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新聞記者在突發(fā)性事件采訪中的職責與道德

2016-03-15 13:13:07張永清
河北傳媒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突發(fā)性新聞記者受眾

張永清

(平順縣廣播電視臺,山西長治 046000)

淺析新聞記者在突發(fā)性事件采訪中的職責與道德

張永清

(平順縣廣播電視臺,山西長治 046000)

突發(fā)性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它的發(fā)生往往出人意料,并且對社會和群眾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和震撼力。突發(fā)事件一旦發(fā)生,就會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媒體在突發(fā)性事件中所要做的不僅僅是準確地告知受眾實情,還要處理好受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的關系。近年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突發(fā)性事件頻發(fā),新聞記者對此類事件的報道很多,但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在突發(fā)事件中,新聞記者應具備一定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新聞記者;突發(fā)性事件;職責;道德

近年來,無論是媒體的市場環(huán)境還是政治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媒體的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增長的態(tài)勢,這使得媒體的報道風格越來越百花齊放。對于某一事件的報道,各家媒體會根據自身的定位從不同角度報道,為廣大受眾全面了解事件的本來面貌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料。在眾多的報道中,有些新聞記者由于自身修養(yǎng)不足或是屈服于外部的種種壓力,違背了新聞記者所應具備的職責與道德,虛假陳述,導致了虛假新聞或失實新聞的出現,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尤其是對于突發(fā)性事件的虛假報道,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加嚴重。

一、突發(fā)性事件的價值及其媒體的責任與功能

(一)突發(fā)性事件的新聞價值

突發(fā)性事件是指突然發(fā)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1]。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突發(fā)性事件的發(fā)生對社會的危害非常嚴重,同時這種危害又防不勝防。正是由于突發(fā)性事件所具有的突發(fā)性、異常性、破壞性和緊迫性等特點,使得突發(fā)性事件一旦發(fā)生就會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突發(fā)性事件頻發(fā)。就自然災害而言,從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到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再到2011年的日本關東大地震,它的每一次發(fā)生都牽動了全社會人們的心。而在這期間,世界各地媒體對此鋪天蓋地地報道,顯現出它極高的新聞價值。

(二)媒體在突發(fā)性事件中的責任與功能

在突發(fā)性事件剛發(fā)生的時候,媒體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掌握事件的相關情況,并在第一時間把事件的真實情況告知受眾。這是媒體作為新聞的主要傳播者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責任和功能,因為受眾第一反應就是從媒體那里獲得信息。在媒介市場化的今天,這也是媒體贏得受眾市場、求得生存的最基本要求。現在媒體每天都在搶獨家新聞就是最好的證明。在當今社會,媒體如果不能很好地讓受眾從它們那里得到他們所期望的信息,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當然,媒體在突發(fā)性事件中要做的不僅僅是要準確地告知受眾實情,還要處理好受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的關系。媒體既要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公眾的個人隱私權。媒體對二者關系的權衡將關系到新聞報道的成功與否,而對于二者應該把誰放在首位,新聞界還沒有明確的說法,這只能靠媒體在具體事件中自己把握。

隨著事件的進一步發(fā)展,媒體在滿足受眾知情權的同時,還要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有義務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恐懼和混亂。媒體要協助黨和政府及時消除公眾的恐慌心理,及時報道當前受難者所需要的幫助,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援助措施和政策,塑造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形象。

在突發(fā)性事件后期,作為媒體,在報道中尤其是在事故性事件報道中,切忌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權利進行“媒介審判“;并且要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堅決抵制違背職業(yè)道德底線的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的出現;還要報道政府相關部門的解決方案,從而安撫人心,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

