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謹
(廣東行政學院,廣東 廣州 510053)
?
【文化哲學】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研究的基本向度
張謹
(廣東行政學院,廣東廣州510053)
從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研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其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邏輯起點、合理性、主要歷程以及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內涵、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機制創(chuàng)新等。
文化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總布局是五位一體,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由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國化、政治理論中國化、文化理論中國化、社會理論中國化、生態(tài)文明理論中國化,使之更有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實踐特色和理論特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有兩層涵義:一是將馬克思主義文化的普遍原理具體化為具有中國話語形式、民族風格、時代特點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二是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具體地指導中國的文化實踐,分析解決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
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過多地使用文化概念,但并不等于沒有文化理論,在他們看來,知識、觀念、文學、藝術、精神生產、精神生活及文明等與文化是等同的。文化專家黃力之認為,馬克思時代的諸多學者將人類歷史定性為“文化史”或“宗教史”,為避免這種唯心主義歷史觀的言說嫌疑,馬克思采取了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盡量不用“文化”“文化史”的說法。還有學者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精神生活不是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此外,如果文化資本進入工業(yè)領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就會成為資本主義獲取剩余價值的又一來源,等等。故此,馬克思為了保持文化的純潔性而少用文化概念。筆者認為,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忽略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方法問題,即整體論研究方法。文化總是與一定的經濟、政治相聯系,這一點與西方有些學者的觀點不謀而合。如英國學者阿蘭·斯威伍德(Alan Swingewood)指出:“馬克思將經濟、政治和文化力量細致地交織起來,但這種做法卻被后來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普遍忽略了。”[1]文化總是處于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基本結構中,生產、政治、權力都離不開這個文化框架,這也就是馬克思沒有整篇整章整本單獨論述文化理論的原因,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沒有系統的哲學理論,我們仍要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進行系統地闡釋與建構。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合理性這一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從歷史必然性方面看,文化方面的東西問題由來已久,作為西方文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20世紀初期就在中國大地上開始傳播。其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因子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諸多契合成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中國生根發(fā)芽的主要基點;其二,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共同理想的一致性成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根本動力;其三,各類文化思潮的碰撞、交流、比較,人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無窮魅力和美好前景;其四,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從經濟救國、政治救國再到文化救國,一次次的結果促使人們對文化救國寄予厚望。從現實可能性方面看:首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保駕護航,而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需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作為強有力的支撐;其次,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是“化人”,即實現馬克思所闡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需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賦予本民族的話語體系和時代內涵;再次,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壯大文化產業(yè),充分發(fā)揮文化在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中的作用,使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需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最新成果作指導;最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中國是社會主義大國,應為建立和諧世界而努力。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探索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建設(1919-1949)。這一時期,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f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更多的人所接受。毛澤東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二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文化建設(1949-1977)。在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模式的引導下,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文化為人民群眾服務。三是文化體制改革醞釀期的文化建設(1978-199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工作重心的轉移,使舊有的文化管理體制、文化運行機制及文化政策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文化的產業(yè)價值和經濟價值在局部地區(qū)開始得到認可。四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建設(1992-2002)。文化產業(yè)與文化事業(yè)開始分離,文化與經濟的融合開始緊密。文化產業(yè)化、集團化的規(guī)模初見雛形。五是文化體制改革縱深推進階段的文化建設(2003-現在)。文化體制改革由點到面全面展開,文化建設成為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成為國家的戰(zhàn)略思想,黨中央國務院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并把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上升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從體制上推進政事分開、政企分開;從機制上組建更大規(guī)模的文化產業(yè)集團,集團內部實行事業(yè)、企業(yè)分開運行,分類管理;從經營方式上推行經營性文化事業(yè)單位轉企改制,并制定出臺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搭建各類投融資平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企業(yè);從公共文化服務上,加大國家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扶持力度,各類公共文化設施不斷改善,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呈現出發(fā)展速度快、地域差別大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斷章取義,不能全面、系統、準確地理解其精神實質;二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平臺單一,路徑狹窄,模式老化;三是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進程中,過分依賴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只有復興了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才等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四是注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理論建構,往往忽視其對文化建設的指導作用,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脫節(jié)的情況普遍存在。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還是一項未盡的事業(yè),需要攻堅克難,實現機制創(chuàng)新。一是在理解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礎上下工夫,力圖客觀全面,避免以偏概全;二是構筑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多種平臺,拓寬多種路徑,探索多種模式;三是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借鑒歷史上佛教中國化的經驗,夯實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大眾基礎;四是既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理論研究,又要運用這些理論來為文化實踐服務,做到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有機統一,不斷發(fā)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1][英]阿蘭·斯威伍德.文化理論與現代性問題[M].黃世權,桂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
【責任編輯:周 丹】
D61
A
1673-7725(2016)07-0159-03
2016-05-05
本文系廣東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文化治理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D15CMK05)的階段性成果。
張謹(1966-),男,湖北仙桃人,教授,主要從事哲學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