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分文理高考改革利弊談

2016-03-28 10:44王玉梅黃亞婷王慧敏
重慶高教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考試制度科目試題

周 序,王玉梅,婁 雨,黃亞婷,王慧敏,余 暉

(1.廈門大學 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 福建 廈門 361005; 2.廈門大學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廈門 361005;

3.北京大學 教育學院, 北京 海淀 100871; 4.香港中文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系, 香港 新界 999077;

5.威斯康星大學 麥迪遜分校, 美國 威斯康星; 6.倫敦大學學院 教育學院, 英國 倫敦)

?

■ 高考改革專題

不分文理高考改革利弊談

周序1,王玉梅2,婁雨3,黃亞婷4,王慧敏5,余暉6

(1.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 福建廈門361005; 2.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 福建廈門361005;

3.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北京海淀100871; 4.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系, 香港新界999077;

5.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美國威斯康星; 6.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 英國倫敦)

摘要:不分文理高考不僅僅是高考文理科合并那么簡單,它需要在科目改革的同時照顧到試題的改革,需要在不分文理的前提下照顧到不同學生的潛力傾向,需要以高考的改革來帶動中小學教育的變革,因而是一項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我們必須對改革中可能出現(xiàn)的諸多具體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并著力解決。

關鍵詞:不分文理高考;科目;試題;考試制度

高考改革應從文理合科走向試題革新

周序,王玉梅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布,其中“高考不分文理科”成為高考科目改革的一個新動向,也成為學術界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

文理合科后高考要做什么?就是要打破文理學科一分為二的局面。但人們不希望看到的是,這一改革也僅僅只是打破了文理學科一分為二的局面,而大家關心的文理科均衡發(fā)展和綜合素質提升依然只是一個奢望?,F(xiàn)在提出這樣一個擔心并非空穴來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需要依靠教育,但絕非依靠“應試教育”。諸如“3+1”方案、“三南”方案、“3+2”考試、“3+X”考試等調整,這些關于考試科目的組合始終無法在消滅“應試教育”上有所作為。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同樣是高考科目的調整,不分文理高考究竟能在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方面有多大作為?

高考科目的設置看似與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越來越對應,例如我們希望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因此數理化始終在高考當中占據重要位置;我們希望學生具備更強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因此北京市提出從2016年開始實行高考語文加分英語降分政策。但問題在于,拿到高分并不一定需要有“高素質”作為基礎,各種答題套路、模板、范本在教育中大行其道就是明證。不掌握這些考試技巧,素質再高也未必能夠在考試當中占到便宜。多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某知名作家寫高考作文結果分數不及格,南京市曾強力推行素質教育卻導致了“南京高考之痛”,都說明現(xiàn)行的高考無法考察出學生真實的能力和素質水平。

要讓學生的高考分數能夠反映其真實的能力素質情況,學科的分配和組合當然很重要,但考試題目的質量同樣也很關鍵。理想的情況是,應用題應該能夠考察出學生分析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答題技巧和計算水平;閱讀鑒賞題能夠反映學生的文學功底,而不是可以通過答題套路來獲取分數;材料分析題能夠考察出學生透過材料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如果高考題目的質量能夠得到改進,能夠做到讓學生無法依靠考試技巧來得分,那么所謂“高分低能”將不再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心中無法承受之重。

這就需要我們不能僅僅將注意力集中在“3+2”或“3+X”,關心文理是否分科,而是要在這些改革的基礎上同時進行命題技術的研究。近年來,關于高考改革,宏觀政策上的調整增多,而微觀考試技術的改進卻不見起色。長此以往,高考難免面臨“瘸腿走路”的尷尬。不提升命題質量,僅僅將高考從文理分科變?yōu)槲睦砗峡迹荒苁侵螛瞬恢伪?,表面上考察了學生的方方面面,實際上每個方面的真實能力都無法準確地通過分數來反映。只有在科目調整的基礎上配套進行命題技術的改革,提升考題質量,才能做到標本兼治,讓高考這一“指揮棒”得以引導學生踏踏實實地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使高考分數成為衡量學生能力水平的可靠標桿。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不分文理高考?

