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周玉器之管窺

2016-03-23 02:59穆朝娜
收藏家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形器透閃石陰線

□穆朝娜

?

西周玉器之管窺

□穆朝娜

A Restricted View of Jade Articles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Mu Zhaona

Zhangjia po Tomb is located at Northwestern Fengjing and it is the biggest discovered tomb after the early period of Western Zhou Dynast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jade articles evacuated at Zhangjiapo Tomb, summarize the feature and how it reflects the style ofjade articles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陜西省長安縣灃河西岸一帶相傳是周文王的都城遺址?!对姟ご笱拧の耐跤新暋罚骸凹确ビ诔?,作邑于豐”。豐京亦稱豐邑,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遷此,面積約8~10平方公里?,F(xiàn)已發(fā)現(xiàn)西周大型夯土基址,被認(rèn)為是西周王室的宮殿及宗廟區(qū)。

張家坡墓地位于豐京西北部,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西周早期以后豐京內(nèi)最大的一處墓地。從20世紀(jì)50年代開始,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就在張家坡墓地進(jìn)行長期的鉆探和發(fā)掘工作,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西周墓葬3000余座。20世紀(jì)80年代的發(fā)掘是張家坡西周墓地迄今最重要的一次工作,發(fā)掘墓葬390座,其中包括西周中期朝廷重臣井叔家族墓。特別是保存眾多的玉器,年代跨度自西周早期至西周晚期,呈現(xiàn)出西周玉器發(fā)展的粗略脈絡(luò),也為研究西周時(shí)期的用玉制度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一.禮兵遺韻

傳統(tǒng)意義上,玉禮器包括璧、琮、圭等類器物,玉兵器有鉞、戚、戈等。張家坡墓地出土的玉禮器數(shù)量較少,展覽也僅展出了少數(shù)幾件。與玉禮器相比,玉兵的數(shù)量較多,但它們大多已失去此前的儀仗功能,變成了僅具象征意義的明器,甚至是裝飾品。

玉璧1件,由帶云紋斑的陽起石制成,器形呈方圓形,并非標(biāo)準(zhǔn)意義上的圓形,中孔比較大,單面鉆成,兩面都有片切割的痕跡(圖1)。

玉琮有圓孔和方孔兩種,單節(jié),素面無紋。圓孔者高9厘米,用灰色透閃石制成,器形較大(圖2);方孔者高6.8厘米,利蛇紋石加方解石質(zhì),玉料呈黃色,夾雜著黑斑,一端直徑較另一端稍大些(圖3)。它們的外形相同,射口四周均不做加工,直接與琮體相連,但內(nèi)孔有異,內(nèi)孔圓形是琮的傳統(tǒng)形式,而方形內(nèi)孔的玉琮則是西周玉器的一個(gè)創(chuàng)新。

玉圭均為透閃石質(zhì)的長條形尖首圭。一件長8.5、寬0.8、厚0.3厘米,由柄形器縱剖改制而成,柄形器的弦紋和線紋遺留于圭體(圖4)。另一件長9.6、寬0.7、厚0.2厘米,后端平齊,中部有一個(gè)小穿孔。器身兩面陰刻多條縱向線紋(圖5)。

玉戈的數(shù)量較多,共12件。19世紀(jì)八十年代發(fā)掘的張家坡墓地390座墓中,共出土玉戈68件,這12件玉戈基本代表了該墓地出土的玉戈形制。

玉戈的用料以透閃石為主,但顏色有青白、灰白、灰綠、綠色等差別,個(gè)別的石性很強(qiáng)。根據(jù)援與內(nèi)的特點(diǎn),12件玉戈可分成三種型式:其一,直援直內(nèi)戈,6件,長6、7厘米。但發(fā)掘出土的此類玉戈中,也有長20或30厘米的。直援直內(nèi)是在戈的傳統(tǒng)主流型式基礎(chǔ)上的進(jìn)一步簡化。援與內(nèi)皆平直,援長內(nèi)短,援與內(nèi)交界處沒有上下闌,內(nèi)部有一穿(圖6、7)。一般光素?zé)o紋,只有1件特殊,在援與內(nèi)交界處陰刻兩道線紋,兩線之間縱向刻菱形紋,內(nèi)部邊緣自上而下有三個(gè)小缺口,對應(yīng)缺口陰刻兩道橫線(圖8、9)。其二,直內(nèi)曲援戈,有內(nèi),或援、內(nèi)區(qū)分不明顯,援的弧曲程度有大有小,援中部起脊,兩側(cè)邊刃磨薄,脊與刃之間打磨內(nèi)凹,內(nèi)部一圓形穿孔(圖10),有的則為長方形穿(圖11)。這類玉戈展品5件,尺寸有大有小,有的長7厘米有余,有的不足4厘米;其三,長內(nèi)短援戈,1件。這件玉戈由灰綠色透閃石制成,內(nèi)后端有褐斑。器身一面平一面略內(nèi)弧,直援短而窄,內(nèi)部相對更長、更寬一些,內(nèi)的尾端有一穿孔,援與內(nèi)之間有一周刻紋(圖12)。

