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析司法裁判中經驗法則的適用

2016-03-16 02:11賀壽南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局限性規(guī)制

賀壽南

(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衡陽 421002)

?

試析司法裁判中經驗法則的適用

賀壽南

(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衡陽 421002)

摘 要:經驗法則不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來進行邏輯推理判斷的法則,在訴訟中當事人和法官也都要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經驗法則進行訴訟和審判活動。經驗法則在具體運用過程中絕不是僵死的,它和法官對案件事實認知的當下經驗緊密結合,二者之間保持著一種動態(tài)的調適和平衡關系。由于經驗法則是對過去經驗進行的不完全歸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而對其適用設置相應的規(guī)制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經驗法則;適用;局限性;規(guī)制

美國大法官霍姆斯認為法律的生命始終不是邏輯,而是經驗。我國臺灣學者曾華松也提出司法裁判的結論是基于高度蓋然性的經驗法則得出來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64條明確規(guī)定: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的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進行判斷,并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這就說明經驗法則作為裁判者認定案件事實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據。然而,我國司法實踐中關于經驗法則的適用存在很大問題,不僅普通民眾對經驗法則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識,更不知道如何運用經驗法則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而且法官對經驗法則的適用也缺乏統(tǒng)一的尺度,影響司法公正的實現。筆者擬通過全面梳理經驗法則的概念及其性質,對如何規(guī)制和促進經驗法則的適用提出些許建議。

一、經驗法則及其法律特征

“經驗法則”這個概念來源于大陸法系,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陸法系國家。對經驗法則概念的界定,學者們有各自不同的表述。比如,日本學者兼子一把“經驗法則”定位為“作為判斷事實前提的經驗歸納為事物的特性和因果關系的知識和法則稱之為經驗法則”[1];臺灣學者認為,經驗法則是人們對生產實踐過程的某些經驗知識的總結和歸納,是一般人的生活常識[2]。而在我國大陸,對“經驗法則”也有多種不同的定義,如葉自強認為,經驗法則是人們對日常生活常識、生活經驗或科學知識、科學原理、科學定理的總結[3]。畢玉謙認為,經驗法則是人們通過總結日常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客觀現象,是一種理性認識,也是人們公認的、不證自明的普遍常識。而司法裁判中的經驗法則是法官在長期的審判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經驗,可作為法律邏輯的一種推理定式[4]。

經驗法則不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來進行邏輯推理判斷的法則,在訴訟中當事人和法官也都要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經驗法則進行訴訟活動和審判活動。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法官依據法律規(guī)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推定出的另一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除非當事人有足夠的證據予以推翻。在司法實踐中,法官欲通過對證據證明力的評判認定某一案件事實,常常要借助經驗法則,特別是對于某些無法查實的證據,很多情況需要法官的經驗來判斷,并且在某些情況下,經驗方法可能成為三段論的大前提[5]。經驗法則是法官采信證據和運用證據的依據、手段,具有法解釋的功能。然而,法官在運用經驗法則時,不可避免法官主觀情感和個體經驗的干擾,但不能因此認為經驗法則就是法官的個人主觀臆斷。因為經驗法則是人們對事物狀態(tài)、性質的歸納,只有將個別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歸納出來的一般知識或常識性知識,且被驗證具有可靠性和共識性,才可以作為司法裁判中的經驗法則加以運用。也就是說,經驗法則雖然來源于人們的個體經驗,但不是某一個體經驗,而是各個個體經驗的抽象總結、歸納,是人們普遍認同的普遍性知識,因而法官利用經驗法則來認定事實具有一定的正當性。

經驗法則不同于個體經驗,因為經驗法則具有獨特的特點,那么,經驗法則具有哪些特點呢?不同研究者對此做過不同的概括。筆者認為,司法裁判中所適用的經驗法則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第一,經驗法則是人們根據個體經驗歸納出來的一般知識或常識,是以客觀事物作為認識對象,而客觀事物具有無限多樣性,這就決定了經驗法則在數量上是無限的。其次,經驗法則所涉及的內容極其廣泛,包括人文、地理、科學、技術、藝術等等。

