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永 明
(上海社會科學院 法學研究所,上?!?00020)
?
中國維護東海權(quán)益的國際法分析
金永明
(上海社會科學院 法學研究所,上海200020)
東海問題尤其是釣魚島主權(quán)爭議問題是橫亙在中日關系中的重大敏感問題,對此兩國存在嚴重的對立和分歧,雙方為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和立場,在東海呈現(xiàn)??瞻踩珖谰B(tài)勢。而造成此境況的關鍵要素為:日本否定爭議的存在,否認“擱置爭議”的共識。為此,重點分析國際爭議的要義、“擱置爭議”存在的背景,以及依據(jù)國際法確立釣魚島主權(quán)的制度??紤]到中日兩國均為重要的國家,雙邊關系又是重要的關系,各方均有恢復和發(fā)展兩國關系的意愿,所以,中日兩國應以達成的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四點原則共識為基礎,加強溝通和對話,從事實和國際法出發(fā),就兩國關系中的敏感問題展開談判,以切實管控東海??瞻踩珣B(tài)勢,發(fā)展和充實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內(nèi)涵。應該說,以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和精神穩(wěn)固發(fā)展中日關系,是包括兩國政府和多數(shù)人民在內(nèi)的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
中日關系;釣魚島問題;擱置爭議;國際法制度
近日,中日兩國之間圍繞釣魚島和東海問題的爭議再起。例如,日本內(nèi)閣官房網(wǎng)站于2016年4月15日公布了與釣魚島有關的資料,妄稱釣魚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①日本外務省網(wǎng)站于2015年7月22日發(fā)布了中國東海油氣平臺的位置、圖片等信息,鼓吹“中國海洋威脅論”,并要求中方停止在日方單方面主張的“中間線”中方一側(cè)海域的開發(fā)活動。②對此,中國外交部于2015年7月24日表明了“中國東海油氣開發(fā)活動正當合法”的政策性立場。[1]
實際上,東海問題的核心為釣魚島主權(quán)爭議問題,雙方立場嚴重對立且不可調(diào)和。中國政府針對釣魚島問題的代表性立場為外交部發(fā)言人洪磊于2013年11月4日談及的內(nèi)容: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時的有關國際文件已在法律上確認釣魚島應歸還中國;20世紀70年代初,美日私相授受釣魚島是非法和無效的,并不能改變釣魚島主權(quán)屬于中國的事實;當前的釣魚島緊張事態(tài),是由日方一手造成的,是日方企圖改變現(xiàn)狀,而不是中方。日本認為,從歷史和國際法看,釣魚島明確是日本固有領土,并不存在與釣魚島有關應解決的領土問題,日本為保全領土將毅然和冷靜地應對,通過遵守國際法,確保區(qū)域的和平與安定。①日本針對釣魚島問題的基本立場,參見日本外務省文件:《尖閣諸島:不依力量而基于法律支配尋求和平之?!?2014年3月),http://www.mofa.go.jp/mofaj/area/senkaku/index.html。關于“固有領土”內(nèi)容,參見金永明:《論日本的所謂“固有領土”之含義》,《東方早報》2014年2月18日,第A11版?!肮逃蓄I土”含義,是指歷史上未有任何國家對其提出任何異議的領土,即歷史性權(quán)原;如果中日雙方均依據(jù)歷史主張權(quán)原,則必須精查各方的歷史。參見[日]芹田健太郎:《領土爭端的法律與政治——憲法第9條及爭端的和平解決》,《法律時報》第84卷第13號(2012年12月),第4頁。
即使中日兩國于2014年11月7日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達成四點原則共識后,日本政府依然堅持先前的政策和立場,即釣魚島是日本的領土,兩國不存在主權(quán)爭議。②例如,在日本第187次臨時國會的眾議院會議上,日本外務大臣岸田文雄于2014年11月21日在回答下世代黨議員西野弘一關于釣魚島的領有權(quán)問題的第71號提問時答辯指出,日本依然堅持先前的立場,即中日兩國不存在需要討論解決釣魚島的主權(quán)爭議問題。參見http://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shitsumon.nsf/shitsumon/187071.htm,2014年11月25日訪問。針對日本政府就釣魚島問題通過的上述答辯書,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洪磊指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方對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quán);中國政府維護國家領土主權(quán)的決心和意志堅定不移;我們要求日方停止一切損害中國領土主權(quán)的行為;……我們敦促日方信守承諾,拿出誠意,以實際行動維護和落實中日四點原則共識,妥善處理當前兩國關系面臨的突出問題,為推動兩國關系的改善和發(fā)展作出努力。參見http://www.fmprc.gov.cn/mfa_chn/fyrbt_602243/t1213754.shtml,2014年12月17日訪問。所以,為切實改善和發(fā)展中日關系,尤其是深化兩國戰(zhàn)略互惠關系內(nèi)容,有必要依據(jù)國際法分析中日兩國針對釣魚島問題的基本立場和法律主張,以維護我國在東海的權(quán)益。