二、新聞記者在突發(fā)性事件采訪報道中的不足

(一)新聞記者在面對突發(fā)性事件時的職責缺失

1.為使作品得到社會關注而不顧社會責任

在突發(fā)性事件的采訪報道中,有些記者為了使自己的作品得到社會關注,有時會不顧自身社會責任報道新聞,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在2011年 《南方周末》的現場新聞攝影獲獎作品中,有一張一群身穿制服的人將兩三個塵肺病人反手摁倒在地的照片就值得人們深思。這張照片雖然招來了受眾的關注,因而讓記者獲得了榮譽,但是照片中的內容卻把對待病人應有的關懷給抹殺了,讓受眾感受到更多的是冷漠和無情。

2.對事件原因簡單化推測

近年來醫(yī)患關系緊張、“強拆”事件也頻繁發(fā)生。據醫(yī)學專業(yè)網站——丁香園網站的不完全統計,砍殺醫(yī)務人員的事件,僅2011年全國就發(fā)生了10起。突發(fā)性事件的發(fā)生既有其偶然性,又有一定社會矛盾和問題集聚而爆發(fā)的必然性。而新聞記者在報道突發(fā)性事件時對其原因的簡單化推測,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2010年7月23日,深圳鳳凰醫(yī)院的產婦縫肛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記者認定是醫(yī)院方面的過錯,但是后來的結果證明助產士沒有錯誤。2011年9月7日,某記者報道的“8毛錢治好10萬元病“事件,結果同樣證明了報道的錯誤。這些報道都存在新聞記者對事件原因的簡單推測,雖然最終都澄清了事實,還原了真相,但是他們的行為卻對醫(yī)患關系的持續(xù)緊張、醫(yī)患之間突發(fā)性事件的發(fā)生起了負面作用。這不能不讓廣大新聞記者思考。

3.對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及責任不能一追到底

新聞記者在報道突發(fā)性事件時還會出現對其責任追究不到底的現象。有的記者把緊張的救援、領導的重視、后續(xù)的安撫等工作貫穿事件報道的始終,而對導致事件的原因及問責卻只字未提。從短期來看,這種做法可能會保護自己及所在媒體。但從長期來看,這并非明智之舉。在“11·15杭州地鐵塌陷事件”的報道中就出現了對事故責任追問的失責。在對此次事件的報道中,新聞記者重點報道了相關領導人親臨現場對此事件處理的重視、醫(yī)院機構的全力搶救,而對公眾所關心的事故發(fā)生原因淡化處理,最終不了了之。這不可不說是因新聞記者職責缺失所致。

4.對新聞事件肆意炒作

部分新聞記者在報道突發(fā)性事件時,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對新聞事件肆意炒作。其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利益作祟。當下新聞炒作現象頻現,各種的“事件”“門”,不同的“哥”“姐”,充斥著人們的視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2008年的“艷照門”事件,新聞記者不顧自身職責,對此進行狂轟式的持續(xù)報道,對其中所涉及的人員緊追不放、“群追猛打”地進行報道。他們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進一步提高市場知名度,從而贏得豐厚的經濟利益。這些新聞記者沒有正確利用媒體優(yōu)勢履行自身職責,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滿足公眾的好奇心上。這不僅浪費了媒體資源,更直接損害了新聞媒體在公眾當中的應有形象。

(二)新聞記者在面對突發(fā)性事件時的道德缺失

1.阻礙救援,成為不幫忙反添亂的角色

新聞記者在突發(fā)性事件中不顧個人安危堅守在第一線采訪,這種精神值得敬佩。但在有些突發(fā)性事件現場,有記者為了搶到獨家新聞,竟然不顧他人忙碌救援而硬性采訪,直接影響現場秩序,阻礙救援進程,成了不幫忙反添亂的角色。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一支救援隊經過幾十個小時的艱苦奮戰(zhàn),成功將一名被困124小時的女工救出。然而當她從廢墟中被抬出的一剎那,一群記者蜂擁而上,對其進行瘋狂地拍攝采訪。為搶新聞而不顧搶救生命的行為,嚴重違背了以人為本的道德原則,同時也使新聞記者的形象受到了很大損害。

