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彥寧 楊世剛 邴彩珍
【摘 要】 趙凱教授治療周圍血管病以“祛邪為先,整體調節(jié)”為原則,主張辨明病機、早期治療,清通之法貫穿治療始終,它法為輔,配合內(nèi)外同治,療效頗為顯著。
【關鍵詞】 周圍血管??;辨病機;清法;臨床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4-0060-02
周圍血管病是指發(fā)生于心、腦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包括動脈、靜脈及淋巴管三個系統(tǒng)的疾病,主要涉及動脈及靜脈的狹窄、閉塞(栓塞)、擴張、損傷及畸形等病變。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周圍血管病的發(fā)病率也越來越高。趙凱教授對周圍血管病的認知和治療有其獨特的見解,筆者有幸跟師學習,感悟頗深,現(xiàn)將趙凱教授對周圍血管病的治療經(jīng)驗,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周圍血管病在中醫(yī)屬于脈管疾病。脈,即血脈,為血之府,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全身的血液均在脈內(nèi)運行,脈道的通利與否,營氣和血液的功能健全與否,直接影響著血液的正常運行,《靈樞·決氣》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所以飲食起居飲不節(jié),或者臟腑虧虛,外邪侵襲造成營氣不利,血液運行不暢,濕熱痰濁瘀血互結,導致脈絡閉阻,形成了脈管疾病,即周圍血管病。周圍血管病的發(fā)病原因和病理變化雖然有所不同,但都存在血瘀共性——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微循環(huán)障礙[1],在早期臨床多表現(xiàn)為疼痛、缺血、感覺異常(沉重、麻木、針刺、灼熱、發(fā)涼等),局皮溫、皮色改變,腫塊,甚或局部血栓形成、血管狹窄或閉塞等,甚至出現(xiàn)潰瘍或壞疽。
趙凱教授總結多年臨床經(jīng)驗,認為周圍血管病的病機為脾腎虧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導致體內(nèi)生濕聚痰,痰瘀互結或痰濕郁而化熱、熱灼血結而成瘀,痰與血互結,阻于脈道而成瘀;或痰濕郁久化熱、熱灼血結而成瘀。故濕、熱、痰三邪為致瘀之主邪,三者可單獨致瘀,亦可相兼或轉化,與血搏結凝滯于脈絡而變生瘀證。趙凱教授強調“無因不成瘀”,在周圍血管病早期急性發(fā)作階段,雖有寒、有熱、有瘀, 但其根本可歸結為“邪毒”,故趙凱教授將其病機歸結為“毒滯脈絡”。《內(nèi)經(jīng)》有云:“有一脈生數(shù)十病者,或痛,或熱,或寒,或痹……變化無窮,此皆邪氣之所生也?!敝車懿≈酰皻馔?,邪毒壅滯脈絡,所以辨清主邪、清除邪毒至為重要。趙凱教授主張以清通之法貫穿治療始終,法貴清通為主,即《內(nèi)經(jīng)》:“以通為用”之旨。所謂“清”法,并非是局限的清熱解毒,而是主要采用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清熱軟堅、清瀉祛毒、清濁化毒、清瘀蕩毒等藥物以清除邪毒的治療方法。邪去則瘀無所致,毒去則損無所因。此治法可作為辨證與選藥的指導。雖然清法的應用貫穿在周圍血管病的各個階段,但是也應當根據(jù)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辨證施治。
2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診治疾病的核心,“辨證”就是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合參,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論治”即根據(jù)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jù),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醫(y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臨床治病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fā),不但要重視局部,更要重視整體。在方法上,既可通過治療局部而影響全身,又可通過治療全身影響局部。周圍血管病的多數(shù)患者在初診時多表現(xiàn)為急性發(fā)作期,局部的癥狀及體征較為明,如局部皮色、皮溫異常、腫塊、疼痛甚至血栓形成等等,多表現(xiàn)為熱像,而整體辨證則可能是陽虛證,所以辨證應當抓住局部與整體相結合,綜合判斷疾病的性質及轉歸[2]。
周圍血管病急性發(fā)作期(活動期)是肢體缺血、瘀血等癥候群呈進行性加劇的階段,在該階段,邪、瘀、損三者必然是結合致病的,但應當辨清主邪的性質[3]。周圍血管病在各個分期的癥狀及體征均有所不同,趙凱教授通常以“祛邪為先,整體調節(jié)”為原則,主方選用銀附?jīng)_劑(金銀花,制附子,玄參,當歸,石膏,知母,蒼術,大黃,生薏米,川牛膝等),辨證論治加減治療。趙凱教授將周圍血管病主要分為濕熱證、血瘀證、陽虛證三種癥型。濕熱證者,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紅腫、小便頻數(shù)短澀、尿赤、口干不欲飲、胸脘滿悶、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癥狀,治則:清熱利濕,方用銀附?jīng)_劑加黃柏、澤蘭、萆薢等。血瘀證者,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腫塊、出血、舌紫、脈澀等,治則:活血化瘀,方用銀附?jīng)_劑加牡丹皮、桃仁、三七等,加大玄參、當歸等活血藥物用量,此時應當注重滋陰藥物的運用,以防活血傷陰。陽虛證者,主要表現(xiàn)為畏寒肢冷、面足虛浮、手足不溫、大便溏薄、夜尿頻多、口唇色淡、舌質、淡胖、苔白潤、脈沉微遲等,治則:溫陽通脈、益氣扶正,方用銀附?jīng)_劑加黃芪、炙黃芪、細辛、炒白術、干姜等。
