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紹磊 鄭興華
摘 要: 樓鑰詩歌理學化集中表現(xiàn)為具有深遠歷史淵源的夷夏之防和民本思想的憂患之理,超脫名利束縛的閑適之理,依托日常生活充滿人生感慨的哲理之理,從而對其詩風形成深刻影響。
關鍵詞: 樓鑰 理學化 憂患 閑適 哲理
樓鑰,字大防,號攻媿主人,鄞縣人,生平歷經(jīng)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官至宰輔,理學名家,一代文宗[1]12045-12048。南宋理學大師真德秀以其與李邴、汪藻并稱。王應麟也符合其說,清代王士禎甚至將其與南宋中興詩人楊萬里、陸游、范成大相提并論,雖然有溢美的成分,但樓鑰詩歌能夠在南宋詩歌史上占據(jù)一席之地應該沒有疑義。
作為理學名家,樓鑰詩歌有著鮮明的理學化特征,但是,并不只是以理學詩形式出現(xiàn),而是將理學滲透于各種類型詩歌之中,融理于情,擺脫理學對詩歌的負面作用,從而對樓鑰詩風形成深刻影響,對此學界幾乎無人問津,頗為遺憾。
一、憂患之理
宋代結束五代亂世,崇文抑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在政治上受到極大優(yōu)待,《儒林公議》:“洛陽人尹洙,意氣橫躒,好辯人也,嘗曰:‘狀元登第,雖將兵數(shù)十萬,恢復幽薊,逐彊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狀元登第,雖將兵數(shù)十萬,恢復幽薊,逐彊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2]88科舉勝于邊功正是兩宋崇文抑武的最好寫照,因為政治地位的提高,士大夫?qū)φ嗟恼J同感強烈,充滿憂患意識,樓鑰亦然,訴諸詩歌,就是憂患之理。
南宋偏安江南,面臨金的壓力,夷夏之防成為南宋士大夫揮之不去的情結,但是,紹興和議之后,南宋對金屈膝,高宗、秦檜壓制輿論,士大夫集體沉默。紹興三十二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撕毀和議南侵,南宋軍民奮力抵抗,大敗金兵,大大鼓舞了當時的人心?!兑辉氯荨罚河律斛棑P將,身從虎穴探。六師心不二,一月捷凡三。戎卒時非久,邊庭戰(zhàn)已酣。神戈窮逐北,露布屢馳南。貔旅彌思奮,狼心敢肆貪。七旬有苗格,較德可無慚。紹興三十二年,王剛中在四川御敵,大破金兵,此為詩歌本事,《尚書·虞書·大禹謨》:“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盵3]34久違的軍事勝利再一次激發(fā)樓鑰的夷夏之防意識,站在理學家的立場上,樓鑰對金的態(tài)度不只是停留在恢復中原的程度,而是形成尊卑有序的夷夏格局。
事實上,就當時現(xiàn)實而言,宋金維持均勢是短時間里難以改變的事實,樓鑰當然不會不明就里,所以,對于宋金和戰(zhàn)的態(tài)度頗為務實。《送王粹中教授入蜀》:幅員二百四十里,里出萬緡民日蹙。向來陜西五路兵,退守諸關疆地促。計臣權宜重增賦,民力尚寬隨所欲。爾來因仍七十年,鬼不輸錢無雨粟。民生哀哉不堪命,外若富饒中不足。益梓尚有繁盛風,夔峽窮民幾比屋。側(cè)耕危獲供稅租,飯多稊稗無嘉谷。四川、陜西構成的川陜地區(qū)是南宋與金對峙的最前沿陣地,而且地處長江上游,一旦失守,金兵順流而下,東南危在旦夕,當時人有所謂“無蜀是無東南也”的說法,可見四川在南宋軍事格局中地位舉足輕重。當時的四川不但發(fā)揮軍事功能,還發(fā)揮經(jīng)濟功能,財富保證川陜戰(zhàn)區(qū)的穩(wěn)定,造成當?shù)匕傩盏呢摀林亍W鳛槌⒅爻?,樓鑰深知個中三昧,但是,還是在詩歌中表達對四川百姓的深切同情。在樓鑰看來,當?shù)匕傩盏纳顟撆c川陜戰(zhàn)區(qū)的穩(wěn)定形成良性互動,百姓安居樂業(yè)、休養(yǎng)生息,四川才能發(fā)揮國家屏障的軍事、經(jīng)濟作用,換言之,國家內(nèi)部的穩(wěn)定發(fā)展是恢復中原的基礎。這是樓鑰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樓鑰的憂患之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善于借古鑒今,《靈璧道中》:古汴微流絕,余民尚孑遺。高丘祠漢祖,荒草葬虞姬。