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蒙自洞經音樂中的大祭儀式調查
——以《文昌大洞仙經闡微》大祭儀式為例
●吳瓊
洞經音樂是一種以祭拜文昌神為主,集經書、儀式、音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蒙自洞經音樂是云南洞經音樂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尤以禮儀之規(guī)范、音樂之清雅而聞名。大祭是洞經談演中較為大型、隆重的祭祀活動。通過實地調查,對蒙自洞經音樂中的人員分工與大祭儀式進行記錄分析,并將大祭儀式與儒家禮儀進行比較研究,探析其共同特征。
洞經音樂;蒙自;大祭;儀式;儒家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是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蒙自從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置賁古縣,已有2100多年建縣史。元憲宗七年置蒙自千戶,屬阿僰萬戶;至元十三年,改置蒙自縣至今。
元代,云南設立行省,儒學教育取得初步發(fā)展,開始“創(chuàng)建孔子廟、明倫堂,講經史,授學田,由是文風稍興”①〔明〕宋濂等撰:《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3065頁。。由于元代對科舉人數(shù)的嚴格控制,云南省在元代只有六名進士。②〔清〕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誠纂:《云南通志稿·選舉制·二》(道光)。但至明代,大量移民涌入云南,大大促進了云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再加之朝廷大興科舉,云南的儒學教育與科考制度逐步完善,各地大修書院、文廟,參加科考人數(shù)與范圍也逐年擴大。明清時期蒙自縣隸屬臨安府。在明代,臨安府儒學之風盛行,其進士人數(shù)已達55人,僅次于云南府,居于第二。③馬莎:《明代云南進士考論》,云南師范大學2008碩士論文,第5頁。而蒙自作為臨安府的儒學重地,洪武二十八年即建文廟立學宮,辦縣學。蒙自之地“由寰阓到鄉(xiāng)閭,弦誦之聲達旦不輟,人習禮讓,風化大行”,“科第人才不亞他縣,衣冠禮度同于中州”。④《續(xù)蒙自通志》第五冊,“卷五·學?!保?頁。儒風興盛的蒙自,便生成了以禮樂文化為核心的“洞經音樂”的極佳文化土壤。科舉制度的盛行推崇了文昌信仰的普及,文昌信仰的普及又促進了洞經音樂的傳播。云南洞經音樂大約于清乾隆年間傳入蒙自。
洞經音樂是一種以祭拜文昌神為主,集經書、儀式、音樂(其中包括聲樂與器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洞經音樂因最初以談演《太上玉清總真文昌大洞仙經》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在云南全省以及四川省南部地區(qū),貴州省與云南毗鄰的個別縣市也有流傳。談演洞經音樂的組織稱為“洞經會”,這是一種雅集型文人樂社組織。⑤吳學源:《云南洞經音樂述略》,載《中國音樂》2002年第1期。這種雅集型樂社對于入會人員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洞經會成員多由“儒生”組成,他們將其所談演的洞經音樂稱為“禮樂”,談演過程中的儀式,亦稱為“禮儀”。