第二,法官依據經驗法則所作出的裁判結果具有或然性,并不具有必然性,即裁判結果具有容錯性,可被推翻。因為經驗法則是司法者通過對過去的知識或判例的反復歸納總結而得來,所運用的方法是一種不完全歸納法,是一種蓋然性的認識,反映的是一種蓋然性命題,這種反映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不正確。比如“所有人都是會死的”這一經驗概括是正確的,而“所有惡人必遭雷劈”卻是不正確。不僅不同的經驗法則有不同的確信度,即使同一經驗法則對不同主體而言也具有不同的確信度。例如,A曾在公開場合揚言總有一天要親手殺死B,不久B被害了, A被指控為殺死B的兇手,A在公開場合表示要親手殺死B的言詞證據對證明他殺害被害人B的主觀意圖有多大的證明力,這要取決于具體裁判者對“一個人通常要實施自己曾在公開場合下言明的行為”這一經驗法則的置信程度,有些法官可能非常相信這一經驗法則,有些法官可能比較相信,有些法官根本不信。

第三,經驗法則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經驗積累的產物,不屬于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因而不具有法律效果。但經驗法則的內容是一般人所熟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一種普遍性的知識。

二、經驗法則在證據認定中的運用

我國法律并未對經驗法則如何運用作出規(guī)定,理論上也沒有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討,加之實務中不重視經驗法則,導致有些法官在司法實踐中隨意使用經驗法則。經驗法則在司法裁判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事實認定階段,往往被作為證據裁判的根據,用以衡量已知事實、確定未知事實。

在學理上,經驗法則是以一種知識或法則而存在的,具有事實推定的功能。它在事實推定中是作為邏輯三段論的大前提,而已發(fā)生的具體案件事實則作為小前提,從而推導出未知的事實結論。整個事實推論的邏輯結構是:

如果A,那么B,除非C;

A,

所以B。

這一邏輯形式意味著:通常情況下,如果A是真的,那么B就是真的,但在特殊情況C下,雖然A真,但B卻不是真的。作為事實推論的大前提隱含于證據與證明對象之間的關聯(lián)性之中,通常只有在具體追問為什么能從A推出B時,我們才會將推論的大前提所包含的經驗法則顯現出來,并接受檢測。如果抽掉了事實推論所依靠的經驗法則,那么不僅無法從上述推論形式中推出B來,而且A能否作證據,A和B之間是否具有證明關系都無法判斷。

法官通過經驗法則對證據能力、證據的證明力等進行推理判斷,決定是否采信證據。一旦存在前提事實,即可根據經驗法則推定未知的事實。若甲事實一經確立,即可推斷與之有內在聯(lián)系的乙事實的存在。運用經驗法則評判證據材料與要證事實的相關性,以確定其是否具有證明力。如果當事人尚無充足的證據證明其事實主張,但該事實主張已被法官確定為案件的待證事實,這時法院可運用經驗法則和已有的證據對待證事實作出判斷。下面我們舉一案例來說明法官應如何運用經驗法則進行證據認定。

【基本案情】原告趙成化經銷飼料,被告吳玉和多次到其店購買飼料,但因家庭困難沒有當場付現金。因賒購次數較多,原告要求被告付清欠款,經雙方協(xié)商,定于2003 年6月18日結算付清,并由被告立一欠據:共欠趙成化現金5000元。但被告在2003年6月18日沒有兌現承諾,于是原告在2004年5月10日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判決被告償還拖欠的2500元。但是被告辯解稱,所有欠款都已付清并在欠條右邊記錄有當時的還款情況,但是這些還款記錄已被原告剪去,申請法院對原告是否還款進行測謊鑒定。原告趙成化拒絕做測謊鑒定,且對被告沒有償還2500元敘述不清,舉不出具體證據予以反駁[6]。