一般認為,東海問題爭議主要包括島嶼主權(quán)歸屬爭議、資源開發(fā)爭議、海域劃界爭議和??瞻踩珷幾h。在這些爭議問題中,核心是島嶼主權(quán)歸屬爭議,即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主權(quán)歸屬爭議,其他爭議問題由此引發(fā)或與其關聯(lián)?,F(xiàn)今的重點是管控東海??瞻踩?,即構(gòu)筑和實施東海??瞻踩墓芾碇贫?,以實現(xiàn)兩國政府和平友好發(fā)展意愿,這是兩國政府無法在釣魚島問題上達成妥協(xié)的過渡時期的安全措施。
而在中日關于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以下簡稱釣魚島列嶼)的主權(quán)歸屬爭議中,關鍵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中日兩國之間是否存在爭議,是否存在“擱置爭議”的共識,以及對國際法制度或國際秩序的理解和認識上的分歧等方面。[2]
(一)釣魚島列嶼存在主權(quán)爭議,不容日本否認
對于是否存在釣魚島列嶼爭議的問題,從國際實踐看,并不是單方面的判斷可以決定的,而需要從事實和法律立場予以闡釋。誠然,在國際法文件中,沒有明確定義國際爭議或國際爭端的概念,但從國際法院多次引用常設國際法院在1924年8月30日審理馬弗提斯和耶路撒冷工程特許案(Mavromamat Palestine Concessions)的判決內(nèi)容可以看出,所謂的爭端是指兩個當事人(或國家)之間在法律或事實論點上的不一致,在法律主張或利害上的沖突及對立。①可見PCIJ, Series A, No.2, p.11。例如,國際法院關于印度領域通行權(quán)案的本案判決,見ICJ Reports, 1960, p.34。國際法院關于薩爾瓦多和洪都拉斯之間的陸地、島嶼和海上邊界爭端案判決,可見ICJ Reports, 1992, p.555, para.326。換言之,國際爭議或國際爭端是針對特定主題,兩者間互相對抗的主張出現(xiàn)明顯化的狀況。正如國際法院在此后多次提及的那樣,(國際)爭議是由客觀事實確定的,不依賴于當事者是否承認。[3]對照此判決內(nèi)容,結(jié)合中日兩國針對釣魚島問題的立場與態(tài)度,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是存在爭議的。②中國政府針對釣魚島問題的立場與態(tài)度文件,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聲明》(1971年12月30日,2012年9月10日);《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2012年9月)。以上資料,參見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編:《釣魚島——中國的固有領土》,海洋出版社2012年版,第25-30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頁。日本政府(外務省)針對釣魚島(“尖閣諸島”)問題的立場性文件,主要為:《日本關于尖閣諸島領有權(quán)問題的基本見解》(1972年3月8日)、《日本針對尖閣諸島的“三個真實”》(2012年10月4日)、《日本尖閣諸島宣傳資料》(2013年10月)。以上資料參見[日]浦野起央等編:《釣魚臺群島(尖閣諸島)問題研究資料匯編》,(香港)勵志出版社、(東京)刀水書房2001年版,第272-273頁;[日]岡田充著:《尖閣諸島問題:領土民族主義的魔力》,蒼蒼社2012年版,第225-226頁;以及http://www.mofa.go.jp/mofaj/area/senkaku/pdfs/senkaku_flyer.pdf,2013年10月30日訪問。
從日本政府針對釣魚島問題的文件內(nèi)容可以看出,其基本立場為:釣魚島為日本固有領土,這在歷史和國際法上均沒有懷疑,即使現(xiàn)今其仍被日本有效地支配,所以,對于釣魚島問題,不存在應解決領有權(quán)的問題。③在日本,支持日本政府針對釣魚島問題見解的代表性學者系列新論文,主要為:尾崎重義:《尖閣諸島與日本的領有權(quán)》(緒論、1)、(2)、(3),[載《島嶼研究期刊》創(chuàng)刊號(2012年6月),第8-17頁;《島嶼研究期刊》第2卷第1期(2012年10月),第8-27頁;《島嶼研究期刊》第2卷第2期(2013年4月),第6-33頁];尾崎重義:《尖閣諸島的法律地位——編入日本領土的經(jīng)緯與法律權(quán)原》(上)、(中)、(下之一),[載《島嶼研究期刊》第3卷第2期(2014年4月),第6-27頁;《島嶼研究期刊》第4卷第1期(2014年11月),第6-27頁;《島嶼研究期刊》第4卷第2期(2015年3月),第6-24頁。]