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凡
火車和鐵路頻繁地出現(xiàn)在人名、教科書、小說電影和歌曲里,參與和滲透在中國人的現(xiàn)實和精神世界中,成為了不同時期的經(jīng)典“道具”,構成了我們觀察火車與鐵路的一個文化視角。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在很多部小說都寫到一條鐵路,這條鐵路從遠方通往一個叫馬孔多的小鎮(zhèn)。殖民者修建的鐵路,是來開發(fā)馬孔多的香蕉種植園,鐵路一度為小鎮(zhèn)帶來繁榮,但是最終殖民者離去,小鎮(zhèn)又陷入荒涼。
鐵路是現(xiàn)代藝術家鐘愛的對象。它從當下通往看不見的遠方,通往不確定的未來,它似乎是無窮無盡的,而鐵路上奔跑的列車,又是一個密閉的空間,任何故事都可以發(fā)生。在最新一部的007電影《幽靈黨》中,詹姆斯·邦德就是乘坐火車前往恐怖分子大本營。列車在大漠中行駛,而車廂中則是美酒、美女與冒險。
在中國也不例外。不同時期的電影或小說,對火車和鐵路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其中的變化,就構成了我們觀察鐵路的一個文化視角。
《鐵道游擊隊》中的民族大義
毫無疑問,中國人最熟悉的和鐵路有關的作品就是《鐵道游擊隊》,電影從張又俠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后來又拍了電視劇版本。張又俠寫《鐵道游擊隊》是有現(xiàn)實基礎的,鐵道游擊隊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活躍在現(xiàn)山東棗莊一帶的一支抗日武裝,該游擊隊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成立時稱“魯南軍區(qū)鐵道大隊”。人員最多時達300余人。
游擊隊斗爭的主戰(zhàn)場就是鐵道,核心情節(jié)是:八路軍缺乏各種物資,而日軍又通過鐵路大量運輸,于是,游擊隊就想辦法登上火車,奪取這些物資。比如,“飛車奪藥”:魯南軍區(qū)主力由于長期作戰(zhàn),藥品匱乏。10月的一天,臨城車站的內線搞到了一個重要情報:有一列裝載藥品的貨車將由青島開到臨城,然后向南行駛。鐵道大隊立即行動,做好了奪藥品的準備。當晚10時,列車從臨城站開出,游擊隊員飛身上車,找到裝載藥品的車箱,列車行駛到沙溝與塘湖站之間,戰(zhàn)士們迅速將藥品掀下,由埋伏的隊員運走。
除了藥物,游擊隊從火車上搶奪的物品還包括棉布、軍裝、被子、顯微鏡等等,正所謂“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背藫寠Z列車上的物品,游擊隊還經(jīng)常對鐵路進行破壞,“今天扒鐵道,鬼子的火車出了軌。明天晚上,沙溝附近的電線桿被破了一里多路長。后天更大的事件發(fā)生了。沙溝站的兩個鬼子特務,突然被打死,尸首丟在鄉(xiāng)公所不遠的地方”。
游擊隊戰(zhàn)無不勝,最大的原因是情報可靠,他們在車站安插眼線,以便得到第一手的消息,車站副站長張?zhí)m和工人林忠就是其中的兩位。林忠和張?zhí)m自小就認識,因為他倆的父親都是鐵路工人,曾經(jīng)有幾年在一起作工,所以兩家的孩子常在一起。以后分開了,林忠就在鐵路上干活。張?zhí)m因為上了幾年學,托人介紹到車站給站長當學徒;一邊學習站上的事務,一邊給站長作助手幫忙。由于業(yè)務熟悉,由司事慢慢熬到副站長,而林忠卻當了工人。雖然職員和工人之間界線很懸殊,可是由于自小在一起,所以兩人見面,還像一般的朋友一樣,兄弟相稱。
張?zhí)m的妻子被鬼子欺侮,但是他不敢打鬼子,還偷偷打自己的妻子,這種侮辱不但讓他徹底“病倒”,甚至讓他變得“不像個人”。當林忠鼓勵他有所作為的時候,他說:“你看我這個病樣子!”而林忠則非常自信地要帶他去看醫(yī)生,治好他的病,他們要去找的“醫(yī)生”不是中醫(yī)也不是西醫(yī),而是“飛虎隊”——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由小說改為電影,情節(jié)更緊湊,保留更多的是“動作戲”,但是一些內心戲卻更耐人尋味。張?zhí)m在鐵路上上班,被看做是為日本人做事,直到他為抗日服務,才算走上正道?!惰F道游擊隊》的經(jīng)典,就在于它把精彩的火車戲與民族大義結合起來,既讓人看得過癮,又能得到教育。游擊隊馳騁的鐵路線,連接的是膠濟鐵路(從青島到濟南),最早是德國人修建,理所當然地被視作帝國主義侵略的象征。事實上,一直到抗戰(zhàn),盡管中國已經(jīng)有了幾條鐵路,但是對普通人尤其是農(nóng)民而言,鐵路仍然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種對家鄉(xiāng)和田園的入侵。《鐵道游擊隊》中的民族意識,和當時鐵路的現(xiàn)狀是分不開的。
主旋律:
從《12次列車》到《進京列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終于迎來了長期和平的環(huán)境,也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認真規(guī)劃鐵路了。
