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華
(上海海洋大學(xué) 海洋科學(xué)研究院/人文學(xué)院,上海 201306)
中國傳統(tǒng)認知取向視閾下的先秦海洋觀探析
李強華
(上海海洋大學(xué) 海洋科學(xué)研究院/人文學(xué)院,上海 201306)
先秦思想家從以道觀之、以人觀之和以類觀之三個認知向度建構(gòu)了獨具華夏文明特色的海洋觀。以道觀之揭示了海洋作為具體存在體現(xiàn)了某種世界原理,從形而上的層面回答了海洋“是什么”;以人觀之是在價值層面探討了海洋對人“意味著什么”;以類觀之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的方式把海洋與人加以類比,探討了海洋給予人在德性培養(yǎng)和政道方面的實踐指導(dǎo)意義。能知層面的以人觀之與所知層面的以道觀之、以類觀之彼此之間體現(xiàn)了事實認知與價值評價相互交錯的關(guān)系。相比古希臘時期的海洋觀,先秦的海洋觀由于缺乏人與自然對立的認知向度,無法對海洋作更多的普遍知識的探究,所獲海洋知識缺乏科學(xué)性和精確性,把海與人進行簡單的比附弱化了對海洋本身的認知。
先秦海洋觀;認知;以道觀之;以人觀之;以類觀之
和西方早期文明形成的海洋觀念相比,中國先秦時期形成了富有華夏文明特色的海洋觀念。先秦思想家分別從以道觀之、以人觀之和以類觀之三個認知向度去認識海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獨特海洋觀。三個認知向度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分別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特點?這些認知取向的局限性是什么?這些問題需要作進一步的厘清。以認知取向為視角探究先秦海洋觀念是一個值得用力的課題,這項研究既拓展了對先秦海洋觀念研究的視角,又可以借助先秦海洋觀進一步明晰中國先秦時期在認知方面的特點。
恩格斯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chǎn)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nèi)容。”[1]因此,先秦時期也應(yīng)該有屬于那個時代的獨特理論思維,這種理論思維主要表現(xiàn)在其以道觀之的有機性認知取向上。正如李約瑟指出的:“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fā)展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fā)展了有機宇宙哲學(xué)?!盵2]先秦思想家對海洋認知也是基于以道觀之的認知取向,分別從整體性、聯(lián)系性和過程性三個不同維度對海洋進行了具體的認知。
1.1以道觀之中的海洋整體性
先秦關(guān)于海洋整體性認知主要表現(xiàn)在“時空概念與物質(zhì)存在概念合一而達到整體結(jié)構(gòu)觀”[3],其視海陸一體的存在等同于宇宙本身。遠古時期先民們對海洋認識還停留在實用性的感性認知上,到先秦時期,哲人們在建立宇宙論過程中,通過對海洋與陸地關(guān)系的思考和探索,逐漸產(chǎn)生了一些有關(guān)海洋的理性認識。早在《尚書》就有“四海會同”“環(huán)九州為四?!币约啊敖瓭h朝宗于?!钡挠涊d,“四海說”以中國內(nèi)陸為世界中心位置,向外依次為周邊民族和海洋,這種地理觀說明華夏民族早在先秦就認識到海陸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大九州說”和“渾天說”是這種陸海一體觀念的體現(xiàn)。鄒衍的“大九州”說認為全世界有9個諸如赤縣神州這么大的大洲,大洲之間環(huán)繞著海洋,九大洲之外又被“大瀛?!彼鼑??!皽喬煺f”進而認為海洋支撐整個宇宙,“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4]“渾天說”認為整個宇宙都憑借海洋的浮力而承載?!肚f子》也認為:“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5]139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像一塊小小石頭存在大澤之畔,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nèi),就像一顆米粒存在于大糧倉?!肚f子》借“四?!痹跁r空結(jié)構(gòu)中位置來解釋宇宙結(jié)構(gòu)的無限?!读凶印珕枴吠ㄟ^海水永無枯竭來表明海洋空間的無限,“八絨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盵6]直至?xí)x代,天文學(xué)家何承天還認為“天形正圓,而水周其下”[7],天的下面就是毫無邊際的海洋。
先秦宇宙觀的形成離不開對海洋的認知,相對于陸地的有限性和可把握性,海洋呈現(xiàn)了無限性和難以把握的特點,對這種特點的把握只能訴諸于想象。先秦以道觀之的海洋觀念,超越了作為“器”的海洋和陸地的界限,把海陸一體當作宇宙的本身,道作為形而上學(xué)體現(xiàn)了宇宙存在的整體性,由器入道表明超出事物間的界限從而達到對宇宙萬物統(tǒng)一的理解。
1.2以道觀之中的海洋聯(lián)系性與過程性
以道觀之, 海與陸作為宇宙整體結(jié)構(gòu)的部分和要素,其間蘊含著動靜、常變、反復(fù)等動態(tài)關(guān)系。海洋不僅在空間上是無限的,而且其自身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包含了海與江河之間的聯(lián)系性以及海洋形成的過程性。從聯(lián)系性看,海的形成離不開江河的流入,正是依靠江河,才能成其大,永不枯竭,“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盵5]139從動態(tài)性看,這種流入是無始無終的連續(xù)性過程,所以“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盵5]140在廣延無窮的宇宙洪流中,海洋變化無窮、日新不已且不竭不溢。關(guān)于海洋滿而不溢的問題,屈原在《天問》中就提出了“東流不溢,熟知其故”的問題。針對這一提問,《列子》認為東海有一個叫歸墟的無底之壑,《莊子》同樣認為有“尾閭瀉之”,最后《呂氏春秋》給出了正確答案,“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盵8]圜道就是云、水、河、海、云之間的自然循環(huán)。
總之,先秦對海洋的認知,不僅把它看作海陸一體的系統(tǒng)整體,而且把它看作是具有連續(xù)性和過程性的動態(tài)整體,如果說海洋的系統(tǒng)整體觀是中國傳統(tǒng)整體性認知取向在靜態(tài)層面的體現(xiàn),那么海洋的系統(tǒng)過程觀就是這一認知取向在動態(tài)層面的反映。從聯(lián)系性和動態(tài)性的維度對海洋加以考察,即彰顯了古代天道觀中可貴的科學(xué)因素,也體現(xiàn)了思維的辯證性質(zhì)。