2016年4月15日,日本內(nèi)閣官房網(wǎng)站公布了一些資料和圖片,妄稱釣魚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代表性的資料為:內(nèi)閣官房委托沖繩和平合作中心調(diào)查的《與尖閣諸島有關資料在沖繩的調(diào)查報告書》(2015年3月)、《與尖閣諸島有關資料的調(diào)查報告書》(2016年3月)。(相關資料見http://www.cas.go.jp/jp/ryodo/report/senkaku.html,2016年4月19日訪問。)已經(jīng)刊發(fā)的代表性論文材料有濱川今日子:《圍繞尖閣諸島領有的論點——以日中兩國的見解為中心》(《調(diào)查與情報》第565期,2007年2月28日);中內(nèi)康夫:《圍繞尖閣諸島問題與日中關系——從日本編入領土到現(xiàn)今的經(jīng)緯與今后的課題》(《立法與調(diào)查》第334期,2012年11月);島袋綾野:《從外務省記錄文書看感謝狀的經(jīng)過》(《石垣市立八重山博物館紀要》2013年第22期)。參見http://www.ndl.go.jp/jp/diet/publication/issue/0565.pdf,2016年4月19日訪問。即否認中日兩國針對釣魚島問題存在爭議。日本外務省官員甚至指出,如果中方認為存在爭議,則中方可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因為日本已于1958年9月作出了無保留地選擇國際法院管轄權(quán)的聲明,又于2007年7月9日就接受國際法院管轄的選擇性聲明作出了保留,所以一旦中方提交訴訟,則日本必須接受其管轄(應訴),從而在事實上承認兩國之間存在釣魚島爭議的情形。①日本為避免突然受訴,于2007年7月修改了原來的聲明并作出了保留,即對于其他國家作出接受國際法院管轄的聲明,并在未滿12個月向國際法院提起的爭端,日本不應訴。參見[日]芹田健太郎:《領土爭端的法律與政治——憲法第9條及爭端的和平解決》(《法律時報》第84卷第13號,第3頁);[日]田中則夫、藥師寺公夫、坂元茂樹編:《基本條約集》(2014),東信堂2014年版,第1189頁。為此,在日方堅持強調(diào)不存在爭議的情形下,中方需考慮是否主動提起訴訟的問題,并對國際司法解決方法作出評估,關鍵應作好法律訴訟或仲裁裁決的精細準備。
在日本學者中,也出現(xiàn)了日本主動提起司法訴訟或仲裁的觀點,即由國際法院或仲裁庭裁定或判決是否存在爭議的問題,以確保東海??瞻踩?,避免因中國的“強力行為”或“危險行動”而在東海??找l(fā)安全事故和沖突事件。如果日本主動提起訴訟,則中國就面臨是否應訴的問題。這使我國一直堅持和主張以政治方法或外交方法優(yōu)先解決與其他國家之間領土爭議問題的政策面臨重大挑戰(zhàn)。因為,我國不僅未就《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6條第2款的管轄權(quán)作出選擇性聲明;②《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6條第2款規(guī)定,本規(guī)約各當事國得隨時聲明關于具有下列性質(zhì)之一切法律爭端,對于接受同樣義務之任何其他國家,承認法院之管轄為當然而具有強制性,不須另訂特別協(xié)定:(一)條約之解釋;(二)國際法之任何問題;(三)任何事實之存在,如經(jīng)確定即屬違反國際義務者;(四)因違反國際義務而應予賠償之性質(zhì)及其范圍。同時,我國已依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298條的規(guī)定,于2006年8月25日向聯(lián)合國秘書長提交書面聲明并指出,對于《公約》第298條第1款第(a)、(b)和(c)項所述的任何爭端(即涉及海洋劃界、領土、軍事活動等爭端),中國政府不接受《公約》第15部分第2節(jié)規(guī)定的任何國際司法或仲裁管轄。換言之,中國對于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海洋爭端,排除了適用國際司法或仲裁解決的可能性,堅持有關國家通過協(xié)商談判解決的立場。也就是說,如果中國不撤回上述書面聲明或不同意接受規(guī)定的程序,包括兩國無法締結(jié)協(xié)議提交國際司法或仲裁,則國際司法或仲裁機構(gòu)就無法管轄此類爭端。①《公約》第298條第2款規(guī)定,根據(jù)第1款作出聲明的締約國,可隨時撤回聲明,或同意將該聲明所排除的爭端提交本公約規(guī)定的任何程序。那么,在中國不主動起訴的情形下,就只留下中國是否接受日本單獨提起的爭端并接受“應訴管轄”的問題了。