2.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精神

在突發(fā)性事件報道中,有的新聞記者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對事件進行低俗化炒作,甚至表現出了對死者的不尊重,顯然缺乏人文關懷精神。比如,南京一行人死于車禍。面對如此嚴肅的事件,當地一家媒體卻在標題中這樣寫道:“騎車人中頭彩,公交車從頭越”。編輯記者竟然對這一事件標題進行了低俗化處理,忽略了對死者應有的尊重,顯然違背了新聞記者本該遵守的道德操守。2008年轟動社會的“艷照門“事件同樣是記者只顧自身及所在媒體的利益,對事件中涉及的人員不斷地進行刻意渲染、炒作,最終給他們的事業(yè)、生活帶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3.“有償新聞”乃至“有償不聞”,挑戰(zhàn)道德底線

有些新聞記者在金錢的誘惑下迷失了方向,把職業(yè)道德拋之腦后,報道“有償新聞”。這不僅讓他們斷送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同時也損害了整個新聞界的形象。2003年南京一家文稿服務公司公然打出廣告,聲稱在《人民日報》刊登署名文章,5000元人民幣一篇;省級媒體2500元人民幣一篇,最低起步價1500元人民幣。用金錢換取新聞作品的發(fā)表,很顯然違背了新聞記者所應具備的道德。同樣,2003年新華社發(fā)布了一條消息稱,11名新聞記者在采訪山西繁峙礦難過程中,收受當地有關負責人及非法礦主賄送的現金和金元寶,上演了一出“有償不聞”的丑劇。他們的所作所為拉開了“有償不聞”運作模式,這同樣是在挑戰(zhàn)新聞記者的道德底線。

三、新聞記者在突發(fā)性事件采訪報道中應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一)新聞記者應具備的職業(yè)職責

1.迅速準確報道事實,消除可能的社會恐慌

眾所周知,突發(fā)性事件具有不可預測性,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平時要培養(yǎng)高度的新聞敏感,這樣就可以在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的第一時間迅速判斷其所具有的新聞價值,并且迅速地捕捉有效信息。新聞記者對事件的敏銳洞察力直接關系到他們在后續(xù)報道中的效率與質量。所以第一時間準確判斷突發(fā)性事件具有的新聞價值,成為新聞記者首先要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當然,新聞記者在快速反應的同時,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制定適宜的采訪策略。總之,“聞風而動,迅速反應”,第一時間深入現場,是每一名新聞記者在遇到突發(fā)性事件時都要努力去做的。

實事求是的報道突發(fā)性事件,就是要求新聞記者要堅持事件的真實性,這也是新聞記者職業(yè)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新聞記者要客觀呈現突發(fā)性事件的本來面貌。新聞記者以最快的速度深入現場對事件進行準確報道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社會可能的恐慌,因為突發(fā)性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往往會伴隨著流言的出現和傳播。美國的社會學家G.阿爾波特提出過一個流言的公式,即:R=i*a(流言流量=問題重要性×證據的曖昧性)[2]。流言極易引起社會的恐慌,對社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僅會阻礙突發(fā)性事件的應急處理,而且會造成社會心理層面的撕裂。伴隨2011年3月發(fā)生的日本東北部的9級地震而來的“吃加碘鹽可以防輻射“的謠言,迅速傳遍了我國的大江南北,在全國引起了大規(guī)模搶購碘鹽的風波。日本地震給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造成了強烈的恐慌,可以說很好地印證了流言公式的合理性。而這場“搶鹽潮”在新聞記者的多方努力下,短短的幾天就平靜了下來。可以看出新聞記者在利用媒體優(yōu)勢消除社會恐慌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極其顯著的。

