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文化——以胡適、傅斯年為例

2016-03-18 17:35魏雪瓊周寧安徽財經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30
安陽工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傅斯年五四胡適

魏雪瓊,周寧(安徽財經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30)

?

“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文化
——以胡適、傅斯年為例

魏雪瓊,周寧
(安徽財經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五四”時代是中國“破舊立新”的時代,也是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又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當時的知識分子紛紛叛離傳統(tǒng),走入西方,學習西方文明,以圖改造發(fā)展中國社會。本文即以胡適和傅斯年為例,從他們幼時接受傳統(tǒng)教育到青年叛離傳統(tǒng)再到暮年回歸傳統(tǒng),來分析“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關鍵詞:“五四”知識分子;傳統(tǒng)文化;胡適;傅斯年

繼19世紀末20世紀初,“五四”時代是中國又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在新舊交替、中西激蕩的時代背景下,這批知識分子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是繼續(xù)保持中華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還是叛離傳統(tǒng)、步入西方。不論是出于時代的壓力,還是個人的主動,他們幾無例外地選擇了叛離傳統(tǒng),走向西方,步入現(xiàn)代。盡管如此,他們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依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幼時的傳統(tǒng)教育,到中年的背離傳統(tǒng),再到暮年的回歸,傳統(tǒng)文化貫穿了他們整個的生命歷程。

“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大體包括兩個階層,一個是同年齡的學生階層,另一個是年紀較長的知識精英群體。[1]一般來說,前一階層多出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五四”時期屬學生輩,以傅斯年(1896)、羅家倫(1897)、段錫朋(1896)等為代表。后一群體多出生于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們在“五四”時期屬老師輩人物,如梁啟超(1873)、胡適(1891)、陳獨秀(1879)、魯迅(1881)等。近距離看,作為師生兩代人之間,不可否認會存在諸多差異,但如果我們擴大距離,把他們放到同一個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相當清晰地看出他們的共同特征。本文主要以亦師亦友的胡適和傅斯年作為考察對象,探討他們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悲歡離合”。

一、少時的傳統(tǒng)教育

不論是作為師輩的胡適,還是學生輩的傅斯年,他們幼時接受的都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胡適在其自述中曾詳細講述過他的九年私塾教育,從5歲到13歲整個童年時期,他接受的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入學堂前他在父母的教導下已掌握了近千個方塊字。在此基礎上,胡適入學堂后直接跳過初級階段,在同學們還在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神童詩》的時候,胡適已經在念父親自編的四言韻文《學為人詩》和《原學》了。隨后其還讀了《律詩六鈔》《詩經》《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書經》《易經》《禮記》等。在9年的私塾生涯中除了苦讀經書,胡適在課余時間還熟讀了大量古典小說,從《水滸傳》到《三國演義》,從《紅樓夢》到《儒林外史》再到《聊齋志異》《琵琶記》等前后不下30部。專業(yè)訓練加廣泛涉獵,使得胡適的國學基礎打得很牢固,以至于他在上海求學時,不僅因為國文好而直升四班,甚至還能夠當堂指出老師的錯誤。[2]

作為學生輩的傅斯年,其少年時代接受的依然是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在其祖父的監(jiān)督下,傅從5歲起就進入私塾學習四書五經,至11歲時已讀完《十三經》。扎實的國學基礎使其在后來的學習中獲益頗多,他在北京大學預科畢業(yè)以名列前茅的成績進入北大本科國文門。由于其在同學中出類拔萃,頗得黃侃和劉師培等諸師的器重,期望他能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學術,周圍的同學甚至稱其為“孔子以后的第一人”。[3]

不論是老師輩的胡適還是學生輩的傅斯年,他們從小接受的還是傳統(tǒng)教育,而且他們都將傳統(tǒng)文化咀嚼消化得很好。但當他們在中西激蕩的背景下,面臨著民族危機、國破家亡時,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又不得不重新做出選擇。

二、艱難的判離傳統(tǒng)