蒙自洞經音樂是云南洞經音樂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尤以禮儀之規(guī)范、音樂之清雅而聞名,正如蒙自洞經會“崇善壇”學長陳子云1947年在其編撰的簡譜本《蒙自洞經音樂曲集》“編者小言”一文中所言:“予,世居蒙自,入壇多年雖未精攻純熟,然于古今樂律特感興趣,對于滇中、滇西、滇南各地洞經壇之禮節(jié)樂和,已參觀大概,略以比較,似覺遠不及蒙自之莊嚴隆重,尤以蒙自音樂之清雅幽揚,雖不敢稱全滇之冠,亦可謂甲于一方也?!雹訇愖釉凭幾骸睹勺远唇浺魳非罚ê喿V手稿本)之“編者小言”,1948年版。蒙自洞經音樂有“老洞經”與“新洞經”之別,老洞經是指《太上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大約于雍正至乾隆早期從外地傳入;“新洞經”即昆明文人司昭于乾隆晚期至嘉慶年間所編纂之《文昌大洞仙經闡微》。②馬竹庵:《蒙自洞經音樂曲集》“序言”,載陳子云編撰:《蒙自洞經音樂曲集》(簡譜手稿本),1948年。這部經書是清嘉慶年間,應云貴總督之請、曾擔任昆明五華書院教授的蒙自人尹壯圖③“尹壯圖,字楚珍,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禮部主事。再遷郎中。三十九年,考選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轉京機道。三遷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清史稿·列傳·卷三百二十二·列傳一百九》“尹壯圖”。引入蒙自,并訂正曲譜,由此開啟蒙自洞經音樂談演“新洞經”之先河?!段牟蠖聪山涥U微》取代“老洞經”后,200多年來,成為了蒙自洞經音樂談演的最重要的經卷之一,其規(guī)范的談演儀式一直傳承至今。
本文的寫作,采風地點為蒙自市東村仁壽寺。仁壽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最初為文昌宮,也是蒙自較早進行洞經談演的場所(1997年更名為“仁壽寺”)。難得可貴的是這里談演洞經音樂的活動從清嘉慶道光以后延續(xù)至今,較為完整的保留了蒙自洞經音樂的音樂與儀式。為方便田野工作的開展,我們住在東村仁壽寺中,與眾經友同吃同行。2015年5月16日至5月31日期間,將《文昌大洞仙經闡微》的大祭儀式過程進行了拍攝記錄,這為此文的撰寫及洞經儀式的描述留下了較準確的音像資料。
在科舉時代,文昌神是文人特別崇拜并祭祀的大神,因他主管人間爵祿科第,士大夫對他尤為尊敬。洞經音樂亦是伴隨著云南文昌崇拜的興起而形成的藝術形式。儀式是洞經談演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在每一部經卷的談演過程中,儀式從頭至尾貫穿其中。洞經談演的儀式繁雜、嚴肅、程式化,這也是洞經音樂的重要特征之一。
大祭,顧名思義,即為洞經談演中較為大型、隆重的祭祀活動,一般在大型廟會活動中,如“文昌會”“關圣會”“觀音會”“上九會”“中元會”等才用到。盡管會期不同,祭祀神靈有別,但是大祭儀式程序是固定的,僅對主要祭拜的神靈(圣賢)稱號進行調整。談演《文昌大洞仙經闡微》通常是在“文昌會”(二月初三)、“孔子會”(八月二十七)之時,這兩個會均為洞經談演的主祭盛會。談演整部《文昌大洞仙經闡微》需要3至4天時間,大祭儀式一般在談經的最后一天的上午舉行,儀式過程為2個小時左右。相較于其他儀式,大祭儀式更為隆重、嚴肅,因為它是對洞經會中主要圣賢(或神靈)的祭祀。故,對大祭儀式的記錄與分析是研究蒙自洞經音樂藝術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從儀式角度探尋云南洞經音樂之社會屬性的必要之舉。
蒙自洞經會舉辦大的廟會,工作人員統(tǒng)稱為“執(zhí)事”,依分工的不同,總的由4部分人員組成:
1.禮生
