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摘 要】本文以2015年10月15日晚由山西師范大學主辦、臨汾市蒲劇院蒲劇團在山西師范大學文化藝術(shù)活動中心演出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為出發(fā)點,以撰成文。該劇主要講述了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負。
【關(guān)鍵詞】不卑不亢;英雄;地氣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39-02
蒲劇《廉吏于成龍》很讓人感動,除了善于運用敘事藝術(shù)的優(yōu)點,捕捉到個體人物的命運和悲情外,更善于運用戲劇的起承轉(zhuǎn)合優(yōu)點反映“一代廉吏”的故事,層層跌宕。該劇腳本的故事本身就很完美,再加上唱腔音樂的內(nèi)在生命性特征,使得該劇每種因素互為依存,形成了對稱、平衡、再現(xiàn)的形式感覺,無時無刻不吸引著觀眾的眼球。該劇出自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作為真實故事的表演范本,故事、情節(jié)、人物和結(jié)構(gòu)如果值得信賴,音樂在此的發(fā)展和延展就有更多可能,但同時如果戲曲藝術(shù)不忠實于原著,擅自改變,一定會造成很多笑料,而此劇除了忠實于歷史故事并且還將個人的悲苦命運,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同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宣揚了民族有難,匹夫有責的精神,同時讓觀眾看到了一位身居要職卻嚴于律己,過著清苦生活的清官形象,讓人為之動容。
和很多蒲劇藝術(shù)一樣,該劇的唱腔也采用了真假聲結(jié)合的方法,起調(diào)高,音域?qū)?,字多而調(diào)促,辭情多而聲情少。唱腔之所以高亢激越,其原因主要是起調(diào)高,旋律跳躍幅度大。有時則在一拍內(nèi)就直接有十四度的跳越,一句唱腔,前半節(jié)用本音,中間用復音,末尾仍過渡到本音,因而給人以高亢激越之感,更好地表現(xiàn)了于成龍救民于火的急切心情、康王爺不可一世的傲嬌性格,以及沉冤的小人物的悲憤心情等。
除此之外,該劇在刻畫于成龍的清官形象時有幾個比較突出的情節(jié):
一、“兩袖清風”
該劇中,體現(xiàn)其兩袖清風借用了局內(nèi)人與局外人的雙重角度。從局外人的角度,比如康親王對于成龍的看法,以及后來親自去于成龍宅所察看。從另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劇中山牛挑著箱子,幾經(jīng)勒春的盤問也不說出箱子里藏的到底是什么,只是說是于成龍為官18年積攢的財富,這又形成了一個迷,連作為觀眾的筆者都不禁要好奇箱子里到底是什么?最后的結(jié)局伴隨著勒春的猜疑,康親王的半信半疑,打開的箱子中呈現(xiàn)的是一包包泥土,形成了全劇中于成龍兩袖清風品質(zhì)的高潮。情節(jié)的層層遞進,再加之兩個局外人的行動、語言與心理,生動而又不呆板。而從局內(nèi)人的角度,于成龍做了十八年的清官形象,為官幾個月的俸祿全部捐贈給幾個孤苦無依的人,而自己僅僅留下十兩銀子,買下最廉價的飯食,準備辭官回家看望生病的妻子。這樣的雙重展示的清官形象,就我們作為常識的角度來看,似乎是有點不符合常理,但在于成龍身上我們卻能接受,因為這種特質(zhì)除了符合歷史上記載的于成龍的真實筆觸,也符合中國人民對于清官所賦予的美好的期望和感情。
二、“不卑不亢”
于成龍的不卑不亢體現(xiàn)在,為了被關(guān)押的受冤百姓的安危,面對官高位顯、喜怒無常的康親王,其自始至終都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這和勒春的卑躬屈膝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當為民請命,一番見解實在無效之后,劇作推出了第二次于成龍求見康親王并最終說服康親王的一折絕妙好戲。這里也形成了兩個對比:從第一次于成龍橫遭冷落,撞門得見,陳訴冤情,獻策解困,借糧濟軍,到對飲賭酒,大醉酩酊,康王承諾,云散天開,最后又以失敗告終……可謂層層遞進,險象環(huán)生,妙趣橫溢。有了這一折再加上對于山牛擔子里東西的猜測,該劇便穩(wěn)穩(wěn)當當?shù)淖プ×藙”镜闹行摹5诙我娒媸抢沾阂涤H王到于成龍后衙,該次見面也多虧勒春的煽風點火,才讓康親王看到“于老西兒”“喝的什么酒,吃的什么菜,睡的什么臥榻,住的什么宅”,一系列的疑問解開,并與心中設想的于成龍恰恰相反時,于成龍的形象一步步在反面派人物的心中走向光輝。