所謂的“應訴管轄”,是指相關方即無義務管轄權(quán)的一方,在不了解對方是否同意接受國際法院管轄權(quán)且對方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向國際法院提起的訴訟,在此后的過程中,根據(jù)對方的明示或默示的意思表示接受法院管轄權(quán),而賦予法院對該事件的管轄權(quán)并正式開始訴訟的狀況。盡管通過應訴管轄的方法,國際法院可開始訴訟程序,但此方法并未在《國際法院規(guī)約》中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只是從常設國際法院作出裁判后以慣例方式逐漸加以認可的,也得到了國際法院的案例確認。例如,國際法院于1948年3月25日對科孚海峽案作出的先決性抗辯判決就屬于應訴管轄。即針對英國一方向國際法院提出的請求,阿爾巴尼亞在送交法院書記官的信中指出,盡管英國一方提起的訴訟并不合適,但為使自己國家表示對“國家間友好合作及和平解決爭端各原則”的熱情和誠意,并不錯失機會,國家有在法院出庭的意思,從而接受了國際法院的管轄權(quán)。[4]
雖然應訴管轄在國際法院存在提起訴訟增加的趨勢,但由于一方是在對方是否承諾管轄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向國際法院提起的訴訟,所以有容易利用這種方法提起訴訟的可能性(即政治利用可能性)。同時,如果事先知道對方不會應訴而提起訴訟時,也存在國際上宣傳對方不誠意解決爭端的意圖而被利用的可能性。所以,在1978年修改《國際法院規(guī)則》時,增加了嚴格限制應訴管轄的新條款。例如,《國際法院規(guī)則》第38條第2款規(guī)定,請求書應盡可能地指明據(jù)認法院有管轄權(quán)的理由,并應說明訴訟請求的確切性質(zhì)以及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和理由的簡明陳述;第5款規(guī)定,當請求國提出以被告國尚未表示的同意為法院管轄的根據(jù),請求書應轉(zhuǎn)交該被告國,但該請求書不應登入總目錄,也不應在程序中采取行動,除非并直到被告國同意法院對該案的管轄權(quán)。
(二)中日間存在“擱置爭議”的共識,不容日本否認
對于“擱置爭議”術語,雖然未在《中日聯(lián)合聲明》(1972年9月29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8月12日簽署,1978年10月23日生效)等文件中顯現(xiàn),但1978年10月25日鄧小平副總理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回答,表明兩國在實現(xiàn)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談判中,存在約定不涉及釣魚島問題的事實。[5]鄧小平副總理指出:“這個問題暫時擱置,放它十年也沒有關系;我們這代人智慧不足,這個問題一談,不會有結(jié)果;下一代一定比我們更聰明,相信其時一定能找到雙方均能接受的好方法。”[6]換言之,中日兩國領導人同意“擱置”釣魚島問題。否則的話,針對鄧小平副總理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回答內(nèi)容,日本政府和人民可作出不同的回答,而他們并未發(fā)表不同的意見,也沒有提出反對的意見,這表明對于“擱置爭議”日本政府是默認的。此后,日本政府也是以此“擱置爭議”的原則和精神處理釣魚島問題的。具體表現(xiàn)為“不登島、不調(diào)查及不開發(fā)、不處罰”,從而維持了釣魚島問題的基本穩(wěn)定。
應注意的是,由于鄧小平副總理在日本記者俱樂部上的回答,是在1978年10月23日中日兩國互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準文后舉行的,所以針對釣魚島問題的回答內(nèi)容,具有補充《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內(nèi)容原則性、抽象性的缺陷,具有解釋性的作用和效果,即針對釣魚島問題的回答內(nèi)容,也具有一定的效力。因為《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2條第2款規(guī)定,對于條約的解釋,條約之準備工作及締約之情況,也可作為解釋條約之補充資料。
《中日漁業(yè)協(xié)定》(1997年11月11日簽署,2000年6月1日生效)第1條規(guī)定,此協(xié)議適用海域是指中日兩國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但兩國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界限至今未確定。其第2-3條規(guī)定,各國基于相互利益,根據(jù)此協(xié)定及自國的相關法令,可許可他方締約國的國民及漁船在自國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內(nèi)作業(yè),并發(fā)給許可證,也可征收合適的費用。同時,在作業(yè)時應遵守對方國家確定的漁業(yè)量及作業(yè)條件,而在決定作業(yè)條件時應尊重中日漁業(yè)共同委員會的協(xié)議內(nèi)容。但此漁業(yè)協(xié)定只適用于北緯27度線以北的海域,位于釣魚島的北緯27度線以南海域不是該漁業(yè)協(xié)定適用的海域,所以,在此協(xié)定未規(guī)范的海域,仍適用如在公海那樣的在自國登記的船舶由自國管理的“船旗國管轄”的原則。[7]從上述規(guī)定可以看出,日本政府是同意將釣魚島周邊海域作為爭議海域處理的,承認兩國對釣魚島周邊海域存在爭議,這些內(nèi)容無疑是以兩國存在“擱置爭議”共識為基礎的產(chǎn)物。
