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池瑜++陳璐++郭良實++穆瑞鳳++許俊++王珺英
摘要:“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2011-2015年)美術學科科研工作取得顯著成果,2011年隨著國家將藝術學升為學科門類,美術學亦升為一級學科。學科升級激發(fā)了美術研究的熱情,知名美術學教授、專家出版專著,完成國家藝術學項目,同時近年畢業(yè)的美術學博士成為美術研究的生力軍,他們修訂出版博士論文,其研究專題有一定深度?!笆濉币?guī)劃期間在美術史、美術理論、現(xiàn)當代美術研究及美術批評、書法藝術史論等方面,均出版了若干專著,取得積極的科研成果,推進了美術學科的理論研究。建議在“十三五”規(guī)劃期間,加強美術基礎理論和批評理論研究,以及加強外國美術史專題研究和中國雕塑史專題研究。
關鍵詞:“十二五”規(guī)劃;美術學;美術史論研究;藝術學理論;研究成果;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2011-2015年)美術學科科研工作取得顯著成果,2011年隨著國家將藝術學升為學科門類,美術學亦升為一級學科。學科升級激發(fā)了美術研究的熱情,知名美術學教授、專家出版專著,完成國家藝術學項目,同時近年畢業(yè)的美術學博士成為美術研究的生力軍,他們修訂出版博士論文,其研究專題有一定深度?!笆濉币?guī)劃期間在美術史、美術理論、現(xiàn)當代美術研究及美術批評、書法藝術史論等方面,均出版了若干專著,取得積極的科研成果,推進了美術學科的理論研究。
一、美術史研究的新拓展
美術史研究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從漢魏六朝開始,書史畫史就建立起來并不斷得到發(fā)展。20世紀初以來,現(xiàn)代形態(tài)的美術史在我國得到較快發(fā)展。美術史不僅是美術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人文學科的一個分支。我國在繪畫、雕塑、書法等方面均有大量珍品遺跡留存,并不斷有考古新發(fā)現(xiàn),這為美術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近年美術史研究隊伍有所擴大,除美術史專業(yè)研究人員外,亦有歷史學、考古學專家及博士參與美術史研究,顯示美術史學科發(fā)展的興旺景象。
1.近現(xiàn)代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新收獲
美術史是研究美術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規(guī)律的科學。以前,美術史研究一般重點放在古代,但近來,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研究亦成為熱門。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研究也成為“十二五”期間美術史研究的亮點。馮遠、陳瑞林主編兩卷本《20世紀中國藝術》2012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全面梳理20世紀中國藝術所取得的成就。由馮遠撰寫前言,陳瑞林撰寫第一章“20世紀中國藝術發(fā)展的歷史回顧”、第二章“20世紀中國造型藝術”,戴嘉枋、馮雙白、賈磊磊、何玉人、陳櫻等分別撰寫20世紀音樂、舞蹈、電影、戲劇部分,揭示20世紀中國藝術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論評藝術革命、藝術與抗戰(zhàn)、新中國藝術與社會主義建設、現(xiàn)實主義藝術、改革開放以來藝術風格多樣化發(fā)展等內容,是一部系統(tǒng)研究中國20世紀藝術發(fā)展與成就的力作。潘耀昌、李超分別完成國家社科藝術學年度項目,潘耀昌出版項目成果《中國水彩畫觀念史》(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3年),該成果對水彩畫的觀念與技法傳播到中國后,20世紀中國水彩畫的歷史發(fā)展進行系統(tǒng)研究,分別對民國時期水彩畫、新中國初期水彩畫,“文革”時期水彩畫及80年代以來的水彩畫,以及香港、澳門、臺灣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代表畫家進行深入探討,是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中國現(xiàn)代水彩畫史。李超的項目成果《中國近代外籍移民美術史》(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從中西文化交流史角度,在西畫東漸背景下,對西方畫家移居中國后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進行研究,分為北方宮廷效應、南方口岸路線、東部都市傳播三篇,對藝術移民身份、創(chuàng)作地域及創(chuàng)作成就進行探討,填補了這一領域缺項。劉曦林《20世紀中國畫史》,是一部較全面研究20世紀中國畫發(fā)展及創(chuàng)作成就的力作。作者長期在中國美術館做理論研究,收集大量資料,對相關問題有深入思考和心得,該書2012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內容包括探討新文化運動與美術革命、國畫改良思潮,海派與南方畫家群、京派與北方畫家群、嶺南畫派與廣東畫家群、新中國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還對代表畫家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潘天壽等人作了專門研究,并對海外華人與港澳臺畫家的創(chuàng)作成果進行探討,附圖近千幅,該書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理論獎一等獎。臧杰著《民國美術先鋒:決瀾社藝術家群像》(新星出版社,2011年),對20世紀30年代初由龐薰栗、倪貽德等人發(fā)起的中國現(xiàn)代主義流派決瀾社的藝術觀念、創(chuàng)作主張、舉辦畫展及畫家個人創(chuàng)作成就等進行了探討,揭示決瀾社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的作用和意義。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編《上?,F(xiàn)代美術史大系》2013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分中國畫史、油畫史、版畫史、宣傳畫史、漫畫史、兒童美術史、藝術設計史、美術理論史等12卷,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上?,F(xiàn)代美術發(fā)展的歷史和各畫種的成就。鄒躍進、鄒建林著《百年中國美術史》,內容為1900年至2000年中國美術發(fā)展的歷程,注重探討美術與社會、經(jīng)濟、思想及文化變遷的關系。另有呂澎著《中國當代美術史》,主要為新中國建立以來國畫、油畫和新的美術實驗,呂澎還著有《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龍紅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成果《抗戰(zhàn)時期陪都重慶書畫藝術年譜》(與廖科合編),2011年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年譜形式記錄1937年1月至1945年9月期間重慶作為中華民國陪都,在抗日戰(zhàn)爭中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展覽、評論等活動,對民國美術史研究有參考價值??琢顐ァ闻熘骶帯吨袊F(xiàn)當代美術史文獻》,201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為中國現(xiàn)當代美術史研究提供參考文獻。
在現(xiàn)當代畫家及畫種專題研究方面也在不斷深化,出版相關專著。李昌菊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國油畫的重要實踐》,2012年由清華大學出版,該書對新中國17年油畫民族化問題深入研究,總結油畫民族化的成果,揭示其與國家文化方針、政治道路的關系,探討中國油畫民族化的理論、創(chuàng)作成就和實踐經(jīng)驗,是油畫民族化研究的可喜成果。董希文曾創(chuàng)作《開國大典》等著名油畫作品,是新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的突出代表。王伯勛著《油畫中國風——董希文藝術思想源流與實踐》,2014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對董希文的油畫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成就以及董希文對中國油畫民族化的貢獻、對董希文油畫中國風形成的過程和影響等問題,做了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杜龍琪《20世紀中國情結性繪畫研究》201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對20世紀中國油畫、國畫中的情結性這一問題進行專門探討。由陳星主編《豐子愷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2012年由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杭州師范大學弘一法師‘豐子愷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第二節(jié)豐子愷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深化了豐子愷藝術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張光宇是民國時期漫畫泰斗,是中國現(xiàn)代裝飾繪畫的開拓者,曾創(chuàng)作設計《西游漫記》《大鬧天宮》著名漫畫作品,影響深廣。唐薇、黃大剛主編《瞻望張光宇:回憶與研究》2012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唐薇、李大均策劃,并于2012年4月在北京百雅軒798藝術中心舉辦“張光宇藝術回顧展”?!墩巴麖埞庥睢芬粫?,收錄夏衍、葉淺予、張仃、黃苗子、丁悚、吳祖光、廖冰兄、華君武、王世襄、胡考、黃永玉等人回憶和研究張光宇及其藝術的文章,是研究張光宇的重要文集。該書是唐薇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成果之一。楊坤秉、楊高鈺著《翰墨丹青鑄漢魂:武漢已故書畫家》2011年由長江出版社出版,對20世紀活躍在武漢地區(qū)的70位書畫家的生平事跡、藝術活動、創(chuàng)作成績等進行研究評論,對研究武漢地區(qū)現(xiàn)代書畫史有參考價值。由杭間主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編輯的“中國現(xiàn)代藝術與設計學思想?yún)矔保唧w由唐薇、小軍、郭秋慧、張黎、滕小鉑、雷子人、展夢夏、顧浩、孫媛媛、周媛媛、廖延彥、王麗丹、高路等人編的第一輯張光宇、陳叔亮、龐薰栗、雷圭元、張仃、尚愛松、吳勞、鄭可、吳達志、王家樹、丘陵、田自秉、吳冠中、何燕明、黃能馥、常莎娜、奚靜之等人的文集,2011年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該叢書第二輯由李當岐和蘇丹主編,2013年出版,收錄袁邁、白雪石、祝大年、奚小彭、李綿璐、潘昌候、葉喆民、陳若菊、陳漢民、袁運甫、喬十光、楊永善的文集。該叢書收錄從中央工藝美院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一批藝術家和設計家及史論家的論文,梳理該校的學術思想,對現(xiàn)當代美術史及設計史和藝術思想的研究,均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