婁雨

文理分科是隔段時間就會被翻炒一次的問題。上次這個問題成為熱點是2009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征求意見,今年不但 “文理分科”的相關學術論文數量翻了幾番,就連報紙和新聞網站上都在熱炒這個議題。全國有多個省市已經開始規(guī)劃“不分文理高考”,并出臺了時間表。從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到“不分文理高考”,可以清晰地看出高考對于高中教育的指揮棒效應。

不過問題必須聚焦到教育本身上來:文理分科與否問題的實質,是當基礎教育面對著數以千萬計的十六七歲年輕學生時,是否鼓勵他們在這個年齡段對于自己學習科目的側重做出選擇。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相應的,我不同意相當多的學者表達出來的對文理分科影響學生整體素質的憂慮。只要稍加估算,高中階段文理分科與否,對一名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內容的影響是有限的。

基礎教育從小學到高中共12年,其中,義務教育9年間完全不涉及分科,所有學生都會學習幾乎同樣的科目,至少是同樣的核心科目。高中也并非一進校就分科,大部分的學校文理分科發(fā)生在高二上學期或下學期,有的學校到了高三才分科,例如筆者在貴陽一中就讀時就是如此。分科之后,仍然有至少一半的科目(語數外)是共同科目,只有一半的科目(文科為史地政、理科為理化生)相異而已。簡單地計算一下也就是:以高二分科為例,12年基礎教育中,存在分科的時間是1/6,分科后的科目差異是1/2,也就是說,一名文科生和一名理科生到高中畢業(yè)時,學習的內容只有1/12不同,其余11/12都是相同的。我不相信這1/12的科目差異會將學生造就成兩種完全不同的人,也不相信這1/12會造成人文素養(yǎng)或科學素養(yǎng)的“缺失”。如果這樣的情況不幸發(fā)生了,我們應該叩問的不是這1/12的差異,而是那11/12的科目學習是扎實可靠的么?相應的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內部差異,可能并不小于這兩個大類之間的差異。

而這種差異性,恰恰讓我們應該更加細致地考慮到,學生到了臨近成年的年齡,應該得到更加適切的教育和考核方式。

入黨積極分子是黨員發(fā)展工作的重點對象,為新黨員發(fā)展質量奠定基礎。入黨積極分子是入黨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確定優(yōu)秀的入黨積極分子,對黨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在入黨積極分子的確定過程中,首先由班級同學的推選,同學們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的團員進行投票。每位同學只能投小于等于規(guī)定的票數,否則所投票無效,受推選名額的限制,班級同學會對推選人員進行全方位思考,是否適合成為入黨積極分子。票數高低可以反映出推選人員的群眾基礎,同時也反映出民主集中制原則,最終由學院黨總支確定入黨積極分子。

放眼其他國家,英國高中學生考A-Level,要從70多個科目中選擇3~4門;法國高中分3科,除了文學(文科)和科學(理科),還有經濟與社會科,學生在高中階段就面臨3選1;日本的“大學入學中心考試”有6個科目,但是具體考哪些科目,要根據考生目標大學的要求來確定。制度雖異,但共同表現(xiàn)出來的是,沒有哪個國家要求學生學習全部的科目,高中階段的學習和考試應該合理地有所選擇。讓這些臨近成年的學生,對學習科目做出側重性選擇,并在一定程度上關涉大學專業(y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高中文理分科”和“不分文理高考”在當下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反映了整個社會的關注,而且教育本身的發(fā)展也讓人們感到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和必要。過去的文理分科是一種較為機械地劃分方式,而高中生的潛力與傾向并不僅是這兩種。新的高考方案雖然還在籌劃中,但其傾向并非重新捏出一個“大綜合”,而是仍然讓學生選擇自己的優(yōu)勢科目,而且不限于傳統(tǒng)的文科和理科的分組。這種制度看似取消了文理分科,實際上卻在向更加精細的學習和考核方向靠攏。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或許值得期待。