玉戈最早見于新石器時(shí)代的凌家灘文化。夏代至商代的殷墟二期,玉戈與青銅戈的演進(jìn)大致同步,主要作為儀仗用器。之后,玉戈的象征性功能減退,主要作為裝飾品或冥器使用。有人認(rèn)為,張家坡墓地的玉戈中,有孔的是裝飾品,無孔的是冥器。此說并不太確切。在此次展出的玉戈中,就有兩件出土于同一墓葬,系一塊玉料對剖而成,隨葬時(shí)放在一件玉鉞的兩側(cè),可見仍然具有象征意義,當(dāng)為冥器,而非裝飾品。所以,有無穿孔并不能作為判定其是否為裝飾品的依據(jù)。只能說,帶穿孔的玉戈有些為冥器,有些則為裝飾品,穿孔只不過是保留了戈的原初造型的特征。

戚是帶扉齒的鉞。展品中有玉戚3件,都以綠色調(diào)的透閃石制作而成,有淺綠色和青綠色之別。以造型而論,有兩種型式,一種是器身中央帶很大的孔,扉齒外突明顯。這樣的玉戚只有1件,長9.6、寬 8.8、厚0.5、孔徑5.6厘米。扁平長方形,頂端平直,圓弧刃,刃角微向上翹,兩側(cè)中部各有一組扉牙裝飾,器身中央有一個(gè)大圓孔,孔由單面管鉆而成,另一面有一條縱向解玉痕跡(圖13);另一種器身不帶穿孔,扉齒不像前一種形式的玉戚那樣明顯。這樣的玉戚2件,一件器形極小,長3.0、寬2.4、厚0.3厘米,與刃相對的另一端平齊,中央有一兩面桯鉆而成的小穿孔,圓弧刃,兩側(cè)各有四個(gè)扉牙裝飾(圖14);另一件器長6.4、頂寬3.9、刃寬4.9、厚0.35厘米,不僅在一端有穿孔,還在兩側(cè)靠近扉齒處各有一單面鉆的穿孔,一側(cè)穿孔大另一側(cè)穿孔小,穿孔位置也不在一條水平線上,估計(jì)是用來鑲嵌綠松石或其它玉石的地方(圖15)。與玉戈一樣,這些玉戚也不再具備太多的禮儀功能,它們更像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冥器,甚至退化成為裝飾品。

