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英,陸娟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ICU-B,江蘇 蘇州 215004)
ECMO治療重癥肺炎合并ARDS患者院間轉運的管理
李華英,陸娟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ICU-B,江蘇 蘇州 215004)
管理;院間轉運;ECMO;重癥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發(fā)病機制至今未完全明了,機械通氣仍然是ARDS的重要治療手段,ARDS的預后較差,其病死率仍高至50%~60%[1]。部分重癥ARDS患者即使采用最優(yōu)化的機械通氣策略,也仍然難以糾正致命性低氧血癥。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療的基本原理是先將體內血液引流至儲血罐,由機械泵將血泵入氧合器,經人工肺將血液氧合,排除CO2,并加溫后再通過另一路管道回輸患者體內,從而完成氧合和排除CO2的目的[2]?,F有研究結果顯示出ECMO有改善重癥ARDS患者預后趨勢,病因可逆的重癥ARDS患者盡早(機械通氣時間小于7 d)采用ECMO治療可能獲得較好的臨床效益[3]。我科于2015年1月收治1例重癥肺炎、呼吸衰竭并迅速進展為ARDS的患者,在入院第4天行ECMO治療后轉異地醫(yī)院繼續(xù)救治。該患者病情兇險,轉運路途較遠,而且需攜帶ECMO機器,轉運難度極大。我們經過充分的轉運前評估和準備,在雙方醫(yī)護人員的合作下,最終將患者安全轉至異地,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37歲,因“咳嗽、咳痰伴發(fā)熱2 d,加重6 h”于2015年1月17日晚以“重癥肺炎、呼吸衰竭、低鉀血癥”收住ICU?;颊呓沼谢钋萁佑|史,2 d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咳嗽、咳痰,為黃膿痰,伴發(fā)熱,最高體溫達41℃,胸部CT示雙側肺炎,當地治療未見好轉遂轉至我院,既往體健。入院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6×109/L,中性粒細胞91.43%,血小板102×109/L。血生化示:血鉀2.9 mmol/L。血氣分析示:pH 7.46,氧分壓48 mmHg (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壓36 mmHg,乳酸1.0 mmol/L。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入科時患者神志清,體溫36.0℃,心率84次/min,律齊,無創(chuàng)血壓86/50 mmHg,指脈氧92%,呼吸35次/min,立即行無創(chuàng)輔助通氣,5 h后黃色泡沫樣痰增多,呼吸窘迫,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呼吸機氧濃度60%,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10 cmH2O(1 cmH2O=0.098 kPa),并予鎮(zhèn)痛鎮(zhèn)靜肌松治療,去甲腎上腺素1.5μg/kg·min泵入,維持有創(chuàng)血壓(收縮壓)在110~120 mmHg,復查血氣氧分壓81 mmHg。1月18日11時脈搏提示連續(xù)心排血量(PICCO)監(jiān)測提示:血溫40.5℃,心臟指數(CI) 4.79 L/(min·m2),血管外肺水指數(EVLWI)12.6 mL/kg,胸片示兩肺野可見散在斑片影。1月19日始患者氧合持續(xù)下降,指脈氧87%,血氣氧分壓48 mmHg,呼吸機參數氧濃度100%,PEEP 15 cmH2O,并予俯臥位通氣,氧合改善不明顯,同時出現尿量減少,給予連續(xù)腎臟替代療法(CRRT)治療。1月20日16時患者仍表現為嚴重低氧血癥,血氣氧分壓37 mmHg,經與家屬溝通,于16時30分行ECMO治療,患者指脈氧快速上升至99%,血氣氧分壓67 mmHg,呼吸機參數調整為氧濃度60%,PEEP 12 cmH2O,同時行積極轉運準備。17時50分血氣氧分壓64 mmHg,指脈氧96%,心率128次/min,血壓125/69 mmHg,血溫37.0℃,擬轉院繼續(xù)治療。
2.1 轉運前評估 此次異地轉運全程逾300 km,大部分為高速公路,且轉運時段為晚高峰(18:30~21:30),因此司機和路線的選擇至關重要。此外,該患者病情危重,需攜帶較多儀器設備包括ECMO治療機。為此,我科制定了周全的轉運計劃,對各項工作進行了分工和細化。轉運人員除了對方醫(yī)院兩位負責ECMO機器運轉的醫(yī)師外,我們還各派了一位主管該患者的高年資主治醫(yī)師和主管護師,對患者進行全程監(jiān)護,調配了院前急救資深司機,途中行進順利、平穩(wěn),在進入異地城市道路后,因對方醫(yī)生熟悉路況,得以快速、準確到達目的地。
2.2 轉運前準備
2.2.1 物品準備 調用院前急救配備齊全的救護車,附有車載監(jiān)護儀、除顫儀、吸引器、氧氣瓶(共4瓶)及交流電源。使用德國MAQUET的體外膜肺氧合機,血泵的手動搖柄處于備用狀態(tài),在將患者搬離病床前,將電源切換至蓄電池工作模式,并更換為可移動氧氣源(小型氧氣瓶)。使用Drager便攜式呼吸機、飛利浦便攜式監(jiān)護儀,藥液泵入使用貝朗推注泵。上述儀器、設備均性能良好,配備電源線,備用電池有效,電量充足,保證全程轉運。設置各儀器的參數、報警限,使之處于備用狀態(tài)。此外,還需攜帶附有PEEP閥的簡易呼吸球囊及氣管插管用物,以防呼吸機故障和意外脫管的發(fā)生。
