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輝
(滁州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PAD模式在《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聶輝
(滁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安徽滁州239000)
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PAD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果,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及知識的吸收與內化,因此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可,并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來.本文擬從PAD模式在《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中的可行性、教師及學生的角色轉變、具體實施過程及教學評價與反思入手,探索PAD模式在具體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教育測量與評價;PAD模式;可行性;角色轉變;實施過程
筆者任教的《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面向師范教育專業(yè)學生,該課程側重學生對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的掌握,使其初步具備開展教育測量與評價的能力,樹立科學、先進的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理念.該課程總體上偏理科性質,這給文科為主的教學對象帶來一定程度的理解困難,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教學需求,急需尋找新的教學模式.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興起為該課程的教學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PAD課堂模式又稱對分課堂模式,其中P代表講授(Presentation)、A代表內化吸收(Assimilation)、D代表討論(Discussion),代表教學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它是由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討論式教學模式相結合的基礎上所提出.對分課堂的關鍵創(chuàng)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其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對課程的投入.
2.1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授課中的局限性
《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側重學生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以及測量工具的設計、使用和實際教育測量評價活動的開展,也牽涉到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對學生分析、思考、組織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頗高.如果僅僅使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跟隨,就會造成學生不能主動參與知識構建、嘗試問題解決,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無法落到實處的被動局面,難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因此,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制約學生有效學習該課程的瓶頸.而討論式教學通過課堂討論引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習積極性,方向是正確的.然而課堂大部分時間用于討論,講授過少,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價值,而且具體實施時,學生由于討論所需知識內部聯(lián)系較弱,也不適合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
2.2PAD教學模式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補充與發(fā)展
PAD課堂模式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討論式教學教學模式相結合,揚長避短,充分挖掘兩者的優(yōu)勢,進行整合、調整與補充,將傳統(tǒng)模式下的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課后學習兩個分離的過程轉變?yōu)榻處熤v授(Presentation)、學生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和小組討論(Discussion)三個緊密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階段.首先,通過教師的講授為學生的自學和討論打下基礎,理清思路,指明方向.這里所說的講授并非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而是提綱挈領地梳理教學內容的脈絡,指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提供思考的方向和空間,同時,為引導學生有效思考,還要設置若干問題幫助學生有效開展課上、課下自學與思考,并鼓勵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積極提出發(fā)現(xiàn)的問題,與小組成員交流.這就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熱情不高,課程參與度較低,討論開展不夠深刻,僅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困境.接著,學生要在課后一周的時間就教學內容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和深化,將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為順暢、牢固,將新知識內化吸收為整個知識體系的一部分,然后運用自身的知識框架進行有效思考,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不能解決的問題,則帶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堂討論中,為組內討論打下基礎.這就能夠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知識體系不夠完善、思考不夠深刻、討論深度、廣度不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等問題.
最后,學生要將在自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進行小組交流與討論,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如果依然存在部分不能解決的問題,還可通過教師點評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進行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互通有無,通過自身的理解來幫助小組成員解決其不懂的問題,有效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達成教學目標.這就能夠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理,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等困境,有利于學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掌握,內化所學知識,并提高其學以致用的能力.
此外,筆者在實施PAD課堂模式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參與度不高,依賴其它成員的思想過重.為有效引導學生全員參與討論,督促學生自學、內化吸收和課堂討論的有效開展,筆者特意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增加小組匯報、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事先不指定匯報人員,而是在匯報時隨機從各小組抽取1-2人為匯報人,這種隨機性就要求每一位學生必須在課下積極學習、思考,認真參與課堂討論,同時也有利于不同組之間相互啟發(fā),有利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促進PAD模式功能的發(fā)揮,提高教學效果.
3.1教師講授環(huán)節(jié)
教師講授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課堂的講授者和掌控者轉變?yōu)橹R的梳理者和思路的引導者,換言之,就是要從課堂的掌控者轉變?yōu)橐龑д撸瑥耐耆闹v授者轉變?yōu)橛邢薜闹v授者.教師應避免傳統(tǒng)的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而是應該帶領學生梳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重點、難點,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思路和方法,通過設置問題來為學生的思維提供指引,引導他們積極、主動思考.PAD模式下教師角色的轉換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提升自我知識儲備能力,不斷自我充電,才能搭建起合理的知識框架,然后幫助學生組建合理的知識框架.其次,教師應轉變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拓寬思路與視野,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最后,教師應加強對教材和教學對象的研究,以便因材施教,為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分類的引導.
教師講授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榉e極的課堂參與者.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課堂講授和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多忙于記筆記,死記硬背知識點,拼命跟隨教師講授的步伐,無暇思考.而在PAD模式下,學生變成課堂的參與者,跟隨教師對知識點的梳理來了解所學內容的基本知識、原理和方法、重點及難點、理清思考的方向,為課后自學打下基礎.這就要求學生不斷自我調適,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榉e極的參與者和思考者,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為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和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奠定基礎.