圖1 玉璧

圖2 玉琮

圖3 玉琮

圖4 玉圭 

圖5 玉圭

圖6 玉戈

圖7 玉戈 

圖8 玉戈

圖9 玉戈戈

玉柄形器6件,根據(jù)有無紋飾和造型的特點(diǎn),可分為四種類型:其一,素面無紋,器身不分節(jié)。1件,由綠色調(diào)的透閃石制作而成,正面微鼓,背面平滑,柄首平頂,束頸,頸部上下各有一道弦紋,中腰有兩周平行凸弦紋。末端出一短榫,榫上有一穿孔(圖16);其二,節(jié)狀柄形器,即器身呈節(jié)狀。1件,長14.5、寬1.8、厚1.4厘米。以青白色透閃石制成。截面呈扁方柱形,柄首作盝頂狀,束頸,頸部有兩道突起的陽線,器身又以凸弦紋為界分為四節(jié),每節(jié)四面分別以陰線刻背對背的卷云紋一對,末端收縮成斗狀短榫(圖17);其三,扁平片狀柄形器,圓弧頂上裝飾一對扉牙,兩側(cè)有相互對稱的扉牙,末端呈斜弧狀或尖圓狀,若榫,器身兩面以西周時(shí)期典型的一面坡刀法裝飾紋樣。2件。一件長9.9、寬3.1、厚0.3厘米,以白中泛褐的透閃石制作而成,一鳥二龍紋。鳥紋在上,圓眼、勾喙、高冠,長尾向上向下回卷至頭前,胸下有鉤爪。下為一對龍紋,龍眼帶長眼線,卷鼻張口,上面的龍紋只有龍首,下面的龍紋有頭又有身,身體自下而上(圖18)。另一件長9.7、寬3.5、厚0.3厘米,器身兩面裝飾一鳥一龍紋,鳥在上龍?jiān)谙?。圓睛、鉤喙、高冠,長尾向上再向下回卷胸前,胸下有碩大的鳥爪。龍紋在下,張口、卷鼻,龍身長而曲折(圖19);其四,素面扁平片狀。1件。長7.1、寬3.2、厚0.3厘米。以湖綠色透閃石制成。頂部平齊,裝飾一對扉牙,尾端尖圓。一側(cè)邊光素,另一側(cè)邊飾兩對扉牙。頂端與尾端各有一穿孔,鑲嵌著綠松石(圖20)。

二.飾玉繁多

張家坡墓地出土的裝飾用玉中,有些可以確定裝飾的部位,有些只能籠統(tǒng)地界定為玉佩飾。以此而論,此次展出的飾玉有耳飾、發(fā)飾、項(xiàng)飾、胸腹飾和各種人物或動(dòng)物造型的玉器。雖然說是飾玉,但有些玉器除了具有裝飾效果外,還具有體現(xiàn)佩戴者身份、地位的禮儀功能。

耳飾有玉玦。玦形耳飾最早見于史前時(shí)期的興隆洼文化,距今六、七千年。商代依然延續(xù),但數(shù)量不多。張家坡墓出土的玉耳飾由黃色大理巖制成,繼承了扁平圓形有缺口的傳統(tǒng)形制,器身兩面周邊磨薄,呈現(xiàn)一條硬折的棱線。這樣的玉玦2件,由一塊玉料對剖制作而成,大小相同,直徑3.1、孔徑1.1、肉寬1.1、厚0.6厘米(圖21)。

發(fā)飾有玉笄、玉鳥形笄帽等。笄乃束發(fā)之物,史前時(shí)期多以動(dòng)物骨骼制笄,以玉制笄十分珍貴。玉笄長9.7、頂端徑0.8厘米,白色透閃石質(zhì),整體呈圓柱形,頂端略精以陰線刻紋兩周,其下漸細(xì),末端收作尖錐狀。笄帽是笄之一端的飾物,有的為圓球狀,有的做成動(dòng)物形狀,比如鳥形(圖22)。這件玉鳥形笄帽長2.3、寬1.2、高1.9厘米,用黃褐色透閃石制成,圓雕成一只小鳥,鳥兒圓睛、尖喙、雙翅收合于鳥身兩側(cè),以陰線刻翅羽和背部羽毛,雙爪前伸,兩爪之間有一小穿孔,底部有一圓口,以備納笄榫,并由穿孔以銷固定(圖23)。

圖10 玉戈

圖11 玉戈 

圖12 玉戈

圖13 玉戚 

圖14 玉戚

圖15 玉戚

圖16 玉柄形器

圖17 玉柄形器

圖18 玉柄形器

項(xiàng)飾作為頸部的飾物,早在史前時(shí)期就已出現(xiàn),有骨制的、玉制的等。張家坡墓地出土的玉項(xiàng)飾長約40厘米,由1件橢圓形穿孔玉飾、15件玉蠶、1件三棱形玉飾、38件紅色和淡黃色玉髓珠管以及30件淺藍(lán)色料管組成(圖24)。橢圓形穿孔玉飾長2.4厘米,由白色透閃石制成,隆起的一面以陰線刻圓睛、尖喙、翹尾的鳥紋,扁平的一面紋飾已磨蝕不清,僅見周邊的圓圈紋。蠶形飾長2.0-3.0厘米,其中9件為白色透閃石,6件為受沁成灰白色的大理巖,蠶身以單陰線分出體節(jié),頭部有穿孔和陰線刻圓眼。三棱形玉飾長2.6厘米,為青白色透閃石,帶穿孔。除料管為雙行穿綴外,其它質(zhì)地的飾件都以單行穿綴。這件項(xiàng)飾出于時(shí)圍成兩圈套在墓主人的頸部,由此可見其使用時(shí)的方式。