這則案例中,原告和被告都承認雙方曾經立有欠據,只是對欠據上的欠款是否已還清有爭議:原告認為被告還拖欠2500元,而被告認為所有欠款都已付清。原告向法院提供了當時雙方簽訂的欠條,而被告說該欠條已被原告裁剪過。對于這種情況,法官該如何認定雙方曾立的欠據的真實性并作出公正的判決呢?實際上,本案法官主要是運用經驗法則來認定欠據這一重要證據的。

經核查,本案原告趙成化起訴時向法院提供的欠據左右兩邊已經過修剪。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是誰修剪欠據?為何修剪?按常理被告無需先剪好紙張立據或立據后再修剪欠據。因為這樣做對被告來說,既無必要也不利。而對原告來說則不同,修剪欠據可將帶有不利于自己的內容剪去,而且原告趙成化對欠條裁剪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故原告修剪字據可能性較大。由此法官借助經驗法則認定原告提交的欠據不是完整的原始欠據,而是經原告裁剪、加工后的欠據,從而對原告陳述產生最初不確信,降低證據的證明力。同時,原告不僅對已付2500元的具體情形敘述不清,而且非正當理由拒絕測謊,可推定原告是故意裁剪欠據,從而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這里,法官運用生活經驗法則由原告提供的證據的不完整性來推定證據的證明力,從而不予認定原告提供的證據,最終判決原告敗訴。

在這個案例中,由于雙方所立的欠條只有一份且被原告擁有,而且立欠條時沒有第三者見證,因而被告無法提供任何物證、證人來對抗欠條。在這種情況下,被告只有通過仔細分析對方所舉的證據并找出對方證據的瑕疵,才能降低對方證據的證明力,從而提升己方陳述內容的可信度。對于法官來說,由于訴訟雙方都沒有舉出足夠的理由或證據支持自己或反駁對方的證據,因此他只能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對當事人行為與動機的推斷來認定證據證明力大小。

三、經驗法則的局限性及其適用規(guī)制

(一)經驗法則的局限性

由于經驗法則是對過去日常生活經驗的不完全歸納,所得的結論不具有保真性,必然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由于經驗法則具有可錯性和可變性,因而運用經驗法則推出的結論有可能出錯。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如果我們總是以一成不變、靜止、孤立的眼光看待事物,未免會出錯。同樣如此,法官對經驗材料的認知除了來自直接經驗過程中的直接感知,也容納了情感、感覺、直覺等非理性因素,因而有可能對某事物的認知產生偏見甚至是不公正的偏見,從而在認定案件事實或證據出錯。比如,某犯罪嫌疑人在過去犯過搶劫罪,如果憑借“曾有過搶劫行為的人更可能再次搶劫”這樣一條經驗法則,則法官有可能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就將該犯罪嫌疑人定為搶劫犯。所以說,經驗法則的可信性有高低之分,具有一定的蓋然性。如果法官運用的經驗法則的蓋然性越高,則推出的結論可信度就越高;反之,如果法官適用的經驗法則的蓋然性越低,則推出的結論可信度越低,甚至可能會出錯。

其次,經驗法則的適用具有主觀性,導致實踐中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法官運用經驗法則進行證據認定的過程是一種主觀思維過程,其中法官的生活經歷、素質、學識、價值取向等主觀因素都會影響法官的思維。由于不同主體所依據的經驗法則的不同,對同一對象、同一行為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有時不同的主體適用相同的經驗法則也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7]。

最后,經驗法則的適用條件具有復雜性,有可能導致案件的誤判。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經驗,即使是同一個人的經驗,也會因時間、地點等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因此,法官要想正確的適用經驗法則,必須考慮其適用背景或前提條件,還要考慮其適用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否則經驗法則的不恰當適用將導致案件的誤判,甚至導致惡劣的社會影響。比如“彭宇案”。