三、“對酒當歌”
該劇共有兩次對飲,最動人心弦的一幕是于成龍外出歸來還康親王行轅賜飲的情,馬上命隨從打酒,可是隨從并沒有錢,但是情況又緊急,只得打來了后院中的山泉,這就有了第二次對飲。如果說第一次對飲顯示的是于成龍的衷心耿耿,一心為民請愿,但是忽略了王爺?shù)男那?,硬是想要霸王硬上勾,那么第二次對飲就顯示出了于成龍的聰明以及機智,不再是在不合適的時間、地點去見康親王,而是讓君自己來,這樣自己來的好處,一方面還了康王爺?shù)娜饲?,顯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禮尚往來,另一方面也讓康親爺親自找出自己心中的答案,自己找答案的好處是符合中國人心目中“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心理特征。劇情中,沒有酒菜,就現(xiàn)吃蘿卜,康親王能夠接受這一招待,證明已經(jīng)接受于成龍的請求。這次飲酒,于成龍不再是上次的執(zhí)拗,一定讓康親王輸,答應自己的請求,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而是變的機智了,比如對于成龍對以水代酒的失禮,解釋為“酒字分兩半,酉、水不相干;以水代美酒,半酒奉駕前”,這次的話,就讓康親十分欣賞,哈哈大笑:“‘半酒之論,妙哉妙哉!”。如果說,第一次對飲是用酒來斗心氣,表現(xiàn)于成龍的機智、狡黠與執(zhí)拗;那么,第二次對飲則深入到了于成龍憂濟蒼生的崇高精神境界。
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于表現(xiàn)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例如該劇中主人公的不卑不亢、兩袖清風、對酒當歌,可以說都從歷史的角度,勾勒了一個非常大氣、正直、聰慧的清官形象。但于成龍不惜為國家、為民請命的精神,筆者認為這樣的形象已經(jīng)不止用清官形象來概括這樣簡單了,而是一位英雄的形象了。但如果該劇只是單純的刻畫這樣的英雄,即這些常見的、俯拾即是的英雄,人們自定義的英雄,那么這樣的英雄就是沒有特色的英雄,這樣的英雄往往就像是水花一樣,一閃即逝。該劇刻畫的英雄,在筆者看來,是一個集合歷史性英雄和生活性英雄為一體的英雄。就像霸王項羽一樣,我們之所以能記住項羽,大概不是源于他的剛正不阿以及大氣蓬勃,而是他與虞姬蕩氣回腸的愛情。這樣的英雄,往往有血有肉,更接地氣,而更加讓人熱淚盈眶,讓人觸手可及,覺得他不是天上的神,而是在人間一直默默陪伴所有人的人,給人以安全感。英雄于成龍就是一個更接地氣的英雄,不同于傳統(tǒng)英雄的靜穆的偉大,抑或是為了國家事業(yè)放棄兒女情長,所具有的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崇高性(傳統(tǒng)的英雄常常是“偉大的”,是“比我們自己更神圣的東西”,崇高風格就是對這種英雄的歌頌,這樣的英雄往往不能用小溪來比喻,而只能借助于大江大河來比喻)。
總之,該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聲情并茂的舞臺表演,善于運用和推進性格沖突而不是推進事件來完成創(chuàng)作過程的手法,以及將于成龍的人格秉性和職業(yè)操守演繹得淋漓盡致,受到了在場觀眾的一致認可,現(xiàn)場掌聲不斷。演出結(jié)束后,校領(lǐng)導登上舞臺同演員們一一握手表示祝賀,并與演員們合影留念。
參考文獻:
[1]呂效平.論戲劇不可或缺的個人性、精神性和悲劇性與喜劇性——從《廉吏于成龍》看正劇的平庸[J].戲劇藝術(shù),2009(03).
[2]龔和德,羅懷臻,石川.于成龍,從舞臺走向銀幕 京滬專家談京劇電影《廉吏于成龍》[J].上海戲劇,2009(08).
[3]陳云發(fā).平庸研究讀不懂《廉吏于成龍》——評一種對西方文化臣服的戲劇研究[J].戲劇藝術(shù),2010(01).
[4]金垚.一代廉吏于成龍[J].先鋒隊,2014(30).
[5]郭海洋.論《廉吏于成龍》在戲曲電影語言上的突破——兼談戲曲電影形式風格的演進[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6]郭海洋.挽救戲曲電影類型的一次努力——論《廉吏于成龍》在戲曲電影語言上的突破[J].電影新作,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