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杰
摘 要:黃道周先生在明末清初之際,對傳統(tǒng)義利思想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他在強調(diào)仁義為天地之權(quán)衡,萬物之綱紀的同時,辯證處理了義利關(guān)系,并把義利關(guān)系提高到國家達成治理的最重要因素的高度。黃道周先生的義利思想無疑對我們當前社會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黃道周;義;利
黃道周先生,字幼平,生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卒于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是明末大儒,和“蕺山學派”創(chuàng)始人劉宗周并稱“二周”。黃道周一生著作宏富,學者稱石齋先生,陳來先生以為:“東林之后,明末大儒公推劉宗周與黃道周。明末公論的所謂大儒,受東林余風的影響,也是兼涵忠義與學術(shù)兩種意義而言?!盵1]而黃道周先生尤重仁義,堪為世鑒。
一、傳統(tǒng)的義利思想源流
義利問題,是道德價值論的基本問題,也是歷來各家爭論的核心。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關(guān)于義利的爭論主要有三:一是重義輕利論;二是功利論;三是超義利論。重義輕利論的觀點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是義利思想的主流。重義輕利論的義利思想主要包涵兩個方面內(nèi)容:義以為先、見利思義。
1.義以為先,先義后利。針對義利關(guān)系,孔子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把義擺在第一位,小人把利擺在第一位。孟子講“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保ā睹献印ち换萃跎稀罚┟献右詾?,如果先利而后義,鼓勵人們追求物質(zhì)利益,就會導致臣弒君,子弒父,人與人相互爭奪,國與國相互攻伐,導致國滅君亡;如果先義而后利,則人與人關(guān)系和諧,君臣和睦,天下太平。
2.見利思義,見得思義??鬃釉谥鲝垼骸案欢汕笠?,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保ā墩撜Z· 述而》),的同時,還主張“見利思義”,“義然后取”(《論語·憲問》),看到利益,要想到道義,只有符合道義,才能取之無妨,否則,“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孔孟的義利思想到了宋明理學時期,對義的推崇和對利的貶斥都發(fā)展到了極致,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就是把義和利完全對立起來。義與利如水火不容,有義則無利,有利則無義。朱熹講:“義者,天理之所宜也;利者,人情之所欲也?!薄疤炖泶鎰t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朱子語類》),存天理,滅人欲的結(jié)果是使許多讀書人臨事無見識,做事無對策,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偽君子。
二、黃道周先生的義利思想
晚明時期,商品經(jīng)濟興盛,可腐朽專制的帝國制度,嚴重束縛了其發(fā)展,明天啟年間,閹黨肆虐,財政匱乏,在農(nóng)民起義、外族入侵的雙重壓力下,帝國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為救亡圖存,一批清醒的士人掀起了革新的熱潮,以東林黨人為首,從反思王學之弊開始,推崇以理學為宗的經(jīng)世之學,重在踐行救世。黃道周受當時閩南地域文化的影響,積極借鑒西學和實學,主張以六經(jīng)為本,會通理學和心學,行王道施仁政,救世振興。黃道周認為,秉承先秦孔孟仁義之說,德義是利之大本 ,只有以義為重,順乎天意,合乎民意,達致天下歸順,方可謂利。黃道周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談仁義而為一己私利 ,正是晚明世風日下原因之所在。
(一)仁義者,天地之權(quán)衡 ,萬物之綱紀
“臣觀仁義者,天地之權(quán)衡,萬物之綱紀也??酌纤ザ柿x之談絕?!盵2]黃道周先生認為在先秦孔盂那里,仁義是天道的本質(zhì)體現(xiàn),是萬物存在的根本準則。如何行仁義?黃道周指出行仁義就要忠孝合一,事君如事父,他說:“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圣人之制禮也,因嚴教敬,因孝教忠,君父相等,仁義之極也……然則要君何義也?謂托君服以要利祿者也。托君服以要利祿,故君過益彰而親誼益滅。子曰:事君三違而不出意,則利祿也。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盵3]黃道周多次上疏崇禎帝修禮樂、行仁義之教,先敬人愛人,而后再考慮自己,如此社稷將政通人和。黃道周說:“先禮樂而后刑威,先仁義而后功利,先愛人而后期愛于人,先敬人而后期敬于人。”“其大指以為行仁義者,即不談功利,可以收功利之實;談功利者,即不丑仁義,亦已滅仁義之教?!盵2]
(二)義者,同人之所共利也
