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琦,黃致鑫,齊元富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華佗神醫(yī)秘傳》腫瘤論治特色
丁琦1,黃致鑫1,齊元富2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250014)
《華佗神醫(yī)秘傳》對腫瘤的治療見解獨到,書中諸方擅用毒藥,藥簡力專。除了常用的內(nèi)治法之外,還提出搽法、灸法、系法、外敷法等頗具特色的外治法,單用或者聯(lián)合應用均具良好效果,對當代腫瘤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華佗神醫(yī)秘傳;腫瘤;外治法;內(nèi)治法
東漢名醫(yī)華佗,精通內(nèi)、外、婦、兒及針灸各科,尤以擅長外科著稱[1]。據(jù)史載其著作未曾傳世,后世托其名而作的《華佗神醫(yī)秘傳》,雖經(jīng)考證,實非出自華佗之手,但書中確實記載了不少華佗的遺跡,仍能映射其學術(shù)思想及臨證治驗,系研究華佗學術(shù)思想較完全的資料[2]?!度A佗神醫(yī)秘傳》全書共22卷,計23萬余言。前兩卷主要闡述其理論,第3卷記載了部分華佗“神方”,爾后19卷所載具體疾病,或詳述其癥狀,或列其內(nèi)、外治法,內(nèi)容涉及內(nèi)科、外科、婦科、產(chǎn)科、兒科、眼科、耳科、鼻科、齒科、喉科、皮膚科、傷科等疾病的治療,并對腫瘤的治則治法有較詳盡的論述。其中《華佗神醫(yī)秘傳·外科卷》[3]135-162記載10種腫瘤,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良惡性腫瘤皆有;《華佗神醫(yī)秘傳·婦科秘傳》[3]163-178亦記載了乳巖?,F(xiàn)對《華佗神醫(yī)秘傳》治療腫瘤的特色淺析如下。
華佗以外科醫(yī)術(shù)聞名于世,而在《華佗神醫(yī)秘傳》中也極有特色地使用外治法治療腫瘤,且方法多種多樣,并與方藥相輔相成。
1.1外治方法多樣,尤重搽法如“華佗治肉瘤神方”中言“以水銀一錢、兒茶一錢、冰片三分、硼砂一錢、麝香三錢、黃柏五錢、血竭三錢,共為細末,擦其根部,隨擦隨落”。在“華佗治血瘤神方”中亦有“以水銀、輕粉、潮腦、鏡銹、貝母各一錢,黃柏三錢,兒茶二錢,冰片三分,共為細末擦之,即落”。此“肉瘤、血瘤”在原書中并無過多對其癥狀的記載,是否可作為今天之肉瘤、血管瘤來論尚待考證。然其所用搽法之用藥十分相似,亦很有特色。兩方中均有水銀、兒茶、冰片、黃柏。涂擦在皮膚上的水銀極易氧化,形成三仙丹重要組成之一的氧化汞,具有拔毒排膿、除腐生新的功效;黃柏苦寒,冰片辛散清涼,二者共用更增清熱燥濕、解毒療瘡之功;兒茶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濕斂瘡。四者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集去腐、清熱解毒、收濕斂瘡于一身的底方。“治肉瘤神方”中兼有活血止痛、辛散之力極強的麝香,化腐生肌之硼砂,活血止血斂瘡之血竭,全面加強了底方的作用。而“治血瘤神方”則增加了大量解毒之品,其中,鏡銹兼可去腐,輕粉兼可斂瘡,貝母兼可散結(jié)消腫,加之止痛之潮腦,與底方相得益彰。使用外治法治療腫瘤用藥多為峻猛有毒之品,藥味以辛、苦、咸為主,藥性多為寒。藥簡力專,因其毒藥甚多,須起效迅速方能使其毒性未行深入而療疾之功彰。
