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衛(wèi)華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課上,引導學生人人參與,人人動筆,能有效提高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與表達力。
一、與作者“筆談”
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設置“筆談”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作者進行交流,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教學七年級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筆者鼓勵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百草園的小主人,與作者交流,用筆寫出對“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等語句的領悟。于是大家“筆談”開了,有的說,“碧綠、紫紅”等詞語,從視覺角度展現(xiàn)了百草園的色彩斑斕;有的說,“低唱、彈琴”既從聽覺角度,又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地表現(xiàn)了百草園的盎然生趣……通過“筆談”,學生感受到了百草園的蓬勃生機和無限情趣,仿佛他們已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中。“筆談”還可以對文本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多元思考,對文章空白處進行大膽想象和補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進一步認識。
二、與老師、同學“筆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遍喿x課上,讓學生多與教師或自己的同學進行“筆談”,既能很好地體現(xiàn)閱讀個性化,又能促進師生合作與交流,加強教師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
在教學九年級上冊《孔乙己》一文時,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不能很好理解。于是,筆者安排學生“筆談”,布置他們查資料,尋找對子,一起討論,然后動筆寫出自己對結局的思考和疑惑點,最后互相交換,小組合作討論。筆者也和一個學生結成對子,互相閱讀對方的思考筆記,交流對文章結尾的看法。通過動筆思考,有的學生認識到,這個結局有余音繞梁之妙,能夠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思;有的學生分析字詞,強調(diào)“終于”一詞表示“我”一直“沒見他”,由于又沒有確實消息,故用“大約”表示推測;有的學生聯(lián)系前文所寫的“也許是死了”“已經(jīng)不成樣子”等,認為選用“的確死了”表示推測的可靠……通過“筆談”,學生從表面直白的語言中讀出了厚重與深刻,體味到文字深處的內(nèi)涵,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豐富了學生的人生體驗。
三、與自己“筆談”
“非指示性”教學的提出者鄭逸農(nóng)先生倡導“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這“四自”如果通過“筆談”的方式進行,效果會更好,學生的感悟可能更細膩,判斷可能更深入,創(chuàng)新可能更獨到,表達可能更準確,更能促進學生的自主成長。
筆者在教學八年級上冊《老王》一文時,在“品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筆談”賞析一些典型詞句,比如“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一句中的“鑲嵌”,老王怎么會“嵌”在門框里而不是“站”在門前?學生“筆談”后大多認識到,“嵌”的意思是指將某種物品安置在另一物品中而不能活動,作者用“嵌”而不用“站”,說明老王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活力,身體狀況極差;但即使是這樣,老王也要拖著沉重的身子去報答關照過自己的人;一位淳樸敦厚、知恩圖報的人物形象便赫然凸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樣的“筆談”有含義解釋,有替換比較,都能結合語言環(huán)境來歸納人物的性格特點。之后一位學生在總結怎樣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時,還這樣寫道:“通過多次‘筆談’實踐,我逐漸懂得了品味語言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反復咀嚼,咀嚼出它的味道來?!睂W生與自己“筆談”所取得的學習收獲,比教師磨破嘴皮的講解效果好許多。
(作者單位:潛江市澤口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嚴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