趙凱教授在臨床中治療周圍血管病,以“清”法為主,祛除主邪,將疾病歸結為三期,并總結了不同時期的治療特點。早期及急性發(fā)作期的邪毒主要以濕熱之毒而致痰瘀為主,所以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在中期佐以活血化瘀活、理氣行郁,后期(恢復期)佐以調和營衛(wèi)、溫陽通脈益氣扶正等方法,提出了“祛邪為先,活血生新,扶正康復”的治療原則,并且主張內(nèi)外同治,在急性發(fā)作期及中期常用芒硝散(芒硝、冰片等)敷于患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提高療效,促進疾病恢復。
3 病案舉例
楊某,女,47歲。2015年8月14日初診。主訴:左下肢局部皮膚紅腫熱痛7天?,F(xiàn)病史:患者下肢靜脈曲張10余年,時有下肢腫脹不適,未接受過相關治療。7天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左下肢皮膚局部紅腫疼痛,皮溫升高,運動狀態(tài)下疼痛加重,遂來我院門診求治。刻見:左下肢靜脈曲張,局部皮膚紅腫疼痛,皮溫升高,無潰爛,活動后疼痛加劇,納可,大便正常,小便色黃,飲食尚可,舌苔黃厚膩,脈細。查體:患者左下肢呈運動性疼痛,局部皮色發(fā)紅,皮溫升高,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jié),未出現(xiàn)潰瘍、壞疽,左下肢靜脈曲張,輕度凹陷性水腫。輔助檢查:下肢靜脈彩超示:左下肢深靜脈未見血栓。中醫(yī)診斷:脈管炎(濕熱型);西醫(yī)診斷:淺靜脈炎,靜脈曲張。治宜清熱化痰,軟堅逐瘀。處方:金銀花30g,制附子6g,玄參30g,當歸10g,知母20g,蒼術12g,大黃3g,川牛膝10g,厚樸6g,甘草9g,黃柏10g,萆薢30g,乳香6g,澤蘭30g,生薏米15g,蟬蛻6g。連服7劑。同時使用芒硝散外敷于紅腫處。
復診:2015年8月21日。局部皮膚發(fā)紅腫痛減輕,活動后疼痛明顯,二便可,舌苔黃膩,脈細。此次患者舌苔由初診時的黃厚膩轉為厚膩,體內(nèi)濕邪有所消退,但仍有熱象。當加大清熱藥、活血藥,并佐以健脾化濕藥,處方:金銀花20g,制附子12g,玄參30g,知母30g,石膏20g,大黃6g,蒼術12g,生薏米45g,炒白術30g,丹皮20g,藿香10g,川牛膝10g,敗醬草30g,甘草9g,陳皮10g,黃芩9g。繼續(xù)連服7劑,外敷芒硝散。
三診:2015年8月28日。右下肢局部紅腫明顯好轉,活動后局部不適,未訴其他不適,飲食及睡眠尚可,二便調,舌紅苔薄黃,脈滑?;颊邔儆诤笃冢叭杂杏?,應注重補氣健脾,顧護正氣,處方:金銀花30g,制附子9g,玄參30g,當歸10g,大黃6g,川牛膝10g,生薏米15g,蒼術6g,黃芪30g,益母草15g,炒白術30g,橘核10g,丹皮20g,甘草6g。繼服7劑。
之后患者未來就診。電話隨訪,已痊愈。
4 討論
趙凱教授認為在治療周圍血管病的過程中,清通之法應貫穿治療始終,不過據(jù)分期及辨證有所側重而已。主方銀附?jīng)_劑,以金銀花、制附子為君藥。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之功效,在現(xiàn)代藥理作用中,金銀花還有抗炎解毒的作用;制附子性熱味辛甘,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顯示附子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作用以及抗炎、鎮(zhèn)痛的作用。在周圍血管病急性發(fā)作期(活動期),邪毒壅滯脈絡,金銀花、制附子作為君藥,既能清熱解毒藥,又能活血祛瘀,同時改善局血液循環(huán),祛邪為先;玄參、當歸活血祛瘀生新,川牛膝逐瘀通經(jīng),補益肝腎;大黃為推陳致新,安和五臟之圣品,能攻能守,具有逐瘀通經(jīng)、涼血解毒、瀉熱通便之功,使得邪毒從大便去;石膏、知母相須為用,有清熱生津之用;薏米、蒼術清熱、利濕、健脾。諸藥合用解毒散結、化痰軟堅、逐瘀通絡以祛邪,達到了整體調節(jié)的作用,祛邪而不傷正。
《古今醫(yī)言》謂:“邪氣者毒也”,此皆因邪氣亢盛敗壞形體而轉化為毒或邪積為毒,故治療中應首先祛除致病之因,起到截斷作用。在治療該患者的過程中,通過四診合參辨證,患者體內(nèi)濕熱之邪明顯,所以初期運用銀附?jīng)_劑加厚樸、黃柏、萆薢等藥物清熱燥濕,以祛除濕熱之邪為先;在中期,則加大活血藥物的用藥,防止毒滯脈絡,血行則瘀祛脈通;后期(恢復期)注重補氣健脾,益氣扶正,加入黃芪,補益正氣,御邪外出。初中期外用芒硝散,敷于患處,改善局部血流,促進疾病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魏齊,康浩浩,魏彥寧,等.溫陽法治療周圍血管病經(jīng)驗舉隅[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5,4(24)253:165,170.
[2]王雁南,陳柏楠.淺談周圍血管疾病的中醫(yī)辨證內(nèi)涵[J].世界中醫(yī)藥,2013,10(8)10:1154-1156.
[3]李萍,楊云坷.奚九一教授辨治周圍血管病經(jīng)驗介紹[J].新中醫(yī),2002,9(34):14-16.
(收稿日期:20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