在“治腋下癭瘤神方”中有“以長柄壺盧燒存性,研末搽之,以消為度?;蚣勇橛驼{(diào)敷,尤效”的記載;在“治乳巖神方”中提出,乳巖破潰時,“宜用蜂房、雄鼠矢、川棟子各等分,瓦煅存性,為末擦之”。兩方用藥均煅而存性,既取藥物本身之作用,又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應,兼可增加止血之功。其中,“治癭瘤神方”以清熱散結(jié)之長柄葫蘆,配解毒生肌之麻油,散結(jié)之中寓有生肌。而“治乳巖神方”尤偏清瀉肝火,以甘寒之雄鼠矢導濁行瘀,消乳癰而退翳;以苦寒之川楝子除濕熱、清肝火;更配以煅蜂房以攻毒消腫止痛。藥味雖少,但既考慮疾病的本質(zhì),又兼顧女子“以肝為先天”的生理病理特點,雙管齊下,增加療效。
此四方使用方法均為搽法,但因疾病不同,施治對象有異,因而用藥也各有偏頗。藥味精簡卻效專力宏。雖其選藥多為峻猛之毒藥,但毒藥作用于人體均需要達到一定的蓄積量,以上諸方均效速而減輕中毒癥狀兼能療疾,值得現(xiàn)今臨床借鑒。
1.2多種外治法聯(lián)合使用書中治瘤之外治法除搽法外,另有灸法、系法。在“治粉瘤神方”中,有“先用艾灸十數(shù)壯,再以醋磨雄黃涂紙上,剪如螺厴大貼灸處,外更貼以膏藥,一、二日一換。必擠盡其中粉漿,敷以生肌散自愈”。艾灸后,灸處皮膚自然松弛,經(jīng)脈氣血通利。雄黃可解毒,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有抗癌之功[4],故取雄黃“剪如螺厴大貼灸處”。利用皮膚余熱及通利血脈之雄黃作用于人體,然溫熱之下,雄黃極易被氧化成三氧化二砷,腐蝕皮膚,故書中強調(diào)“以醋磨雄黃”?!镀穮R精要》有砒石(即三氧化二砷)“畏綠豆、冷水、醋”之記載,醋不能與雄黃反應,卻能與其氧化后的具有劇毒的砒石反應,以起到保護患者皮膚的作用。另,在“治筋瘤神方”中有“若必愈割去,須于初生之日,以芫花煮細扣線系之,日久自落”的記載。筆者認為,此處為“芫花根”更妥,以芫花根之消腫解毒、活血止痛之效,滲入線中并緩慢作用于患處,以達到使瘤快速脫落的目的。
由上可見,古人治療腫瘤時除內(nèi)服湯劑外,還根據(jù)中醫(yī)理法方藥,辨證論治,用搽、灸、系、敷等外治方法,更加直接地作用于瘤腫部位,療效明顯而且方便實用,其外用方劑的組方結(jié)構(gòu)也極其嚴謹,與內(nèi)治法相輔相成,共同奏效。
《華佗神醫(yī)秘傳》除外治法極具特色外,其在內(nèi)治法治療腫瘤上也有獨到的見地。就部分瘤腫的病因病機、論治依據(jù)、方藥組成等均論述清晰,且內(nèi)服湯劑具有藥簡、力專、效速之特點,可為當代臨床提供參考。
“骨瘤生于皮膚之上,按之如有一骨生于其中”,“石瘤亦生于皮膚之上,按之如石之堅不覺痛苦?!薄度A佗神醫(yī)秘傳》治骨瘤、石瘤均用同一方:“烏鲗魚骨一錢,白石英二分,石硫黃二分,鐘乳三分,紫石英二分,干姜一錢,丹參八分,琥珀一錢,大黃一錢,附子三分,朝燕屎一錢,石礬一錢,水煎服。十劑全消?!睍兴^之“骨瘤”“石瘤”以其堅定不移之特點,應屬于積證范疇?!度A佗神醫(yī)秘傳·卷一·論積聚癥瘕雜蟲》[3]11:“積聚癥瘕雜蟲,皆由五臟六腑真氣失邪氣并而來”“積者系于臟”“積有心、肝、脾、肺、腎之異”。積證因于臟,屬于陰,且“因內(nèi)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薰搏,交合而成”,故方中多用白石英、石硫黃、鐘乳、紫石英、干姜、附子等藥以溫三焦,補火助陽,以陽氣透散其陰邪,通利其氣血,助積塊消散;以丹參、琥珀、大黃活血行瘀化積,苦寒之大黃亦可防止助陽太過,并給予其出路;以石礬解毒祛腐、烏鲗魚骨收濕斂瘡。