禮生是操作禮儀儀式人員的統(tǒng)稱。
(1)監(jiān)經(一人):一般由洞經會的會長(或者主要負責人)親自擔任,主要職責是監(jiān)督整個活動的有序進行,相當于現(xiàn)在的舞臺總監(jiān)。
(2)通贊(一人):主要是高聲呼喊儀式過程,指揮所有人員按規(guī)定的禮儀程序進行活動,相當于現(xiàn)在的節(jié)目主持人甲。
(3)引贊(一人):配合通贊,高聲呼喊儀式過程,指揮所有人員按規(guī)定的禮儀程序進行活動,相當于現(xiàn)在的節(jié)目主持人乙。
(4)主祭生(一人):一般由捐資舉辦廟會的大齋主擔任。
(5)陪祭生(二至多人):陪同主祭的其他齋主。如果主祭年歲太大,頻繁的磕頭頂禮體力不支,可以由洞經會派出兩個懂儀式的年輕人代替陪祭,二人此時稱為“瞻拜生”。
(6)香燈生(二人或多人):負責香、燈、蠟臺的燃點,以及按程序捧送進獻各種供品,捧送表文,燃點鞭炮等雜務活計。
(7)讀疏生:一般由監(jiān)經擔任。
在過去,還設有“講經”一人,一般是請當?shù)赜泄γ?、有較高文化修養(yǎng)的,對洞經談演經典熟悉的名人擔任,主要是講解箋釋經文奧旨,進行勸化教育。
2.經生
經生是專事唱誦(有時是念誦)經卷中詩贊的人員,每人必須兼奏打擊樂器,一般為8人,稱為上八座。其中分為左案4人、右案4人。左、右案分別在大殿正中兩側依外八字形置放經桌兩張,經桌上放置經卷和樂器,所有經生坐在經桌后面。
(1)左案
首座(一人),首座是整個洞經音樂談演中的音樂總指揮,亦稱為“掌壇”。他的職責是唱誦經文時的起頭和領唱,念誦經文時的主念。身兼單皮鼓、提板、大小堂鼓、木魚梆子、小铓鑼(一面)的演奏,是洞經會中技藝最全面者,不僅精通所有經文、儀式,有的還精通其他吹、拉、彈奏等旋律樂器,有著較高的權威,有的本人就是洞經會的會長。
左案二座(一人),演唱經文;兼奏鐺鑼(曲調進行時的節(jié)奏加花)。
左案三座(一人),演唱經文;兼奏大鈸。
左案四座(一人),演唱經文;兼敲奏碰鈴。
(2)右案
副座(一人),副座是首座的主要配合者,主要職責是演唱和念誦經文;演奏的樂器有磬(發(fā)點),大鑼(唱奏收頭),大鐘(開壇鳴金)等。
右案二座(一人),演唱經文;兼奏大镲(或大鐃)。
右案三座(一人),演唱經文;韻樂(云鑼兩面,又稱“雙星”)。
右案四座(一人),演唱經文;兼奏九音鑼(十面云鑼)。
3.樂生
所有演奏旋律樂器的演奏人員稱為樂生,他們的職責是負責整個洞經談演過程中的大樂與細樂的演奏,計有三個聲部:
(1)吹奏樂器聲部
使用樂器有:笛子(二人,兼吹嗩吶)。
(2)拉奏樂器聲部
使用樂器有:小滇胡(一人)、二胡(一人)、中胡(一人)、大胡(一人)、大低音胡(一人)。
(3)彈奏樂器聲部
小三弦(一人)、大三弦(一人)、中阮(一人)、胡撥(一人)、琵琶(一人)、揚琴(一人)、古箏(一人)、大阮(一人)。
4.文案人員
文案人員若干,稱為“文案生”或“文書生”,專門負責廟會中的章、表、牒、文、狀等文書的書寫。舉辦廟會之前,繁雜的這些表文必須書寫完備,工作量很大,此等人員要有較好的書法基礎。舉辦廟會時還要擔任功德錢的登記,以及為臨時上表的善信填寫表文,也幫廟宇代售香、燭、紙錢等祭品。
服裝:所有與會人員身著藍布長衫,頭戴禮帽。
祭器與祭品:大祭儀式在洞經談演中是大型廟會的一部分,經堂布置與平日做會相同。祭品的準備工作需要文案生準備帛三道,帛為白布所制,疊成長條狀,以紅紙在帛上貼一個十字,此外還需準備一篇《大祭文》。供品準備除了平日都需準備的香燭果品外,還需準備糯齋,即兩盤糯米飯,為獻饌所用。
大祭儀式是蒙自洞經談演中較為重要的儀式之一,它的重要性不僅體現(xiàn)在它所出現(xiàn)的會期與時間,也體現(xiàn)在大祭儀式過程的莊嚴、肅穆與繁復。云南洞經音樂長期以來被不少人認為是道教音樂,其儀式也是道教科儀,但是經過田野調查,尤其是對“大祭儀式”的記錄與分析,我們認為其中主要是儒家的禮儀形式,以下為民國版的《續(xù)蒙自縣志》中“學?!本淼摹凹纼x”中有關于文廟祭孔儀式的記載①《續(xù)蒙自縣志》,內容載自“卷五·學?!x注”,藏于蒙自市圖書館。,可與洞經音樂的大祭儀式進行比較研究。
