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霞(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廣西南寧530022)
?
福建安溪茶歌的形態(tài)特征分析
戴麗霞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廣西南寧530022)
摘要:福建安溪是我國著名的茶葉產區(qū),悠久的種植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方言特點孕育了獨特的茶歌藝術形式。本文從文化傳統(tǒng)角度對安溪茶歌的形成和文化特點以及藝術形態(tài)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安溪茶歌的具體形態(tài)可分為采茶歌、請茶歌、飲茶歌三種。這些形態(tài)與當?shù)孛袼罪L情具有非常獨特的聯(lián)系關系,視為我們研究茶文化和茶歌藝術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安溪;茶歌;形態(tài)特征
福建安溪茶文化歷史悠久,別具風格,以茶文化為母體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茶歌藝術。安溪茶歌屬五聲調式體系,演唱語言主要是閩南地域方言。方言聲調的獨特性與茶歌旋律音調具有獨特的契合關系,曲調悠長悅耳動人,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田野風格甚是獨特。
安溪自古為中國茶葉之都,位于福建省東南部,四面環(huán)山,山區(qū)云霧繚繞,非常適合茶葉生長。在這種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中,安溪鐵觀音的品質享譽四海。安溪鐵觀音的種植和經營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唐后期至五代十國年間,中國北方諸侯割據(jù),兵荒馬亂的生活給農業(yè)生產造成了重大影響,戰(zhàn)爭和兵役是造成勞動力人口急劇下降。福建安溪一帶偏安一隅,遠離戰(zhàn)爭,局勢穩(wěn)定,百姓安居樂業(yè),而且氣候條件溫和適宜,再加之物產豐富,很多北方流離失所百姓來此定居,帶來了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和經驗[1]。經歷了長久的適應磨合,逐漸與安溪當?shù)氐霓r業(yè)狀況結合起來,開啟了茶葉種植和經營。
唐中后佛教、道教興盛,安溪也受到這種宗教文化的影響,寺廟種植茶葉之風大興,幾乎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茶園。佛教在民間的影響力尤為深淵,在佛教寺廟的影響下,民間的飲茶之風也開始盛行。在這種情況下,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都開始接受和普及了茶文化,唐朝茶文化在上層社會收到極大追捧,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種高層消費開始逐漸向中下層轉移,茶文化也開始從廟堂走向坊間。宋朝初期,安溪茶葉的生產種植已經形成了較大的規(guī)模和專業(yè)化的種植經驗,這些都為更好地發(fā)展茶葉產業(yè)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
茶葉文化的形成也逐漸使茶葉從物質消費開始轉向精神載體,它帶來的不僅是感官享受,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茶葉文化精神生活。茶歌這種藝術形式就是茶葉文化精神領域的一種典型代表方式,為我們在茶葉文化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獨特的茶葉文化交流方式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條件[2]。數(shù)千年來,安溪種茶、制茶、飲茶、嗜茶、尚茶習俗使得安溪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茶葉之都。茶詩、茶歌在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當中也逐漸的形成,而且這些都成為影響和導致茶葉種植的一種非常先進的文化經驗,成為影響和導致安溪茶歌的一種獨特的文化歷史。唐代文人墨客在安溪茶文化中留下很多經典的詩句,以茶為師,以茶為歌逐漸成為茶葉文化交流和發(fā)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都為茶葉種植和文化發(fā)展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價值。安溪茶文化發(fā)展至清朝年間已經蔚為壯觀。清初同安詩人阮文錫作有《安溪茶歌》,乾隆年間《泉州府志》收錄此作,成為現(xiàn)代人研究茶文化的一項非常寶貴的文化資源。這些詩歌也成為安溪茶歌的一個重要來源。
茶歌的第二種來源是由民謠而歌,這種來源主要是由民間而生。茶文化從起源來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上層社會名流雅士為基礎醞釀而成的茶葉文化,另一種由民間傳唱而成的茶文化,這些茶葉文化交流過程中逐漸成為影響和導致茶葉文化交流和形成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也為我們在茶葉文化交流中形成獨特的茶葉文化實現(xiàn)方式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歷史機遇。