針對“擱置爭議”共識是否存在的問題,日本堅持認為中方有這樣的提議,但并未得到日本的同意或許可,只停留于聽過(出席鄧小平、園田會談時日本外務省原中國課課長田島高志的證言),即其是中方的單方面的行為,而不是雙方的行為,所以對日方無拘束力。[8]77特別是日本外務省官員指出,在所有《日本外交文書》中都沒有這些內(nèi)容的記錄。所以,自始至終不存在“擱置爭議”的共識。而日本在1972年、1978年后,采取了盡可能平穩(wěn)而慎重地管理釣魚島的方針,包括限制建造建筑物及人員上島,目的是為了避免與中國發(fā)生摩擦,這是從發(fā)展中日友好關系的大局出發(fā)予以考慮并決策的。尤其是1976年、1996年建立燈塔時日方的反駁,均否定了“擱置爭議”共識的存在。[8]78
此外,自1972年9月中日兩國發(fā)表《中日聯(lián)合聲明》,并依據(jù)《中日聯(lián)合聲明》在締結(jié)和平友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日本眾議院議員佐佐木(良)委員于1975年10月22日在國會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提問關于釣魚島問題時指出:“對于釣魚島問題,盡管在條約中并未言及,但達成了進行擱置的默契”,對此要求外務省予以確認。為此,宮澤國務大臣指出:“所謂的擱置這種形式在中日的條約談判過程中并不存在這種事實?!?988年11月8日,齊藤外務省條約局局長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上,回答“對于釣魚島問題,存在什么樣的合意,或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雙方有認識”時指出:“盡管中國有爭取并闡述了擱置的想法,但對日本來說,釣魚島被我國實際控制,是日本領土的一部分,所以,完全不考慮擱置之事,因此,擱置之事在中日間完全不存在合意?!盵9]也即日本政府極力否定中日兩國之間存在“擱置爭議”的共識。
而依據(jù)中國前駐日大使陳健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學出席會議(2013年11月3日)時提供的資料,當時田中首相針對周恩來總理的談話表示:“好,不需要再談了,以后再說?!雹僦袊榜v日大使陳健先生展示的資料內(nèi)容全文如下:1972年9月27日,周恩來總理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就中日邦交正?;瘑栴}舉行會談時,田中首相提出:“借這個機會我想問一下貴方對‘尖閣列島’的態(tài)度?!敝芸偫肀硎荆骸斑@個問題我這次不想談,現(xiàn)在談沒有好處。”田中首相表示:“既然我到了北京,這問題一點也不提一下,回去后會遇到一些困難,現(xiàn)在我提一下就可以向他們交代了?!敝芸偫肀硎荆骸皩Γ鸵驗樵谀抢锖5装l(fā)現(xiàn)了石油,臺灣把它大做文章,現(xiàn)在美國也要作文章,把這個問題搞得很大。”田中首相表示:“好,不需要再談了,以后再說。”周總理表示:“以后再說。這次我們把能解決的大的基本問題,比如兩國關系正?;膯栴}先解決,不是別的問題不大,但目前急迫的是兩國關系正?;瘑栴}。有些問題要等待時間的轉(zhuǎn)移來談。”田中首相表示:“一旦能實現(xiàn)邦交正?;?,我相信其他問題是能解決的?!币陨蟽?nèi)容,也可參見國紀平:《釣魚島是中國領土鐵證如山》,《人民日報》2012年10月12日,http://www.politics.people.com.cn/n/2012/2012/c1001-19239223.html,2012年10月14日訪問。即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是作出回答的,與鄧小平副總理和園田外相的談話內(nèi)容是不一樣的。換言之,日方是同意“擱置爭議”的,也即存在“擱置爭議”的共識。所以,所謂《日本外交文書》中無這些內(nèi)容的記錄,是由于日本刪除了與“擱置爭議”談話有關的內(nèi)容,致使在《日本外交文書》中沒有了在中日邦交正?;?、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談判過程中與“擱置爭議”有關的記錄。[10]為此,中國外交部應就此內(nèi)容予以明確,包括適時公布外交部相關檔案,以證視聽。
可見,日本政府違背歷史事實,在釣魚島問題上否定爭議、否定“擱置爭議”的共識,是中日兩國長期以來無法就此問題取得實質(zhì)性進展或合理解決釣魚島問題的關鍵因素。當然,美國所謂的《美日安保條約》第5條適用于釣魚島列嶼的表態(tài)以及在《歸還沖繩協(xié)定》時一并將釣魚島“交還”日本的做法等,也是釣魚島問題難決的重要因素。
如上所述,中日兩國針對釣魚島問題的分歧,還體現(xiàn)在對國際法制度或國際秩序的理解和認識上,所以有必要分析與釣魚島問題有關的國際法。
日本認為,釣魚島列嶼的“主權(quán)”是依據(jù)《舊金山和約》《歸還沖繩協(xié)定》取得的,而不是依據(jù)《馬關條約》割讓的領土。