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必要性與可行性

黃亞婷

眾所周知,作為大規(guī)模的教育選拔性考試,高考改革十分重要且非常復雜。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2014 年9 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規(guī)定:“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改革考試科目設置,不分文理科?!边@一政策規(guī)定和上海、浙江等試點的相繼實驗,使得從2009年延續(xù)至今的“高考文理分科”討論邁出了階段性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高考科目設置基本采用文理分科制度,這是戰(zhàn)后重建和蘇聯(lián)教育體制等特定社會結構影響下的產物。時隔半個多世紀,高考分科制度面臨著完全不同于該制度初設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首先,在知識型社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認識的發(fā)展,強調“異質性、跨學科和應用性”的模式2知識已經逐步取代以“基礎性、學科性和理論性”為特征的模式1知識,傳統(tǒng)學科邊界越來越模糊,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多學科視域下的復合型知識越來越重要。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變化要求新時期的基礎教育培養(yǎng)具有多元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而非歷史上囿于傳統(tǒng)文理分科的褊狹型專業(yè)人才。其次,從知識發(fā)展的邏輯上看,將知識領域簡單分成文理科的做法本身也是不科學的。學科分類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問題,其中較為常見的方式是Biglan (1973)的分類法。他根據硬性的或軟性的(hard/soft)、純理論的或應用性的(pure/applied)和生命性的或非生命性的(life/non-life)這三重維度,將知識劃分為8大學科領域。從國際經驗來看,英國的A-level課程涉及的是科學、語言、藝術、工程、商業(yè)、信息技術、傳媒娛樂和社會科學等多種學科門類;IB課程由語言類、人文與社會科學類、實驗科學類、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類和藝術科學類等學科群組成。因此,文理分科雖然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和操作上的便利性,但不具備知識邏輯上的合法性。再次,我國新課程改革歷時10余年,其中改變學科本位、設置綜合課程、關注學生發(fā)展需求、重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等新課改實踐,使得學校層面具備了取消文理分科、超越文理分科之不足的可能性。

社會結構的變革依賴于變革主體作為能動者在多大程度上采取促成變革實現(xiàn)的相關活動。首先,高考的高度選拔性和社會分流功能使得高校招生制度從本質上決定著中學考試制度和分科制度的走向,因此取消文理分科的關鍵在于高校如何根據專業(yè)特點科學合理地設置選考科目,從而實現(xiàn)從籠統(tǒng)的分科招生到多樣化的分類招生的轉變。同時,面對學科基礎完全不一樣的多樣化生源群體,高校的教學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必然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其次,取消文理分科之后的高考科目設置必將對中學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和師資結構等產生重大影響。整個中學組織系統(tǒng)需要從組織架構、教學方式、課程設計和師資配備等方面逐步實現(xiàn)從分科施教到分類育人的轉變。因此,中學管理者和一線教師等能動性的實踐者對取消文理分科政策的意義賦予,將直接決定其是否采取行動以及采取怎樣的行動,這種行動取向最終影響該政策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再次,各中學將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整合進現(xiàn)有新課程改革的系統(tǒng)性實踐中,是促進改革順利進行的有效著力點。

總之,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是一項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也是我國社會發(fā)展到了新階段對基礎教育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新挑戰(zhàn)和新要求。這一社會結構變革的實現(xiàn)有賴于各子系統(tǒng)能動性的發(fā)揮和長時期的努力。

不分文理高考之后的變與不變

王慧敏

2014年9月,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將不分文理高考提上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日程。本文對于不分文理科高考的討論基于該《實施意見》及兩個試點省市的相應實施細則,首先將不分文理高考置于現(xiàn)有的政策背景中,明確其所針對的教育與社會問題,具體的改革方向與實施方案,以及與之相連的其他舉措,進而探討圍繞這一改革需要進一步考慮的相關問題。

在這一系列變革中,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由以往在高中生學業(yè)評價與高校錄取中的邊緣地位提升為主要依據之一,也是“不分文理高考”得以操作的重要基礎。在這一前提下,“高考”的意涵發(fā)生了變化: 此前人們通常所說的“高考”意味著每年舉行的全國統(tǒng)一考試,其成績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主要依據;新的考試招生模式下,作為統(tǒng)一考試的傳統(tǒng)“高考”成績,加上學生自選3門學業(yè)水平考試的成績,以及綜合素質評價,三者共同構成錄取的主要依據。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不分文理高考”計劃實施的范圍主要局限于《實施意見》所指定的兩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上海與浙江,兩地分別制定了相應的實施細則,并將于2017年落實。具體而言,兩地在考試科目組成與考試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總體上統(tǒng)一考試只涉及3門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和外語,不分文理,學生可參加兩次外語考試,其他科目中的3門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以一定權重計入總成績。目前浙江省規(guī)定這些科目可考兩次,上海市則暫許一次。