3.2學生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
學生的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指的是學生在為期一周的課余時間按照教師在講授環(huán)節(jié)的指導來開展自我學習、自我思考和知識發(fā)現(xiàn)的一個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需要發(fā)揮作用.在這一階段,教師角色則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督促者、觀察者和評價者.教師需要通過電話、QQ、微信或網路學習平臺及時跟進,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度、存在的困難以及學習效果、及時給出幫助、評價、反饋和進一步的要求,幫助學生開展自我學習.
作為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的主體,學生則應承擔知識的發(fā)掘者和探索者的角色.在為期一周的自我學習中,學生應開展深度閱讀、廣泛閱讀,同時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自身的閱讀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困惑,同時強化思維能力和學以致用能力.
3.3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
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承擔組織者和觀察者的角色.首先要妥善組織各小組的座次編排,人員配備,確保討論充分有效開展.然后要不斷觀察各小組的討論情況,必要時參與進去加以引導,引導學生圍繞所學內容開展討論,防止跑題.最后,教師應對各小組交流匯報的情況加以評價,肯定成果,指出不足,并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升華.這就要求教師應具備一定的臨場應變能力和較強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
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依然是學習的主體,承擔著知識的交流者和問題的提出者以及解決者的多重角色.首先,學生需要與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自己對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的理解和體會.然后相互交流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分享經驗.最后,學生可以分享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組間交流、課堂匯報,擴大交流范圍,提高學習效果.
4.1班級概況及教材簡介
筆者于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將對分課堂模式應用于滁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教育測量與評價》課,該班共有35人(28女、7男),所有學生高中時期均為文科生,理科基礎相對薄弱,且在之前的學習中未接觸過該課程的相關內容,也不了解對分課堂的相關知識.班級女生較多,學風優(yōu)良,善于記憶,但卻不太善于深度思考與討論.本課程教材采用黃光揚編著的《教育測量與評價》,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大塊: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具體應用,部分章節(jié)數學公式較多,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因此,筆者認為對分課堂模式更為適合該課程及授課對象,故采用該模式進行教學.
4.2PAD模式在《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的實施流程
筆者所授《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每周上課兩學時,每學時45分鐘,實際上課十八周,共計36學時.因學生對PAD教學模式不了解,故第一周第一學時主要由教師介紹課程基本概況、對分課程模式及注意事項.并將全班同學自由搭檔,分成六個小組,各組確定組長一名以及組名,組歌,組徽,口號.每個小組輪流值日,負責課堂交流匯報的拍照和學習簡報的編制.總體來說,筆者以兩個學時為一個基本單位,完成一個階段的教學內容.第一周第二學時由教師引導,講解、梳理第一章教學內容,指出重點與難點,并布置幾個思考問題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后復習,思考與總結.第二周第一學時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課堂匯報及教師點評與總結,并要求各小組將討論匯報結果及時發(fā)給值日小組組長.值日小組將匯總后的討論結果,編制成學習簡報于下次上課前發(fā)給任課教師.第二周第二學時則由教師講解第二章的內容,并按相同模式與時間安排完成后續(xù)教學內容.這樣安排從表面上看來是打破了每周兩個課時的連貫性,卻恰恰是對分課堂模式的魅力之所在,運用每周的第二個學時講解內容,提出問題,正是為了讓學生在下周課程開始之前的一周時間內開展自學,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為接下來的課堂討論和交流匯報打下基礎.為總結一個學期以來運用對分課堂模式教學的經驗,查找不足,筆者在第十八周第二學時與學生交流,答疑解惑,學生普遍反映對分課堂模式提升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覺得這種授課模式很新穎,很大程度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但是有時候還是存在惰性,難以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自學和內化,還需要老師多加監(jiān)督與指導,這些都值得筆者去進一步深思與探討.
如上所述,對分課堂模式有利于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幫助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建構,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幫助學生參與課堂,從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訁⑴c者,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將所學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但是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可借鑒的經驗不多,筆者在嘗試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如教學用時緊張、學生課下自學進度和程度難以監(jiān)控、學生難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深層次思考、課堂討論的深度有待提高.同時筆者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還在探索階段,對該模式的基本原理、關鍵技術、在具體課程中的實施與應用方面還不夠嫻熟,需要不斷學習,加強領會,不斷實踐,以期更好運用對分課堂模式來提高《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的教學效果.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
〔2〕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3〕吳鋼.《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4(6).
G642
A
1673-260X(2016)07-0268-02
2016-04-09
滁州學院校級優(yōu)質課程《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研究成果(2015yzkc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