2.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的不斷深化
“十二五”期間,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在專題研究和斷代史研究方面,產(chǎn)生了一批較為重要的成果。方聞著《超越再現(xiàn):8世紀至14世紀中國書畫》2011年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方聞出版《心?。褐袊鴷嬶L格與結構分析研究》之后的另一部力作,從唐代人物畫、北宋宏偉山水畫、文人士大夫藝術、宮廷繪畫到南宋抒情繪畫,從釋道畫到元代文人畫,作者都作了深入剖析,提出若干新的觀點,認為宋畫以再現(xiàn)客觀世界為主旨,元畫則標志著這種客觀再現(xiàn)的終結,元畫的真正主旨是藝術家對其所生活世界的內在反映。他還認為用書法在元畫上題詩,文字、圖像與書法之間的多重關系構成了一種新型藝術的基礎,這使得圖畫與思想、具象與抽象都渾然融為一體。朱良志的《南畫十六觀》2013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選取元明清十六位畫家黃公塑、倪瓚、沈周、唐寅、文征明、徐渭、董其昌、龔賢、八大山人、石濤等,以他們的作品和藝術活動為線索進行分析評論,探討文人畫觀與藝術精神,提出獨特見解。在古代畫家個案研究中,張卉的《龔賢藝術研究》2015年7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該書通過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研究龔賢畫學核心的墨法思想、藝術教育思想、佛門問題。《自書詩稿》對所見繪畫問題、交游行為以及龔賢的繪畫特點,進行了辨析,提出了新見解。趙晶獲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的論文《明代畫院研究》,修訂后2014年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從歷史學角度對明代畫院的發(fā)展歷史和制度進行深入探討,內容包括明代畫院的管理機構、工作場所、宮廷畫家的選拔與官職、人數(shù),作品收藏等內容,深化了明代畫院的研究,特別是從史學文獻中補充了不少新的材料。出版的博士論文還有:2013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邱才楨的《黃山圖:17世紀下半葉山水畫中的黃山形象與觀念》、劉婕的《唐代花鳥畫研究》,中華書局出版了談晟廣的《浮玉山居:宋元畫史演變脈絡中的錢選》等。邱才楨的專著從社會史、文化史、觀念史與繪畫史交融的角度,考察徽州及江南地區(qū)畫家對黃山形象這一題材的描繪及其相關的觀念問題。劉婕的專著對唐代花鳥畫的成就進行較全面的研究,從卷軸畫擴大到壁畫、織物、金銀器、銅鏡、瓷器、石刻、屏風中的花鳥畫創(chuàng)作及特點,并從知識角度研究唐代動植物繪畫題材的拓展與原因,深化了唐代花鳥的研究。談晟廣的專著對錢選早期作品的宮廷趣味、錢選人元后作品的風格特征、宋元時代董元圖式的流傳等問題進行探討。陰澍雨著《趙之謙花鳥畫研究》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著對趙之謙存世花鳥畫作品的風格特征、繪畫語言、成就影響、藝術淵源進行深入分析,探索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及趙之謙對當代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徐培晨、王菡薇合著《生機與雅意:中國花鳥畫的世界》201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著作認為無論工筆花鳥畫還是水墨花鳥畫,都充滿了生機、生趣和生意,其形象背后包含“雅意”和隱喻,對花鳥畫本質特點進行新的闡釋。徐曉庚著《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傳承與演變》,2012年由首都經(jīng)貿大學出版社出版。該著從魏晉南北朝山水畫的產(chǎn)生,到唐五代兩宋山水畫之盛期,再到元明二代山水畫的嬗變,考察古代山水畫產(chǎn)生發(fā)展規(guī)律和代表畫家的主要作品,提出若干獨到見解。徐建融著《晉唐美術史研究十論》,是斷代美術史研究的新成果。巫鴻、李清泉著《寶山遼墓:材料與釋讀》2013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該著對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內蒙古赤峰寶山遼墓壁畫等藝術進行深入研究,并附錄吳玉貴、羅世平相關論文。巫鴻、鄭巖主編叢刊《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收錄楊泓《中國古代壁畫略說》、鄭巖《逝者的“面具”》、賀西林《漢畫陰陽主神考》、徐潤慶《從沙嶺壁畫墓看北魏平城時期的喪葬美術》、倪克魯《亞洲視野中的秦兵馬俑》等文章。王嶸《西域藝術史》,內容包括西域地區(qū)原始時期的藝術、佛教時期的藝術、伊斯蘭時期的藝術,對西域地區(qū)石雕、巖畫、壁畫等進行較為系統(tǒng)地研究。
張建宇《枕帶林泉:蘇州園林之宅園關系研究》,2015年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蘇州園林中的宅第園林為研究對象,考察住宅建筑和園林共同構成的居住形式,梳理宅園關系的流變和構成關系,提出宅第園林的三種內在屬性,即實用性、游觀性和禮制性,是古典園林建筑理論的新成果。李溪出版的《內外之間》從空間、主體身份、圖像以及用法之間的互動關系,詮釋出屏風這一位于“內外之間”的小物身上所呈現(xiàn)出唐宋時期的藝術與文化的轉型,并由此探討空間與身份的屬性如何影響藝術以及物質文化的發(fā)展。趙權利的《中國文房四寶小史》2015年由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版,該著作對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進行專門探討,是一部中國畫工具簡史。
在中國圖像史專題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果。黃雅峰的國家藝術科學項目成果《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研究》,2011年由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該成果用西方圖像學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思維相結合的方法,對漢畫像石漢畫像磚的圖像傳統(tǒng)、形象特征,線的運用、裝飾形式進行深入探討,并提示其所刻動物形象蘊涵的生命力和漢代人的陰陽觀念,是漢畫像石、畫像磚研究的新的較重要的學術成果。朱存明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漢畫像之美——中國漢畫像與傳統(tǒng)審美觀念研究》,201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著從現(xiàn)代藝術理論出發(fā)對漢畫像中所表現(xiàn)的漢人的審美觀念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漢畫像是一種宇宙象征主義的觀點。該著2012年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練春海的《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2014年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該書對漢代器物圖像進行專題研究,包括熏爐圖像、梟形物像、銅鏡圖紋、鋪首圖像、玉璧圖像、兵器圖像、神鼎圖像等,并對器物中包含的信仰、器以載道、事死如生的觀念進行有意義的探討。此著是朱存明主持的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漢學大系》編纂及海外傳播研究”的漢代藝術研究成果之一。練春海還出版了《漢代車馬圖像研究》一書。2011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胡紹宗的專著《中國早期制像藝術》,是湖北省文化廳人文社科項目研究成果。該書從考古學、歷史學和文獻學角度,對先秦至漢代的神話圖像、文字圖像、玉器、青銅器、帛畫、壁畫中的人物圖像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是對人物圖像的敘事動態(tài)與情節(jié),圖像的結構與程序等進行新的分析,提出新的觀點。黃厚明著《商周青銅器紋樣的圖式與功能——以饕餮紋為中心》,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中國社會科學博士后文庫叢書之一。該書推演和重建商周青銅器在不同歷史階段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和功能,從圖像研究的維度梳理商周青銅器主題紋樣——饕餮紋的圖式淵源及風格變遷。
部分美術史研究學者,在“十二五”期間將研究論文整理成美術史論文集出版。鄭巖出版了《從考古學到美術史——鄭巖自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選錄作者18篇論文,內容包括古代墓葬藝術、佛教與建筑、民俗與藝術、學術史等幾個方面的研究論文。鄭巖的另一本文集《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綜合采用考古學與美術史的方法,對漢唐墓葬從建筑、繪畫、雕塑、工藝品等方面進行研究,揭示這些藝術品包含的生死觀念、生命價值觀念以及造型手法和藝術語言特點,認為在幽暗的墓葬中閃耀著中國藝術史的特有光芒。該著作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理論獎二等獎。作者曾任山東省博物館副館長,后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授,其著作是從歷史考古學轉向美術史研究的代表成果,也是近年中國美術史研究的一個新趨向。2012年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李福順《美術史求索錄》,收錄作者有關古代名家名作研究、宗教美術研究、巖畫研究的論文,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朱萬章著《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201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為例探討書畫鑒定與美術史研究的關聯(lián),既有對具體作品和書畫家的個案研究,也有對某一時期美術現(xiàn)象和特色的宏觀分析。該書作者以長期在博物館從事書畫鑒藏工作的經(jīng)歷,對書畫鑒藏中的款識、鑒藏源流、個案分析及美術鑒藏史學探索等諸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在美術史方法上作了新的探討。他的另一部文集《銷夏與清玩:以書畫鑒藏史為中心》,2014年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選取30篇書畫鑒藏與美術史研究的文章,對浙派、吳門書家、宮廷畫家、明末清初書畫等,以及區(qū)域美術史研究與書畫鑒藏,注重將書畫家和作品研究同文化背景研究結合起來是此著的特點。中國美術學院編《王伯敏美術史研究文匯》,收錄王伯敏代表性的美術史研究論文,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倪志云主編《古法書名畫祛除鑒藏款印恢復原貌研究論集》,2012年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四川美術學院倪志云和北京東方博古文化藝術發(fā)展有限公司合作,將古代書畫名作在高仿真復制中,用高科技除掉后人題款印章等內容,試圖還原畫面面貌,清除畫面“污染”,并將祛除款印后的復制原樣和留有款印的復制現(xiàn)存作品作對比展出和研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該文集收錄這項工作的論文,對古書畫研究有新的啟示。李向民的中國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成果《中國美術經(jīng)濟史》,201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將經(jīng)濟史和美術史方法相結合,對中國美術發(fā)展同時代經(jīng)濟狀況結合起來考察,理清美術發(fā)展同經(jīng)濟的關系。