從人的視閾理解事物,人無法離開自身的存在對世界作抽象的思辨,單從這點來說,先秦和古希臘時期對于海洋的認知都是圍繞其對人“意味著什么”而展開的,所不同的是先秦的海洋認知主要是在“天人合一”的視閾下把海洋作為內(nèi)在超越的意象加以認知,而西方文明一開始就是在“天人相分”的視閾下把海洋看作是征服的對象以及作為導(dǎo)向財富和新世界的通道,正如黑格爾在描述西方海洋文明的起源是所說:“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里感到他自己的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yè)?!盵9]先秦思想家以人觀之的海洋觀體現(xiàn)了人本主義和精神超越的認知向度,旨在給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指導(dǎo)性原則和價值取向。
2.1人本主義的認知取向
西方文明對于海洋的認知主要著眼于認知大海進而征服大海,主要取的是“以物觀物”的認知取向。在先秦,海洋對于人來說不像陸地那樣容易把握,海洋呈現(xiàn)出來的是浩淼與神秘,人們難以真正把握作為“自在之物”的海洋,海洋呈現(xiàn)給人的意義與海洋本然的形態(tài)似乎無關(guān),人更多的是聯(lián)系自身去理解海洋存在的意義,體現(xiàn)了以人觀之的人本主義烙印。與古希臘對海洋的認知主要側(cè)重于作為“真”的普遍有效的海洋知識的探究不同,中國對海洋的認知主要側(cè)重于對海洋“善”與“美”的認知,人們把海洋當作了人精神遠游的棲息地,成為了歷代政治失意者向往的“海上烏托邦”。
孔子在無法實現(xiàn)其道的情況下,表達了“道不行,乘桴浮于?!钡脑竿?,既然道已不行于天下,那么“雖居在中國,亦何為乎!不如乘著木筏,浮于海中,可以絕人而逃世?!盵10]屈原政治失意時也表達了同樣的感嘆,“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盵11]浮游江海,追效伍子胥以自求順應(yīng)心志。晏嬰在受到猜忌時也表達了“退而窮處,東耕海濱”的想法。此種把海洋作為理想的隱退之所的認知取向?qū)笫牢娜耸看蠓虻暮Q笥^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宋代蘇東坡在經(jīng)歷宦海風波發(fā)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海洋成為失意之士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
先秦思想家除了把海洋作為神往的精神家園外,還通過塑造海山神人來表達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海上仙人的理想人格成為了陸上之人理想人格的投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ぁぁぁぁぁこ嗽茪?,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盵5]5居住在姑射之山的海上神人超脫了陰、陽、風、雨、晦、明等限制而無所待的游于無窮,體現(xiàn)了與道合一的自由境界。相對于陸地上的“有待”和“有己”的束縛,海洋為海上神人提供了無限的自由活動空間,從而在順乎自然的過程達到逍遙的目的。
質(zhì)而言之,無論是把海洋作為精神棲息的家園還是作為理想人格實現(xiàn)的空間,海洋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理想的建構(gòu)中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以人觀之,海洋已經(jīng)不再作為客觀之物加以單純的事實認知,而是賦予其更高的超越意義和價值投射。
2.2精神超越型的認知取向
精神超越主要指主體對宇宙人生真諦的體悟以及覺解后所獲得一種精神狀態(tài),海洋成為精神超越的源頭,是海洋在以人觀之視閾下的另一層面表現(xiàn)。主體對海洋認知過程,即是對人道的體驗過程也是證悟自我本質(zhì)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最終實現(xiàn)精神的超越?!肚f子》一書充分展示了這種認知取向,“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盵5]1《莊子》極言鯤鵬之大一方面彰顯了海洋在空間上的無限性,另一方面也旨在讓人終止理性分析的邏輯,以開放的心態(tài)獲得更加優(yōu)越的認知結(jié)構(gòu)。人所處的空間限度決定了其認知的廣度,相對于海洋的無限性來說陸地的空間是有邊界的,這也決定了處于海陸之上動物間的認知差異?!膀枧c學(xué)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5]2蜩、學(xué)鳩和鯤鵬處于不同的境閾決定了三者認知的差異。處于陸地的蜩、學(xué)鳩無論如何都難以達到處于海上之鯤鵬的認知高度。
《莊子》還通過井蛙和海鱉的對話來進一步說明生存圖景對認知的制約,“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掖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谑菆删苈勚?,適適然驚,規(guī)規(guī)然自失也。”[5]146滿足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的井蛙難以想像海鱉所生存的既大又深的海洋空間。這一生存空間的差異,決定了井蛙視野的狹隘和海鱉視野的遼闊。而視野的差異又決定了井蛙與海鱉對于快樂滿足的不同。通過井蛙與海鱉認知差異的比較分析,說明人的認知廣度和深度直接受制于其生存空間的廣狹,因此,唯有超越時空的限制,才能達到對道把握。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人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理想境界與理想人格的完成意味著主體對自我的超越,從有限走向無限?!肚f子》通過海陸上動物視野的比較,旨在“通過小和大的比較、有限和無限的比較,以克服主觀片面性?!盵12]最后可達到“同于大通”、絕對逍遙的理想境界。通過對《莊子》考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海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承擔了形而上的道體,成為人自我精神超越的源頭,這也足以證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以為人間的秩序和價值起于人間,它們?nèi)杂谐碎g的來源?!盵13]