其實,在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根據(jù)《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文書》等文件的規(guī)定,釣魚島列嶼本應作為中國臺灣的附屬島嶼歸還中國。然而,釣魚島列嶼至今仍被日本非法侵占,造成中國在法律上收回釣魚島列嶼而未能在事實上收回的局面。[11]換言之,釣魚島列嶼非主權(quán)之爭,而是管轄權(quán)或行政權(quán)之爭。
值得注意的是,《開羅宣言》對領土內(nèi)容的規(guī)定采用了不窮盡列舉的方式,意在強調(diào)日本以任何方式竊取的中國領土,不論是通過《馬關條約》正式割讓的中國臺灣、澎湖,還是日本通過傀儡政府而實際占據(jù)的東北四省,或是以其他方式竊取的中國領土,均應歸還中國。即便日方辯稱釣魚島列嶼沒有作為中國臺灣附屬島嶼在《馬關條約》中一并割讓給日本,也不能否認該島嶼是日本利用甲午戰(zhàn)爭或在甲午戰(zhàn)爭期間從中國“竊取”的領土,因而是必須歸還中國的。[12]
但美國基于冷戰(zhàn)及地緣戰(zhàn)略考慮,根據(jù)1951年簽訂的《舊金山和約》管理琉球,并依據(jù)1953年12月25日生效的有關奄美大諸島的《日美行政協(xié)定》,認為有必要重新指定琉球列島美國政府及琉球政府按照政府布告、條令及指令所規(guī)定的地理境界,所以,美國政府于1953年12月25日發(fā)布了《琉球列島的地理境界》(第27號),將釣魚島列嶼單方面地劃入琉球群島的經(jīng)緯線內(nèi),并于1972年將釣魚島列嶼連同琉球群島一并“交還”日本。①關于美國單方面劃定琉球地理境界,并依據(jù)“群島基線”劃定琉球群島經(jīng)緯線范圍內(nèi)容,參見鄭海麟的《日本聲稱擁有釣魚島領土主權(quán)的論據(jù)辨析》,見《太平洋學報》2011年第7期,第94-96頁。美日私相授受中國釣魚島列嶼領土的做法,造成現(xiàn)今釣魚島列嶼被日本非法實際控制的局面,從而衍生出長達40余年的中日釣魚島列嶼領土主權(quán)之爭。
在此,美國依據(jù)《歸還沖繩協(xié)定》“歸還”琉球群島及釣魚島列嶼行政權(quán)之舉,不僅未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盟國的同意,而且也違反《舊金山和約》要求將琉球納入聯(lián)合國托管制度的目的。即美國出于自身戰(zhàn)略利益考慮,沒有將托管琉球的建議提交聯(lián)合國審議,所以使得“從敵國分離的潛在的托管領土——琉球”,始終沒有受到聯(lián)合國托管制度的約束,進而違反《舊金山和約》擬將琉球提交聯(lián)合國托管的出發(fā)點和歸宿。②關于《舊金山和約》第3條的含義是指,日本同意,琉球作為普通托管領土或戰(zhàn)略托管領土,經(jīng)過聯(lián)合國大會或者安理會批準并置于聯(lián)合國托管理事會、大會以及安理會的監(jiān)督之下后,由美國作為唯一管理當局;而在此托管程序開始或完成之前,琉球暫由美國“施政”。換言之,一旦琉球完成聯(lián)合國托管的程序,則正式成為托管領土,而在此之前,則是由美國臨時施政的“潛在的托管領土”。參見羅歡欣的《論琉球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國際法研究》2014年第1期,第21-22頁。
1943年10月,中、美、英、蘇發(fā)表了《四國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布四大國決心在打敗敵人及處理敵人投降方面,采取共同行動??梢钥闯?,盟國一致原則和不單獨媾和是反法西斯四大國之間的莊重約定,各國必須遵守。所以,于1951年9月8日在沒有中國參加、沒有蘇聯(lián)簽字的情況下,美日等國簽署的《舊金山和約》突破了盟國的共同決定,改變了盟國對日本領土的許多規(guī)定,在國際法上無效。[13]當時周恩來總理兼外長代表中國政府鄭重聲明,《舊金山和約》是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對日單獨和約,不僅不是全面的和約,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約;中國政府認為是非法的、無效的,因而是絕對不能承認的。[14]
中國政府的上述立場和觀點得到國際法的支持。例如,《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4條規(guī)定,條約非經(jīng)第三國同意,不為該國創(chuàng)設義務或權(quán)利;第35條規(guī)定,如條約當事國有意以條約之一項義務之方法,且該項義務經(jīng)一第三國以書面明示接受,則該第三國即因此項規(guī)定而負有義務。上述條款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國家主權(quán)平等原則和“協(xié)議不損害第三國及不得益第三國”的原則。所以對于《舊金山和約》,由于中國政府沒有參加,并作出了反對的聲明,因此與中國有關的內(nèi)容,對中國政府無拘束力。