垓下空陳跡,鴻溝愴近時。膏腴滿荊棘,傷甚黍離離?!妒酚洝ろ椨鸨炯o》:“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馀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璧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馀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盵4]332靈璧是秦漢古戰(zhàn)場,漢二年,項羽大破劉邦,漢軍被擠入靈璧東面睢水,景象慘烈,五年,劉邦于靈璧南面垓下包圍項羽,奠定統(tǒng)一天下的基礎。昔日硝煙彌漫的古戰(zhàn)場如今荒草連連,詩人撫今追昔,產(chǎn)生強烈的黍離之悲,黍離之悲在樓鑰詩歌中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實際上就是樓鑰對靖康國恥,南宋偏安東南的由衷感慨,代表的是南宋士大夫的普遍心聲。
樓鑰并不僅僅陷于感慨,還善于洞察入微,《靈璧道旁怪石》:飽聞茲山產(chǎn)奇石,東南寶之如尺璧。誰知狼籍亂如麻,往往嵌空類镵刻。長安東南萬歲山,搜抉珍怪窮人間。汴流一舸載數(shù)輩,徑上艮嶽增孱顏。當時巧匠斫山骨,置之江干高突兀。干戈動地胡塵飛,坐使奇材成棄物。君不見黃金橫帶號神運,不數(shù)臺城拜三品。只今零落荒草中,萬古凄涼有遺恨。木人漂漂不如土,坐閱興亡知幾許!行人沉嘆馬不前,石雖不言恐能語?;兆跒榻ㄔO皇家園林,搜羅江南的奇花異石,是為花石綱事件,持續(xù)時間長達二十年左右,成為方臘起義的導火索,大大動搖了北宋的統(tǒng)治基礎。靈璧也是花石綱的重災區(qū),詩人目睹道旁怪石不禁有感而發(fā),感慨當年徽宗的窮奢極欲。在南北宋歷史的風云變幻中,曾經(jīng)被奉為至寶的花石綱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遺跡,只是默默面對著興亡成敗,而歷史中的人卻不應該無動于衷,任由悲劇重復,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正是樓鑰這首詩歌要表達的意思。
二、閑適之理
自陶淵明以來,以詩歌表達日常閑適逐漸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文化自覺,白居易則對閑適詩進行專門的理論概括:又或退公,或臥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謂之閑適詩[5]3450。按照白居易的定義,閑適詩就是表達私人化感情的詩歌,或者反過來說,詩歌成為私人的審美空間,安放所有經(jīng)世致用以外的東西。
隨著白居易在宋代巨大的文化影響力,閑適詩的觀念在宋代士大夫中引起強烈共鳴,閑適詩的創(chuàng)作更成為一種普遍行為,樓鑰的閑適詩基本遵循白居易的觀念?!蹲x香山詩》:詩到香山不計篇,想逢佳處輒欣然。明知無子可傳業(yè),每遇為文自入編。舉世慕名多諷誦,惟公著句得純?nèi)?。胸中相似詩方似,一等不為名利牽。白居易詩歌不僅僅限于閑適詩,但是,樓鑰顯然對白居易的閑適詩更有共鳴。
事實上,超脫名利的束縛就是樓鑰閑適詩的基本主題,《脫索》:纏縛千遭趁酒巡,環(huán)觀巧手競稱神。莫言名利如韁鎖,猛烈抽身亦在人。樓鑰絕不是生性淡泊的人,但是,在當時風云變幻的政治環(huán)境中,難免產(chǎn)生出世情懷,從而遠離無謂紛爭,感受到超脫名利束縛后的閑適,而這樣的閑適其實就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中?!稌儗嫛罚簭棌乇L更廣陵,滄浪一為濯塵纓。邯鄲枕上夢初覺,喜聽檐閒秋雨聲?!断查e》:投閑時以醉為鄉(xiāng),人既相忘我亦忘。雨足已期南畝熟,風清更愛北窗涼。晝觀碧落云千疊,夜看中庭月一方。時援素琴聊自遣,誰能更作鳳求凰。正是因為內(nèi)心的閑適,所以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無限情趣,這樣的情趣甚至存在于細微之處,《齒落戲作》:零落殘牙齒,年來落欲空。得魚惟食凍,舍肉只餐蔥。休憶紅綾餤,難吞栗棘蓬。何須如劍樹,始解振宗風。