【案情】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太太徐壽蘭在某公交車站等候83路公交車,適時有兩輛公交車一前一后進站停下,83路公交車在后面,徐老太在跑向83路公交車到達另一輛公交車后門時,恰好彭宇從該公交車第一個下車,不知何故徐老太摔倒致傷,彭宇自稱上前攙扶,向旁人打聽到其家人聯(lián)系電話后即通知了其兒子,并同其兒子一起送其至醫(yī)院診治。醫(yī)院確診徐老太為脛骨骨折,需住院治療。徐老太稱是被彭宇撞倒而致傷并報警。某派出所經調解卻未能達成協(xié)議。于是,徐老太向鼓樓區(qū)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訴稱她的摔倒致傷是由于彭宇下車時將她撞倒而引起的,請求法院判決彭宇其所有醫(yī)療費用,并賠償精神損失費等13.6萬元。而被告彭某辯稱下車時并沒有與原告發(fā)生身體接觸,而是發(fā)現原告摔倒后好心幫扶,因此不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請求法院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是原、被告是否相撞和原告損失賠償如何分配問題。該案由于雙方當事人對自己主張的事實都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因而一審法官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來判案。我們先來看看一審法官是如何運用經驗法則進行推理的。

一審法院認為: (1)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原告倒地的原因,要么是被他人或他物等外力因素撞倒所致,要么是因為自身原因絆倒或滑倒?,F雙方在庭審中都沒有說明原告絆倒或滑倒等情況,被告也沒有對此提供證明,因此原告應該不是因自身原因而絆倒或滑倒,而是因外力因素而被撞倒。(2)由于案件發(fā)生的時間是晴朗的上午,視線較好,地點在公交站臺,人數較多,原告急于趕后面的車,而被告是第一個下車,從常理上說,兩人相撞的可能性較大。(3)如果被告是好心做好事,合情合理的做法應當是首先當場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常理,被告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后應當立即解釋事情發(fā)生的經過并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yī)院,然后自行離開,但被告不但沒有向原告兒子說明情況,反而與其子一起將原告送往醫(yī)院,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4)原、被告在案件發(fā)生之前素未謀面,互不相識。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如果不是被告撞的,被告一般不會墊錢;即使被告愿意借款,應該要求原告或其家人書寫借條或欠條,或者請除原告和其家人以外的第三人作證。但是被告沒有任何證據(如借條或欠條等書面材料)和任何證人(包括醫(yī)生)來證明其在醫(yī)院曾掏出了200多元錢給原告的家人交醫(yī)藥費。因此被告借錢給原告的可能性不大。一審法院根據以上理由推定出原告是被被告撞倒而非被他人撞倒,并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責任原則,被告對原告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被告給付原告損失的40%,共45876.6元。在這則案例中,一審法官在認定訴訟雙方是否相撞這一事實時,主要采用了兩條經驗法則:①見義勇為的人不僅會好心相扶,而且會抓住相撞人;②借錢給陌生人應找人作證或留下借條或欠條等書面材料。

筆者認為,一審法官在運用經驗法則判案時有兩點不妥:(1)法官由被告的行為(即只扶而不是抓相撞者且借錢給原告)推出被告為肇事者,這種推定的理由并不成立。依照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推定案件中各方的責任,民事審判追求高度的概然性。實際上,在證據不充足的情況下,法官可以根據當事人的陳述,相關證人陳述以及間接證據等,對事實做一個蓋然性的推斷。比如從發(fā)生事故時原被告所處的位置,原告跌倒時原被告所處的位置,證人所在的位置,被告下車時的姿勢,停車地點等等來推斷兩人相撞的蓋然性,而不應該從事發(fā)后,彭宇對原告的救助著手進行推理,乃至從彭宇救助原告,給原告200元的行為中推理出彭宇為肇事者。(2)該案的判決錯誤地運用了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在不能依法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又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損害得不到賠償而顯失公平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按公平合理觀念判定由雙方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原則。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必備條件是加害人和受害人均無過錯,并且加害人的行為與受害人之損害存在因果關系。在“彭宇案”中,如果原被告相撞了,則必然一方乃至雙方都有過失;反之,沒有相撞,原告受傷,被告就既沒有主觀過錯,也沒有客觀行為。這樣就不能說雙方均無過錯,因此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由上可以說明,一審法官適用這兩條經驗法則無疑加重了做好人的條件,增加了做好事的成本。因此,此案判決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很惡劣的社會影響,人們覺得做好人成本太高,弄不好反而會成為侵權人,因而很多人對做好事心存畏懼,碰到類似情況選擇旁觀漠視,甚至繞道而行。從這則案件可以說明:經驗法則具有局限性,在適用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適用經驗法則的規(guī)制