此外,有關美術史專題研討會和美術史年會論文集出版,亦是美術史學者圍繞會議專題所取得的新的學術成果。由中國國家畫院和河南省委宣傳部于2012年12月8日在河南濟源召開“荊浩國際學術論壇”,出版了《荊浩國際學術論壇文獻集論文集》(張曉凌主編),對五代北派山水畫大師荊浩的山水畫及繪畫思想、荊浩在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專題研討,收錄論文有薛永年《<筆法記>的理論成就》、陳綬祥《荊浩在國畫發(fā)展中的貢獻與地位》、陳池瑜《荊浩<筆法記>中的繪畫美學思想》、任道斌《略論宋、元、明之代畫評中的荊浩》、林木《從荊浩<筆法記>看中國山水畫精神》、張惠明《荊浩的<匡廬圖>與北方派山水畫樣式及其影響》、德國美術史家彼埃塔·賴芬施德《紀念碑、崇高、當代性——論荊浩的自然觀》等。此外,賈濤出版專著《荊浩及其藝術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對荊浩的生平、籍貫,荊浩繪畫藝術成就及山水畫理論等進行新的研究,該成果是河南省哲學社科規(guī)劃項目。由陳平主編的《美術史與世界性的構建——中國第四屆高等院校美術史年會論文·紀實》,2011年由上海大學出版。內容分為“世界性與跨文化研究”、“世界性與視覺藝術研究”、“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等六個方面,是2010年在上海大學召開的第四屆美術史年會的優(yōu)秀論文選集。第五屆美術史學年會2011年在南京藝術學院召開,會議成果收入樊波主編的叢刊《美術學研究》第2輯,即《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特輯》,2012年由東南大學出版。由劉偉冬、樊波撰寫《卷首絮語》,收錄35篇會議論文和發(fā)言稿件,反映高校美術史論研究的新成果。由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編《貫穿與跨越:美術史的研究視域——第七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論文集》,2014年由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第七屆美術史年會于2013年在西安美術學院召開,文集按會議專場分為古代美術研究、絲綢之路美術研究、近現(xiàn)代美術研究、全球化語境下的美術史研究、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收錄論文91篇,集中反映高校近年美術史論研究的最新成果。
3.宗教美術研究新視角
“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對宗教藝術的研究,是美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石窟藝術、道教佛教壁畫及造像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阮榮春、張同標著60萬字《中國佛教美術發(fā)展史》,2013年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廣泛收集中國佛教美術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多次實地考察佛教藝術遺跡,全面論述中國佛教藝術的傳人和發(fā)展過程,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佛教美術發(fā)展史專著,全書從追溯古印度佛教美術發(fā)展歷程開始,按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元明清等六大板塊進行論述,以漢傳佛教美術為主體,以印度影響中國的三次浪潮(貴霜、笈多、波羅三王朝)為中印對應的發(fā)展思路,重視本土化與創(chuàng)造性,揭示佛教美術在中國近兩千年的發(fā)展演變歷史。目前,阮榮春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印佛教美術源流”的科研工作。李凇著《中國道教美術史》第一卷2012年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分兩章,第一章“前道教美術”,探討先秦至漢魏神仙形象和老子造像。第二章對南北朝至隋代的道教石刻進行研究,共附圖493幅,是早期道教美術史研究的新成果。史宏蕾所承擔的山西省藝術科學項目成果《神祗眾相——山西水陸寺觀壁畫中的藝術與科學價值》,201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從山西現(xiàn)存十一殿水陸壁畫中選取八殿,對唐五代、宋金及元明清時期山西部分寺觀中以表現(xiàn)佛教儀式水陸法會為主旨的壁畫進行了整理和分類,對其中的圖像式樣、壁畫內容、宗教特點、人文內涵,造型特征、服飾藝術、科技內容和民俗語言等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是水陸寺觀壁畫研究中的新的收獲。張明遠主持的全國藝術科學項目“山西遼金彩塑的考察與研究”的結項成果,以專著《善化寺大雄寶殿彩塑藝術研究》為書名,2011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對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彩塑創(chuàng)建年代、彩塑題材樣式與歷史成因,以及大雄寶殿的修保護工作,作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善化寺是遼金時期一座重要的華嚴密教寺院,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書認為大雄寶殿內所存33尊彩塑,是我國現(xiàn)在遼金之際雕塑藝術的精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宗教價值。王中旭的《陰喜政窟——敦煌吐蕃時期的家窟藝術與望族信仰》2014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該書對8世紀后期至9世紀中期吐蕃占領時期的敦煌莫高窟陰喜政窟做個案研究,提示吐蕃晚期藝術變革的相關問題,探討此窟塑像和壁畫新的圖像樣式及洞窟的性質和功能等,深化了相關問題的研究。2011年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汪小洋《中國宗教美術史料輯要》。趙聲良等著《敦煌石窟美術史(十六國北朝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首部從美術史的角度系統(tǒng)研究敦煌石窟藝術發(fā)展史的專著,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全書分為上下冊。上冊主要介紹十六國北朝時期各階段敦煌石窟藝術的狀況及特征,包括對北涼、北魏、西魏、北周各時期敦煌石窟藝術進行細致的探究。下冊分五章對十六國北朝時期的敦煌石窟進行專題研究。將早期敦煌石窟藝術分為石窟形制、佛教造像藝術、壁畫藝術、裝飾藝術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十六國北朝時期敦煌石窟中各類佛教藝術的源流、內容形式和特征,分析了中西文化融而未合的關系特征。最后,探討敦煌石窟藝術與佛教信仰的關系,論述佛教思想在石窟藝術中的表現(xiàn)。該著展示了敦煌石窟藝術發(fā)展的歷史及每個時代的風格特征,探究了敦煌石窟藝術與同時代中原主流美術之間的關系。王健林、朱英榮《龜茲佛教藝術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對龜茲佛教藝術的成就和發(fā)展史進行專題研究。白文《關中隋唐佛教藝術研究》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深入探討關中佛教藝術的形成,關中隋唐石窟藝術、佛塔與圖像藝術、石刻造像藝術等。此外,李靜杰運用樣式學方法研究佛教雕塑藝術的風格演變規(guī)律,發(fā)表有關佛教雕塑藝術長篇系列論文,深化相關問題的研究。
4.中外美術通史及地域美術史研究成果
以通史教材形式編著的中國美術史和外國美術史亦有不少著作出版,適應高等美術教育的需要和青年讀者的需要。代表著作有單國強主編《中國美術史》,分為先秦至兩漢、魏晉至隨唐、五代至宋元、明清至近代四卷。龔產(chǎn)興著《美術史話》2012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本書系統(tǒng)介紹了海上畫派、嶺南地區(qū)的中國畫與嶺南畫派、揚州、京津地區(qū)的中國畫、晚清的油畫與貿易畫、西洋畫的引進與傳播、美術學校的興起等內容。黃宗賢著《中國美術史綱》、彭德著《中國美術史》、孫振華著《中國古代雕塑史》、傅舟著《中國美術史》、李彥鋒著《中國美術史中的語圖關系研究》、譚天編著《中國美術史新編》、謝麗君、李倍雷、赫云編著《中國美術史》、楊琪著《中國美術史十五講》、趙力、賀西林主編《中國美術史》、張同標著《中國美術史》、宋玉成主編《中國美術史》、徐琛著《中國繪畫史》、侯波著《簡明中華美術史》、李豫閩等主編《中國美術史》、林木主編《中外美術史》、李昌菊主編《中外美術史》、劉芳等主編《中外美術史》、鄭世華等主編《中外美術史》等,這些通史教材和專著有的也補充了不少新的材料,呈現(xiàn)新的見解。如林木主編的《中外美術史》,融合中外美術史為一體,以上古、中古、近古與現(xiàn)代為時間線索,把中國及歐洲、非洲、大洋洲美術作并列介紹,以呈現(xiàn)世界美術發(fā)展多樣化的總格局,呈現(xiàn)中國美術在世界美術中獨特的東方特征。
地域美術史研究是“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美術史研究顯著成果之一,出版多部專著。漢風、郝琮著《燕趙美術史》(科學出版社,2013年)是一部地城美術史,該書從史前到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南北朝、隨唐五代到遼宋金、元明清,一直到新中國,涵蓋工藝美術、繪畫、雕塑及民間藝術,展示燕趙美術的輝煌成果,揭示燕趙美術和燕趙審美精神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賀萬里、袁秋年著《揚州美術史話》(廣陵書社,2014年),從漢代到新中國,勾勒揚州地區(qū)美術發(fā)展的歷史。龍紀峰著《云南壯族美術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從原始氏族部落時期,句町王國時期,士官、土司統(tǒng)治時期,到近現(xiàn)代,展示壯族美術發(fā)展歷史。包括服飾、雕刻、版畫、竹編、剪紙、漆器、金銀器、陶器等內容。胡迅雷著《寧夏書畫美術史綱》(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主要以現(xiàn)代當代為主,包括寧夏書畫人物志略,寧夏書畫美術教育與學校書畫美術活動,寧夏書畫美術團體及書畫展覽。帥民風著《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史》,對馬來西亞華人的美術教育、美術活動、美術刊物及美術發(fā)展歷程進行研究,拓展美術史研究新的領域。梁江《廣東畫壇見聞錄》2011年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印行。該書是作者記錄、論評20余年廣東畫壇活動及畫家的文稿結集,對廣東當代美術研究具有較重要的學術價值,是廣東區(qū)域美術研究的積極成果,在廣東美術界影響頗大。朱萬章《東莞美術論稿》,2014年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是研究廣東東莞金石書畫的區(qū)域美術史論著,全書以廣東東莞地區(qū)金石書畫為研究對象,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專門論證、闡述古代東莞地區(qū)金石書畫的源流、個案;下篇則以所涉東莞書畫的近現(xiàn)代美術課題為研究對象。楊俊、蒙錫彭、王思民著《貴州水族藝術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由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該成果對貴州水族民間藝術、剪紙、服飾、石雕藝術進行專題研究。周明聰著《臺灣書畫史上的林家“三先生”——呂世宜、葉化成、謝壬官樵之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對臺灣書畫家呂世宜、葉化成及謝琯樵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書畫成就及對臺灣書畫近代發(fā)展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此外還有何綿山著《閩臺藝術論》一書出版。這些著作或補充新發(fā)現(xiàn)的美術史資料,或提出新的學術見解,或深化了所論地域的美術史研究,是“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美術史研究的新收獲,這些成果探討地域文化和美術史的關系,擴展了美術史研究的領域。