不分文理高考等系列舉措,本質上是在謀求以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帶動高中乃至整個中學教育的變化,改革的合理性建立在高考長期作為我國基礎教育指揮棒的基礎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考試形式與內容的變化無法觸及更深層次的課程與教學問題,反而可能給相關政策制定者帶來變革已經達成的假相,從而規(guī)避了對更根本問題的探索。例如,在上海與浙江關于高考綜合改革的實施細則中,除語文、數學、外語3門必考科目之外,其他參與學業(yè)水平考試并可計入高考總成績的學科仍主要由文理分科考試時代的6門科目(物理、生物、化學、歷史、思想政治、地理)構成(浙江省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信息技術共7門選考科目),并未打破高中學科設置的總體格局。而文理分科乃至中學分科教育的問題從更深層面來看涉及人才培養(yǎng)的知識/素養(yǎng)構成問題,涉及“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的問題,究竟為什么設置這些科目,全面發(fā)展需要哪些素質,是否存在比當前分科方案更好的培養(yǎng)辦法,是否需要隨著社會變遷增加或減少相關科目(如浙江省增加信息技術)等,這些都是事關教育與人的發(fā)展的重要問題,但在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中沒有得到充分的討論。從根本上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并不能代替中等教育的整體變革。

此外,從教育公平的角度考慮,面對這一重大的變化,各地適應不分文理高考改革的情況將有什么不同,到2020年是否所有省份都能達到改革的條件,需要什么配套幫扶措施?目前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兩個省市處于我國教育改革的前沿,一些地區(qū)的中學甚至已經實現(xiàn)了走班制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適應不分文理高考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科目所帶來的教學組織與管理的復雜性,但在教育資源相對貧乏與水平相對落后的省市區(qū),這種復雜性可能給當地學校造成極大的壓力,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我國各地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目標的實現(xiàn)。

因此,本文認為,雖然在理想情況下,通過一系列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定終身”的那“一考”之權威將被逐步分散到多元的評價體系中,同時,以往為應付文理分科高考而產生的偏科教育能得到一定的矯正,有利于促進中等教育與高招制度的良性發(fā)展,但仍有一些深層次的以及連帶而來的重要問題亟待探索。倘若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不分文理高考不僅可能流于形式,而且會引發(fā)更大的教育質量與公平問題。

“不分文理科”高考,治標還是治本?

余暉

區(qū)分文理科是現(xiàn)有高考制度的一大特點,這種科目設置形式存在一系列為人詬病的弊端。例如,文理分割不利于全面育人;學生選擇自由受限,無法自由搭配組合自己感興趣或是擅長的科目。針對文理分科的弊端,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與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不分文理科”的改革方向:在未來,除語數外3門必考外,考生可根據報考高校的要求與自身特長,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與生物等科目中進行自主選擇。這一改革旨在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避開自己的“軟肋”,同時試圖打破以往文理割裂的局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改革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

然而,不分文理高考改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自由選擇與全面發(fā)展?從理論上講,學生的確能夠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與生物等6門科目中自由選擇,也就是說,有可能出現(xiàn)類似“歷史+化學”的跨文理組合形式。然而,由于學生必須服從所報考高校專業(yè)的要求,如果高校對于科目的要求本身就是“文理有別”的,那么“歷史+化學”可能僅僅是一種美好的愿景。臺灣地區(qū)已先于內地完成了不分文理高考改革,但時至今日,“事實上的文理分科”依舊存在:雖然學生可以在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等科目中進行任選,可是大部分高校專業(yè)對于科目的要求是“文理有別”的。例如,臺灣大學的資訊工程專業(yè)采用國文、英文、數甲、物理、化學成績,而法學專業(yè)則采用國文、英文、數乙、歷史、地理成績。因此,有意報考理工科專業(yè)的學生往往不會選考歷史、地理、公民等科目,畢竟要求選考這幾門科目的理工科專業(yè)寥寥無幾;反之亦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自由度能有多大?當學生選定了某幾門科目后,還會把多少精力投入其他科目?因此,單純的“不分文理科”改革也許并非治本之道。

追根究底,2013與2014年文件中所提出的“不分文理科”高考改革本質上是一種考試制度改革,而未觸及高校招生制度的根本。在當前的高校招生制度中,具有較強客觀性的筆試成績依舊是最重要的錄取標準,雖然有自主招生和特長招生等渠道作為補充,但對于高校而言,筆試成績依舊是其錄取絕大部分學生的唯一標準,也是決定他們升學與否的唯一依據。因此,對于高校而言,由于絕大部分情況下只能通過筆試成績來篩選考生,理工科專業(yè)便自然會傾向于采用理化生成績,因為這3科顯然比史地政更能反映出考生的理工科素養(yǎng);文科專業(yè)反之。對于學生而言,“一考定終身”的壓力將使其在科目選擇上屈從于外在的專業(yè)要求而非自身的興趣與特長,很難有精力投入在那些不采用分數的科目中。這便是臺灣地區(qū)推行“不分文理科高考”后出現(xiàn)的“事實上的文理分科”局面的一個原因。