由于法官是否違背經驗法則的判斷沒有統(tǒng)一的客觀標準,不同裁判者對同一經驗法則持有不同的置信度,即對特定的經驗法則的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同一訴訟證據或同一案件事實,不同法院或同一法院不同法官作出不同認定的情形,嚴重地影響了司法公正和權威。因此,有必要對裁判者的司法經驗進行整合,對經驗法則的適用予以適當法律規(guī)制,保證法官在運用經驗法則的過程中,既有必要的自由度,又能規(guī)范、謹慎地進行心證。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對經驗法則的適用進行規(guī)制。

(1)上訴程序的規(guī)制。即將違反經驗法則作為啟動上訴或再審程序的法定理由,為當事人設立對經驗法則提供反證、質疑的規(guī)則。在大陸法國家,如果法院違反經驗法則判案的,當事人可以以此作為控訴或上訴的理由。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于原審判決違背經驗法則的情形,我國的上訴審或再審程序撤銷原判時,只把撤銷理由說成違法或者事實認定錯誤,把認定事實錯誤或認定事實沒有理由或理由不充分作為上訴理由,而沒有直接以違反或錯誤適用經驗法則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也沒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可將原審法院違反或錯誤地適用經驗法則作為上訴理由。為了防止或杜絕法官濫用經驗法則,需要把違背經驗法則作為上訴的一個理由。這樣做不僅能夠有效地保障當事人合法的訴訟權利,而且可以規(guī)制法官的自由裁判權或自由心證的濫用。因為如把違背經驗法則作為上訴理由,法官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判決被上級法院撤銷的顧慮,在使用經驗法則時會極盡謹慎之態(tài)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法官的主觀擅斷[8]。另外,法律程序上應當考慮設置當事人提出反證和質疑的程序機制,給予當事人有適當的預測及充分辯論的機會。只有給予當事人充分的辯論和反駁的機會,當事人才有可能對案件作完整的陳述,提供充足的證據,從而為法院奠定是否采用該經驗法則的心證基礎。

(2)自由心證的規(guī)制。即要求法官運用經驗規(guī)則判案時,必須達到內心確信。也就是說,只有對案件事實的確信達到了蓋然性高的情況下,法官才能運用經驗法則來認定事實。日本學者將心證劃分為四個等級,即微弱的心證、蓋然的心證、蓋然的確實心證和必然的確實心證等。依據經驗法則推定事實,必須在其內心形成較強程度的確信。法官判斷證據、認定事實,本質上屬于法官自由心證的范疇,當事人無從知曉,更加難以把握。因此,應當要求法官在運用經驗法則判案時,應當在判決書中將其內心的思維過程予以詳細說明。這樣可以促使法官以更加理性、謹慎的態(tài)度去適用經驗法則,有效地杜絕法官憑主觀任意斷案的現象,從而確保合理地適用經驗法則[7]。

(3)證明標準的規(guī)制。在證明標準問題上,我國法律條文中明文規(guī)定為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不是“高度蓋然性”,而是“客觀真實”,而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國家都將高度蓋然性作為民事訴訟證明的重要標準[9]。筆者認為,應當建立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體系。要求法官在決定是否能夠適用某類經驗法則時,應當對雙方當事人所提供的有關證據資料和信息進行權衡,采用真正具有高度蓋然性的經驗法則,最好是采用無相反證據推翻的經驗法則。法官在適用經驗法則認定證據時,應當區(qū)分不同經驗法則的蓋然性程度,對于蓋然性較低的經驗法則在適用時應采取更為謹慎的態(tài)度。對于民事訴訟中的要件事實的證明,應規(guī)定不能適用低于50%蓋然性的經驗法則。