如果說以道觀之和以人觀之的認知取向著重于海洋的整體性、關(guān)聯(lián)性并進而闡釋了海洋對人的價值意義,那么以類觀之不僅僅從海洋與人的相似性推論其在另外一些層面的類似,而且在于通過發(fā)現(xiàn)海與人之間的相同、相近、相似之處,由海洋的某一規(guī)定而聯(lián)想到人的類似規(guī)定,分別從以海類比人的德性培養(yǎng)和以海類比治道原則的把握這兩個方面進一步彰顯海洋對人實踐的指導(dǎo)意義。
3.1以海類比德性培養(yǎng)
人的德性培養(yǎng)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先秦思想家從江河不斷注入大海來表明德性培養(yǎng)是一個漸進的提升過程。海洋代表著德性的完滿,江河的連續(xù)注入代表著德性的自我完善過程?!睹献印るx婁下》所言,“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盵14]道德培養(yǎng)一方面如河水那樣不舍晝夜從不間斷的流入海洋,另一方面相比河水因為有活的源頭而永不枯竭,道德也必須務(wù)本求實才能有根基。與孟子相似,荀子也用江海關(guān)系類比道德培養(yǎng),“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故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旦暮積謂之歲。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宇中六指謂之極;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盵15]869荀子借土與山、小流與江海的關(guān)系來類比道德積累是一個契而不舍的過程。
3.2以海類推治道原則的把握
先秦思想家以海類比治道原則的把握是要求統(tǒng)治者通過借鑒海洋的特性,培養(yǎng)良好的政治品德并且正確處理好君民間的關(guān)系。
首先,借舟船與水類比君民關(guān)系。荀子發(fā)揮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政治觀點,“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酥^了。故君人者,欲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15]869君如舟,民如水,水即可載舟也可覆舟,恰如民即可服從君的統(tǒng)治也可推翻其統(tǒng)治,因此作為君主必須隆禮愛民和尚賢使能?!豆茏印つ撩衿酚盟捻樍髋c否來比喻政令與民心之間的關(guān)系,“下令于流水之原(源)者,令順民心也。使民于不居于不爭之官者,使各為其所長也。明必死之路者,嚴刑罰也。開必得之門者,信慶賞也。不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強民其所惡也。不處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復(fù)者,不欺其民也?!盵16]14如同源頭之水任其順流而下最終歸入大海,頒布的政令唯有順應(yīng)民心才會發(fā)揮作用。總之,君民關(guān)系恰似舟船與水的關(guān)系,協(xié)調(diào)與否直接決定治道成敗。
其次,以海類比統(tǒng)治者的政治品德培養(yǎng)。先秦從大??臻g位置上的“善下”和“滿而不溢”兩個層面警示統(tǒng)治者要注重政治品德培養(yǎng)。一方面,大海之所以為“百谷王”是因為其位置低下,所以統(tǒng)治者須培養(yǎng)謙下的品德。老子指出,“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其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盵17]以“道”在天下情況來說,就像江海為河川所歸。江海地勢較低,百川自然就會來歸。所以統(tǒng)治者能夠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行道于天下具體表現(xiàn)就是施政者當居下位,禮賢下士。所以“古之善為君者法江海,江海無為以成其大,窳下以成其廣,故能長久。為天下溪谷,其德乃足,無為故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不行故能至。······江海近于道,故能長久,與天地相保。”[18]要想政權(quán)永固,統(tǒng)治者必須效法代表天道的江海,采取以退為進的政治策略。另一方面,海洋的“滿而不溢”同樣可以抽象出政治哲學(xué)上的“善政”之道?!昂2晦o水,故能成其大。上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16]1178所以明主只有包容并蓄,任用賢才才能成就霸業(yè)?!豆茏印愤M而有海之道抽象出“天道”,“天之道滿而不溢,盛而不衰。明主法象天道,貴而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貴富,久有天下而不失。故曰:持滿者與天?!盵16]1182統(tǒng)治者應(yīng)當以天道的“滿而不溢”為戒,做到節(jié)制寬容,避免橫征暴斂。江海的不擇細流能成其大,那么統(tǒng)治者要實現(xiàn)政治理想,必須效法江海,寬容謙下,廣納人才,“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順,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盵19]
總之,先秦思想家是在以道觀之、以人觀之和以類觀之的三個認知向度上建構(gòu)其海洋觀的。以道觀之揭示了海洋作為具體存在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世界原理,從形而上的層面回答了海洋“是什么”,以人觀之探討了海洋對人在價值層面究竟“意味著什么”,兩者在認知的過程中相互滲透,認知與評價彼此交錯。以類觀之主要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的方式把海洋與人類加以比較,探討了海洋給予人在德性培養(yǎng)和治道原則把握的借鑒意義。先秦海洋觀在呈現(xiàn)其特點的同時也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局限性:第一,從把海洋作為認知對象來看,相對于古希臘在海洋認知中能把認知者和認知對象區(qū)分開來,而先秦思想家未能從整體思維中分化出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由于缺乏人與自然對立的認知向度,無法對海洋作更多的普遍知識探究;第二,從認知的思維模式來看,由于先秦的理性認知與原始神話思維方式?jīng)]有徹底的分離,使得先秦的認知活動糾纏在泛倫理主義帶有巫術(shù)泛神論直觀色彩的物我不分的思維模式中,所獲海洋知識缺乏科學(xué)性和精確性;第三,在采取以類觀之的認知取向中,由于“類”的觀念不是建立在精確的科學(xué)認識基礎(chǔ)上,忽視了海與人作為兩個不同整體間的各自特點,把海與人進行簡單的比附不僅顯得有些牽強附會,而且弱化了對海洋本身的認知。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5.