在此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所謂的日本對釣魚島列嶼的主權(quán),尤其是“二戰(zhàn)”后對于日本的領土范圍,日本試圖割裂與重要的國際法文件之間的關系,而主張依據(jù)《舊金山和約》《歸還沖繩協(xié)定》來確定日本的領土范圍,這是有違國際法原則的。
對于日本的領土范圍,中、美、英政府首腦于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開羅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zhàn)爭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己圖利,并無拓展領土之意思;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qū)逐出境。[15]926-928
《波茨坦公告》第8條規(guī)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quán),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nèi)。[15]928-929
由于《日本投降文書》內(nèi)的《向同盟國投降文書》(1945年9月2日)規(guī)定,日本接受美、中、英政府首腦于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發(fā)表,其后又經(jīng)蘇聯(lián)所加入之公告列舉之條款;日本擔任忠實執(zhí)行波茨坦宣言之各項條款。[15]930-932同時,《中日政府聯(lián)合聲明》(1972年9月29日)第3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并堅持《波茨坦公告》第8條的立場。[16]所以這些國際法文件對日本均有拘束力。
依據(jù)這些條約文件內(nèi)容,日本應放棄或歸還的島嶼及領土,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日本應歸還“一戰(zhàn)”后奪得的太平洋上的一切島嶼,其是指西太平洋群島的島嶼,主要為加羅林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第二,日本應歸還竊取于中國的領土;第三,日本應放棄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17]
總之,依據(jù)國際法文件,特別是《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文書》及《中日政府聯(lián)合聲明》等文件的原則和精神,釣魚島列嶼屬于中國應收復的領土,這一點毫無疑義。因為這些條約屬于最高層級的立法性或造法性條約,起引導及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當?shù)图墝哟蔚牧⒎ㄐ詶l約、合同性或契約性條約(例如《舊金山和約》《歸還沖繩協(xié)定》)與其發(fā)生沖突時,它們具有優(yōu)先適用的性質(zhì)和功能。同時,日本的領土限于四地及同盟國決定之小島內(nèi)。在這“小島”內(nèi),自然不包括琉球。因為,第一,琉球群島包含大小島嶼150多個,其中最大的島嶼沖繩有1 208余萬平方公里,人口100多萬,是除日本四地(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外的第五大島嶼,很難被看作“小島”;第二,在美國占領日本與琉球期間,對于日本與琉球的方式截然不同,采取了“分離式處理”的方式,對日本的政策也都“不包含琉球”。[18]
1946年1月29日,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SCAP)向日本政府發(fā)出題為《某些邊遠區(qū)域從日本的統(tǒng)治和行政中分離的備忘錄》的“第677號指令”,規(guī)定了日本領土的范圍:日本由四個本島和約1 000個較小的鄰接島嶼所組成,包括對馬島及北緯30度以北的琉球(西南)島嶼。同時,上述備忘錄指出,“即日起日本帝國政府對日本以外的區(qū)域或此區(qū)域內(nèi)的任何政府官員、職員或個人,停止實施一切政府的、行政的權(quán)力或權(quán)力意圖”,琉球被視作日本以外區(qū)域。這種“分離式處理”方式意味著,與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間接管理下的日本不同,琉球被留在了美軍的直接統(tǒng)治之下。
由于美國只是占領琉球,而且沒有將琉球納入主權(quán)的意愿,其他戰(zhàn)勝同盟國也從來沒有表達獲得琉球主權(quán)的意愿。因此,琉球在戰(zhàn)時占領期間的地位是:既不屬于日本,也不屬于美國,而是在國際共管下的一種地位未定的領土。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從未真正地遵行國際共管制度規(guī)定。因為,美國在1952年2月10日將在北緯29度以北的吐噶喇群島島嶼“返還”給了日本,違反了“第677號指令”規(guī)定的以北緯30度為界的內(nèi)容。在1952年4月28日生效的《舊金山和約》中又認為日本的“剩余主權(quán)”可以包括在北緯29度以南,即南琉球群島,美國在此區(qū)域行使的是“行政管理權(quán)”。1953年12月25日,美國將此區(qū)域中的奄美群島行政權(quán)交還日本。1968年6月26日,美軍將小笠原諸島的行政權(quán)交還日本。1972年5月15日,美國又依據(jù)《歸還沖繩協(xié)議》,將北緯29度以南的南琉球群島,包括釣魚島列嶼一并交還日本。[18]37-38美國這種單方面變更范圍及“交還”領土的行為,自然沒有得到同盟國的同意,因而是非法、無效的。