上世紀90年代中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夜走靈官峽》,是1954年作家杜鵬程到寶成鐵路工地靈官峽隧道施工現(xiàn)場的采訪,里面有這樣的場景:“他把我的手推開,提著兩個小拳頭,偏著腦袋質問:‘哼!叫我小鬼?我有名字呀!他指著床上那個睡得挺香的小女孩說:‘妹妹叫寶情(成),我叫情(成)渝!”修路工人隨工地遷徙,孩子的名字是最好的見證。到了21世紀,寶成鐵路已經(jīng)屬于老舊而需要改造的線路了,這篇課文也不見了。不過,人教版的語文課文中又出現(xiàn)了一篇《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寫的是凍土區(qū)的風火山隧道施工,這里施工難度巨大,“難怪一些西方媒體預言:中國人要在這樣不良的地質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當然,最終還是成功了。
在這樣的敘述中,修建鐵路不是普通的工程,而是和國家命運高度結合在一起的行為。事實上,鐵路就是國家的延伸,鐵路把偏遠的人們和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連接起來,人們成為一個政治共同體。
1960年上映的電影《12次列車》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1959年7月22日,一場特大洪災肆虐于遼西大地,正在行駛的沈陽至北京12次特快列車被困在遼寧省綏中縣境內前衛(wèi)至高嶺間。 一困就是3天3夜。12次列車的20多名女乘務員在車長張敏媛的帶領下,克服斷糧斷水種種困難,將列車上僅有的和飛機空投的食品全部供應給旅客,自己則忍饑挨餓,不僅保護了全車612名旅客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還搶救出了當?shù)?50多名災民,受到了鐵道部通令嘉獎,并被授予“英雄列車”稱號。
《12次列車》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現(xiàn)實中客運車長、列車的黨支部書記孫明遠也是一名女性,她召集支委會研究戰(zhàn)勝洪水的辦法,列車黨支部向全體旅客發(fā)出戰(zhàn)勝洪水的號召,并號召列車上的全體黨員沖在前面。這個號召得到以老黨員、解放軍大校為首的全體黨員、共青團員的響應。在列車后退的路上,大校號召部隊干部戰(zhàn)士帶頭跳進水中搶救災民。1949年大校帶領部隊解放這一帶地區(qū)的時候,曾與孫明遠見過面,雙方一時都沒有認出來。經(jīng)過這一場和洪水的斗爭,他們終于再度熟悉起來,大校感嘆到:“小姑娘,你長大了!”這個故事的要點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遞。從1949年的解放軍見到的“小姑娘”到1959年的列車長,孫明遠的成長是共和國10年進步的縮影。
如今中國的鐵路四通八達,在兩個中等城市之間,完全有可能通一條高鐵,比如鄭合高鐵,就是鄭州到合肥,其實相距不過幾百公里。但是新中國剛成立時,修鐵路都是大工程,往往要考慮整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布局。12次列車,是從沈陽發(fā)往北京的特快列車,如今已改為Z12,是沈陽北到廣州的直達快車。中國的特快列車編號,最初都是以北京為中心,比如T1是北京到長沙,T7是北京到成都。這種編號,有比較強的政治內涵,意味著“從北京到地方”,或“從地方到北京”。
1999年,有一部電影 《開著火車上北京》(又名《女人1966》),講述了以李秀鳳為代表的新中國第一代內燃機車女司機的工作和生活,歌頌了普通人的正直和善良,其主題是“人是要有一點精神”,所謂的精神,指的就是忠于信念,忠于祖國,不隨波逐流:“一句話,一輩子”和“兩根鐵軌一根筋”。
事實上,“進京”是不少以鐵路為主題的影視劇的主題。到2003年,有一部電視劇在央視一套播出,就叫《進京列車》。該劇以鄭州到北京的一趟列車為中心,講述的已經(jīng)是普通的、在旅途服務中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是其宣傳仍然注明:“熱情謳歌了新時期鐵路職工敬業(yè)愛崗、無私奉獻的精神,唱響了一曲‘列車行千里,服務動京城的新世紀頌歌?!?/p>
從《周漁的火車》到《天下無賊》:
普通人的情與愛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農(nóng)民工進城,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讓“春運”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奇觀。中國的鐵路進入高速發(fā)展期,但是人們仍時常覺得它跟不上時代的需求,大量的站票就是證明。當人們提到火車時,首先指的就是客運列車,是人的故事,而不再是《鐵道游擊隊》中的貨車?;疖囎罱K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也得以產(chǎn)生屬于普通人的、日常的情感與故事。
