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余浩(1989-)男,漢族,安徽六安人,四川大學法學院2013級法律碩士專業(yè),研究方向:憲法行政法。
摘要:任何具有反壟斷法制的國家都面對著如何抉擇反壟斷目標的問題。在保護競爭是反壟斷的目的還是手段的問題上存在爭議,如果保護競爭只是手段,那么反壟斷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是什么?本文立足中國本土現實,分析我國經濟社會所處的特殊歷史階段,提出了當前及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國反壟斷法實施的主導目標——社會整體經濟效率。
關鍵詞:反壟斷法目標;經濟效率;社會公共利益;消費者福利
反壟斷法的目標是什么?這一問題是任何有反壟斷立法或實踐的國家都無法繞開的,反壟斷法的不確定性之所以飽受詬病,很大程度就在于反壟斷法目標的不確定——目標多元且向度各異。因而正確認識和定位反壟斷法的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一、保護競爭:目的與手段之爭
德國學者一貫的態(tài)度是反對限制競爭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競爭,反對限制競爭法(反壟斷法)致力于建立和確保一個有效競爭的機制,其任務是保護市場主體的競爭自由,維護市場的競爭性。例如梅斯特梅克(E.J.Mestmaecker)認為,“反對限制競爭法只是一個比賽規(guī)則,它只針對個別人的限制競爭行為,而不是必須規(guī)定人們所希望的結果?!盵1]秩序自由主義的弗萊堡學派代表人物格伯爾(D.J.Gerber)則認為,保護競爭的好處是結果開放的,經濟自由和競爭自由不僅可以繁榮國家的經濟,而且也是通向政治自由的必經之路。[2]因此,德國的《反對限制競爭法》被視為國家的“經濟憲法”,其根本任務就是反對限制競爭,為競爭自由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和條件。
反壟斷法保護競爭而非保護競爭者在世界各國幾乎已成共識,但具體到對保護競爭所要實現的目標的解釋上卻各有不同。事實上,近來包括歐盟、美國在內的國家和地區(qū)更傾向于將反壟斷法對競爭的保護作為實現特定目標的工具或手段。例如,歐盟委員會新近發(fā)布的《歐共體條約第82條適用于濫用性排他行為的討論稿》指出,“第82條之目的是保護市場競爭作為提高消費者福利和保障資源有效配置的工具?!盵3]
筆者認為,德國學者將保護競爭作為反壟斷法的目的,并將市場競爭的有效性賦予絕對權重具有重要的觀念啟蒙作用,但這種認識的現實解釋力不足,難免流于寬泛。因為市場競爭不僅是競爭本身的問題,同時也是關涉各方主體利益的問題,市場自由競爭所帶來的各種開放性利益在一般情況下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存在沖突的情形,因而結果開放并不能保證利益之間的沖突能夠自發(fā)協(xié)調。同時由于各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不同、市場經濟發(fā)展程度差異、政府管制的寬嚴有別以及國際環(huán)境的時局變幻,使得反壟斷本身的取向和強度都會表現出階段性特征,因而保護競爭所導向的結果就必然具有利益配比的側重。
二、立足現實:中國反壟斷法的目標選擇
結合國外學者對反壟斷法目標的著述、不同國家反壟斷立法宗旨的規(guī)定及其司法與執(zhí)法對反壟斷目標的塑造,反壟斷法的目標可謂種類繁多,例如自由和公平競爭、經濟效率、競爭機制或競爭秩序、消費者福利、統(tǒng)一的共同市場等。[4]但綜合來看,反壟斷法所追求的目標主要有以下三種:①一元主義的經濟效率;②多元主義的社會公共利益;③終極目標主義的消費者福利。
有學者認為“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是我國反壟斷法的直接目的,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則是我國反壟斷法的間接目的。[5]實際上,此處所謂“直接目的”可理解為實現“間接目的”的手段或途徑,因而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目標是希望通過保護(公平競爭)來促進經濟效率、保障消費者利益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這種立法宗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上文所論及的“多元主義的社會公共利益”。然而,這種立法上的選擇最大的弊病在于多元目標之間可能發(fā)生沖突,而目標之間的優(yōu)先性并未明確,因此很難為反壟斷法的實施提供確定的指引,反而徒增反壟斷法的不確定性。套用經濟學中產權學派的邏輯,“所有人都有就是所有人都沒有”,同理,對各方利益都要照顧的初衷事實上對每一方利益都不能照顧??傊?,在法律實施的層面,有必要明晰我國反壟斷法的主導目標,換言之,為應對現實問題,立法上的多元目標在價值位階上應有階段性的取舍。
對于反壟斷法實施過程中主導目標的確立不能脫離我國所處的特定時空條件,具體來說需要著重考慮以下因素:①體制和發(fā)展的雙重轉型,我國正處于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型,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的雙重轉型時期,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反壟斷法的目標選擇應有利于轉型的順利推進;②市場化程度低,中國經濟存在兩類非均衡,第一類非均衡是缺乏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市場主體缺位;第二類非均衡即與發(fā)達市場國家類似的供需不均衡。[6]在這種情況下,反壟斷法主導目標的選擇應有利于促進經濟均衡,尤其是改善第一類非均衡。③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趕超戰(zhàn)略,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是指一國和地區(qū)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國際國內形勢制定的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經濟發(fā)展綱要。[7]
發(fā)展中國家普遍采取不平衡發(fā)展的趕超戰(zhàn)略,[8]通過扶持本國支柱產業(yè),優(yōu)化資源配置,以提高社會整體的經濟效率。實際上,以上考慮因素都是一個問題的多個側面,經濟增長是我國當下及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的主導需求,此時優(yōu)先考慮經濟效率的反壟斷目標更加契合我國的現實,即在這一歷史階段,社會福利分配可能無法完全傾向消費者群體,而培育市場主體、壯大市場規(guī)模、促進經濟增長具有迫切性,在根本上,對于我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做大經濟蛋糕可能比蛋糕本身的分配更有意義。
概言之,我國當下及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的反壟斷法的主導目標應定位于實現社會整體經濟效率。在大多數情況下,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與消費者福利的增進是統(tǒng)一的,但是在個別情況下二者也可能存在沖突,此時消費者福利的目標就不得不讓位于經濟效率的目標,此時從消費者到經營者的福利轉移在社會整體利益的層面看就不具有可譴責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經濟效率的目標具有絕對性,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反壟斷法的主導目標也應同發(fā)達市場國家接軌,即賦予消費者福利較大的權重,確立消費者利益在反壟斷法目標體系中的優(yōu)先性及主導地位。(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參見:[德]E.J.梅斯特梅克:《經濟法》,《比較法研究》1994年第1期。
[2]參見:David J.Gerber.The European Law Story:Some German Roles.Festschrift fuer Wolfgang Fikentscher,1998.p.656.
[3]參見:DG Competitions Discussion Paper on the Application of Article 82 to Exclusionary Abuses,p.54,December.2005.轉引自王曉曄:《反壟斷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參見:尚明主編:《主要國家(地區(qū))反壟斷法法律匯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參見:王曉曄:《反壟斷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頁。
[6]參見:厲以寧:《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7-17頁。
[7]參見:《辭?!さ?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5頁。
[8]參見:不平衡發(fā)展戰(zhàn)略主張發(fā)展中國家應當集中有限的資本和資源首先發(fā)展一部分產業(yè),以此為動力逐步擴大對其他產業(yè)的投資,并帶動其他產業(yè)的發(fā)展,最終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