胸腹飾是西周時(shí)期貴族階層的佩玉,一般稱為玉組佩,或組玉佩。它自頸部垂下,直至胸腹部位。除了滿足裝飾功能,玉組佩還具有強(qiáng)烈的禮儀性質(zhì),體現(xiàn)著佩戴者的身份與地位。西周時(shí)期的玉組佩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以梯形牌飾為主體構(gòu)件,其下穿綴多條珠管流蘇狀飾物,僅出土于女性墓,有學(xué)者認(rèn)為它是冠兩側(cè)的飾物;另一種以玉璜為主要構(gòu)件,再輔以珠管等飾件,男性與女性墓中均出土,玉璜的數(shù)量與墓主人的身份等級有一定關(guān)系。張家坡墓出土的3件璜玉組佩在復(fù)原時(shí)似有所誤。復(fù)原后的玉組佩由3件玉璜、4件玉管和148顆瑪瑙珠、玉管等組成,但4件玉管很可能是玉握之類的葬玉,而非佩飾(圖25)。作為玉組佩主體構(gòu)件的3件玉璜均為透閃石質(zhì),可分為三種形制:三分之一玉環(huán)型,長9.5、寬1.8、厚0.8厘米,玉料受沁后半白半綠,綠為其本色,兩面以一面坡的刀法刻三角形龍紋,龍尾斜向交疊;二分之一玉環(huán)型,長10.0、寬2.1、厚0.5厘米,兩面刻雙龍紋,龍頭向外,龍尾斜向相疊;超過二分之一玉璧之型,長12.5、寬3.3、厚0.3厘米,兩面都刻雙龍紋,龍頭向外,張口卷鼻,雙尾相纏。這三件玉璜自上而下由小到大排列,璜兩端有穿孔,上下璜的穿孔之間連綴紅色玉髓珠和已受沁變色變松的細(xì)長玉管。佩戴時(shí),最上端的玉璜放于頸后,其內(nèi)凹的弧度恰與頸后吻合,其它部分拖垂于胸腹。

圖19 玉柄形器

圖20 玉柄形器

圖21 玉玦

圖22 玉鳥

圖23 玉笄

圖24 玉串飾

動(dòng)物形玉器中,有些可能是玉組佩的構(gòu)件,有些可能是器物或其它什么物體上的飾物。以題材而論,動(dòng)物形玉器有想象出的龍、獸面等;會(huì)游的魚、龜,會(huì)飛的鳥之類;會(huì)跑的四足動(dòng)物玉兔、玉鹿、玉牛,以及昆蟲類動(dòng)物蟬、蠶等。

玉龍?jiān)缭诩t山文化時(shí)期就已出現(xiàn),以后一直沿襲制作,只是龍的形象在不斷變化。張家坡墓地出土的玉龍中,多為西周時(shí)期的,但也有商代遺物,其與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如出一轍。西周的玉龍數(shù)量較多,據(jù)其造型特點(diǎn),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其一,菌狀角的玦形龍。以黃綠色透閃石制成。龍?bào)w卷曲,尾尖內(nèi)鉤,頭上有瓶狀角,張口露齒,眼線很長,龍?bào)w上用大斜刀手法刻出卷云紋(圖26)。這種造型的玉龍與商代玉龍具有明顯的繼承關(guān)系,兼具商與西周兩個(gè)時(shí)代的特點(diǎn)。其二,長下顎的玉龍。以褐色透閃石制成。龍?bào)w彎曲,首尾相接成正圓形。龍首卷鼻,頭頂有角,中有凸棱,這種形狀的龍首輪廓是西周中期以后最流行的式樣。張口,長舌卷曲,形成內(nèi)圈,龍身刻弧線紋。龍尾平齊。背面無紋(圖27);其三,璜形玉龍。整體呈璜形,臣字目或眼睛的眼線很長,菌狀角,前胸下有一足或無足,龍身裝飾卷云紋(圖28);其四,半環(huán)形玉龍。整體呈半環(huán)形,以深青色透閃石制成。龍身彎曲成多半環(huán)形,器橫斷面為橢圓型。器的一端用淺浮雕刻出龍頭,有雙角、雙圓睛,闊鼻,斷面上刻出鋸齒形牙,龍身無刻紋,另一端為尖尾,嘴部穿一孔(圖29)。