2.及時正確地輿論引導,穩(wěn)定社會秩序

突發(fā)性事件往往因為自身巨大的破壞力、廣闊的影響范圍,在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甚至國外都存在著復雜的輿論環(huán)境。江澤民曾經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保?]導向問題關系國家政治的走向和社會的穩(wěn)定。盡管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新聞改革也經歷多年變化,但是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為我國新聞事業(yè)最基本的工作方針之一卻從未變過。如果不能對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很可能會對社會秩序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2010年12月發(fā)生在新疆托克遜縣的非法用工案曾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新聞記者對事件真相和政府的處理措施給予及時報道后,民憤才得以平息,安定而有序的社會秩序才得到了保障??梢?,掌握話語權的新聞記者在穩(wěn)定社會秩序方面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3.發(fā)揮媒體優(yōu)勢,宣傳國家正面形象

對突發(fā)性事件報道時,新聞記者不僅要告知受眾實情,穩(wěn)定民心,還要充分利用媒體所具有的覆蓋范圍廣、影響力大的優(yōu)勢凝聚人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共同克服面對的困難。這在重大的自然災害中顯得特別重要。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黨和政府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每當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就把目光聚焦到了黨和政府身上,人們希望黨領導下的政府可以提供準確的信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應對眼下的困難。新聞記者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不能忘記作為黨的思想宣傳中心和宣傳輿論部門的職責使命,應該為黨和政府服務。這也意味著新聞記者在不違背事實的前提下,要為樹立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服務。

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后,政府的態(tài)度以及如何應對,關系到公眾對政府的信心,當然也會關系到政府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和地位。2008年是我國極為不平凡的一年,喜事多,重大自然災害和事故也不少,5月份的汶川地震給國人帶來了難以忘記的悲痛。不過讓人欣慰的是,新聞記者對政府所做的工作全面報道,全國上下齊心合力與汶川人民一起度過了突如其來的天災。與此同時,我國也在國際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國際形象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河北的三鹿奶粉爆發(fā)的三聚氰胺責任事故,新聞記者及時對衛(wèi)生部與質量監(jiān)督檢驗部門的相關處理情況報道,使我國政府對這件事的處理情況受到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駐華代表韓卓升的好評??梢姡襟w新聞記者的正確報道、對政府正面形象的塑造,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社會中都很重要。

4.理性報道,盡量避免血腥場面

報道突發(fā)性事件,新聞記者要時刻保持思路的清晰,理性地對事件報道,切忌被感性掌控。尤其是在報道災難性突發(fā)事件的時候,更要注意這一點,不能為了奪人眼球而渲染慘烈的場面。2002年“華航”空難中,有的記者在報道中就過多地描繪了受難者的慘狀,無疑給受難者家屬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此類報道也會超出公眾的心理承受范圍,從而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新聞記者在報道時要尊重受難者的感受,因為他們最不愿回想自身或者是親人所遭受的不幸,而新聞記者對他們不幸的過細還原,無異于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因此,新聞記者在報道突發(fā)性事件時要謹慎處理血腥場面,能少則少,切不可對此過多細節(jié)化地展示。

5.注意平衡報道,展現新聞的客觀公正本質

突發(fā)性事件以災難性事件為主。事件發(fā)生后,受難者往往會處于迷茫中不知所措。這時,新聞記者應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報道來自各方的聲音,全面有效地宣傳,引導人們正確看待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以穩(wěn)定民心。新聞記者在對2008年汶川地震的報道中就采用正面信息與負面新聞相結合的報道方式,既報道了災難的破壞程度,也報道了救災中的感人事跡,黨和政府的救災計劃及災后重建政策。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振奮人心,新聞記者應更多地報道正面新聞。在報道事故性突發(fā)事件尤其是人為事故時,更要把握平衡,在態(tài)度和行動上都應盡可能保持中立。采訪報道受害者的同時,也要讓責任方擁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切不可一味地偏向受害者。