方中諸藥陽中有陰,散中有收,且藥性大多較為峻猛,雖不乏毒藥,但可明顯提高病瘥之速,為辨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治乳巖神方”中指出:“本病初起時,用鮮蒲公英連根葉搗汁,酒沖服,隨飲蔥湯,覆被臥令取汗當愈。如已潰爛,宜用蜂房,雄鼠矢,川棟子各等分,瓦煅存性,為末擦之。內(nèi)用:大栝樓(多子者佳)一枚,當歸五錢,甘草四錢,沒藥三錢,乳香一錢,以陳酒二碗煎八分,溫服?;蛉ギ敋w,加皂角刺一兩六錢,效尤速。將愈,加參芪芎術(shù),以培其元?!薄侗静萸笳妗费裕骸捌压?,入陽明胃、厥陰肝,涼血解熱,故乳癰、乳巖為首重焉。緣乳頭屬肝,乳房屬胃,乳癰、乳巖,多因熱盛血滯,用此直入二經(jīng),外敷散腫臻效?!痹谌閹r初期,邪尚未入里之際,將鮮蒲公英連根帶葉搗汁,借酒之升發(fā)之性,蔥湯透散之性,覆被使邪隨汗出而愈;潰后外用以搽法,內(nèi)治以大栝樓消腫散結(jié)?!吨貞c堂隨筆》言其“舒肝郁,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擅也”?!侗静菡x》說:“且諸瘍陽癥,消腫散結(jié),又皆以皮子并用為捷。”再以當歸活血,乳香、沒藥散瘀定痛、消腫生肌,以陳酒辛散升發(fā)之力使上三味作用于肌表,以甘草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內(nèi)外并治,內(nèi)以活血定痛為主,外以清肝瀉火為要,標本同治,共奏消散潰瘍之功。
《華佗神醫(yī)秘傳》所載疾病甚多,而某些致命的惡瘡痼疾、癰疽、翻花瘡等有可能屬于腫瘤范疇[5],但由于癥狀描述較少,難以考證,故暫不贅述。以上治瘤方中,藥雖不甚多,但無論其外治法還是其內(nèi)治法,均方法新穎,辨證準確,處方嚴謹,結(jié)構(gòu)清晰,值得現(xiàn)代醫(yī)家深入挖掘。書中內(nèi)、外治法均選用很多有毒、效峻之藥以達其效速、減毒之目的。盡管當代臨床上很多毒藥不宜直接使用,但是否可以對其稍作改動,或制成成劑應用于臨床,這些都值得深入挖掘。本書所載方藥雖非皆為華佗之“神方”,但仍匯聚了古代醫(yī)者寶貴的臨床經(jīng)驗,值得進一步研究。
[1]孟建華,甄宏乾.《華佗神醫(yī)秘傳》兒科外治特色[J].中醫(yī)外治雜志,1996,5(5):37-38.
[2]彭靜山.點?!度A佗神醫(yī)秘傳》的幾點看法[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2,1(1):41-42.
[3]孫思邈.華佗神醫(yī)秘傳[M].彭靜山,點校.沈陽:遼寧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4.
[4]林梅,裴軍昌,張東生,等.雄黃抗癌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醫(yī)藥雜志,2007,13(2):1-4.
[5]閆洪飛.淺談中醫(yī)腫瘤病名的命名[J].中醫(yī)文獻雜志,2005,23(4):34-35.
丁琦(1991-),女,碩士研究生
R242[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5.002
2016-02-19;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