老來齒落是年齡增長,身體衰弱,但是在閑適語境中未嘗不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因為閑適而少了悲觀,這是理學家的豁達,因為豁達而產(chǎn)生齊物境界,《即事》:十日陰寒雪不成,臘殘春近更霜晴。深山高臥如春暖,繞鬢飛蚊自在鳴。因為齊物,所以將蚊子作為題材,這是樓鑰詩歌俚俗化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樓鑰并不只是為了俚俗而俚俗,還善于化俗為雅,《永嘉試院謝曾使君送酒》:一簾疎雨洗塵埃,滿架酴醿自在開。正恨烹茶殺風景,忽驚門外白衣來?!独m(xù)晉陽秋》:“陶潛九月九日無酒,於宅邊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cè),人望見白衣人,乃王弘送酒,即便就酌而后歸?!睒氰€以陶淵明為參照,暗示自己的品格。樓鑰通過詩歌對生活情趣進行了審美提升,從而找到了心靈家園。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事實上,無論是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都是自我的實現(xiàn),否則兩者都沒有任何意義。區(qū)別在于前者的領域在社會,后者在審美,詩歌正是人審美性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這正是閑適詩對樓鑰的意義所在。
三、哲思之理
作為理學名家,樓鑰以詩歌表現(xiàn)哲理,但是,并沒有疏于空洞說教,而是依托日常生活,通過具體形象自然流露,《紅梅》:南枝零落北枝殘,失喜新蕤苦耐寒。莫道北人渾不識,南人幾作杏花看。詠梅詩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重要類型,唐宋之際已經(jīng)是蔚為大觀,佳作紛呈,但是,主題單一,多詠梅之風骨,柳宗元《早梅》:早梅發(fā)高樹,迥映楚天碧。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王安石《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唐宋詩歌各有風貌,大致而言,唐詩重情感,意象渾然,宋詩重理智,精思入微。但是,無論是柳宗元還是王安石,詠梅立意極為一致,都是表現(xiàn)梅花在嚴寒中的堅守,結合二人在政治上沉浮起落的經(jīng)歷,事實上,二人是詠梅而詠懷言志,表達自己的堅持。樓鑰詠梅雖然在立意上不乏傳統(tǒng)觀念,但是,已經(jīng)另辟蹊徑,直言梅之風骨往往不為人知,固然可悲,但是,只知風骨而不識梅更令人扼腕。詠梅而不限于梅,上升到哲理層面并不遠離日常生活,堪稱理學與詩歌結合的典范。
日常生活哲理往往來自人生感慨,《后圃》:春雨才晴氣已和,暖風吹動百花窠。絕憐玉屑如吾發(fā),綠者全稀白者多。春暖花開中流露出的卻是時光流逝、年華老去的感慨,人生如此,自然萬物何嘗不是如此?這就是盛衰交替的法則,時時刻刻,無處不在。
正因為依托日常生活,所以,樓鑰的哲理之理往往直白淺顯,《清泉潔塵襟詩》:騷客事幽尋,清泉一派深。居然浮爽氣,聊用潔塵襟。徹底明蒼石,澄波漾碧岑。應添山澤趣,盡滌市朝市。洗耳何妨聽。吟詩更喜臨。至哉天下樂,穩(wěn)坐讀書林?!端问贰氰€傳》:“鑰文辭精博,自號攻愧主人,有集一百二十卷?!盵1]12048著述之豐因為讀書之多,所以,樓鑰直言讀書是天下至樂。所謂清泉潔塵襟的實質(zhì)是因為清泉能夠提供讀書的絕佳環(huán)境,換言之,讀書的至樂正如清泉一樣沁人心脾。
參考文獻:
[1]脫脫等.宋史[Z].北京:中華書局,1985.
[2]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筆記·第一編(五)[Z].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3]李民,王健.尚書譯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司馬遷.史記[Z].北京:中華書局,1959.
[5]劉昫.舊唐書[Z].北京:中華書局,1975.
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社科聯(lián)研究課題“南宋翰林學士研究”(2015B02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