此外,少數(shù)民族美術研究也得以展開,2013年2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針對當前民族美術繁榮發(fā)展的現(xiàn)狀,適時成立了民族美術藝委會,由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美術學院院長殷會利擔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民族美術藝委會在貴州黔南舉辦了“首屆少數(shù)民族美術發(fā)展論壇”,會議演講的29篇論文收入由殷會利主編《中國民族美術發(fā)展論壇文集(第一集)》,2014年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論文內容涵蓋彝族、白族、畬族、侗族、瑤族、藏族、苗族、滿族、蒙古族、壯族、回族、維吾爾族、傣族等的美術研究,分為四個方面,即原生態(tài)民族美術、民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民族美術教育、民族美術史,本次研討會和出版的論文集,有力推進了民族美術研究。殷會利主編的《民族美術》期刊于2015年創(chuàng)刊出版。
外國美術史研究亦有新的收獲。王受之的《世界現(xiàn)代建筑史(第二版)》,2012由中國建筑出版社出版。此書140萬字,資料翔實,是漢語寫作的較全面的一部世界現(xiàn)代建筑藝術史,是探索現(xiàn)代建筑和后現(xiàn)代建筑,以及各國現(xiàn)代建筑風格與形式的佳作。劉平著《巴黎圣熱爾曼·德-普雷修道院專題研究: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西方美術史》(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年),對該修道院教堂建筑、雕刻發(fā)展史,抄經(jīng)手稿裝飾畫等進行了研究。李黎陽《德國現(xiàn)代美術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從德國20世紀20年代表現(xiàn)主義開始論述,內容包括“一戰(zhàn)”和戰(zhàn)后危機時代的美術,達達主義、新現(xiàn)實主義、新現(xiàn)實主義、魔幻現(xiàn)實主義美術,以及反現(xiàn)代藝術,“二戰(zhàn)”后的藝術與新表現(xiàn)主義等,作者對德國現(xiàn)代美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過程進行剖析和探討。郭亮著《十七世紀歐洲與晚明地圖交流》201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從東西文化交流的角度,對明代地圖繪制的特點、明代地圖與山水畫及水墨線描的關系,歐洲傳教士所帶來的繪畫與地圖中的科學因素、明代地圖中的水紋及風景特點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深化了對科學與藝術、繪畫與地圖的關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等問題的研究,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邵亦揚《穿越后現(xiàn)代——當代西方視覺藝術》2012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介紹西方當代視覺藝術,討論的問題有:形式與反形式、性別與身體、從殖民到跨文化、視覺文化與藝術史、具象繪畫如何進入前衛(wèi)經(jīng)典等。介紹和思考西方最新藝術相關現(xiàn)象和問題。在西方現(xiàn)代藝術與批評方面的成果有董虹霞《西方現(xiàn)代藝術批評的起源:18世紀法國沙龍批評研究》、張榮生《西方現(xiàn)代繪畫》等。
在外國美術通史研究和教材方面,有特色的成果也有多項。曹意強、李宏主編的《外國美術史》2013年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內容既包括從史前——直到后現(xiàn)代主義的西方美術,也包括了非西方(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區(qū))的美術。徐慶平、王文娟主編《人性與神性——西方美術的歷程》2012年由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敘寫了從史前藝術到20世紀現(xiàn)代美術的西方美術歷程,體例由關鍵詞統(tǒng)領全篇,旨在突出各個國家在各個時期的主要藝術成就。周益民、左奇志、石秀芳編著《外國美術史》,2011年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從史前美術與古代美術、中世紀美術、文藝復興時期美術、17-19世紀美術,20世紀美術五個階段對外國美術的發(fā)展歷程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重點闡釋。張敢、李建群、邵亦揚、邵亮主編的《外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新編》201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該著補充了新的材料,將藝術史敘述和重要作品鑒賞結合起來。李建群、邵亦揚還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西方美術史》《外國美術史》,周利明主編的《世界美術史新編》,由緒論部分和中國美術七講、西方美術八講組成。此外還有姚宏翔著《西方美術史》、萬金良編著《簡明西方美術史》、胡軍主編《外國美術史十講》、劉芳等主編《中外美術史》、黃永飛編著《西方美術史》、張鈺、黃敏主編《世界美術史》、梁燕主編《外國美術史》等,張心龍著《西方美術史之旅》,強調時代變遷和美術史發(fā)展的關系。外國美術史教材方面出版頗豐,在專題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成果。
在中外美術史研究方面,為了鼓勵和培養(yǎng)博士生美術史論創(chuàng)新能力,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連續(xù)舉辦美術學博士生論壇,提供博士生發(fā)表美術史研究成果的舞臺。丁寧、李淞主編《北京大學全國美術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2011年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發(fā)表博士生有關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美術史學理論方面的學術論文,對促進美術學博士生的研究工作起到積極作用。王鏞主編的《中外美術交流史》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該書探討各歷史時期中國和外國美術交流發(fā)展的歷史。
二、美術理論與當代美術評論新探索
在“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美術基礎理論研究得到深入,現(xiàn)當代美術評論十分活躍,均取得可喜成果。
1.美術基礎理論研究
美術基礎理論和美術原理方面的研究,是美術理論建設的重要部分,“十二五”期間在美術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若干成果。鄧福星《論美術> 2014年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該文集探討藝術發(fā)生、藝術抽象、中西藝術觀念比較等理論問題,提出獨到的學術見解。他的另一部美術文集《從古代到現(xiàn)代:20世紀中國美術散論》2014年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內容為討論20世紀中國美術的轉型與變革,以及當代美術與畫家評論。2011年中國書店還出版了鄧福星的文集《美術理論問題》,探討美術基礎理論,多有建樹。梁玖《美術鑒賞與批評》,2013年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該書對美術鑒賞與批評基礎理論進行探討,提出若干新見解。陳池瑜完成北京市社科項目“中國美術批評學研究”,項目成果之一《建立中國美術批評學的意義》收入《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優(yōu)秀成果選編》,2013年由首都師范大學出版。李倍雷、郝云繼出版《中西比較美術學》后,又出版了《比較藝術學》《藝術批評原理》《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等著作,在美術批評理論和史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潘公凱主撰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自覺與四大主義:中國現(xiàn)代美術之路》,2012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對近現(xiàn)代美術理論與思潮進行研究,并探討中國現(xiàn)代美術發(fā)展的幾種主要路徑,是較為系統(tǒng)研究現(xiàn)代美術發(fā)展的專著。
我國古代雕塑取得輝煌成就,但雕塑理論相對書畫理論卻顯得很落后。20世紀以來,中國雕塑史論開始發(fā)展,但從事的人員遠不如繪畫史論的人員多,其成果也有限??上驳氖牵袊佬g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培養(yǎng)了多位雕塑研究的博士,他們在雕塑研究方面發(fā)揮很大作用。清華大學許正龍教授多年致力于雕塑理論研究,擔任《學院雕塑》執(zhí)行主編,他繼出版《雕塑學》《雕塑構造》之后,2011年又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雕塑概論》。該書結合雕塑史和當代雕塑現(xiàn)狀對雕塑進行分析與歸納,圍繞雕塑的概念、特性、方式、方法、材料、表現(xiàn)、作用七大方面,展開研究。建構現(xiàn)代雕塑原理。該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與應用并重,有助于當前藝術院校雕塑專業(yè)的教學改革,對雕塑創(chuàng)作實踐也有幫助。2013年6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許正龍文集《時空銘——雕塑藝文選》,匯集他20多年來有關雕塑藝術的手記、隨想、評論、紀實、訪談等,附圖113幅。雕塑藝術與當前的城市建設和公共文化發(fā)展息息相關,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對雕塑學科建設和當代文化發(fā)展至關重要。胥建國《雕塑藝術宏層說》2015年,由海燕出版社出版,該書宏觀比較中西雕塑的文化內涵,論述中國傳統(tǒng)雕塑的藝術精神,并深入研究公共藝術和城市雕塑設計、大型雕塑活動策劃及雕塑公園設計,對雕塑新的功能進行有意義的探討。胥建國還著有專著《中國彩塑藝術》,2012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版,對中國彩塑藝術的起源和發(fā)展、佛教彩塑造像的民族化、中國彩塑藝術的創(chuàng)作方法、造型觀念、彩繪方法、制作工藝均做了系統(tǒng)思考和研究。張甘霖著《中國陶藝批評學》,2013年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我國陶瓷藝術有悠久歷史,當下傳統(tǒng)陶瓷繼續(xù)發(fā)展,現(xiàn)代陶藝成為新的藝術種類,加強陶藝理論和批評研究被提到議事日程,張甘霖的著作適應這一社會需求。該書分陶藝批評的對象、陶藝批評發(fā)展論、思想論、特征論、品類論、審美論、傳播論等章節(jié),建立中國陶藝批評學的基本理論構架。