6.全方位立體報道,滿足受眾知情權

全方位立體報道包括全方位多渠道報道和全方位多角度動態(tài)報道兩個方面。全方位多渠道報道是從報道方式的層面上要求的。突發(fā)性事件的報道需要整合媒體資源,讓文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共同參與,相互配合,不同的新聞記者根據自身媒體優(yōu)勢以各自的視角對事件的全貌和過程有效地報道。這樣能夠引導公眾正確理解事件的性質,調整心態(tài)面對事件。在對汶川地震的報道中,平面媒體上深刻的文字,廣播中極具號召力的聲音,電視里受災地區(qū)的實況畫面,新興媒體上幾乎與現場同步發(fā)生的快訊,這些無不在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與此同時,新聞記者還要從不同的角度對事件全方位地報道,及時發(fā)布相關信息。在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新聞記者要盡可能全面地掌握相關的背景材料和來自社會各方的反應,從而可以從多個角度報道事件。當然,新聞記者還要不斷刷新已有信息,讓整個事件的發(fā)展脈絡清晰可見,使公眾對事件有一個完整、全面的了解。2010年對山西“3.28”王家?guī)X煤礦透水事故的報道中,《人民日報》(人民網)、中央電視臺、《浙江日報》(浙江在線)和鳳凰衛(wèi)視(鳳凰網)都及時地對礦難救援進行了全面而立體式的報道,使公眾加深了對整個事件的認識。

(二)新聞記者應具備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1.先做好人再做好記者,最終達到二者的統一

在突發(fā)性事件的采訪報道中,新聞記者面對職業(yè)責任和社會道德時,他們最終的抉擇實際上折射出的是其自身的道德觀念?,F實告訴人們,做事之前首先是要考慮這件事能不能去做,這就涉及如何做人的問題。不管是何種職業(yè)的從業(yè)人員,他們在有各種職業(yè)稱謂之前,首先是一名社會人。顯然,沒有人就沒有所謂的職業(yè),這就是說做人的標準要高于職業(yè)標準。因此,新聞記者的職業(yè)標準要在符合做人的標準之后。顯而易見,對突發(fā)性事件報道,新聞記者首先要做好人,然后才是做記者。如果在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的現場,需要新聞記者伸出援助之手時,就應先去救援,應該懂得生命對于人來說是最寶貴的東西,不應該有任何理由拒絕幫助他人。社會公德是新聞記者所應遵守的道德底線,突破了這條底線,即便再有價值的新聞也會變得毫無意義。2006年7月10日,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女記者曹愛文在120救護車未到之前,立即放下自己的記者身份為落水的13歲女孩王孟珂含淚做起人工呼吸。雖然最終并未挽回小孟軻的生命,但是曹愛文卻做了一名記者應該做的。她雖然失去了及時報道新聞的時機,但卻做了比新聞報道更有意義的事。

新聞記者不僅需要遵守新聞職業(yè)道德,也必須具備應有的社會倫理道德,要有公德心和同情心。當新聞職業(yè)道德和社會倫理道德起沖突的時候,為了職業(yè)而犧牲社會倫理道德是要受到社會譴責的。但為了社會公德而犧牲職業(yè),有時也并非明智之舉。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構建新聞職業(yè)道德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和諧統一,做一個“好記者”和做一個“好人”并不是對立的,因為新聞職業(yè)道德和社會倫理道德在根本上是統一的。

2.關愛弱者,尊重生命,堅持人文關懷理念

在突發(fā)性事件的報道中,新聞記者把目光盯在那些權貴、名人、明星身上的同時,應更多關注社會底層,關注弱勢群體,深入他們的生活,發(fā)掘新聞線索,幫助他們呼喚正義。2008年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新聞記者在記錄全力營救生者的同時,不忘給予在地震中遇難的同胞以力所能及的祭奠。他們這樣的舉動溫暖人心,充滿了人情味,很好地體現了新聞記者對生命的尊重。

美國著名報人查爾斯·達納曾經說過:無論什么時候,我們不要忘了,記者是受著新聞業(yè)方面的道德要求和社會一般道德要求的雙重束縛的……缺乏這種道德感的人,是不能夠制作出被社會多數人所歡迎的有價值的新聞的[4]。他所說的“道德感“,就是在新聞報道中要有的人文關懷,否則新聞就會失去靈魂和生命,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是通過對個體或群體的生命狀況的客觀、沉靜的解讀,或是以混雜著悲憫、同情、審視等復雜的情感去報道那些特殊的生命個體,借助新聞作品來完成人與人之間的真切關懷與交流,從而反映出特定時期的特定社會。