(4)判決理由的規(guī)制。即法官運用經驗規(guī)則判案時,要有裁決理由并在判決書中予以說明。由于經驗法則的適用具有主觀性,如果法官選定了將適用的經驗法則,應在形成判決之前,向雙方當事人釋明并允許當事人質疑、反駁,則可以有效地減少法官隨意使用個人主觀臆斷。其次,由于普遍認知的經驗法則與個體認知的經驗法則之間可能存在差異,法官應該在判決書中向大眾公開法官適用的經驗法則并說明其適用理由,也就是說將案件中適用的經驗法則直接放諸于大眾的眼皮下,接受最直接的檢驗。法官要將運用經驗法則推定或認定證據的過程和理由在判決書中載明,接受當事人及社會公眾的評判[10]。如果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拒絕接受或絕大多數社會公眾不認可或質疑判決所依據的經驗法則,那么就應該重新審視該經驗法則適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果司法裁判不說明理由,則無異于恣意裁判,不僅在形式上說不過去,而且在正當性上也必將招致質疑。

經驗法則在司法裁判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由于經驗法則具有蓋然性、主觀性,如果不對其進行合理規(guī)制與約束,就有可能使經驗法則被濫用或誤用。我們既要適當限制法官對經驗法則運用的自由,防止恣意擅斷;又不能過分壓制法官在進行證據判斷、推定事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訴訟法[M].白綠鉉, 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02.

[2]陳宗榮,林慶苗.民事訴訟法[M].臺北:三民書局, 1996:487.

[3]葉自強.民事證據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185.

[4]畢玉謙.舉證責任分配體系之構建[J].法學研究, 1999(2):27.

[5]劉春梅.自由心證制度研究:以民事訴訟為中心[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147.

[6]穆加友.運用生活經驗法則,判決持有欠據者敗訴[EB/ OL].法律教育網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 1900/20/2004/11/li23281229341031140027942_142695.htm, 2004-11-30.

[7]曹科武.經驗法則研究——以民事訴訟為視角[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9:21-22,26.

[8]畢玉謙.經驗法則及其實務應用[J].法學,2008(2): 31-39.

[9]王鵬飛.論民事訴訟中經驗法則的運行[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1:36.

[10]余崇斌.經驗法則及其在民事審判中的運用[J].福建法學,2009(2):84-89.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Thumb Rules in Judicial Adjudication

HE Shou-n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Abstract:Thumb rules are not just often used to carry out rule of logical reasoning in people‘s daily life,also are used by parties and judge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in litigation and trial activities.Thumb rules are not dead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process.It integrated closely with present experience of judge in cognitive on the facts of the case.They maintain a dynamic adjustment and balance relation.Since thumb rules are incomplete induction to past experience and have their own limitations, it is very necessary that corresponding regulation set up for their application.

Key words:thumb rule;application;limitation;regulation

作者簡介:賀壽南(1970—),男,湖南雙峰人,博士后,副教授,從事法學和邏輯學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博弈邏輯及其應用研究”(15YBA059);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博弈邏輯視角下‘司法公正夢’的實現路徑研究”(14A022);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博弈邏輯視角下促進湖南教育公平的策略研究”(XJK015BJG001);湖南省優(yōu)秀中青年思政課教師擇優(yōu)資助項目“博弈邏輯視野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湘教工委通〔2014〕83號)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25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313(2016)01-0054-05

猜你喜歡
局限性規(guī)制
政府信息獲取權濫用的規(guī)制探索與優(yōu)化
主動退市規(guī)制的德國經驗與啟示
漢德公式的局限性——《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視角
論我國民間借貸法律規(guī)制的發(fā)展和完善——從抑制性規(guī)制到激勵性規(guī)制
自動化事實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保護與規(guī)制:關于文學的刑法
基于反身性理論對公共行政學實踐教學局限性的解讀與探析
頸動脈狹窄伴局限性皮質腦萎縮22例臨床觀察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我國公共行政的系統(tǒng)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