從生活到藝術,需要時間來消化、理解與表達,到了21世紀初,中國終于有了更好看的與鐵路有關的電影。2000年,賈樟柯的《站臺》還是在小范圍放映,而2004年的《周漁的火車》和《天下無賊》,則是受到好評的商業(yè)電影。
《周漁的火車》中,周漁(鞏俐飾)是一個美麗善良的女性,她每周都要乘火車到省城看望生活清貧個性有些憂郁的詩人陳青(梁家輝飾),對陳青的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服從,使她覺得自己失去了獨立的人格,愛情變成了一種負擔。這時周漁遇到一位經(jīng)常和她同車的粗獷且具有男性魅力的青年人張強(孫紅雷飾)。在他的追求下,她對陳青的愛情發(fā)生了動搖。陳青找到周漁并告訴她,自己將要遠赴邊區(qū)教書扶貧。周漁忽然發(fā)覺,她對陳青的愛已經(jīng)變得模糊,模糊到在失去這份愛的時候,也同時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在張強的苦苦挽留中,周漁最終還是毅然踏上了探望陳青的路途。
這部影片最動人的是一種情緒,在中國電影史上,火車第一次和情欲聯(lián)系起來。駛向遠方的火車和迷失的女人,都給人以很大的困惑和沖擊。乘坐火車的男女,本來就是要各奔東西,這和愛情的稍縱即逝有著相同的地方。遠方和夢想有關,在火車上發(fā)生一段戀情有何不可?這部電影也是從小說改編而來,原著《周漁的喊叫》更偏重女性的個人困境,而電影從名字就可以看出,“火車”已經(jīng)是一個關鍵場所。
如果說《周漁的火車》仍然偏文藝的話,同年上映的《天下無賊》則更接近人們的生活。男賊王薄和女賊王麗是一對扒竊搭檔,也是一對亡命戀人。兩人在富人家里設圈套,連騙帶威脅搶走了男主人的寶馬車,然后千里迢迢到西部將車倒手賣掉。王麗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懷孕,因此想脫離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出于對二人小偷身份的羞愧,令她懷疑自己和王薄能否當好家長,因此心情非常復雜,而王薄對這些無從知曉,兩人在途中幾次發(fā)生矛盾。在回程的火車上,二人遇到了一個名叫傻根的民工,帶著在西部打工掙下的一筆錢想回老家蓋房子娶媳婦。王麗因與傻根曾有一面之緣,深深被他的純樸所打動,決定保護傻根和他包里的錢,圓他一個“天下無賊”的夢。而車上另有一扒竊團伙,想將傻根的錢偷走,于是,王薄、王麗二人以及葛優(yōu)扮演的警察黎叔與這個團伙展開了一系列明爭暗斗。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經(jīng)典的火車電影,在密閉的空間和緊湊的時間中發(fā)展出一系列精彩的動作。不過,這部電影最核心的是農(nóng)民工傻根形象的塑造。80年代以來,數(shù)億像傻根一樣的農(nóng)村青年乘坐火車到城里打工掙錢,攢錢建房子娶媳婦。乘坐火車對農(nóng)村青年來說,就是一場成人禮。這意味著獨自一人告別故鄉(xiāng),并且面對未知未來的恐懼。大多數(shù)打工仔沒有錢購買臥鋪票,不太舒服的旅程往往還會遭遇種種難處,但這些經(jīng)歷往往有助于他們的成長。
從《站臺》到《山河故人》:
對時代的反思
長長的站臺,漫長的等待,長長的列車,載著我短暫的愛,喧囂的站臺,寂寞的等待,只有出發(fā)的愛,沒有我歸來的愛。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
這是上世紀80年代流行在中國大街小巷的一首歌,對夢想和遠方的追求,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困惑,開始成為那個時代的精神特征之一。2000年,賈樟柯的《站臺》小范圍上映,他敏銳地把握到了那個時代的標志物,但是電影中里面沒有出現(xiàn)任何的站臺,而只有默默的等待。那些生活在深山農(nóng)村里的年輕人,沒有見過火車,也沒有走出大山。他們唯一能宣泄心情的就是學習那些已經(jīng)過時了的流行歌曲。他們參加文工團,證明自己和祖輩有著顯著的不同。他們總自稱是腦力工作者,看似無所事事但內心無限悲涼,什么時候才能走出大山?所以他們選擇絕望的等待,在一個并不存在的站臺,等待一輛奔馳的列車載他們走出這個沉悶的世界?!墩九_》中讓人陷入無盡悲哀的是當那些年輕人終于看到火車的一剎那。他們歡呼著奔向那些疾馳而過的火車,氣喘吁吁站在鐵軌上,滿臉欣喜地望著火車呼嘯而過。
2015年,賈樟柯導演的影片《山河故人》上映,距離《站臺》已經(jīng)過去15年。影片中,火車多次出現(xiàn),主人公梁子外出打工乘坐的是火車,而他患上肺癌,又不得不乘坐火車回到故鄉(xiāng)。女主人公濤,固守在故鄉(xiāng),她的父親乘坐火車參加戰(zhàn)友會,在火車站突發(fā)心臟病去世。她與前夫的兒子從上海乘坐飛機回到山西的小城參加外公的葬禮,送兒子走時,為了多和兒子待一會兒,她特意選擇了最慢的那趟火車。從15年前向往遠方的《站臺》,到15年后投入遠方的《山河故人》,其間從站臺到火車到遠方連接起來的滄桑,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