新聞的發(fā)生、發(fā)展離不開對人的關注,這要求新聞記者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必須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意識。因此,新聞記者在報道突發(fā)性事件時要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滿足公眾的情感和理性需求,彰顯媒體的人文關懷理念。這一理念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報道中得到印證,新聞記者在報道事實的同時又注意對受難者和救助者的關注,對政府和災民的報道使得媒體與公眾站在了同一條戰(zhàn)線上。

3.說民眾所想聽,做民眾所想做,時刻把為人民服務放在心上

周恩來同志曾經對《人民日報》一位記者說:“你們是人民的記者,要對人民負責呢?!保?]由此可見,堅持為人民服務對于新聞記者是多么的重要。為人民服務是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核心,看似很空泛的一句話,它卻凝聚了職業(yè)道德的各個方面,具有深刻的社會影響力和現實意義。作為新聞記者就是要把這種“空泛”落實到實際中去,體現到社會生活里。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我國新聞媒體在突發(fā)性事件報道中已經越來越重視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第一時間為公眾釋疑解惑、排憂解難,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愈來愈強烈。在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時,新聞記者會以最快速度報道事件的相關情況,解開公眾心中的疑團,并在后續(xù)的報道中告知公眾如何避免類似情況的發(fā)生或如何在類似的災難中逃生自救。這在汶川地震的報道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記者在第一時間告知公眾相關情況的同時,還大量地報道了關于地震的相關知識、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公眾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等,如《地震的預防》《地震時的自救四大常識》等。

總之,新聞記者應該把正確報道突發(fā)性事件作為自己應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在報道突發(fā)性事件時要時刻提醒自己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對事件恰如其分地報道,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需求。

[1]陳贊琴,阮惠民.論電視新聞記者在突發(fā)性事件中的職業(yè)素養(yǎng)[J].東南傳播,2013(5).101.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98.

[3]李曼.論現代傳媒在災難新聞報道上的社會責任[J].新聞知識,2008(12):28.

[4]程娟娟.廣播記者在突發(fā)事件采訪中應具備的素質[J].新聞傳播,2011(10):62.

[5]薛天.從突發(fā)事件報道中看新聞記者的道德素養(yǎng)[J].探索,2013(2):119.

(責任編輯:邢香菊)

2015-12-30

張永清,山西省平順縣廣播電視臺外宣部副主任,本科,學士,研究方向:電視新聞。

猜你喜歡
突發(fā)性新聞記者受眾
兒童與健康(幼兒教師參考)(2023年9期)2023-10-07 06:54:16
兒童與健康(幼兒教師參考)(2023年7期)2023-08-05 02:54:40
頸夾脊穴為主治療突發(fā)性耳聾驗案1則
不能耽誤的急癥:突發(fā)性耳聾
2019 新版新聞記者證公示
寶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12
2019新版新聞記者證
不能耽誤的急癥:突發(fā)性耳聾
用創(chuàng)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突發(fā)性消防新聞宣傳報道的相關思考
新聞傳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6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石门县| 资兴市| 陇川县| 盈江县| 宜黄县| 朝阳区| 礼泉县| 乌拉特前旗| 阿勒泰市| 宁南县| 都兰县| 乌审旗| 连城县| 新闻| 康平县| 阜南县| 翁源县| 皋兰县| 岢岚县| 襄垣县| 长白| 哈密市| 元朗区| 龙陵县| 文山县| 莱西市| 建宁县| 拜城县| 韶山市| 肥西县| 昆明市| 临猗县| 那坡县| 伊通| 武宁县| 临夏市| 兰西县| 金川县| 正定县| 天镇县| 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