通贊生唱②“唱”:“唱禮”,即“高聲呼喊”儀式程序。:伐鼓,鳴鐘,執(zhí)事者各司其事,陪獻官詣臺階下旁立,分獻官(文左武右)詣臺階下旁立,正獻官詣臺階下旁立,樂舞生各執(zhí)樂器,執(zhí)事生各執(zhí)其事,排道,迎神,樂奏昭平之章。
通贊生唱:眾官跪道,起,陪獻官各就位,分獻官各就位,正獻官就位,瘞毛血,行朝參禮,奠帛,行初獻禮,樂奏宣平之章。正獻官詣盥洗所,濯水,進巾。詣酒樽所,執(zhí)爵者捧爵、司尊者舉羃酌酒。詣,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前,跪,獻帛,獻爵,叩首
通贊生唱:讀祝文
引贊生唱:讀祝位跪,讀祝文
通贊生唱:眾官皆跪
引贊生唱:叩首,興,復位
通贊生唱:行分獻禮
引贊生唱:分獻官詣盥洗所,濯水,進巾,詣酒尊所,執(zhí)爵者捧爵,司樽者舉羃酌酒。
……
通贊生唱:行亞獻禮,樂奏安平之章
引贊生唱:正獻官詣酒樽所,詣,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前,跪,獻帛,獻爵,叩首
……
通贊生唱:行終獻禮,樂奏《景平之章》
引贊引如前
通贊生唱:飲福受胙
引贊生引:正獻官詣飲福受胙位跪,飲福酒,受福胙,三叩首,興,復位
通贊生唱:撤饌,樂奏《咸平之章》
通贊生唱:送神,樂奏《咸平之章》。行三跪九叩首禮
通贊生唱:執(zhí)帛者捧帛,讀祝者捧祝,各詣燎所,望瘞,焚祝帛訖,禮畢。
從蒙自文廟祭孔儀式與洞經會大祭儀式比較來看,兩者有著多處相似之處:
1.禮生稱謂相同:在大祭儀式與祭孔儀式中,主持儀式的禮生均稱其為“通贊”“引贊”。通、引為角色區(qū)分,以“贊”稱呼喊禮者,在儒家禮儀中常見之。檢《說文解字·貝部》:“贊,見也。從貝,從兟?!倍斡癫米ⅲ骸按艘缘崬橛?。疑當作所以見也。謂彼此相見,必資贊者。《士冠禮》贊冠者,《士昏禮》贊者,注皆曰,贊,佐也?!吨芏Y·太宰》注曰,贊,助也。是則凡行禮必有贊者,非獨相見也?!雹僭S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80頁。在古代禮儀中,“贊”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乃有“凡行禮必有贊”之說。宮廷中亦設有專門的典贊人員,《明史》中有載:“鴻臚寺職官設有鳴贊四人,從九品。鳴贊負責典贊儀禮,可分為內贊、通贊、對贊、接贊、傳贊?!雹谠S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明史·第三冊》,“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職官(三)·鴻臚寺”,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4頁。蒙自文廟祭孔儀式是由朝廷規(guī)范并頒發(fā),其主持儀式人員之稱呼為規(guī)定稱謂,大祭儀式乃至蒙自的洞經談演中亦是沿用官方之“通贊”“引贊”稱謂,由此可見,大祭儀式與祭孔儀式中的人員配置名稱有著緊密聯(lián)系。
