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蓓蓓 圖/CFP
楊絳,何以如此懷念?
Why Do We Cherish the Memory of Yang Jiang So Much?
文/郭蓓蓓 圖/CFP
像那些被懷念的文化老人一樣的人,在當下的時代是否能夠繼續(xù)出現(xiàn)?文化老人給我們的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繼承和創(chuàng)造更多精神財富的責任,落到了當代人的肩上。這也是人們懷念楊絳所要表達的最主要的觀點。
○許多新華書店都在書店顯眼位置設立楊絳先生書籍專柜,方便讀者選購楊絳先生的著作,吸引了不少讀者前來購買楊絳先生的著作。Xinhua Bookstore set up a bookcase for books by Yang Jiang in a conspicuous position of the bookstore, for the convenience of readers to choose and purchase Ms. Yang Jiang’s works, attracting many readers to do so.
百歲老人楊絳走了。一時間,有關先生的消息占據(jù)了各大媒體的頭條,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人開始轉發(fā)吊唁文字,從生平往事到悼念文章,傳遍了朋友圈。
楊絳是穿旗袍的那一代,我們是玩“蘋果”的這一代。但為什么在今天,還有那么多人用“蘋果”傳遞先生帶給世人的力量,讀她的故事?
與辛亥革命同齡的楊絳出身名門,不僅在文學上開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還因與文史大家錢鐘書的美好婚姻而備受艷羨。錢鐘書生前曾稱其“最才的女,最賢的妻”。難道,這就是楊絳如此被懷念的原因?
○6月4日,南京先鋒書店舉辦楊絳先生紀念圖片展。On June 4, 2016, Nanjing Pioneer Bookstore held a Picture Exhibition in Memory of Yang Jiang.
“采訪別人吧,謝謝?!痹谙壬o世后,多位出版界人士不約而同地婉拒了媒體采訪,不愿多談與先生的交往點滴,“楊絳先生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驚擾大家,不麻煩大家?!?/p>
安然若素,楊絳一生如此。蘇東坡有詩:“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币粋€人如果要隱居,京城名利熙攘的人海就是最好的地方。楊絳稱自己就是“萬人如海一身藏”。
北京三里河的國務院宿舍區(qū),是楊絳居住了39年的地方。院子外國務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滿是翻新外墻的腳手架,百歲楊絳靜悄悄隱身在一片喧鬧中。
無數(shù)媒體想拜訪晚年的楊絳,都未果。山東媒體人于曉明卻曾有幸拜訪過她。“我的那一次拜訪非常唐突”,回憶起曾經與楊絳先生的接觸,于曉明這樣說道:“大概是在2007年前后,我當時是帶著任務去拜會華君武先生?!鼻珊系氖菞罱{先生家就在近處,于曉明隨后便來到了先生的家里:“當時時間不算巧,楊絳先生正在午睡,我們也沒預約,所以保姆沒讓我們進去?!本驮谟跁悦鳒蕚潆x開時,楊絳先生醒了?!爱敃r去拜會楊絳先生純粹是臨時起意,沒想到楊絳先生會答應見我?!?/p>
于曉明回憶說,楊絳先生是一個很寡言的人,但是卻有著一種大家風范,而且其家里的裝修也很簡單:“就是很普通的水泥地面?!焙髞碛跁悦饕苍谄渌襟w上見到過楊絳先生的照片:“從她家里的背景來看,基本上沒有過什么改變?!?/p>
楊絳的“隱”并非因為年歲高了,而是她習慣了。“錢鐘書先生在時,他們夫婦就常年生活在這種狀態(tài)里?!敝袊缈圃和鈬膶W研究所研究員朱虹說:“很難把他們同整天跑這個會那個會,到處演講的‘專家’聯(lián)系起來,他們跟這些事一點關系都沒有?!彼o悄悄地隱身,又在靜悄悄地影響這個時代。
楊絳先生去世,讓文化界不少知名人士感到心痛不已。“老先生當年對我有提攜之恩,現(xiàn)在想起來還非常感動?!鄙綎|作家自牧這樣表示。
1992年,35歲的自牧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百味集》。彼時的自牧剛剛從山東大學作家班畢業(yè),創(chuàng)作了不少文學作品,因此在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后,他非常興奮?!澳菚r候大家對于文學還是非常重視的,很多文學家也都愿意提攜后輩?!弊阅岭S后把作品寄給了幾位著名的作家,其中就有楊絳先生。
“現(xiàn)在看來,作為初生牛犢、初出茅廬的在下之舉實在有些唐突?!钡亲屪阅翛]有想到的是,過了沒多久他就收到了楊絳和錢鐘書先生的回信:“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除了充滿鼓勵和支持的回信之外還有3本書,分別是錢鐘書先生的《寫在人生邊上》,楊絳先生的《干校六記》以及定價僅4角錢的《記錢鐘書與〈圍城〉》。”
○2016年5月30日,山東聊城大學“思源”志愿者團隊舉辦了緬懷楊絳先生的活動。On May 30, 2016, the “Siyuan” Volunteer Team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Shandong, held an activity in memory of Yang Jiang.
