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廣東廣州510665)
?
接受理論視域下茶文化在《茶經》英譯中的傳播
王永建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廣東廣州510665)
摘要:南北朝時期中國的茶文化已然萌芽,直至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茶文化才開始真正地繁衍生息?!恫杞洝分员缓笫雷馂椴鑹械摹笆ソ洝?,不僅因為它是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更是因為它是當今世界中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記錄茶學的經典,標志著中國茶文化的興起。而《茶經》被后人陸續(xù)外譯,也為中國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做出了貢獻。本文基于接受理論視角探析中國茶文化以《茶經》英譯版為載體在西方國家的傳播,通過《茶經》的英譯版的廣泛傳播,促進了西方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和接受。
關鍵詞:《茶經》;接受理論視域;茶文化
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中國色彩。陸羽版的《茶經》可謂茶文化的核心典籍,不僅引起中國茶文化專家們的關注,其英譯版本對中國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傳播,也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接受理論視域中,學者們認為文本本身如果沒有讀者為前提,是不具有真正的文化內涵的,正是由于讀者的存在,才賦予文本深層次的文化含義。并且在接受美學之中,多被認為只有讀者才是創(chuàng)作作品價值的主體;而對于文學作品的價值,也只有被人們不斷的閱讀傳播,才可以成為“現(xiàn)實存在的個體”;翻譯作品的譯者首當其沖的是原作品的讀者,從其作為讀者的角度來理解和詮釋原著,然后再進行創(chuàng)作性的傳達原作者的信息。接受理論顯示出只有文本內容被賦予閱讀作用,才具有價值。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是讀者通過閱讀來進行傳遞的,文學作品達到的可持續(xù)性傳播是基于文學作品不斷的被各類讀者閱讀和傳遞,因此讀者決定文學作品的效用。而文學作品的英譯過程之中,譯者同樣需要實現(xiàn)先從原作的讀者到解讀信息的翻譯作者之間角色的轉換,這其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至關重要的,直接影響到翻譯作品對目標語讀者的影響力。在接受理論視域中,只有在譯者可以充分理解、且接受原作品文化基礎上,才可以更好地通過其譯文傳達原作中包含的文化信息。
本文從接受理論視角分析《茶經》英譯在傳播中國茶文化中的實際意義,從西方受眾的角度分析和了解《茶經》英譯本的價值,促進我國茶文化在西方國家的更加有效的譯介與傳播。
2.1《茶經》中茶文化的體現(xiàn)及其英譯
陸羽的《茶經》全文共分上、中、下三卷,包含十個章節(jié),書中全面敘述了從栽茶、采茶、到制茶、飲茶、產茶、錄茶、詠茶等內容,是我國最全面對茶文化進行介紹和總結的著作,也是重要的茶文化載體。《茶經》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典籍,《茶經》英譯版本的傳播,不僅可以讓更多西方人士了解到和喜歡上中國的茶文化,也可以讓西方人民更加深入地體會到中國文化的悠遠流長。
中國的茶文化經久不衰,在茶典籍《茶經》的英譯傳播過程中,如何正確地進行翻譯,如何選擇英譯的策略,都會影響到西方人對中國茶文化認識和了解的正確性和深度,好的英譯自然可以促進《茶經》中包含的茶文化在西方的傳播?!恫杞洝酚⒆g傳播的目的之一是要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因此避免中國茶文化在英譯版本中的走形和丟失,是衡量英譯版本優(yōu)劣的最重要因素。當前《茶經》作品的英譯本還不多,較流傳的全譯本主要有兩個版本:一個是Carpenter的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Ritual,另一個是2009年姜欣、姜怡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譯版本。因此,國內《茶經》英譯本研究多以這兩個版本為對象。
2.2接受理論視域下的《茶經》英譯難點
以接受理論為理論指導,優(yōu)化《茶經》英譯傳播,可以加強中國文化輸出,同時也可以提高茶文化的傳播效果。但是正如研究者們所公認的,由于陸羽的《茶經》原創(chuàng)始作于唐代,其文本高度意合,晦澀難懂,中庸思想蘊含其中,一個簡單的詞語可能就蘊含著有關信仰、道德、藝術、文化等眾多信息,基于接受理論視角下,如果單純采取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似乎較難以表達出如此復雜的信息,無法實現(xiàn)完整的信息傳遞,因此譯者在對《茶經》進行翻譯時,可以在接受語境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體會《茶經》暗含的文化因素,選取更加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盡量確保茶文化的有效傳播。
3.1英譯《茶經》傳播“中庸”茶文化
《茶經》屬于應用文體,在接受理論視域下,《茶經》在英譯中以傳遞信息為主,不僅注重信息的傳遞效果,更應該注重茶文化功能及其所蘊含精神文化作用的傳遞,因此在實際翻譯傳播中,應以茶文化信息內容為主,翻譯語言形式為輔,以求英譯結果與原文功能對等,讓英譯文盡可能地接近《茶經》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茶經》中暗含的茶文化,體現(xiàn)出茶這種物質與儒道釋三家的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要順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自然融為一體,體會到飲茶的樂趣。