對美術造型特點及色彩、線條等材料和創(chuàng)作技法探討,也是美術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肖世孟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其成果《先秦色彩研究》201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結合文獻和文物,探討先秦的色彩體系和青、赤、黃、白、黑五色及相互關系,作者從色彩的感知模式、語言表達為研究起點,對色彩進行技術性分析和文化闡釋。齊鳴《造型語言基礎》2014年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結合中國工筆畫、水墨畫、油畫、雕塑經(jīng)典作品,探討造型語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總結教學中運用造型語言的經(jīng)驗。李倍雷和赫云出版《藝術解剖學》《藝術色彩學》《素描技法與表現(xiàn)》,對美術技法理論建設和教學有一定價值。高晏卿、田甜著《美術基礎理論及其運用研究》2014年由新華出版社出版,探討美術基礎理論及其實際運用,闡釋美術基本原理。劉曉陶、黃丹麾合著《美術與音樂》由云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運用比較方法,對美術和音樂的特點進行比較研究。我國有豐富的畫史畫學傳統(tǒng),對我國美術史學理論和畫學研究,成為當下美術理論研究的一個新的動向。趙盼超著《元代畫學研究》2014年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對元代畫史、畫論、畫品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對趙孟煩的古意說、湯垕的《畫鑒》、夏文彥的《圖繪寶鑒》、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說郛》,以及元代畫譜畫訣等進行深入研究,建立起元代畫學思想體系。2014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博士后王洪偉撰寫的《民國時期山水畫南北宗問題學術史》(陳池瑜主編“清華藝術學叢書第二輯”之一),該書以明代董其昌等人提出的“南北宗觀念在民國時期學術界所進行的討論為基本內容,考察民國時期文人畫批判思潮和南北宗研究的關系,以及滕固、童書業(yè)、俞劍華、傅抱石、啟功等人有關南北宗研究成果,從一個側面梳理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學理論,對民國時期的繪畫史學特點做出了深刻分析。萬新華著《傅抱石美術史學論稿》 2013年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共分為十章,主要內容包括:傳統(tǒng)美術史向現(xiàn)代美術史學的轉型,對傅抱石的《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的研究,以及傅抱石對顧愷之《畫云臺山記》的探討,傅抱石其他有關畫史及美術史論學術成果的研究。傅抱石家人葉宗鎬繼編輯出版《傅抱石美術文集》后,又編輯《傅抱石美術文集續(xù)編》,2014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吳明娣主編《砥礪前行:首都師范大學教師論文集》2014年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史論教師李福順、謝家莫、徐改、吳明娣、陶宇、莫艾、翟晶、英帆、于碩的26篇論文,內容為中外美術史和理論探討,具有一定學術價值。
2011年是中國國家畫院(原中國畫研究院)成立30周年,該院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大型慶祝典禮,并舉行大型國際論壇,論壇論文集由中國國家畫院編輯,楊曉陽任總編.張曉凌任執(zhí)行總編,書名《東方既白:中國國家畫院建院30周年論壇文集》,2011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單價3980元,重量10公斤)。文集根據(jù)論壇場次和主題分為中國美術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美術現(xiàn)代性探索、當代藝術、美術史學、藝術市場,收錄國內外95位學者的論文,對中國美術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中國美術的現(xiàn)代性之路、中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問題、美術史學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中國藝術市場走向等,涉及中國美術當代發(fā)展的重大理論與問題,進行多方位研究,對當代中國美術發(fā)展和美術理論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呂品田《守望理想:中國當代藝術思想與實踐批評》收錄作者有關中國當代藝術審美理想與文化戰(zhàn)略、當代藝術發(fā)展與價值觀,當代藝術評論等重要論文,對相關問題提出新的思想觀念。顧森《獻曝集——顧森自選藝術文論》由中華書局出版,包括佛教藝術、漢畫藝術、雕塑藝術、書畫藝術方面的代表性學術論文,對美術史論建設多有裨益。2012年在上海美專成立100周年之際,南京藝術學院舉行盛大紀念活動,由劉偉冬、黃悖、夏燕靖主編的《藝術學研究》,以專輯形式出版《上海美專研究》《蘇州美專研究??贰渡綎|大學藝術系華東藝專研究》專輯,劉偉冬、李立新等主編《南藝百年校慶紀念文集》《百年回眸百人暢談》,馬海平編著《上海美專名人傳略》《圖說上海美?!?、張健主編《南京藝術學院著作概覽》等,這些著作是研究民國時期及新中國美術教育的重要文獻。
2.中國畫理論研究
對中國畫特點及對中國畫論的研究,自然是美術理論的重點。
高建平著《中國藝術的表現(xiàn)性動作——從書法到繪畫》2012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用現(xiàn)代視覺理論對比西方美學傳統(tǒng),對中國古代文人畫及其畫論所包含的理論內涵進行了研究。全書由導論和七章組成,討論了中國古代繪畫中線的特征和墨的地位,“書畫同源”理論內涵、繪畫工具使用的態(tài)度等問題;并對“動作”問題進行探討,包括作為表演的繪畫、表現(xiàn)性動作與表演性動作的區(qū)別,筆觸的力量與畫家的力量,氣勢、韻律性運動、時間等方面的內容;還對繪畫內在的神、理、真,與看的方式,以筆取真之道,以及意在筆先、超越色彩等作了新的研究。該書從常見的書畫美學概念中探究深刻的哲學含義。倪志云著《中國畫論名篇通釋》2014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古代畫論精彩絕倫,是中國古代美術理論的主要形態(tài),雖然20世紀以來我國美術理論也開始轉向現(xiàn)代形態(tài),但對古代畫論的研究和借鑒,仍然是建構新的美術理論的一項重要工作。民國時期于安瀾就編輯《畫論叢刊》,后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匯編》。新中國成立后,俞劍華編《中國古代畫論類編》,都為畫論學習和普及做出貢獻。倪志云的《中國畫論名篇通釋》選取東晉至明代畫論名篇進行闡釋,并在闡釋中發(fā)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和心得。傅慧敏編著《中國古代繪畫理論解讀》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對古代畫論重要篇章進行詮釋和講讀,多有新的心得。
清華大學劉巨德主編的“藝術生命精神研究叢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該叢書之一《感悟之道——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心物論》為杜文涓的博士論文。該書從中國畫家感悟出發(fā),探討中國哲學中的心物關系,對山水畫家對自然感悟的心理特征、感悟方式、感悟之藝術境界做了深入研究。該叢書的另一本是馬良書的《中國畫形態(tài)學》,該著系統(tǒng)地研究了構成中國畫形態(tài)的藝術精神、審美觀念、形式語言、物質媒介等,揭示中國畫作為獨立的文化藝術類型的特點和面貌。韓立朝《在場的現(xiàn)實: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山水畫寫生研究》也是該叢書之一,該書對20世紀20-40年代、50-60年代這兩個時段的中國山水畫寫生進行深入研究,揭示此階段山水畫寫生的時代語境、價值取向以及創(chuàng)作成就,寫生對20世紀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作用和價值。張映輝著《繪畫境界生成論——傳統(tǒng)畫境與現(xiàn)當代實踐》,李鎮(zhèn)著《中西繪畫“體異性通”論——石濤與塞尚藝術比較研究》,均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張著對繪畫境界的生成含義、演化變遷、創(chuàng)生依據(jù)、圖式意義等進行較系統(tǒng)和深入研究,并探討傳統(tǒng)畫境對當代繪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和借鑒作用。李著將清代石濤的造化觀和法國后印象派畫家塞尚的自然觀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馬良書、杜文涓、韓立朝、張映輝、李鎮(zhèn)均為劉巨德教授指導的繪畫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結合的博士,他們緊密結合繪畫創(chuàng)作實踐進行繪畫理論研究,重視繪畫本體和繪畫創(chuàng)作規(guī)律、藝術語言的探討,其研究成果富有創(chuàng)新意義。他們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的“繪畫博士”一起,成為美術理論研究的一支新的力量。
由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編,馬振聲、焦自偉主編《翰墨文心——中國畫學的承與發(fā)展》201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是2014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畫學研討會論文集,會議和文集以“傳承發(fā)展中國書畫、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神”為主旨,追尋中國畫核心的精神理念,探討中國畫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收錄論文有薛永年《發(fā)展國畫與研究國學》、郭因《中國畫學的來路與走向》、杜哲森《文心:構成與解讀傳統(tǒng)繪畫的基點》、陳池瑜《中國畫的核心價值觀與審美價值觀》、王鏞《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林木《中國古代繪畫體系中意象造象的原則機制》、尚輝《從筆墨個性走向圖式個性》、陳傳席《筆墨當隨古代》、劉曦林《中國畫走向現(xiàn)代的再思考》、鄧福星《20世紀中國畫論辯的幾個問題》、梁江《“嶺南畫派”與嶺南畫風》、馬鴻增《中國畫寫畫體系再認識》、李一《議中國畫之“真”》、何延喆《周易與傳統(tǒng)繪畫理論>等。這些論文從各個方面深化了對中國畫的認識和研究。在中國畫專題研究方面的專著有劉繼朝《游觀——中國古典繪畫空間本體詮釋》2011年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該書以游觀為切入點,對中國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的空間形式與構成做了深入探討,2012年12月合肥市委宣傳部還圍繞該書及中國畫空間問題在合肥舉行主題研討會。李一有關中國書畫方面的論文集《一畫心源》2015年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該文集收錄作者多年來從事美術理論、美術史及書畫史論與批評的論文,其研究心得頗多新見。2013年由中國畫學會主辦、鄧福星主編的《中國畫學刊》雜志出版,這是一份專門研究中國畫創(chuàng)作和理論的學術刊物,和《國畫家》《中國書畫》《中華書畫家》《書畫世界》一起,成為中國書畫研究的專門刊物。