民間民謠的傳唱成為茶歌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且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一來源在整個茶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這都為我們在整個茶葉文化交流中形成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氛圍帶來和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歷史基礎[3]。如“油甘好吃嘴尾甜,觀音茶叢四季青,哥有情來妹有意,月到十五自然圓”。民間情歌與茶歌的結合使得歌曲別出心裁,明末清初,隨著安溪烏龍茶的崛起,文人墨客在品嘗香濃味醇的安溪烏龍茶時.更是文思泉涌,關于茶葉的對聯(lián)也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茶葉文化在這種文化交流中成為影響和提升茶葉文化實現(xiàn)方式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來源。茶歌在安溪的名山勝境,乃至坊間農戶非常盛行,茶歌的創(chuàng)作者和傳唱者也多為這些地區(qū)的能歌善舞者。這些都成為影響和提升茶葉文化和交流的途徑和渠道。在長期的交流和磨合中茶葉歌曲不斷豐富壯大,而且也造就了整個茶葉文化和茶葉藝術的實現(xiàn)方式,成為影響和提升茶葉文化交流活躍度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資源。
安溪茶歌大致可以分為采茶歌、飲茶歌、請茶歌、情歌等多種方式,這些都成為影響和提升茶葉歌曲質量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實現(xiàn)方式。同時也為我們在了解茶葉文化過程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1采茶歌。茶農上山采茶時所唱的茶歌,勞動間隙休息之作。演唱形式主要分為三種,兩人對唱,一人獨唱,和一人唱眾人和。最初的采茶歌大多為即興編唱,歌唱形式比較單一,不是特別復雜。這種歌曲的生命力較強,因為它與勞動生活息息相關,只要茶農勞作期間這種采茶歌就會一直存在于他們的勞動過程中,而且一些經典和具有代表性的采茶歌也會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不斷傳唱和積累。勞動生活的喜悅心情和疲勞感賦予了采茶歌獨特的生命意蘊。
2.2飲茶歌。飲茶歌也是安溪茶歌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它產生于休息空閑喝茶時唱的歌曲。最初的飲茶其內容主要涉及茶農的勞作生活。相比采茶歌而言,飲茶歌比較舒緩,情緒性較強,因為其內容多為抒發(fā)勞作之苦和生活中的感嘆感概,演唱方式多為中場中和,三五幾人,位居而坐,一同品茶鑒賞茶葉。這些也都成為影響和提升整個茶葉歌謠藝術生命力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
2.3請茶歌。招待客人時所唱的請茶歌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安溪茶歌形態(tài)。安溪人以茶待客的民俗風情是這種茶歌演唱的直接來源。每逢有客人到家,主人便生氣火爐,將茶烹起來,品飲一番,席間茶歌四起對唱應答,其樂融融。這種風俗演唱至今,而且也成為一種茶文化的體現(xiàn)方式。飲茶之歌在這種茶葉文化中成為中國茶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在我國中原一帶的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以茶待客,但是請茶歌的傳唱并不多見,視為安溪茶歌的一種藝術形式,這些茶歌的藝術文化也逐漸成為安溪地域文化中的精髓,他們在為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普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安溪茶歌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性,伴以獨特的閩南方言發(fā)音特點,節(jié)奏平仄自然流暢,這與安溪獨特的茶葉風格和特點非常切合。
安溪茶歌的旋律音調與方言聲調關系較為密切,方言的聲調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的特點與茶歌藝術的結合比較充分。茶歌本身是一種來自民間的藝術形式,方言是孕育這種話藝術形式的主要實現(xiàn)方式,安溪茶歌在曲式上,較為簡短,易于傳唱,。
綜上所述,福建安溪茶歌的形態(tài)特征非常明顯,這與源遠流長的地域茶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研究和探索安溪茶歌的藝術特征必須首先了解獨特的茶文化以及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茶葉的獨特實現(xiàn)方式,使之在影響和提升茶葉生產和文化傳播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安溪茶歌的形態(tài)形成與當?shù)厝嗣竦拿袼罪L情,生產特殊性也有著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周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我見[J].中國音樂學.2014(03):5-8
[2]潘妍娜.云南石屏“花腰”彝族祭龍儀式初探[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5(01):93-97
[3]蔣棟元.試論茶的文化功能[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90-93
[4]付翠屏.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傳統(tǒng)民歌的形態(tài)特征[J].中國音樂.2014(02):72-74
作者簡介:戴麗霞(1980-),女,廣西梧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