如《茶經》第五章“茶之煮”中,提到“凡炙茶,慎勿于風燼間炙。煤焰如鉆,使炎涼不均”。姜等譯為:"While parching a tea-cake,avoid doing it at places with a draught,for wind will make the flames flicker,causing the heat uneven.Hold the tea-cake close to the fire and tum it over constantly."。在其英譯中,向人們陳述了煮茶過程中,要把握好煮茶的火候與茶水比例,這不僅是對煮茶的物象英譯,同時也是在向西方人傳播中國茶文化的中庸思想,要把握好“度”和分寸,若是過或不及則不能使茶完整,在英譯的字里行間,需傳達出茶文化的中庸思想。
3.2英譯策略影響茶文化傳播
基于《茶經》中的茶文化,在進行英譯傳播過程中,要確保在英譯中可以體現(xiàn)出“中庸”、“和諧”等核心的茶文化思想,涵蓋儒家文化?!恫杞洝分兄赋?,在天地自然界間,茶葉不僅僅是天地的靈草,同時拆開“茶”這個字,也寓意著茶文化的天人合一,表達著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處的精神訴求。因此在《茶經》英譯傳播中,選擇好的英譯策略,也有助于更好地傳播中國茶文化。
在《茶經》第四章“之器”中:“方其耳,以令正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姜欣等譯為:“The ears of the wok are square,guaranteeing an upright position.The rim of the wok is wide,suggesting a broad content.The navel of the wok is long,ensuring heart-warming power.”。而Carpenter譯為:“The ears are square for stability and the lips flared to facilitate spreading the leaves.The bowl is thus extend-ed,the center will be agitated.”
該段原意是對飲茶所用茶鍋的要求,重在說明茶鍋和煮出來茶葉的味道之間并無多大的關系,但在中國茶文化中由于信奉儒家思想,因此明確指出茶鍋的鍋耳要是方的,鍋沿要是寬的,并且鍋臍也要是長的,這正是儒家中的“令正”、“務遠”、“守中”思想。姜欣等進行英譯時使用了三個動賓結構,使用“upright”,“broad”,傳達出儒家文化的“直”,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寬廣,暗示茶文化的豐富內涵。而Carpenter英譯文中,只是將文字內容進行字面含義上的翻譯解釋,沒有深入地體會其中的含義,并未傳達出其中所蘊涵茶文化的深意。
3.3《茶經》英譯傳播茶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在《茶經》原著中,也同樣地蘊含著部分道家的文化思想,遵循自然,以求與自然融為一體?!恫杞洝酚⒆g傳播中,遵循接受理論視域,不僅要讓西方讀者理解原文想要傳達的字面意義,還應該不斷地從字里行間向目標語讀者傳遞隱含在茶文化中的相關思想,指出以自然茶葉為最佳,人們在飲茶中多崇尚茶葉的自然天質。
如《茶經》第一章“之源”中指出,關于茶的品質“野者上,園者次?!苯赖茸g為:“In most cases,tea plants growing up naturally in their wild habitat are in better condition than those cultivated in gardens”。此句翻譯就較為恰當,詮釋出了關于茶葉品質的內容,在山野中自然生長的茶葉,其品質是最好的,因其吸收了天地之精華,最大程度地融合了自然的各種因素,飲用起來口感更佳;而人工栽培的茶,則會由于茶樹生長環(huán)境被破壞,生存能力降低等人為因素,可能影響和降低茶葉的品質。
綜上所述,對于以《茶經》的英譯版本為載體進行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如果單一地以接受理論視域為基準,難免會使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但是接受視域畢竟可以一定程度地增加英譯版《茶經》更好地被西方人接受的幾率,使西方人士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國茶文化,故此,在《茶經》英譯傳播茶文化的過程中,要盡量保留中國茶文化特色,同時也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結合目標讀者的接受語境與文化差異,靈活運用適當的翻譯技巧和策略,防止在英譯過程中造成中國茶文化的扭曲和遺失,將《茶經》中的茶文化更加完整地傳達給西方人士。
參考文獻
[1]Carpenter,F.R.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and Rituals[M].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
[2]姜欣,姜怡譯.《茶經》[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金珍珍,龍明慧.信息論視角下的《茶經》英譯與茶文化傳播[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4,16(2):65-69.
[4]李德富.且說飲茶[J].福建茶葉,2012,(6):46-46.
作者簡介:王永建(1976-),女,山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商務英語、商務英語翻譯。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示范專業(yè)(英語)”(編號:粵教高函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