3.當代美術研究和美術批評
“十二五”期間,隨著美術創(chuàng)作的繁榮,美術批評和美術家研究也取得豐碩成果。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組織美術理論或畫家有關研討會,推動美術評論工作。美術理論家、批評家和藝術家都積極參與當代美術研究和評論工作,撰寫論文,出版專著和文集,呈現(xiàn)繁盛景象。有的省市也積極組織美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會,開展美術理論研究和當代美術評論工作。
尚輝著《以人民為主體的藝術社會學探索》,研究毛澤東《講話》發(fā)表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有關美術的指導思想的建設與發(fā)展,該文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理論獎一等獎。他繼出版《20世紀一個民族的審美視野》《構建》兩部專著后,2013年又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之間:穿越歷史的審美敘述》,這些論著,深入分析當代中國美術現(xiàn)狀,注重構建當代中國美術的價值體系,是當代美術批評的可喜成果。浙江省美術評論研究會編、范達明主編的“美術評論與研究書系”從2011年開始由浙江大學出版社陸續(xù)出版,范達明著《中國畫:學問與研究》是該書系之一,分為中國畫概論、畫論與畫學、人物畫家研究、山水畫家研究等,對中國畫的“意”和“形”、中國工筆畫的特征、黃賓虹與周昌谷的畫論、浙派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等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全書60萬字,是作者2006年出版的《中國畫:浙派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論文續(xù)集。該書系已出版的專著有《徐永祥美術短評集》《油畫學問:金冶藝術研究》《學貫中西:朱伯雄美術文集》、楊成寅《藝術規(guī)律與創(chuàng)造》,這些文集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浙江省美術理論研究與美術批評成就。江蘇省國畫院編,宋玉麟、馬鴻增主編“江蘇美術史論家文叢”,收錄丁濤、馬鴻增、左莊偉、劉偉冬、徐祖良、周積寅、聶危谷、蕭平、黃鴻儀、樊波等人的論著,由江蘇文藝出版社陸續(xù)出版,反映江蘇中國畫研究和美術理論研究的部分成果。陳祥明主編《本體之觀——新世紀安徽美術理論研究文集》,2012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四位作者劉繼朝、陳祥明、李健鋒、王永敬均為安徽省美術理論研究會成員,收錄論文內容涉及中國古典山水畫空間理論、山水畫的傳統(tǒng)精神和現(xiàn)代意識等理論文章,對齊白石、林風眠、黃賓虹的評論,及對新安畫派和安徽當代美術的研究,反映當下安徽美術理論和批評的部分新成果。邵大箴、李松主編“中國現(xiàn)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09年、2010年先后出版薛永年、劉曦林、翟墨、賈方舟、水天中、劉驍純、郎紹君的文集,2011年又出版邵大箴、李松、皮道堅文集,對當代美術批評理論建設有一定作用。2012年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鄒躍進《立場:鄒躍進美術理論與批評文集》,分為“發(fā)生與發(fā)展…現(xiàn)代與當代”“藝術與社會”“矛盾與困惑”四個方面,收錄作者現(xiàn)當代美術評論和理論研究45篇論文,對毛澤東時代美術研究及重大題材、農(nóng)民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是其特征?!杜唆斏佬g評論集》2014年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收錄潘魯生30年來有關現(xiàn)代美術研究、當代美術評論近50篇文章,是當代美術評論的可喜收獲。徐文景《當代中國畫十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討論中國畫創(chuàng)作及發(fā)展的相關問題。馬欽忠《見證中國當代美術》2011年由學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對中國波普藝術的興起、政治波普、文化波普、都市消費文化等新的藝術現(xiàn)象進行分析論評。由張敢主編叢刊“清華美術”繼續(xù)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近幾期內容為重讀現(xiàn)實主義、抽象藝術、當代藝術研究、當代版畫研究等。該叢刊發(fā)表的專題論文,深化了相關問題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理論研究。
對現(xiàn)代美術史論家和畫家的研究及文獻整理也取得多項成果。胡蠻著、康樂編《胡蠻記新中國美術活動》《胡蠻與新中國美術》兩書2014年由中國書店出版。兩書用日記的形式記錄1952年至1966年在北京參加和所見美術界活動。對研究“文革”前的美術有參考價值。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在舉辦徐悲鴻藝術國際研討會后,由徐悲鴻之子徐慶平任編委會主任,王文娟主編《全球化與民族化——21世紀的徐悲鴻研究及中國美術發(fā)展》2014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本書收錄了包括序言在內的中外學者論文共45篇,主題為21世紀徐悲鴻研究及探討中國美術的發(fā)展,匯聚了當前徐悲鴻研究的最新成果。該文集分徐悲鴻與中國畫改良、徐悲鴻與現(xiàn)實主義、徐悲鴻書法研究、徐悲鴻與中國美術教育、徐悲鴻藝術的當代意義、中外美術比較視域中的徐悲鴻研究等專題,收錄李樹聲、王鏞、陳瑞林、陳傳席、梁江、劉曦林、馬鴻增、王菡薇、莫艾、楊辛、葉喆民、尚輝、王文娟、楊先讓、薛永年、李福順、華天雪、丁方、衣萼、孔令偉、曹慶暉、張長虹、邵曉峰、安雅蘭、蘇文惠、姜苦樂等人的論文,是當前徐悲鴻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xiàn)。徐悲鴻及弟子蔣兆和為中國畫的革新及中國畫的教學做出很大貢獻,培養(yǎng)了大批中國人物畫優(yōu)秀人才,特別是將西畫中的素描、明暗造型等方法引入中國人物畫,對20世紀人物畫改良發(fā)揮很大作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蔣兆和研究會為研究蔣兆和藝術和思想作了很多工作。劉曦林、尹成君主編大型文獻集《蔣兆和研究——關于蔣兆和研究的文獻選編》,2014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經(jīng)整理分為:國內文獻(一)1927-1948,(二)1949-1961,(三)記述與回憶1980-2014,(四)論文與著作1980-2014;國外文獻1941-2014;其他蔣兆和研究文目。由馮遠與劉曦林作序。收錄自1927年以來國內外學者、畫家、批評家齊白石、徐悲鴻、張澤厚、郁風、徐伯陽、楊之光、范曾、鄒佩珠、馬振聲等人的評論、回憶及研究論文與專著,對于進一步研究蔣兆和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北京畫院收藏齊白石多幅作品,成立《齊白石研究》編委會,由院長王明明擔任主編,于2013年、2014年、2015年三次召開齊白石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研究論文收入《齊白石研究》叢刊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表敖普安、劉曦林、郎紹君、呂曉、王耀庭、西上實、司徒元杰、韋昊昱、劉振宇、張濤等人論文,極大地推進了齊白石研究。王明明還主編叢刊《大匠之門》,主要發(fā)表現(xiàn)代中國畫及古代中國畫和畫家研究論文,亦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張仃、吳冠中是當代著名畫家,兩位先生先后于2010年去世。清華大學分別成立“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袁運甫任主任)和“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劉巨德任主任),并分別為二位畫家召開追思會,編輯《張仃追思文集》《吳冠中追思文集》,2011年、2012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收錄有關張仃、吳冠中藝術、教學研究方面的論文,是進一步研究張仃、吳冠中藝術的重要文獻資料。為紀念李可染誕辰105周年,由李可染基金會編、李小可主編的《所要者魂:李可染》2012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本書收錄王明明、李小可、吳冠中、郎紹君、王魯湘、李松等人寫的有關李可染藝術的評論文章,并分水墨作品、素描作品、書法作品選刊李可染的代表作品,附有李可染年表,推進李可染藝術的研究工作。于希寧是我國著名花鳥畫家,在他百年誕辰之際,沈穎主編兩卷本《百年希寧——于希寧藝術文叢》,另加沈穎、劉笑合著《于希寧藝術研究》,三本一套,由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年出版。文叢分《于希寧藝術文集》和《于希寧研究文集》。前者收錄于希寧自己所寫的創(chuàng)作體會、藝術心得和藝術研究文章。后者收集王朝聞、張安治、孫美蘭、梁江、劉曦林、劉龍庭、劉大為、張志民、何懷碩、黃光男等人寫的研究于希寧藝術的文章。文叢由王文章作序,高度贊揚于希寧在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沈穎、劉笑《于希寧藝術研究》分“于希寧畫學思想研究”“于希寧藝術風格研究”“于希寧教育思想研究”及年表,對于希寧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思想進行全面探討。該套三本著作獲2015年山東省社科研究三等獎。李一鳴《革新之路一周韶華繪畫美學思想研究》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對周韶華提出的“隔代遺傳”、“橫向移植”等繪畫思想進行專門研究,周韶華的水墨畫創(chuàng)新精神及藝術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曾在美術界產(chǎn)生一定影響。