圖25 玉組佩

圖26 玉龍 

圖27 玉龍

圖28 玉龍

圖29 玉龍

圖30 有腳玉魚 

圖31 有腳玉魚

玉魚早在新石器時(shí)代晚期的紅山文化中就已出現(xiàn),該文化有以綠松石制作的僅具輪廓的玉魚,良渚文化則出現(xiàn)比較具象的玉魚造型。商代,魚成為玉器制作的一個(gè)重要題材。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玉魚以造型而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腳玉魚,另一類是無腳玉魚。它們主要以片雕的形式表現(xiàn),厚度在0.3—0.4厘米,均以透閃石制成,但色彩并不統(tǒng)一。

有腳玉魚的特點(diǎn)是在嘴巴下面雕出一手爪狀物,但在具體的造型上,又可分為有腳直條形玉魚、有腳垂尾玉魚和有腳璜形玉魚。有腳直條形玉魚,長6-7、寬3厘米左右,身體呈直條形,丁字形嘴,陰線刻圓眼,以兩道陰線刻腮線,以短陰線刻背鰭和腹鰭,尾部斜向,中以缺口分為上下,嘴巴下端有一穿孔(圖30)。有腳垂尾玉魚,長4-6、寬3厘米,嘴巴沒有直條形玉魚那么夸張,多以單陰線刻腮線,拱背、垂尾,圓睛,短陰線刻一背鰭一腹鰭或兩腹鰭,嘴部有一小穿孔(圖31)。有腳璜形玉魚,這樣的展品2件,屬于一對,以乳白色透閃石制成,尖頭垂尾,魚身彎曲如弓,兩面刻出圓眼、背鰭一、腹鰭二,嘴部有一小穿孔(圖32)。

無腳玉魚的特點(diǎn)是嘴巴下面未雕刻出手爪樣的腳,整體形象若魚靜止時(shí)的樣子。在具體的造型上,無腳玉魚又可分為無腳直條形玉魚、無腳垂尾玉魚和無腳璜形玉魚。無腳直條形玉魚的數(shù)量較多,長度3-7厘米左右不等,寬1—2、厚0.3厘米左右,均以透閃石制成。背部以短陰線刻一背鰭和兩腹鰭,闊嘴、歧尾,尾巴尖向上下分開(圖33)。無腳垂尾玉魚長7-9厘米,寬不足3厘米,以灰白色或青綠色透閃石制成。闊嘴、拱背,以短陰線刻一背鰭一腹鰭,嘴上有一穿孔。有的玉魚雕刻精細(xì)些(圖34),有的則雕琢得比較簡單,僅具魚的輪廓(圖35)。無腳璜形玉魚長5-7厘米,寬1厘米有余,以淡綠色、黃褐色或黃色透閃石制成,器身作條狀弧形,似璜,闊嘴、弧背、分尾。兩面均用陰線刻出圓眼、腮線、一背鰭和二腹鰭。嘴部有一小穿孔,尾部也有一小穿孔。(圖36)。

圖32 有腳玉魚

圖33 無腳玉魚

圖34 無腳玉魚

圖35 無腳玉魚

圖36 無腳玉魚

圖37 玉龜

圖38 伏臥狀玉鳥 

圖39 伏臥狀玉鳥

圖40 伏臥狀玉鳥

新石時(shí)代的紅山文化玉器群中,就有龜、鱉類的動(dòng)物出現(xiàn)。張家坡西周墓中的152號墓出土一組共3件玉龜,此次展覽展出了2件,大小形制完全相同。它們長2.48、寬2.04、厚0.88厘米,灰白色透閃石質(zhì)。整體呈橢圓形,背部隆起,腹平無紋,以雙陰線刻菱形紋,首尾兩端有圓孔貫通(圖37)。