楊絳先生曾在《我們仨》中,將對讀者來信的回復稱為“還債”,這是他們的每日第一事,并樂此不疲?!捌鋵嵶鳛榇蠹遥瑮罱{先生很有那種學者的風范和氣質的?!?0多年來,和楊絳先生的這一段贈書往來一直讓自牧滿心感動,并成為他繼續(xù)前進的動力,“舊諺云:是真名士自風流。老輩文人的謙虛往往在于屈尊下就,禮賢下士?!?/p>
這同樣體現(xiàn)在先生堅持了十余年的一件事?!拔沂且粋€人代表3個人,那個時候,我跟錢瑗在錢鐘書的病床前商量好,將來我們要是有錢,就捐助一個獎學金,這個獎學金呢,就叫‘好讀書’獎學金,不用我們個人的名字?!睏罱{生前如此說道。這件事一做就是1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胡真才曾透露,楊絳先生把她和錢鐘書的稿費全部捐出,用于建立清華大學“好讀書”獎學金,“現(xiàn)已累計超過2000萬元,受到資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達數(shù)百位?!?/p>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p>
楊絳先生離世,出于敬重緬懷,一些網(wǎng)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發(fā)布了追思信息。這段署名為楊絳的《一百歲感言》的手寫體內容,被多人傳播,甚至還有媒體節(jié)選了相關詞句,作為懷念楊絳先生的文章標題。
但很快有質疑聲稱,這段話并非楊絳先生所作。201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曾經進行過辟謠。所謂《一百歲感言》,這篇文章的開頭幾句為,“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是出自《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但后面諸多人生感悟系拼湊而成。
那么,楊絳先生的一百年,是怎樣的一百年呢?出生于辛亥革命前夜的她,是文學領域少見的橫跨現(xiàn)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作家。早在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她就因話劇《稱心如意》一炮而紅,后因《弄真成假》《風絮》聲名大噪。及至中晚年,她翻譯《堂吉訶德》《斐多》,創(chuàng)作《洗澡》《干校六記》《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把國事、家事娓娓道來。其平平淡淡的文字,深深打動了成千上萬讀者,給人以向上的力量。直至103歲,她還在為《楊絳全集》增添新的作品。胡真才說,“她完全可以享受盛名而不再作為,但她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和對文字的筆耕?!?/p>
近年來,每每有文化老人去世,公眾都會自發(fā)地產生強烈的懷念情緒。這種現(xiàn)象是令人欣慰的,它至少說明了尊重文化和文化人的社會風氣沒有消失。但是,人們的懷念也蘊含著一句潛臺詞:像那些被懷念的文化老人一樣的人,在當下的時代是否能夠繼續(xù)出現(xiàn)?文化老人給我們的民族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而繼承和創(chuàng)造更多精神財富的責任,落到了當代人的肩上。這也是人們懷念楊絳所要表達的最主要的觀點。
Centenarian Yang Jiang passed away. For a time, the news about her dominated the headlines of the media.
Born of an honorable family, Yang Jiang not only opened up her own path in literature, but also received envy because of her happy marriage with Qian Zhongshu, a litterateur and historian. Before his death, Mr. Qian Zhongshu once described her as “the most talented woman and the most virtuous wife”.
In recent years, each time an old scholar passed away, the public would spontaneously cherish the memory of the scholar. The phenomenon is gratifying. It at least shows that the social convention of respecting culture has not disappeared. However, it contains some implications: Old scholars lef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to our na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inheriting and creating more spiritual wealth falls on the modern people. That is the main viewpoint those who cherish the memory of Yang Jiang want to 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