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關
吳 ?均
羽檄起邊庭,烽火亂如螢。是時張博望,夜赴交河城。
馬頭要落日,劍尾掣流星。君恩未得報,何論身命傾。
【賞析】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是梁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史稱“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所謂“清拔有古氣”,是相對于當時文壇的纖細艷麗的風尚而言。吳均的詩和文一樣,多寫山水景物,風格清新挺拔。樂府詩《入關》寫為國赴難的勇士,就體現(xiàn)了吳均那不同于時尚的清峻雄健而樸實的風格。
開篇“羽檄起邊庭,烽火亂如螢”描繪了一幅軍情緊急的忙亂景象:邊關的烽火臺上,夜間燧火點點,在黑暗中紅光閃爍。報告敵情的軍使,身攜告急的羽書,日夜兼程,馳向京城。邊關的形勢十分嚴峻?!坝鹣笔菆蟾孳娗榈奈臅?,插上羽毛以示緊急?!胺榛稹笔枪糯呹P報警的信號。作者以“羽檄”“烽火”這些最具特征的事物來代表邊關戰(zhàn)事的發(fā)生,用“起”與“亂”的動態(tài)描寫來強調(diào)軍情之危急,渲染出戰(zhàn)爭時刻那種忙碌、緊張、充滿了危險的氣氛。
“張博望”就是漢代的張騫。他身負聯(lián)絡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的重任出使歸來,以功封博望侯,故后人也稱他為“張博望”。此處是以張騫代指心目中的邊塞英雄。“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這里用來泛指西北的邊關?!耙垢啊倍郑赃B夜奉命、奔赴沙場表現(xiàn)了勇士的忠誠和高度的責任感。
“馬頭要落日,劍尾掣流星”描寫勇士身佩寶劍,揚鞭策馬,馳赴疆場的颯爽英姿?!耙蓖把保颂幰鉃閿r截。黃昏時分,紅日西沉,勇士在大漠上奔馳了一天,此刻依然精神抖擻,駿馬四蹄如飛,追逐著天邊的落日。黃色的沙漠,火紅的夕陽,絢麗的霞光,映襯著勇士那疾馳而去的身影。當勇士在黑夜里策馬飛馳,腰間所佩寶劍上的珠玉便流光閃爍,猶如天上的流星。馬蹄響處,黑夜的大漠上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光亮。這兩句以奇妙的設想,美麗而壯觀的景象來形容勇士奔赴戰(zhàn)場、渴望殺敵的決心和意志,表現(xiàn)了其勇敢無畏的精神和氣魄。
最后兩句是勇士的自白:為了報答君恩,一身之安危,又何足道哉!古人視君、國為一體,因此,這里的“君恩”應當也包括了“國恩”。這兩句,體現(xiàn)了為國捐軀的無私胸懷,進一步點明主題。
南北朝時期,南方的漢族政權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對峙,雖時有北伐之舉,但終未成功,到后來更只能偏安一隅。但是,昔日大漢帝國的天下一統(tǒng)、聲威顯赫,在漢族人的心中始終是不可忘懷的榮耀,尤其是那些民族意識強烈的士大夫。因而在南方文人擬寫的邊塞樂府里,常常是以漢代的人和事作為描寫的對象,以寄托他們統(tǒng)一中國的理想;對于一部分人,或是以過去的偉績來滿足民族虛榮心。如這首詩以“張博望”代勇士,以“交河城”代邊關,就屬于這類情況。這一點,也為唐代邊塞詩所繼承。就這首《入關》的寫作看,詩篇開始以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出場,結(jié)尾以自白抒發(fā)人物的胸襟,中間襯之以寫景,在寫作手法上也給唐代邊塞詩以啟發(fā)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