早在新石器時(shí)代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半圓雕的玉鳥,紅山文化的玉鳥多雙翅半開半合,做站立枝頭的靜止之狀,良渚文化的玉鳥多雙翅展開,做俯沖之式,充滿動(dòng)感。商代,鳥依然是一個(gè)重要的表現(xiàn)題材,有立鳥、伏臥狀鳥等多種造型。西周時(shí)期的玉鳥在繼承了商代玉鳥造型的基本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發(fā)展。張家坡墓地出土的玉鳥對此有所反映。本次展覽展出的玉鳥,大體可分為伏臥狀鳥、俯沖狀鳥和立鳥三種造型,每類玉鳥又包括不同的形式。玉料均為透閃石,只是顏色有灰白色、淡綠色、青白色等的區(qū)別。

伏臥狀玉鳥又有寬喙寬尾、尖喙垂尾和尖喙長尾等樣式,寬喙寬尾鳥有的長6-7厘米,有的長3厘米有余,寬2-3厘米,均以透閃石制成。鳥首前視或微上揚(yáng),兩面以單陰線刻出細(xì)節(jié),圓睛,頭后飄綬,長翅上翹,胸前有伏爪,腹下有魚鰭狀裝飾,尾寬而下垂,胸前有一小穿孔,個(gè)別在翅上有穿孔以鑲嵌綠松石等物,寬尾下垂或平直后伸(圖38)。尖喙垂尾1件,淡綠色透閃石質(zhì),尖喙,坑點(diǎn)眼,尖翅上揚(yáng),寬尾下垂,胸前有一小穿孔。以一道粗陰線分別出鳥身與鳥足、鳥尾(圖39)。尖喙長尾鳥似喜鵲之形,展品中有1對,均以淺綠色透閃石制成,形狀、大小相同。長7.9、寬1.9、厚0.6厘米,尖喙、圓睛、揚(yáng)翅、長尾,以單陰兩面刻紋,胸前有一小穿孔(圖40)。

俯沖狀玉鳥長、寬均在3厘米左右,厚0.3厘米左右。整體呈三角形,尖喙、圓睛,雙翼展開,尾部圓弧狀或分叉,一面刻紋或兩面刻紋,有的以陰線刻出翅膀與鳥身的分界線,有的未刻出,僅具翅尾的輪廓,尖喙上有穿孔(圖41)。

立鳥均呈站立之狀,3件立鳥造型各不相同。其一,相背立鳥。高2.5厘米,淺綠色透閃石質(zhì)。鳥頭互相作尾,一鳥巨喙、圓睛,另一鳥尖喙、圓睛,頭上有花冠突起,腦后有飄綬,鳥身刻以卷云紋。兩面花紋相同。腹下有長方形凸榫,榫兩側(cè)有刻槽(圖42)。其二,高3.2、寬1.6、厚0.2厘米,透閃石,青白色。鳥作站立狀,尖喙,眼部鉆一圓孔,象征圓睛,背部有一扉牙,以示羽翅,通體無刻紋。下部有一便條形短榫,榫上有小穿孔(圖43)。其三,高4.9、寬2.8、厚0.5厘米,透閃石,淺綠色。兩面刻紋相同,鳥作站立狀,鉤喙,圓睛,頭定有長尖突,頭后有角,頸部線紋刻出羽毛,揚(yáng)翅,尾翼下垂(圖44)。

四足動(dòng)物造型的玉器有玉兔、玉鹿和玉牛等,各1件,玉兔和玉鹿均用灰白色透閃石制成,玉牛為灰褐色透閃石質(zhì)地。這三種造型的玉器在商代就已出現(xiàn)。玉兔長4.9、高2.4、厚0.2厘米,做蹲伏狀,耳朵向后伸,嘴部有一穿孔,兩面素面無紋(圖45)。玉鹿長4.4、高2.9、厚0.4厘米,梭形眼,回首伏臥,七叉鹿角,僅以陰線勾出前后肢與腹部的分界(圖46)。玉牛長4.0、高2.6、厚0.5厘米,立姿,圓眼、張口、大耳、雙角、短尾,牛腹中部有一穿孔(圖47)。