[2]李約瑟.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第三卷)[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出,1978:337.
[3]高晨陽.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1994:48.
[4]房玄齡等.晉書 天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278.
[5]王先謙.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51.
[7]沈約.宋書·天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677.
[8]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79.
[9]黑格爾.歷史哲學(xué)[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92-93.
[10]陳生璽.張居正講評《論語》[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58.
[11]朱熹.楚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0.
[12]馮契.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邏輯發(fā)展(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219.
[13]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5-6.
[14]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563.
[15]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6]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7]高明.帛書老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145-401.
[18]王利器.文子疏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0:355.
[19]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210.
An Analysis on Ocean View in Pre-Qin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gnitive Orientation
LI Qiang-hua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s/Humanities,Shanghai 201306,China)
Thinkers of the Pre- Qin period constructed the ocean view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y,man and analogy,.Seeing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y reveals what principle the ocean reflects as the concrete existence and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ocean is from a metaphysical level.Seeing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 discusses what the ocean means to people in the value level.Seeing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ogy answers wha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he ocean can give in the virtue training and political aspects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and association between ocean and man.Seeing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 at the level of the knower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y and analogy at the level of the known shows the cognition of facts and evaluation of values interlock.Compared to ocean view in the period of ancient Greece,the ocean view in Pre- Qin lacks opposing cognitive dimens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refore it is not so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ocean view in Pre-Qin;cognition;seeing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y;seeing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seeing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ogy.
I206.2
A
1673-9159(2016)05-0047-05
10.3969/j.issn.1673-9159.2016.05.007
2015-11-03
上海海洋大學(xué)海洋科學(xué)研究院開放課題基金項目(A1-0203-16-300125)
李強華,男,1975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海洋政策和海洋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