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這個盛夏一個名為“冰桶挑戰(zhàn)”的公益行動紅遍大江南北,引發(fā)中國社會廣泛關注。短短一個月時間,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通過微公益平臺迅速募集到超過800萬元的善款,僅新浪微博“冰桶挑戰(zhàn)”和“ALS冰桶挑戰(zhàn)”話題累計閱讀量就達49.3億人次,“冰粉”一度超過18萬人,這個結果顯然出乎所有人預料??梢哉f“冰桶挑戰(zhàn)”是中國公益界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它以全新的公益模式激發(fā)了公眾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并取得了傳統方式無法實現的諸多效果。
“冰桶挑戰(zhàn)”挑戰(zhàn)了什么?
“冰桶挑戰(zhàn)”挑戰(zhàn)了中國人對公益慈善的心理“底線”。中國是一個擁有著廣泛而深遠民族同情心的國度,傳統上對于慈善公益事項大多帶有悲情或溫情色彩,而“冰桶挑戰(zhàn)”活動由于在參與者的活動方式和表現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娛樂色彩而廣受爭議。此外,炎炎夏日正值我國中部地區(qū)干旱災情較為嚴重之際,一部分人批評“冰桶挑戰(zhàn)”是在旱區(qū)人民飽受缺水痛苦的時候浪費水資源。更有人對于個別企業(yè)家借助公益活動宣傳本公司產品的行為嗤之以鼻,認為他們的做法使得公益性質不再純粹,有“因善營銷”之嫌。由此可見,以慈善為目的的“冰桶挑戰(zhàn)”因組織形式上的“娛樂”、“叫號”、“聚眾”和“圍觀”等標簽而引發(fā)了各種質疑,反映出“冰桶挑戰(zhàn)”確實對普通公眾的傳統公益觀念和心理“底線”構成了挑戰(zhàn)。
“冰桶挑戰(zhàn)”還挑戰(zhàn)了中國傳統公益基金會的籌資地位。長期以來,我國大型公益機構的募捐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以民政部門牽頭,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作為參與主體,政府行政動員式的模式。這種模式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突發(fā)事件時,募捐效率高,社會資源動員能力強,已廣為百姓所熟知和接受。但長遠來看,這種由政府包攬的公益方式由于缺乏足夠的透明度和可持續(xù)性,民眾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日漸衰退,尤其是郭美美事件徹底顛覆了民眾對大型公益機構多年積累形成的牢固信任,如何托付善心、實施善舉成為當下中國社會救助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氨疤魬?zhàn)”借助網絡平臺的時空優(yōu)勢,由一桶冰水產生的蝴蝶效應,帶給民間公益組織以極大的鼓舞和信心,相反卻對長期依靠勸募方式的官方公益機構帶來了運作模式甚至是影響地位上的直接挑戰(zhàn)。
“冰桶挑戰(zhàn)”收獲了什么?
我國約有20萬漸凍人群體。面對這個需要得到救助的群體,我國針對漸凍人的慈善活動卻極少或鮮為人知。多數情況是媒體報道后的個案募捐,依靠傳統慈善模式,很難對漸凍人這一特殊群體給予系統性、持續(xù)性關注。而此次“冰桶挑戰(zhàn)”成功地實現了捐款眾籌。此次公益活動不僅帶給漸凍人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注,讓他們對生活重新找到信心,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更在公益籌款模式上實現了全新突破。
眾籌主要依靠大眾力量,其支持者通常是普通的草根民眾。捐款眾籌在我國還是一個新概念,將公益慈善與眾籌相結合,使得公眾參與的門檻降低,無論身份、地位、職業(yè)、年齡、性別和財富,只要有想法、有創(chuàng)造能力都可以發(fā)起公益項目。
中國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與移動客戶端的迅速激增,讓中國網民和手機持有者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和數量最多的群體,這些都為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帶來了廣泛的社會資源基礎和支持力量。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帶來一種近于“零門檻”、“零成本”的公益眾籌方式,公眾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主選擇公益活動,公益的行政化勸募已稍顯不合時宜,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公益眾籌或許才會成為撬動社會資源的新杠桿。此次“冰桶挑戰(zhàn)”活動已經證明,公眾參與公益事業(yè)的積極性是值得肯定的,全民參與公益事業(yè)的熱情和信心已經點燃,持續(xù)一個多月的火爆參與程度已經創(chuàng)造了中國公民公益捐助的多項記錄。
既然“冰桶挑戰(zhàn)”是一次公益眾籌的創(chuàng)新實踐,面對質疑之聲,我們也應當報以平常心和積極心態(tài),人們對于新生事物總有一個逐步認識和接受的過程,應該允許有不同意見和認知。筆者認為,對“冰桶挑戰(zhàn)”雖有爭議,但對該活動的評價首先應基于對事實和結果是否回到慈善初心來判斷。從社會公眾心態(tài)來講,絕大多數人對“冰桶挑戰(zhàn)”活動的態(tài)度還是嚴肅和尊重的。即使不免有部分知名人士和企業(yè)家在參與此次公益活動中有提升個人口碑或企業(yè)品牌形象之嫌,但是這些行為在道義上與行善并不產生沖突,可以說是產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這也恰恰是一個有良心、有道德的企業(yè)家因善而營銷應該獲得社會和公眾認可的一種積極回報。我們應當對此積極鼓勵,并抱樂觀開放心態(tài),精心呵護好這些有良好初心的社會慈善公益的“種子”。
“冰桶挑戰(zhàn)”活動在公益籌款形式上設計了一些有趣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要么接受挑戰(zhàn)讓自己被冰水澆透全身,這樣還能繼續(xù)挑戰(zhàn)3個人;要么就是拒絕挑戰(zhàn),立馬捐出善款,這樣的規(guī)則可以讓參與者以幾何級數增加。同時,有趣的視頻、搞怪的圖片、真誠的感受比枯燥的新聞報道更加生動鮮活,并且這些元素都非常利于互聯網傳播。對于圍觀者來說,公益也可以“好玩”。名人被澆冰水一瞬間的狼狽相,供大眾娛樂消費。帶點戲謔的善意調侃正是該公益項目設計的討巧之處。一些專家學者還認為,是娛樂拉近了公眾與慈善之間的距離,冰淋的瞬間,讓大家感受到慈善不必一概是悲天憫人式的大悲大痛,也可以用這種輕松的方式增加社會凝聚力并實現眾籌。微公益從小處入手,打消了所有高大上的公益門檻,通過名人與社交網絡的輻射效應,吸引公眾關注,激發(fā)了眾籌的熱情和向善的力量,擴大了社會傳播范圍,帶來了持續(xù)效應和神奇的慈善效果。
“冰桶挑戰(zhàn)”預示了什么?
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汶川地震后的這幾年獲得了積極嘗試和探索,正在向公民公益時代邁進。NGO和志愿者隊伍的快速激增培育了中國社會公益的民間力量,同時也表現為中國公益事業(yè)的聯動能力和專業(yè)水平的日漸提升。
而由公益組織發(fā)起、公民自愿參與、知名企業(yè)和知名人士主動帶頭、志愿者積極付出、專業(yè)網媒助推,公開透明、平等高效地運行正在成為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的新動向、新模式?!氨疤魬?zhàn)”成功為漸凍人募集善款之舉充分表明,我國創(chuàng)新慈善已經起步,中國社會公民公益時代已經到來!
編輯|趙麗芳 lifang.zhao@wtoguide.ne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