圖41 俯沖狀玉鳥

圖42 立鳥

圖43 立鳥

圖44 立鳥

圖45 玉兔

圖46 玉鹿

昆蟲類動(dòng)物蟬、蠶等造型在新石器時(shí)代也早已出現(xiàn),比如石家河文化的玉蟬是其玉器群的一個(gè)主體造型,蠶在紅山文化中也不罕見。此次展出張家坡出土玉蟬5件,可分為四種型式:其一,近圓雕,碧綠色透閃石質(zhì)。蟬背平,以陰線刻出圓睛、雙翼和背部;蟬腹圓鼓,以陰線刻紋,頭端刻槽像嘴,上有一穿孔(圖48)。其二,單面雕,具象型。2件玉蟬為一對,大小與形制完全相同。長2.0、寬1.5、厚0.4厘米,灰白色透閃石質(zhì)。蟬背微凹,蟬腹鼓起,以陰線刻頭端圓睛、橫弦紋和雙翼寬大,頭端有穿孔(圖49);其三,片雕,線刻,較抽象。長3.3、寬1.8、厚0.3厘米,青色透閃石質(zhì),系一扁平玉片兩面刻出蟬形。蟬頭較大,尖吻、圓睛,身出雙翼。尖吻的兩側(cè)緣穿透一小孔(圖50);其四,很抽象的造型。長7.7、寬2.3、厚0.6厘米,碧綠色透閃石質(zhì)。一端為蟬頭,尖吻,方眼,器身較長,兩側(cè)有扉棱,另一端出榫,榫上有一穿孔。器身兩面均陰刻弦紋兩道(圖51)。

三.葬玉特色

秉持“事死如事生”的原則,西周形成了自己獨(dú)特的喪葬禮俗,以玉隨葬便是一個(gè)重要特征。周代的葬玉源于保護(hù)和強(qiáng)健死者魂魄的思想觀念,認(rèn)為玉有足夠的靈性可以提供魂魄所需要的物精①。反過來,源于此種觀念而制作的玉器便是葬玉。張家坡西周墓葬中出土的葬玉包括玉覆面、玉握、玉琀、玉棺飾等。葬玉在張家坡出土的玉器中占到2.3%,雖數(shù)量不多,但為戰(zhàn)國至漢代葬玉之發(fā)達(dá)奠定了基礎(chǔ)。

玉覆面用于覆蓋死者的面部,由多件玉石縫織在絲織物上組成五官的形狀。這些小件玉器有些是專門制作的,有些則由其它形狀的玉器改制。它們的正面有紋飾,側(cè)面和背面鉆有小孔以供縫制。玉覆面是西周玉器中新出現(xiàn)的一種器類,迄今最早的玉覆面出土于張家坡157號井叔墓(相當(dāng)于共王時(shí)期)。西周中晚期是玉覆面的繁榮期,春秋晚期是玉覆面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到戰(zhàn)國末期,一些高等級墓葬可能已使用玉衣,玉覆面即被玉衣的頭罩替代。

圖47 玉牛

圖48 玉蟬

圖49 玉蟬

圖50 玉蟬

圖51 玉蟬

圖53 玉握

張家坡西周墓地303號墓出土一組玉覆面組玉,由青色或青白色蛇紋石制成。正面刻紋,背面無紋,針孔均由側(cè)面向背面穿透。其中,角形器1對,左右對稱,內(nèi)端為顧首龍紋,龍尾延伸外角。近中部透雕,針孔在兩端;眉形器1對,左右對稱,內(nèi)端作卷云狀,眉尖下垂。針孔在上下兩角處;眼形器1對,橢圓形,刻同心圓三圈,中為眼珠。針孔在兩側(cè);鼻梁形器1件,中腰有三道橫束,其上下作花瓣?duì)睿舷聝啥烁饔幸会樋?;鼻形?件,上端像鼻梁,下端像鼻翅,刻卷云紋,上下兩端都有針孔;齒形器7件,三角形,正倒相間像上下齒。上下兩端各有一針孔(圖52)。

握,也稱握手,是指墓主雙手所握之物。握有絲質(zhì)的,有玉質(zhì)的,后者即稱玉握或握玉。玉握之形表現(xiàn)出相當(dāng)?shù)碾S意性,有玉管、玉魚和玉片等,這些玉器器體細(xì)長,比較容易置于死者手中,無特定的等級意義。

張家坡西周墓地219號墓出土一對玉握,長7.8、直徑2.0、孔徑0.6厘米。白色大理巖制成,外涂朱紅。為圓柱形管狀,中有穿孔,兩端穿透。這對玉握分別握于左右手(圖53)。