“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進入青年之后都接觸到了新式教育,進入學堂,大多還留學海外。胡適在美國留學7年,傅斯年則游學歐洲多國。隨著對西學的接觸,他們開始感受到兩種文化的沖擊,并越發(fā)覺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合時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智地選擇了接受西方文化,希望用嶄新的思想武器來拯救、改造中國社會。他們極力拋棄傳統(tǒng),并開始無情地批判,因為他們信奉欲建設必先破壞。但在情感上,多年的傳統(tǒng)教育已使傳統(tǒng)文化內化到他們的骨髓里,他們仍對自己的傳統(tǒng)一往情深。理智和感情上的分裂使他們備受煎熬,但現(xiàn)實又殘酷地把他們拉進來。于是,在不斷掙扎與困惑中,他們艱難地行走在“叛離傳統(tǒng)”的道路上。

胡適作為“五四”時代的師輩代表人物,在反傳統(tǒng)的道路上走得不可謂不遠。他在許多文章和場合中都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甚至是全盤否定。作為“五四”時期對儒教最有力最系統(tǒng)批判的批評家之一,胡適對中國文化終身都抱有刻薄的態(tài)度,但這并非全是他的本意。胡適晚年說:“過分頌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能替反動思想助威?!盵4]這大約就是他一生反對頌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真意之所在,而且在當時中西激蕩、民族危機的社會背景下,作為有強烈使命感的先進知識分子已不自覺地為批判而批判。他曾經攻擊其他留學生入主出奴,一回國即“欲舉吾國數(shù)千年之禮教文字風節(jié)俗尚,一掃而空之,以為不如是不足以言改革也”[5]。他后來的所作所為,至少在功能上恰與此輩相近。但在為西方讀者而作的作品中,胡適表現(xiàn)出他思想的一個反面。林毓生觀察說,有時在外國聽眾面前,胡適常常贊揚中國傳統(tǒng)的某些方面。甚至有人認為,胡適所謂“用科學的方法”來“整理國故”,及他后來在清代考據(jù)學中確實讀出中國的“科學方法”來,其實不過是在為中國文化“正名”。[6]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胡適在刻薄攻擊中國傳統(tǒng)時,他不過是一個纏結在中國當代困境中無法自拔的普通人而已。他所批判的正是他所熱愛的,正如胡適在日記中所寫的那樣:“我們正因為愛國太深,故決心為她作諍臣,作諍友”[7]。

與其師胡適一樣,傅斯年在青年時期也投入到了反叛傳統(tǒng)的群體中。作為新潮社的代表,傅斯年對中國傳統(tǒng)和價值觀發(fā)起了強烈進攻。他呼吁一個根本的轉變,一切與傳統(tǒng)有關的事物都招致他大膽而夸張的攻擊。他不僅呼吁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甚至提議要將中國口語羅馬化。他一度認為只有西方的知識才是衡量學問的最終尺度,越接近西方知識的人,就離“真理”越接近,于是他甚至擁護“全盤西化”。這時,在他頭腦里,“道”的所在地已由古代中國轉向現(xiàn)代西方了。作為年輕的叛逆者,傅斯年雖然強烈詆毀中國傳統(tǒng),但他的內心世界從來都不是涇渭分明的。一方面,他承認中國傳統(tǒng)已經失去價值,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方法是亦步亦趨地模仿西方文明。但是,融入骨髓的傳統(tǒng)文化卻時??M繞他的腦海,迫使他面對舊我與新我的分裂。對于當時的知識分子而言,這種矛盾困惑不是個別存在的;對“五四”青年而言,這種新舊自我的斗爭是一直存在的。他們所熟悉的與他們所期望的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使他們處于分裂的境地。

告誡青年不要讀中國書要讀外國書的魯迅,經常讀的卻是中國書;宣稱要把所有古書扔進茅廁的吳稚暉,自己卻依然用篆體字寫信,穿中國士人的長袍;呼吁婦女解放和婚姻自主的羅家倫,自己卻在未曾謀面的情況下讓蔡元培為他安排婚姻;主張家庭革命,自由婚姻甚至“無后”主義的胡適,最后卻娶了小腳夫人,做了兩個兒子的父親;曾宣揚“家為萬惡之源”,主張“四海無家”的傅斯年,內心深處卻極為珍視傳統(tǒng)的家庭關系,認為祖父對自己的教育“盡是忠孝節(jié)義,從未灌輸絲毫不潔不正”。這便是“五四”時代知識分子的矛盾心態(tài):一方面是他們最為熟悉的、內心深處最親切的自我的感受,另一方面是為了民族、國家的理性思考。他們擔心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會損害國家的強大,所以他們極力排斥傳統(tǒng),不斷壓抑內心深處的自我感受。但是,卻發(fā)現(xiàn)從傳統(tǒng)邁向現(xiàn)代的艱難,最終還是選擇回歸。