2.2.2 藥品準備 該患者使用去甲腎上腺素1.5μg/(kg·min)泵入維持血壓;芬太尼0.1 mg/h鎮(zhèn)痛;力月西10 mg/h鎮(zhèn)靜;維庫溴胺4 mg/h肌松;普通肝素2 mg/h抗凝,除此之外,還準備了常用搶救藥(可達龍、鹽酸腎上腺素等),防止轉運途中發(fā)生心律失?;蛐呐K驟停。由于行車途中抽吸藥液存在一定難度,我們提前將所需藥液抽好備用,保證了藥物使用的及時、有效。
2.2.3 家屬準備 轉運前由主治醫(yī)生就轉運風險與家屬進行詳細溝通,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紤]到該患者病情危重,轉運途中隨時會發(fā)生病情變化而進行搶救,不建議家屬跟車隨行,患者家屬表示理解并積極配合,自行驅車前往。
2.2.4 患者準備 檢查電極片的安放位置,避開除顫部位。妥善固定各導管尤其ECMO導管,該導管管徑較粗,血流量大,我們除使用3L手術貼膜固定穿刺點及導管(右頸內靜脈處)外,還使用繃帶繞導管一周再固定于患者頭圍處,右下肢股靜脈導管固定方法同上,再將繃帶固定于大腿根部,肢體適當約束,確保管路無移位、脫落。保證中心靜脈導管的通暢,去甲腎上腺素單獨一路泵入維持循環(huán)穩(wěn)定。檢查氣管導管的刻度和氣囊壓力(25~30 cmH2O),使用彈力膠布固定。無創(chuàng)血壓袖帶與血氧探頭分別置于雙上肢,并與有創(chuàng)血壓對比,PICCO導管予稀肝素正壓封管備用。
2.2.5 消毒隔離 該患者病情進展迅速且有活禽接觸史,不排除禽流感可能,因此,醫(y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十分重要。所有參與轉運人員均佩戴N95口罩,穿一次性隔離衣,接觸患者戴乳膠手套,操作前后嚴格執(zhí)行手衛(wèi)生。提前與對方醫(yī)院聯系,準備單間負壓病房,做好隔離準備。
3.1 院內搬運 兩人一組,共分三組。一組負責人工氣道和便攜式呼吸機,再次確認氣管插管刻度并保證呼吸機的正常運轉;一組負責靜脈通路和推注泵及監(jiān)護儀,保證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一組負責ECMO管路和機器,確保管路無牽拉、機器正常運轉。預先通知電梯在相應樓層待命,過床后以最快速度將患者轉運至救護車上。由于救護車空間有限,用來固定ECMO血泵和氧合器的固定架只能暫時分離,由專人負責血泵的管理。
3.2 途中監(jiān)護
3.2.1 人工氣道的護理 每小時檢查氣囊壓力情況,注意氣管插管有無移位、患者有無吐管等。該患者途中鎮(zhèn)靜肌松滿意,未出現上述情況。嚴密觀察便攜式呼吸機的運轉及報警情況,供氧壓力<5 MPa/m3,及時更換氧氣瓶,途中共更換兩次,間歇期使用帶PEEP閥簡易呼吸球囊輔助通氣。
3.2.2 生命體征的觀察 嚴密觀察心律、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的變化?;颊呤褂么髣┝垦芑钚运?,密切關注去甲腎上腺素的余量,設置無創(chuàng)血壓測量間隔為15 min,及時發(fā)現血壓的波動情況。在行車2 h左右,使用事先配好的去甲腎上腺素進行交替更換,避免了藥物中斷,保證了藥物療效。20時45分,患者血氧飽和度波形欠佳,排除供氧問題,發(fā)現患者四肢末梢涼,予加蓋棉被并提高室溫保暖,21時02分,患者血氧飽和度波形恢復正常,數值99%。
3.2.3 ECMO的監(jiān)測 妥善固定管路,防止牽拉和脫管,注意穿刺點有無滲血、置管側肢體血運情況及足背動脈搏動是否良好,有無僵硬、腫脹及蒼白等異常。觀察膜肺前后管路兩端血液的顏色。密切觀察轉速和血流量的變化,任何流出阻力增加的情況都會減少流至患者的血流量,觀察膜肺有無血栓的形成、血漿滲漏、氣體交換功能下降、空氣栓塞等異常情況發(fā)生,始終保持轉流過程中膜肺血相壓力大于氣相壓力[4]。途中ECMO機器運轉良好,未出現不良報警及故障,而且有兩位專業(yè)醫(yī)師在場,為安全轉運提供了保障。
ECMO作為體外心肺功能輔助裝置,可以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呼吸支持,使患者度過呼吸機支持無效的危重時期,為患者肺功能改善并過渡到單用呼吸機輔助爭取寶貴時間[5]。該患者及時使用ECMO技術,有效控制了病情的進展,為轉院提供了機會和條件。當然,轉運前全面的評估和準備、轉運中密切的監(jiān)護和觀察缺一不可。最后,此患者得以安全、及時、有效地轉運至目的地,雙方醫(yī)護團隊的合作亦至關重要。
[1]陳顳珠.實用內科學[M].1l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 1676-1682.
[2]劉大為.重癥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10-113.
[3]劉松橋,金輝,黃英姿,等.體外膜肺氧合對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預后影響的Meta分析和系統評價[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11,20(4):355-359.
[4]周姓良,胡靖青,陳燕河,等.2例應用體外膜肺氧合治療急性爆發(fā)性心肌炎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4(30):38-39.
[5]金蓮,張園園,許惠芳,等.應用體外膜肺氧合及人工肝技術救治重癥H7N9禽流感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5): 33-35.
R563.1
B
1003—6350(2016)10—1717—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0.062
2015-12-21)
李華英。E-mail:lhy1197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