棺飾用玉是棺飾荒帷上的用玉。西周的棺外罩有木質(zhì)框架,四面謂墻,頂蓋稱柳,架外再圍以布帛,稱荒帷,它是對死者生前居室中帷幄類設(shè)施的模仿。據(jù)《禮記·喪大記》記載,只有君、大夫和士等貴族階層才能使用荒帷?;尼∩峡p綴玉石魚、貝、串珠等,是為棺飾用玉。張家坡墓地對棺飾用玉表現(xiàn)得極為顯著,比如170號墓外棺的東南角和西南角分別發(fā)現(xiàn)16件作為棺飾的玉魚。此文擇三例:其一,長9.1、寬2.1、厚0.3厘米。淺褐色透閃石質(zhì)。闊嘴,尖吻上翹,直身,分尾下垂,背末端出一尖尾。兩面刻出頭部、圓睛、背鰭一、腹鰭二,腹前有伏爪。背鰭上有一穿孔(圖54);其二,長9.8、寬1.8、厚0.3厘米。淺褐色透閃石質(zhì),背部前端有褐斑。闊嘴,尖吻上翹,直背,分尾下垂,背后端有短尖尾。兩面刻出頭部、圓睛、背鰭一、腹鰭二,腹前有短爪,背鰭上有一穿孔(圖55);其三,長7.2、寬1.6、厚0.2厘米。透綠色閃石質(zhì)。闊嘴,尖吻上翹,直身,分尾下垂。兩面刻出頭部、圓睛,背鰭一、腹鰭一,腹前有伏爪。嘴部有一小穿孔(圖56)。

上述三類玉器,我們可以從兩個(gè)層面上加以分析:一個(gè)層面,是玉器文化層面,即玉器特征。另一個(gè)層面,是社會(huì)層面,即這些玉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huì)狀況。

從玉器特征層面上,可以看出張家坡墓地出土玉器有這樣幾個(gè)特點(diǎn): 第一,玉料多采用綠色調(diào)的透閃石,也使用蛇紋石、大理石、瑪瑙、水晶、綠松石等;第二,絕大多數(shù)玉器為片雕,沿襲了商代玉器剪影似的造型方式,追求整體輪廓與現(xiàn)實(shí)之物的相似性;第三,素面玉器占的比重較大,飾紋玉器走向兩個(gè)極端,或是簡單的陰線(直線或曲線)裝飾,或是精致的龍紋、鳳紋或人紋的組合圖案,充滿了神秘色彩;第四,上述玉器中有些帶有明顯的加工痕跡,比如片切割痕,為研究當(dāng)時(shí)的加工工藝提供了很好的實(shí)物資料。

從玉器功能看,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包括禮玉、裝飾用玉和葬玉,它們基本反映了西周玉器群的主要構(gòu)成。裝飾用玉成為西周玉器的主流,這是史前用玉類型經(jīng)過商代的嬗變后的又一次重大變化。但與商代不同的是,葬玉得到更多的重視,葬玉開始走上系統(tǒng)化的道路。這兩類用玉的突出與傳統(tǒng)禮玉的衰落是西周崇尚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禮制的反映。

注釋:

①孫慶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責(zé)任編輯:郭彤)

圖52 玉覆面組玉

圖54 玉魚形棺飾

圖55 玉魚形棺飾

圖56 玉魚形棺飾

猜你喜歡
形器透閃石陰線
透閃石玉成礦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臨武透閃石玉原石質(zhì)量等級劃分體系初探
紅山文化筒形器的形制與功能研究
環(huán)保型衛(wèi)生陶瓷的制備研究
臨武透閃石質(zhì)玉分類與品質(zhì)分級研究
臨潁縣固廂墓地M48出土文物
遼寧省博物館藏遼墓出土耀州窯青瓷魚龍形器功能小考
耀州窯青瓷魚龍形器功能小考
變盤節(jié)點(diǎn)上的一組K線形態(tài)
K線的秘密:旭日東升
铜梁县| 四子王旗| 南汇区| 庆元县| 太和县| 文化| 济阳县| 天气| 海宁市| 通海县| 读书| 长兴县| 余干县| 南城县| 忻城县| 鹤山市| 甘孜县| 安多县| 长寿区| 西林县| 南乐县| 旌德县| 稷山县| 石家庄市| 长治市| 改则县| 鄱阳县| 出国| 余姚市| 天全县| 中山市| 广平县| 阳新县| 湟源县| 锡林郭勒盟| 伊吾县| 武强县| 昌图县| 外汇| 永宁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