因此,若要真正促進學生的自由選擇與全面發(fā)展,治本之道不在于調整考試制度(“不分文理科”),而在于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即在招生考評指標中引入個體化元素,改變對筆試成績的過度依賴,構建一套融合筆試分數、面試表現(xiàn)、特長測試等在內的多元錄取標準,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全方位展現(xiàn)個人素養(yǎng)的渠道。試想,如果未來高校各專業(yè)在招生時均引入面試或自主命題筆試,那么,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知識面等將成為考察的重要方面,而這些素質都是融匯文理,需要在中小學的各科學習中進行培養(yǎng)的,也是要尊重學生的興趣與特長的。引入個體化面試之后,雖然并非每一門課都要納入高考筆試,但每一門課都可能有助于面試。因此,對于學生而言,每一門課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都是其自由選擇與全面發(fā)展的保障。

當然,對于本文所提出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理性的觀察家會指出,全面引入個體化、主觀性的考試形式需要慎重:由于不同背景的家庭存在著社會、經濟、文化資本方面的差異,因此面試、自主命題筆試、特長測試等形式也許會引發(fā)新的不公平。誠然,本文所提出的改革思路中蘊含著一種個體本位的價值取向,這與當前強調教育公平的主流取向也許并不完全吻合,但這或許可以啟示當下,成為下一時期的改革方向。

(責任編輯蔡宗模吳妍)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Reform Integrating Arts and Science

ZHOU Xu1, WANG Yumei2, LOU Yu3, HUANG Yating4, WANG Huimin5, YU Hui6

(1.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2.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3.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Haidian Peking 100871, China;

4.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999077, China;

5.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Wisconsin America; 6. 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Abstract:Integrating arts and sciences in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is not just merging the arts and sciences. It needs to take the reform of the questions into count as well as the reform of the subjects. It also needs to consider the student’s to different tendencies under the premise of integrating arts and sciences. It needs to drive changes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with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It is a social systems engineering. We need to carefully think about it and strive to resolve many of the specific problems in the reforming.

Key words: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reform integrating arts and sciences; subject; questions; examina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G40;G46;G6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012(2016)01-0076-06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1.013

作者簡介:周序(1983—),男,四川瀘州人,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社會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9

王玉梅(1985—),女,福建漳州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婁雨(1986—),女,貴州貴陽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及宗教與教育研究;

黃亞婷(1987—),女,福建龍巖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系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學術職業(yè)研究;

王慧敏(1989—),女,福建建甌人,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美國教育史和教育政策研究;

余暉(1989—),男,江西九江人,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政策研究。

引用格式:周序,王玉梅,婁雨,等.不分文理高考改革利弊談[J].重慶高教研究,2016,4(1):76-81.

Citation format:ZHOU Xu, WANG Yumei, LOU Yu, et 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reform integrating arts and science[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1):76-81.

猜你喜歡
考試制度科目試題
2024年擬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專業(yè)選考科目要求發(fā)布
2021年高考數學模擬試題(四)
高校開設專業(yè)的首選科目和再選科目要求淺析—以法學(類)專業(yè)為例
2019年高考數學模擬試題(五)
《陳涉世家》初三復習試題
2019屆高考數學模擬試題(二)
淺談湖北省新高考改革過程中考試制度的變化及應對策略
漢語或成俄羅斯高考科目
大學體育課程考試制度改革與實踐
中學英語園地·教研版(2008年1期)2008-03-20
黔南| 禹州市| 巴林右旗| 阳信县| 灵丘县| 通城县| 丰宁| 嘉鱼县| 东丰县| 唐河县| 若尔盖县| 承德县| 调兵山市| 怀化市| 招远市| 娄底市| 威海市| 周口市| 青岛市| 泰来县| 化德县| 衢州市| 庄河市| 库车县| 丹棱县| 麻城市| 崇礼县| 蒲江县| 富裕县| 陇西县| 灯塔市| 玉林市| 当涂县| 巴青县| 绥中县| 新宁县| 塔城市| 汾阳市| 吉木萨尔县| 泊头市|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