黃道周辯證地理解義與利的關(guān)系,“義者,同人之所共利也”[4]?!霸姇x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5]黃道周先生繼承了先秦儒家的義利觀,以義為利,義是最大的利。為義就是為他人謀利,則天下至順,“因地之利,利莫大于河海。以義為利,利莫大于就下…故曰: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利者,天下之至順也”。[3]所以判別人才的“邪正是非”就看他是為己還是為人、為利還是為義。“為利而言之,則謂之偽言;為義而言之,則謂之正言;為利而行之,則謂之偽行;為義而行之則謂之正行。殺身而利于人謂之仁,殺人而利于身謂之不仁;害已而利于人謂之義,害人而利于已謂之不義”。[2]黃道周明確提出要重仁義輕富貴,選擇義或利將帶來截然不同的后果,“重仁義而輕富貴,則憂敬之心殷;重富貴而輕仁義,則弒逆之禍著矣”。[3]意即選擇義或利將帶來截然不同的后果。
(三)利義者,致治之大端也
黃道周認為談仁義辨義利,是實行政治治理的重要方面。黃道周說:“仁義之教衰,則文行之途塞;文行之途塞,則圣賢之言無以命的于天下。古之君子本仁于身修義以及人,然后布為文辭……今之君子,為利以考文,為文以飾行,茍取習俗,以誣圣賢,以愚黔首,以誑天子,其稍有意義者,選妙微雋自命而已?!盵2]他認為晚明世風不敢言禮義、不修仁德,原因正在于太重視一己之私利。唯利是圖者以利破義,混淆是非、顛倒邪正。他說:“故其好惡清而是非定,性情平而道義立也。人之性情不平、學術(shù)不正,又非其素所訓討者,驟見勢利,則顛倒薰心而好惡混淆、是非紊亂了不自覺……作好作惡,以利破義,以術(shù)破道,遂至是非淆亂、顛倒邪正而不自知?!盵6]黃道周痛斥官吏不顧國家安危、見利忘義的卑劣行徑,認為這就是致亂的根源。
三、黃道周先生義利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黃道周作為明末大儒,其義利思想不僅是個人修養(yǎng)的道德法則,更重要的是他要正人心,救亂世、行王道,因此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當前,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義利關(guān)系變得比以往更加的突出、更加復雜,因此黃道周先生的義利思想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首先,從倫理學的角度看,“義”就是倫理規(guī)范、道德原則,“利”一般指的是物質(zhì)利益,義利關(guān)系涉及的是道德原則與物質(zhì)利益何者具有價值優(yōu)先性的問題。發(fā)展經(jīng)濟,謀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是當代中國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主導價值取向,在一段時期一定范圍內(nèi)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將其絕對化,只強調(diào)對利益的追求而不用道義的原則加以指導和規(guī)約,就會出現(xiàn)很多社會問題。如社會生活“一切向錢看”,必然會帶來貪污腐敗,權(quán)錢、權(quán)色、錢色交易,導致社會出現(xiàn)諸多弊病,造成許多的人生悲劇。
其次,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社會中人人秉持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義利觀,人人為了一點金錢利益就不惜殺人越貨、販毒販人,那么社會也將陷入混亂,變得不可治理。晚明社會風氣不正、人人不修仁德而貪一己私利,導致晚明最終衰亡。歷史的教訓,當代人理應警醒。
再次,恰當?shù)靥幚砹x利關(guān)系,做到義利統(tǒng)一,需要改變過去義利兩極對立的觀念。在強調(diào)社會公義的同時,應肯定個人利益;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也要注重社會公義公平。只有這樣,才能既有利于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有利于社會的治理與個人的幸福。
最后,恪守“義以為先”的價值原則有益于解決社會道德滑坡問題。生而逐利,欲富欲貴,趨樂避苦,是人的一種自然本能,不學而能,不必強調(diào),然而要求人主動放棄利,遵循道義,則需要有一定的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條件。沒有社會教化,仁義不行,人人單憑本性逐利,義利關(guān)系顛倒,社會道德必然滑坡。只有以義以為先、以義制利,才能見利思義,解決社會道德滑坡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來.黃道周的生平與思想[M] // 國學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黃道周.黃漳浦集[M].福州陳壽祺刻本,清道光十年(1830).
[3] 黃道周.孝經(jīng)集傳[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孝經(jīng)類.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4] 黃道周.易象正[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 黃道周.博物典匯[M].敦古齋刻本,明崇禎八年(1635).
[6] 黃道周.洪范名義[M].漳州刻本,明崇禎十六年(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