座談。這次座談會上,曾主持“魯藝”工作的周揚在介紹林漫(李滿天筆名)的同時說:“他就是白毛女故事的寫作者,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事情,你們要記住,不能忘了。”
(摘自2015年11月6日《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