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琴+廖思全
每年的5月是泰國的中小學開學季。2015年5月,我有幸成為國僑辦組織的赴泰國清萊府為期一年的漢語教師志愿者中的一員,擔任泰北華僑學校的漢語老師。
剛來到泰北,對一切都感到新奇。正式與所分配的班級學生見面,內(nèi)心有些小小的激動。走近教室門口,迎面來了一位高大個兒女生,目測比自己高出耳際,完全不像五年級的學生。黝黑的皮膚,一對大黑眼里透露著喜悅和羞澀。見到我,立馬雙手合十,操著一口還算流利的漢語說:“老師好。”
第一堂課是以彼此認識了解為主。原來泰國學生入學中文部時,并不以年齡為標準,而是以他們的語言水平來決定年級。兩個孩子在泰文部可能是同班同學,但在中文部因為漢語水平不一樣,就可能分別在三年級和五年級。期間,如果表現(xiàn)特別好,還可以跳級。我所在的學校地處金三角的邊境城市——美賽縣城。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來自緬甸、老撾及本地的學生入學時間參差不齊,我班上的學生年齡在九至十七歲之間實屬正常。
作為新接手的級任老師,我查看了學生的成績冊。原本以為就是一張分數(shù)統(tǒng)計表,實則內(nèi)容豐富。一位學生的成績單中期中和期末兩次考試成績所占比例為60%,操行比例30%,另外還有10%其他加分項。這類似于國內(nèi)學校的學籍卡,設(shè)計卻更詳實和全面,考查的是學生全方面的素質(zhì)。學生在泰文部上學是沒有課間休息時間的,一節(jié)課50分鐘結(jié)束后,老師離開,下堂課的老師進入教室上課。起初我對此很納悶,這樣不是讓孩子很疲倦嗎?后來琢磨著這大概與泰國學生天生隨性有關(guān)。在他們看來,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沒有中國孩子的“今天必須學會什么、學到什么”的高強度壓力。在這樣一個崇尚佛法的國家,孩子的精神信仰更為重要。學校要為孩子參加佛誕節(jié)活動讓步,家長和孩子會自覺在3個月的齋戒月里吃齋忌俗。
通過幾周的接觸,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雖然對學習復雜的中文很頭痛,卻對中國的流行元素感興趣,對TFBOYS、楊洋等明星特別鐘愛。于是,我特意從網(wǎng)上淘了一些相關(guān)的明信片和貼紙作為禮物或獎品送給他們,還利用自己來自重慶——TFBOYS成員王俊凱和王源的家鄉(xiāng)的有利條件,給他們介紹中國大城市的繁華和重慶特色來滿足“粉絲”們的好奇心。我將類似這樣的內(nèi)容編排到每周六的欣賞課中,學生學習效果非常好。他們從中認識到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他們以前的認知,進而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書法和剪紙課上表現(xiàn)得尤為感興趣。泰國孩子的動手能力特別強,不但能依樣畫葫蘆,還能創(chuàng)新出泰版的年畫。另外我利用泰北華僑孩子漢語基礎(chǔ)較好的特點將自己在國內(nèi)擅長的小組合作學習法結(jié)合起來,讓他們充當小老師,化解了老師不懂泰語和多數(shù)學生聽不懂漢語的課堂尷尬局面。
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孩子們喜歡上我的課,我也盡量抽課余時間和他們進行語言交流,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即使有些孩子只用漢語一字一句地迸,還加點肢體語言,我們也能聊得很開心。我們是課堂上的師生,也是課余的益友。每次遇到他們的宗教慶典日,他們都會邀請我參加。當我成為其中的參與者后,才更加體會到泰國人民的幸福感來源如此簡單又深沉。
有一種交際叫跨文化溝通,有一種溝通叫心靈交流。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新年已經(jīng)開始,援教生活也接近尾聲。回想起這一年的點點滴滴,不僅體驗了泰國的民風民俗,更多的是在工作中收獲了快樂找到了信念。我愿孜孜不倦地在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重慶市合川區(qū)大廟小學校;重慶市合川區(qū)瑞山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