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教學方式大不同
佚 名
德國:不存在預習功課
德國的小學會花很長的時間,不斷反復練習從1加到20。教師不會直接教學生怎么算;至于要用手指還是腳趾去算,那是學生的自由。在學生算出答案前,教師和家長都只會在一旁陪伴。
因為在德國的教育理念中,興趣是最重要的,借著長時間接觸和思考,讓孩子找出與問題相處的辦法,等于讓他們不斷自我挑戰(zhàn)。
一位德國小學校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說明德國的教育哲學:“我們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都達到相同的水平。身為一名教育者,應該從孩子的視角出發(fā),幫助他們創(chuàng)新思考。同時,我們應該牢記:教師的存在不是為了教給孩子知識,而是為了讓他們具備學習的能力?!?/p>
芬蘭:沒有跟不上進度的學生
芬蘭人有一句話,叫“沒有跟不上進度的學生”。而如果提到“教育先進國家”,很多人也會首先想到芬蘭。他們是怎么辦到的?
在芬蘭,教師至少要有碩士學歷,待遇僅次于醫(yī)生和律師,而且在教學現(xiàn)場所擁有的彈性和權限也很高,這是讓芬蘭優(yōu)秀人才投入教育事業(yè)的重要誘因之一。
芬蘭的上課時數(shù)和課后復習時數(shù)都低到讓我們難以想象,但是他們也有考試,且以能引發(fā)學生興趣和思考的題目為主。
舉例來說,芬蘭小學的考試會用這種方式出題:
飛行的歷史始于1783年11月21日,那天,法國巴黎的某位侯爵和他的科學家朋友搭乘熱氣球飛上天空,熱氣球飛了9公里,飛了25分鐘。
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飛機,但那架飛機只飛了幾秒鐘。
6年后,飛機的設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法國人布萊里奧駕駛飛機成功橫跨英吉利海峽,這次飛機飛了28公里,飛行時間是37分鐘。
又過了18年,查爾斯·林白一個人駕駛飛機從紐約飛到巴黎,成功橫跨大西洋,他飛了5 800公里,花了33小時又30分鐘。
請問:
1.法國侯爵的熱氣球是在哪一年制造的?
2.布萊里奧第一次駕駛飛機橫跨英吉利海峽是哪一年?
3.林白成功橫跨大西洋是哪一年的事?
4.布萊里奧成功橫跨英吉利海峽時再飛多久就會滿一小時?
5.林白的飛行時間如果想滿兩天,還需要再飛幾小時?
這些題目都不是單純套公式或背誦就可以解答的,學生必須具備閱讀、理解和思考能力,這樣的題目被認為是能成功引領學生挑戰(zhàn)并建構邏輯的題目。
以色列:討論是教育的起點
我曾看過介紹以色列的相關節(jié)目,里面詳細介紹了猶太人的教育方式:畫面中,小學生們分成好幾組,面對面坐著,正在認真討論。
教師在接受采訪時強調(diào)討論式教育的優(yōu)點:“最重要的是教他們思考的方法,也就是讓他們學會自己找答案?!奔词乖诖髮W里,以色列人依然采用面對面討論的方式授課。
人在討論的過程中,為了不輸給對方,會產(chǎn)生一種微妙的競爭心理,所以會試圖用更好的理論來說服對方,也會更努力地深入思考。
猶太人非常樂于挑戰(zhàn),重視過程甚于結果,就算失敗了,也幾乎不會有挫折感,并且勇于提出和其他人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這也正是他們能席卷諾貝爾獎、掌握世界經(jīng)濟脈動的重要因素。
法國:你的想法就是正確答案
除了外語和數(shù)學,法國中小學的考試題目幾乎都是以“申論題”的形式出的。評分的標準在于對題目的理解力及邏輯推論能力,據(jù)說每一科考試時間都長達2~4小時,雖然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建立自己的論述,對體力卻是一大考驗。
早在1808年,哲學就已經(jīng)成為法國中學教育的必修課,法國的高中生在畢業(yè)前必須參加相當于法國大學入學資格名為Le Baccalauréa的會考,考試分成三組,學生可以依個人興趣選擇組別。
依組別不同,高三的學生每星期至少要上兩個小時的哲學課(文學組則高達8小時),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哲學是培養(yǎng)思考能力的重要學科,并且希望通過反復思辨的過程提高人民的整體素質(zhì)。
會考的哲學考題非常靈活,包括:
“自己無法意識到的幸福是否存在?”
“幸福是否只是一閃而逝的東西?”
“現(xiàn)在的我是過去的總和嗎?”
“夢想是必要的嗎?”
“如果可以從過去脫離,我們是不是就能真正自由?”
既沒有范圍,也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沒有深入思考,根本不知道該從何答起。
(摘自新校長傳媒)
編輯/王一鳴
E-mail:512131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