當代部分畫家他們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亦進行美術研究,或寫作創(chuàng)作心得,總結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是國畫家馮遠和油畫家許江。馮遠著三卷本文集《東窗筆錄》2013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該文集一百多萬字是作者作畫之余夜闌人靜在東向窗戶邊的書桌上寫成。內容包括:美術文論、美術評論、序言、文論、創(chuàng)作漫談。既有研究論文《從生命意識到審美知覺——兼論中國古代文人畫藝術的審美理想》,也有藝術評論文章《納洋以興中的先行者——林風眠》,還有創(chuàng)作心得《<屈賦詞意>創(chuàng)作談》《硯邊雜記》等,均有較高學術價值。2014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許江《葵園手記:許江的日常寫作》套書,共分《這一代》《詩心》《體象》《葵園》,由文字、寫作手稿、圖片組成,記錄作者創(chuàng)造心得和研究成果,對創(chuàng)作研究有一定價值。2012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張曉凌主編的《盧禹舜論》和《論盧禹舜》,前者為盧禹舜有關藝術創(chuàng)作的論文匯集,后者為評論家對盧禹舜藝術特點和形式、風格的評論與研究文章。杭間主編《韓美林藝術新論》2013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收錄韓美林藝術研討會上的評論與研究文章。馮遠、韓美林、許江、盧禹舜分別于2012年、2013年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人藝術作品展。出版他們的個人文集或對他們藝術的評論集,為近一步研究當代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定參考價值。
三、書法史論研究成果
隨著近年來中國書法學科的不斷完善發(fā)展,書法學科在近五年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我們將這些成果分為書法史與書法理論兩大類。書法史研究又具體分為五類:1.通史、斷代史研究;2.書家個案研究;3.書史專題和地域書法史研究;4.漢字與書法研究;5.書法形式、技法研究。書法理論研究分為三類:1.古代書論研究;2.書法美學研究;3.書法批評與理論研究。
(一)書法史研究
1.書法通史、斷代史研究
盧輔圣主編,姜壽田、王元軍、張金梁、侯學書、劉志基、王亞輝、韓順任、方愛農(nóng)、毛寶訓等著的《中國書法史繹》(七卷本),計300萬字,1500余幅圖片,2014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同年獲得全國優(yōu)秀古籍圖書一等獎。該套書體例嚴謹,材料豐富,史論結合,以全新的視角和問題意識,從思想史、文化史、藝術技法史等角度展開論述,按朝代順序探討了中國書法源流和發(fā)展的新路徑,是近年書法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該套書第一次用“繹”的方式來撰寫中國書法史,為今人認識中國書法源流和發(fā)展梳理出新的路徑,該套書經(jīng)二十幾年的磨礪,精益求精,是新中國以來對中國傳統(tǒng)書法學術研究的一項重要學術成果。郭恒著《中國書法史通論》,以歷史發(fā)展為線索,對書法史進行了較為獨特的分期。如先秦至秦代定為“寫字期”,漢代為“取勢期”,三國兩晉至隋為“出采期”等。張?zhí)旃吨袊鴷ù笫履瓯怼穼⒄麄€漢字書法史上的大事制成年表。該書覆蓋領域廣,廣泛收集新出土甲金、簡帛、碑版等材料。內容詳明有序,對書法家、書法事件、書學著述、書法作品及流傳遞藏等信息按順序列出,并附上豐富的圖片,大致勾勒出了中國書法發(fā)展的軌跡。晁岱雙著《民國時期書法研究》一書,對民國時期的書法展覽、社團活動、出版印刷、書法教育、中外書法交流等做了詳細的闡述,并對民國時期的書法成就以及書法風格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李剛田《近百年中國書法回溯》一文以近百年中國社會變革為背景,以1979年改革開放為界限,將近百年中國書法發(fā)展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的書法是“書齋文化”,后一階段是“展覽時代”。
季惟齋著《書史》2011年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共分12卷,卷一至卷九為殷周秦漢三國至民國時期的書法發(fā)展史,卷十為東瀛,卷十一為東國,卷十二為雜論,該書注重歷史文獻運用和考辨,對重要作品進行記述,作者治學態(tài)度嚴謹,該書頗具學術價值。鄭曉華著《大師:影響中國書法發(fā)展的二十位歷史人物》2013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審視中國書法史,從中挑選20位書法大家進行深入研究,由此組成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成就專史。所論20位書法家從秦代李斯、漢代張芝、東晉王羲之,到唐宋元明的孫過庭、李世民、張懷瓘、張旭、顏真卿、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徐渭、董其昌、張瑞圖、王鐸,再到明末清初傅山、清代八大山人、鄧石如。作者對每一位書法家的生平事跡、書法成就、風格特點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均做出深入研究,提出新的見解。李洪智著《漢代草書研究》2014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對漢代草書的源流、漢代草書的草化方式、漢代草書的藝術特征及漢代草書在文字史和書法史上的地位,做了較深入探討。
2.書家個案研究
近五年在對歷史上書法家個案研究方面出現(xiàn)一批新成果,研究個案不斷深入,是“十二五”書法史研究的新趨向。祁小春《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一書從古代私家書信和文章體裁的角度出發(fā),對以王羲之為主的晉人尺牘的名義、形式、用語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考察。該著作還對王羲之的家世、生活事跡以及與道教的關系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考證。在王羲之尺牘形式、尺牘用語等考察、詮釋方面都有一定突破。薛龍春《雅宜山色:王寵的人生與書法》以吳門四家中的王寵為研究對象,對王寵的人生與藝術進行了重構,該研究為吳門書派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翔實材料與新穎視角。白謙慎《吳大瀲和他的拓工》一書以研究吳大瀲的拓工為主,同時研究同光時期金石學家和拓工的互動關系。朱天曙《宋克書法研究》探討了宋克書法在元末明初所扮演的承前啟后角色。力圖通過結合史料與宋克書法作品來分析其書法風格、書法觀念及創(chuàng)作樣式,并以此觀照當時的文化圈互動現(xiàn)象,凸顯宋克的書法地位。金丹《阮元書學研究》對阮元書學思想及書法實踐進行了全面細致的研究。作者通過對阮元學術背景考察人手,論述其書學思想的來源、特征及傳播發(fā)展,對其書法理論與實踐做出全面的把握判斷。楊寶林《劉熙載書學研究》系統(tǒng)研究了劉熙載的著作,涉及《書概》《游藝約言》以及劉熙載傳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該研究空缺。張金梁《劉德升“行書之祖”說考》一文對書法史上被認為是“行書之祖”的劉德升的身份進行考證,最后得出劉德升不是“行書之祖”,而是一位擅長隸書的書家,且與漢末曾任蜀郡太守的“劉勝”是同一人。書家個案研究的專著還有李軍著《訪古與傳古:吳大瀲的金石生活》,徐清著《沙孟海學術研究》,顧工著《鐵笛一聲吹破秋:楊維楨在吳門的交游與創(chuàng)作》,梁新穎著《康有為書法研究》。論文有陳傳席《楊守敬的書法及其在日本的重大影響》,王文娟《“流美”與“諸野”——徐悲鴻書法論》,蘇顯雙《元書家李溥光及其書、論考述》等。孟云飛主編《翰墨人生——劉藝書法著述暨同行評論選集》2013年由大眾出版社出版,收錄劉藝有關書法研究、書法創(chuàng)作、書法交流論文20余篇,以及翻譯文章多篇,并收錄孟云飛、崔向華、陰岑山等人關于劉藝研究和評論文章。劉藝曾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該文集對研究劉藝的書藝及中國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有參考價值?!蹲笸笕缟健o念費新我誕辰110周年文集》2013年由西泠印社出版,收錄李庶民、葉鵬飛、黃君、張海、徐利明等人研究費新我書藝的論文和回憶文章。另外馬青云著《費新我傳》也由西泠印社出版,此二書對費新我的書法藝術和思想研究有一定價值。
3.書史專題和地域書法史研究
張典友《宋代書制論略》一書研究了宋代的皇帝制度、皇帝御用書寫機構及其書寫官吏、普通文書吏、書學教育制度、官員考試制度等與“書”、字體演變、書寫藝術演變的關系。從制度史的角度研究書法史,頗有新意。陳志平《北宋書家叢考》選取“宋四家”之外的八位“二線”書家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以年譜為經(jīng),以專題為緯,在研究內容上具有一定原創(chuàng)性。
胡建明《宋代高僧墨跡研究》專門對兩宋時期高僧這一群體的墨跡進行了研究,分析了高僧墨跡的風格及特點,并探討了高僧墨跡對日本書法的影響。王菡薇、陶小軍著《敦煌南朝寫本書法研究》201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綜合運用文獻學、考古學、圖像學、形式分析方法,對敦煌南朝寫本書法進行深入研究,是佛經(jīng)寫本書法研究較為重要的成果。該書經(jīng)補充,加重鑒定方法研究內容,以《千年遺墨:敦煌南朝寫本書法研究》為書名,2014年由臺北蒼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朱友舟《中國古代毛筆研究》對歷史上毛筆的形制、制作工序、派別形成與筆工等問題展開研究,并探究了毛筆與書法風格形成的關系。本研究是近年書法工具研究方面較為重要的成果。祝帥《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從學術史的角度探討晚清至今書學從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中的史傳、評點等形式,轉換為現(xiàn)代書法研究的運動過程。顧琴《海派篆刻研究》圍繞海派篆刻崛起的背景、商業(yè)性格、文化性格以及藝術風格展開研究。向彬《當代書法人才的類型與教育:中國古代書法教育的啟示》一書以中國古代書法教育研究為基點,對當代書法人才進行分類,并對當代書法人才教育的課程開設與書法人才培養(yǎng)的困境等問題展開研究,對當今書法教育具有啟示意義。水賚佑編著《<蘭亭序>研究史料集》一書為歷代與《蘭亭序》相關的研究資料匯編。其中文獻包括《蘭亭序》的歷史、版本、收藏、評價、題跋、詠贊等,資料豐富,該書出版極有益于蘭亭學的研究。方波論文《民間書法知識的建構與傳播——以晚明日用類書中所載書法資料為中心》通過對晚明日用類書當中書法文獻的梳理,考察了民間書法知識的建構與傳播,材料與角度較為新穎。
書法史專題研究專著還有朱天曙著《感舊:周亮工及其<印人傳>研究》,張小莊著《清代筆記、日記中的書法史料整理與研究》,張俊嶺著《朱筠、畢沅、阮元三家幕府與乾嘉碑學》,王學雷著《古筆考:漢唐古筆文獻與文物》,封治國著《與古同游:項元汴書畫鑒藏研究》,羅勇來著《瘞鶴銘研究》,葉梅著《晚明嘉興項氏法書鑒藏研究》,鄭培亮著《一筆一畫:關于隸書的書寫狀態(tài)》,陳一梅著《宋人關于蘭亭序的收藏與研究》,毛秋瑾著《敦煌吐魯番文獻與名家書法》。論文有陳振濂《近百年“榜書巨制”書法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方愛龍《宋高宗趙構和南宋帝王后妃的書法》,陶小軍《民國書畫市場中的代筆與作偽問題》,葉康寧《明清書法市場中的牙人》,李寧《唐懷充押署考——以唐懷充押署相關的法帖為中心》等。
在地域書法史研究方面的成果,有胡源著《越中書法史》、王祖龍《楚書法史》等,《越中書法史》一書研究了古代越中地區(qū)書法家的書法創(chuàng)作及其影響。涉及越中地區(qū)的摩崖刻石、墓志碑版等,論述了越中書法自身的發(fā)展史及其對中國書法史的意義。《楚書法史》主要討論楚文化背景下楚系文字書體及其風格演化的歷史,兼及工具材料、形式形制、技法技巧和審美觀念變遷的考察,試圖揭示楚系文字書法樣式對于中國書法史的意義及其獨特文化價值。此類專著還有宋濤《杭州書法史》。
4.漢字與書法形式研究
中國書法書寫的是漢字,漢字發(fā)展與書法藝術緊密相關,漢字和書法的關系也是書法史研究的重要方面?!笆濉逼陂g有關漢字與書法關系的研究以及書法形式、書法技法的研究,產(chǎn)生不少新成果。