除了典贊人員稱謂相同外,與會人員名稱亦是相似。在洞經音樂與儒家禮儀中,都將其參與人員稱為“生”,祭孔禮儀中有禮生、樂舞生、執(zhí)事生等,蒙自洞經會中更是所有角色后都加有“生”字,如禮生、樂生、文案生等。讀書人通稱為生,如學生、門生、先生等,《史記·魏公子列傳》中即有“侯生遂為上客”之記載。在儒生中,稱之為“生”者更是讀書人中有學問、有德行之人,如《史記》載:“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比寮叶Y儀是對孔子的祭拜儀式,是讀書人的神圣儀式,參與儀式人員必然是德高望重、學問深厚者,稱之為生毫不為過。洞經音樂是一個文人組織,與會人員都由儒生組成,其在角色稱謂設定上亦是沿用儒家禮儀,兩者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由此可見。
2.儀式過程相似:從大祭儀式與文廟祭孔儀式的內容來看,兩個儀式過程都為朝參禮、三獻禮、受福饌禮(又稱“飲福受胙”)。兩者相同的是,“三獻禮”都為大祭儀式與祭孔儀式的內涵與核心。三獻禮,由初獻禮、亞獻禮、三獻禮三個過程組成,這與中國宮廷祭祀活動中的“三獻禮”相同。三獻禮是中國古代祭祀的重要禮儀形式,早在《禮記·禮器》中就有“三獻爓”的記載,孔穎達疏:“三獻謂祭社稷五祀也。其禮三獻,故因名其祭為三獻也?!弊鳛槎Y儀形式存在的三獻禮在皇家祭祀社稷時所常用,也為孔廟等儒家祭典禮儀中的重要儀式,沿用儒家禮儀的“堂祭”中亦是以三獻禮之形式祭祀。隨著儒學的廣泛普及,祭孔儀式頒布至全國各地,云南亦是如此。由儒生組成的洞經音樂談演群體就吸納了祭孔儀式作為其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大祭儀式與祭孔儀式大體一致外,洞經儀式中的“禮請”“送圣”禮儀亦是以三獻禮為其主體儀式,由此可見,蒙自洞經談演對儒家禮儀的吸納程度較高。
除卻整個儀式過程的相似之外,大祭儀式與祭孔儀式過程細部亦是有許多相同之處。如都以發(fā)鼓、鳴鐘開始儀式,在行三獻禮時,不僅只是呈獻三次供品,而是嚴格按照祭孔儀式,備有盥洗所,在獻禮前依次濯水、凈巾,都是為了保持身心潔凈,以示對神靈奉獻的誠意。跪拜亦是體現(xiàn)對神靈的最大程度的敬意,在跪拜上,大祭儀式體現(xiàn)了對祭孔禮儀的借鑒。如在初獻禮、亞獻禮、三獻禮之后的跪拜禮為一叩首禮,而送圣則為三跪九叩首禮,這是與清代祭孔儀式的規(guī)定相符合的。①董喜寧:《孔廟祭祀研究》,長沙:湖南大學2011年博士論文,第299頁。故從儀式過程來看,洞經音樂中的大祭儀式與朝廷詔頒的祭孔儀式是相互借鑒,一脈相承的。
3.祭器與祭品相似。除了稱謂、儀式上相似之處頗多外,大祭儀式與祭孔儀式的相似性在祭器與祭品方面也可以說明,如在大祭儀式中所用的祭器與祭品主要有帛、爵(茶或酒)、饌飯(糯米飯)、疏文等,祭孔儀式中同樣存在。二者還都設有茶(酒)樽所、盥洗所、燎所等。從上述表現(xiàn)說明,不管在內容還是形式上,兩個儀式都有著較大程度相似。
由上可見,大祭儀式雖然是本地文化,但它是根據(jù)祭孔儀禮所演繹出來的,都具有典型的儒家禮儀色彩。儀式是一種文化地建構起來的象征交流的系統(tǒng)。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語言和行為組成,往往是借助多重媒介表現(xiàn)出來,其內容和排列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表現(xiàn)出禮儀性的(習俗),是具有立體的特征(剛性),凝聚的(融合)和累贅的(重復)特征。②菲奧納·鮑伊:《宗教人類學導論》(金澤、何其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頁。大祭儀式在其內容與特征上無不體現(xiàn)著深受儒家影響,洞經音樂中采用這種儀式,亦是反映了洞經音樂的取向與屬性。雖然隨著科舉的取消與文人階層的消亡,洞經音樂已經逐漸脫離原始面貌,向著民俗化轉變。但是通過對大祭儀式的調查研究,我們仍然可以為客觀、全面的了解洞經音樂而獻力。
吳瓊,女,武漢音樂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