三、暮年的回歸傳統(tǒng)

傳統(tǒng)文化的何去何從,一直是“五四”時代知識分子所面臨的最大困擾。青年時期的他們,曾試圖將傳統(tǒng)徹底舍棄,但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到中年時期,他們提出了折中的辦法。傅斯年在1929年曾對胡適說:“我們思想新信仰新;我們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仍舊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痹谶@里,傅斯年為了讓中西并存,不惜將自己一分為二,思想是西方的,道德卻是傳統(tǒng)的。但這種簡單的二分法,并不是完美方案,他們依舊處于新舊拉扯的緊張狀態(tài),而這種痛苦直到他們晚年才逐漸得到治愈。

王汎森指出,傅斯年晚年逐漸地回歸了孟子的傳統(tǒng)。他要求臺大一年級的學生讀《孟子》;他開始相信中國的傳統(tǒng)才是真正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念。[8]所以這些跡象都表明,經過長時間的掙扎與徘徊,傅斯年最終選擇向被壓抑的自我回歸,向自己熟悉的也是深愛的傳統(tǒng)回歸。與傅斯年一樣,胡適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大膽認可了傳統(tǒng),他在給傅斯年的信中說道:“近來讀《孟子》,也覺得此公可愛。中國兩千多年的士大夫風度,其中比較積極,比較有作為的都是受《論語》《孟子》的好影響?!盵9]唐德剛在《胡適雜議》中曾形象地說晚年的胡適就是一個標準的傳統(tǒng)士大夫,他的思想里沒有了實驗主義的成分,更多的“是一種宗教哲學合二為一的最古老中國傳統(tǒng)思想,甚至可以說是孔孟之精義?!迸c早年激烈抨擊傳統(tǒng)的胡適相比,這是巨大的轉變。

其學生傅斯年晚年對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關系的思考也發(fā)生了變化?!拔逅摹睍r期,他相信傳統(tǒng)能夠在一夜之間被摧毀。但是,在1949年,他卻攻擊“全盤西化”的口號荒謬至極。他承認:“中國民族五千年文化,必定不會泯滅……我們現(xiàn)在要看清我們的面孔,想到我們的祖先,懷念我們的文化?!彼偨Y說:“傳統(tǒng)是不死的,所以也抹殺不了”。[10]這便是他們經歷一生滄桑之后對傳統(tǒng)文化做出的最后選擇。

從少時的傳統(tǒng)教育到后來的拋棄傳統(tǒng),再到后來的反省和回歸,對于“五四”時代的這批知識分子而言,傳統(tǒng)文化貫穿于他們整個的人生歷程,扎根在他們的靈魂深處,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所以,他們即便曾叛離傳統(tǒng)卻依舊能夠坦然回歸。

參考文獻:

[1]王躍,高力克.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5.

[2]胡適.四十自述[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26-36.

[3]歐陽哲生.傅斯年與北京大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5):40-46.

[4]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233.

[5]胡適.非留學篇[J].留美學生季報,1914(3).

[6]陳平原.中國現(xiàn)代學術之建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胡適.胡適日記:第6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96.

[8]王汎森.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

[9]胡適.胡適全集:第3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414.

[10]傅斯年.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M]//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6冊.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26.

(責任編輯:劉懷山)

The Intellectual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ay Fourth Era
——Taking Hu Shi and Fu Sinian as an Example

WEI Xueqiong, ZHOU Ning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The may fourth era is the era of discipline in China.It is also an era of talented people after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early 20th century in China. The intellectuals, who defec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nto the west, the stud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an effort to transform Chinese societ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namely take "Hu Shi" and "Fu Sinian"for examples throughout their lives.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the youth as a young boy who defec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twilight return tradition, to analyze between the May 4th intellectuals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era of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Key words: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May fourth era;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u Shi; Fu Si'nian

作者簡介:魏雪瓊(1989-),女,河南上蔡人,安徽財經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史。

收稿日期:2015-07-08

中圖分類號:K825.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28(2016)01-0047-03

猜你喜歡
傅斯年五四胡適
傅斯年
傅斯年向夫人認錯
胡適清紅先負王琳娜
元氣淋漓的傅斯年
瞻仰胡適故居 見其未知一面
傅斯年:我們不是讀書的人
有感于胡適的讀書“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