吳曉懿著《戰(zhàn)國官名新探》主要運用出土文字材料對戰(zhàn)國時期官名的分域、分類、稱謂與用字等問題進行研究。這一研究對書法學亦有一定借鑒意義。趙平安著《秦西漢印章研究》對秦和西漢的印章進行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研究,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為后人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李洪智著《漢代草書研究》主要從漢字學的角度論述了漢代草書草化方式以及系統(tǒng)特征,討論了權威人士對漢代草書字形的優(yōu)化選擇等問題。王曉光著《新出漢晉簡牘及書刻研究》從書法的角度對近十多年來新出土兩漢吳晉簡牘進行考察,做了系列專題討論,材料與研究角度較新。漢字與書法研究的論文有郭良實《論“六書”與書寫規(guī)范化》,李天天《吐魯番磚志異體字及其書法意義探析》等。
5.書法形式、技法研究
在書法形式和技法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汪永江著《書法章法形式原理》一書,對書法的書儀、字體制度、方位秩序、稱謂平闕、規(guī)格尺度、行款格式、文本屬性、書寫材料、鈐印規(guī)范等問題展開研究,并將其他藝術門類的“章法”概念與書法章法進行關聯(lián)性研究。
金弘大《王羲之書法造型特征研究:從傳說到現(xiàn)實》一書圍繞王羲之書法作品展開,將王羲之書法與其他相關書法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和整理,試圖直觀地揭示王羲之書法中每個具體筆畫的造型特征,并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裝飾性進行獨特探討,以期得出與以往不同的結論。這一研究在方法上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蔡夢霞《魏晉書法視覺形式研究》一書圍繞與魏晉書法視覺形式相關的書寫材質、形制、工具以及書寫動作等因素展開,也探討了魏晉時期文化思想對魏晉書法視覺形式形成的影響。劉兆彬論文《古代楷書結字思想研究》對楷書的結構原則、計量尺度與結字方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對于楷書結字理論與實踐具有一定實際意義。
(二)書法理論研究
1.古代書論研究
我國古代書論成熟較早,漢代已有獨立的書法論文,魏晉南北朝進一步發(fā)展,唐宋達到高峰。古代書論對畫論亦產(chǎn)生一定影響。對古代書論進行深入研究,是構建當代書法理論的基礎工作。宋代陳思編撰的《書苑菁華》是一部重要的書法理論集。該書除影印出版過外,未見有點校排印出版。崔爾平《<書苑菁華>校注》據(jù)汪氏振綺堂刊本詳加點校,并參照明善堂本、四庫本加以???,有疑問處以相關史料佐證核對?!稌份既A》校注本的問世,對于書學研究具有較高價值。鄭曉華著《書譜》一書對唐代孫過庭的《書譜》一文進行了注釋與梳理,用白話文進行直譯,并進行闡釋。這一研究對探討孫氏書學思想和《書譜》本身的價值具有學術意義。
2.書法美學研究
對書法藝術和書法理論從美學角度進行研究,是藝術美學建設的一個方面。尹旭著《中國書法美學史》,對中國書法美學發(fā)展歷程做系統(tǒng)研究。該書是朱志榮主編的中國門類藝術美學史叢書之一,該叢書已出版的還有《中國音樂美學史》《中國文學美學史》。此叢書對門類美學史學科建設有積極作用。陳方既著《書理思辨》與《書理再思辨》,是兩部書法美學著作,主要探討了美與藝術、書法的定義、書法的本質、書法的形式和內容、書法藝術形象特征、書法形象創(chuàng)造與書法美的把握、書法與現(xiàn)實的關系、書法的法度和意蘊、書法的神采與形質等書法美學問題。虞曉勇著《書法美學導論》對中國書法美學的做了系統(tǒng)的梳理,探討了書法藝術的基礎、書法的形式美、書法的意境美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書法藝術的影響。蔡顯良著《宋代論書詩研究》以宋代論書詩為研究對象展開系統(tǒng)研究,指出論書詩可補證書法史,蘊含豐富的書法美學思想,并揭示了宋代論書詩“崇古尚晉”的主要傾向。曹建、張云霽《晚清書法審美范疇的對立與共生》一文探討了晚清碑、帖之爭背后的審美觀念差異,揭橥了晚清碑帖審美范疇的對立共生特征。進而論述導致碑帖兩派書法家審美差異的社會文化根源。書法美學專著還有林書杰著《書寫之道:“延異”與漢字書寫》,論文有王元軍《唐代寫經(jīng)書法的審美屬性》、薛龍春《從“點畫”到“線條”:論晚明書法的小大之變》、于忠華《筆法傳承與口訣手授:晉唐書法習得方式的現(xiàn)象學考察》、張興成《中國書法的哲學基礎與文化特質:宗白華書法美學思想及其學術意義重審》、李劍鋒《從蘇軾評蔡襄書法論到其“尚法”思想》等。
3.書法批評與理論研究
“當代書法評價體系研究”課題組撰寫《當代書法評價體系研究》一文對當代書法評價體系研究的范圍與內容進行界定,指出建立當代書法評價體系的意義,并對建立21世紀的當代書法評價體系提出構想,提出書寫性、文化性、藝術性與時代性的書法評價標準。該文對于建立當代書法批評體系具有一定指導意義。黃?!稘h字書法、書寫與計算機:由漢字書寫的衰退所想到的》一文指出現(xiàn)代文明對日常書寫具有深刻影響,這對于漢字書寫生態(tài)是一種破壞,勢必會影響到書法的發(fā)展。陳振濂《恢復書法的“閱讀”功能:“展廳文化、展覽時代、展示意識”視野下的書法創(chuàng)作新理念》一文通過對近30年中國書法發(fā)展歷程的回顧,指出書法藝術強調視覺形式的必然性,揭示書法“閱讀”功能極大削弱所帶來的問題,并倡導重新恢復書法的“閱讀”性與敘事記史功能,從而使“藝術”與“文化”在新的歷史階段達到平衡。鄭曉華《書法:藝術的中國模式》一文指出書法是中國本土藝術中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藝術。文章從學理上闡明了書法作為藝術的合法身份,并倡導在“全球化”背景下應當加大對中國本土藝術的推廣宣傳力度,有助于國際社會認知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書法批評研究的論文有王一川《回到書寫行為的地面:我看書法的文化養(yǎng)成》,郭建平《書法題跋中的書法批評:以宋代諸家書法題跋為例》,胡傳?!稛o道的書法:當下書法生態(tài)之反思》,劉宗超《由“道”到“技”:書法的古今之變》,白銳《“書法熱”的冷思考》等。
馬欽忠著《中國書法的當代詮釋》,2013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分為四章,即中國書法是中國人的生命痕跡、中國書法的書寫緣由、中國書法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中國書法發(fā)展的當代省思。該書將德里達的書寫理論同中國書法的書寫特征做比較研究,并用酒神精神研究中國草書特點,認為中國書法是生命之道,具有象征性,對書法理論和方法提出新的看法。任平著《任平書畫文叢·汲古養(yǎng)新》2014年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收錄其書法理論論文《書法學科的基本內容》《漢字在書寫中演變》《中國書法文獻的幾個問題》《書法史的重新認識——早期隸書的意義》等,對書法理論建設具有學術價值。
近五年書法學科研究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一是研究角度與研究方法均有拓展。比如從制度史的角度來觀照書法史,或者借鑒文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來重新闡釋書法史,這些都有益于學術創(chuàng)新。二是書法史研究趨于精細化,個案專題研究較多,通史研究較少。這種方法有助于深入探討一些具體書法問題。三是書法美學、批評類研究相對薄弱,具體體現(xiàn)在研究成果數(shù)量較少,多散論而缺少系統(tǒng)的專著研究。
四、“十三五”美術學科規(guī)劃項目建議
綜上所述,在“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藝術科學中的美術學科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古代美術史和現(xiàn)代美術史方面成果尤為突出,美術理論和外國美術史研究方面也有新的建樹,美術批評比較活躍,其中部分成果為全國藝術科學項目或省部級社科項目,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這些成果推進了美術學科建設,深化了美術史論相關專題和問題的研究。在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外國美術史專題研究、中國雕塑史(宗教雕塑除外)和專題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較少。
根據(jù)“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美術學科的研究成果的特點和欠缺點,根據(jù)“十三五”期間國家對文化發(fā)展和社會科學發(fā)展的要求,根據(jù)美術學科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我們建議,在“十三五”規(guī)劃期間,繼續(xù)重視對中國古代美術史包括古代繪畫史、書法史的研究,并側重雕塑史研究,既支持對中國美術史從宏觀方面包括繪畫、書法、雕塑、建筑、工藝美術等方面的整體研究,支持運用社會學、文化史、圖像學、文獻學、考古學、形式分析等方法,結合博物館藏品、文獻與考古新材料進行研究,力爭從觀念、方法、材料、體系方面創(chuàng)新,推出具有個性研究特征和時代特征新的標志性的中國美術史大作,力爭在美術史觀、方法論和體系性上有新的重大突破,同時支持在中國美術史、中國繪畫史、中國雕塑史、中國書法史領域做斷代研究、流派研究和風格形式方面的專題研究,深化中國美術史斷代和專題研究以及畫種研究。加強中國現(xiàn)代美術思潮、現(xiàn)代美術理論、現(xiàn)代美術流派的研究,建構較完整的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體系。同時加強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中重要問題和專題研究,如新興木刻和版畫、現(xiàn)實主義油畫和國畫、現(xiàn)代國畫人物畫革新、現(xiàn)代山水畫新的發(fā)展與寫生及筆墨的關系、現(xiàn)代工筆花鳥和工筆人物畫新的創(chuàng)造成就與特征、新中國初期重大題材和生產(chǎn)建設題材繪畫研究、新時期前衛(wèi)藝術和試驗藝術、城市建設與公共藝術、城市雕塑等方面的研究。
針對美術基礎理論和批評理論研究不足的問題,加大支持對中國古代藝術理論如畫論、書論的研究,以及對西方美術理論及發(fā)展史的研究,加大支持對中國古代批評理論如畫品、書品方面的研究,支持對西方美術批評理論特別是西方現(xiàn)代批評理論的研究,特別支持有創(chuàng)造性的美術基礎理論和美術批評理論的研究,鼓勵建構新的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同時支持開展交叉學科的美術學研究,如美術社會學、美術心理學、美術圖像學、美術市場學、美術傳播學、美術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同時重視對美術理論中的重要問題和專題研究,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在美術原理、美術批評理論方面有新的突破,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改變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相對落后的狀況。
加強外國美術史研究?!笆濉逼陂g,雖然外國美術史專題研究有若干專著出版,但數(shù)量較少,大多為外國美術史教材。“十三五”期間應加強外國美術史深度研究,支持對西方美術史作斷代研究、流派研究和專題研究,培養(yǎng)外國美術史研究隊伍,同時加大支持對日本、朝鮮、韓國、印度、東南亞、中亞、西亞美術史和當代美術的研究,支持對東歐美術、非洲美術、南美洲美術的研究,填補外國美術史研究方面的有關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