此后,同盟國未曾協(xié)商討論決定日本的領土范圍,包括琉球群島的地位問題。鑒于釣魚島列嶼主權(quán)問題危及或影響東亞區(qū)域及世界的和平與安全,聯(lián)合國安理會有責任討論此問題,或其可向國際法院申請咨詢意見,以重申或再次確定日本領土之范圍,切實保衛(wèi)“二戰(zhàn)”之勝利成果,并遵循國際制度安排,維護國際秩序。①例如,《聯(lián)合國憲章》第39條、第96條第1款;《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65條第1款。參見金永明的《釣魚島主權(quán)若干國際法問題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第163-165頁。
為解決東海問題爭議,中日兩國之間開始了關于東海問題磋商談判。但即使雙方經(jīng)過11次的磋商談判(2004年10月25日-2007年10月11日),仍未在東海問題上達成共識。[19]此后,為實現(xiàn)中日雙方領導人的政治意愿,經(jīng)過多次磋商,2008年6月18日中日兩國外交部門公布了《中日關于東海問題的原則共識》。②例如,《中日聯(lián)合新聞公報》2006年10月8日指出,中日雙方確認,為使東海成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應堅持對話磋商,妥善解決有關分歧;加快東海問題磋商進程,堅持共同開發(fā)大方向,探討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吨腥章?lián)合新聞公報》(2007年4月11日)指出,為妥善處理東海問題,雙方達成以下共識:(一)堅持使東海成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二)作為最終劃界前的臨時性安排,在不損害雙方關于海洋法諸立場的前提下,根據(jù)互惠原則進行共同開發(fā);(三)根據(jù)需要舉行更高級別的磋商;(四)在雙方都能接受的較大海域進行共同開發(fā);(五)加快雙方磋商進程,爭取在今年秋天就共同開發(fā)具體方案向領導人報告?!吨腥贞P于全面推進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2008年5月7日)指出,雙方應共同努力,使東海成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該文件為切實推進東海問題的合理解決邁出了實質(zhì)性的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從上述文件內(nèi)容可以看出,中日雙方擱置了東海劃界爭議,強調(diào)在實現(xiàn)劃界前的過渡期間,在不損害雙方法律立場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包括合作開發(fā)和共同開發(fā),以共享東海資源利益。③《中日關于東海問題的原則共識》指出,雙方經(jīng)過認真磋商,一致同意在實現(xiàn)劃界前的過渡期間,在不損害雙方法律立場的情形下進行合作。此后,由于雙方針對跨越“中間線”的春曉油氣田的合作開發(fā)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所以即使已經(jīng)締結(jié)了《中日關于東海問題的原則共識》,迄今雙方仍未在合作開發(fā)和共同開發(fā)上獲得任何進展。①例如,《中日關于東海問題的原則共識》指出,中國企業(yè)歡迎日本法人按照中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的有關法律,參加對春曉油氣田的開發(fā);中日兩國政府對此予以確認,并努力就進行必要的換文達成一致,盡早締結(jié),雙方為此履行必要的國內(nèi)手續(xù)。同時,由于中日在釣魚島周邊海域發(fā)生漁船撞擊事件(2010年9月7日),造成兩國政府間關于東海問題原則共識的談判磋商進程停滯。
此后,日本政府所謂“國有化”釣魚島、北小島和南小島的行為,無視中國政府的多次強烈抗議和嚴正警告,嚴重損害中日關系的發(fā)展進程。②例如,2012年9月11-12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羅照輝大使在北京應約與來華的日本外務省杉山晉輔就當前中日關系舉行磋商。羅照輝全面闡述了中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嚴正立場,強調(diào)中國政府和人民維護領土主權(quán)的決心和意志堅定不移,要求日方立即撤消所謂“購島”的錯誤決定。羅照輝強調(diào),中方絕不承認日方對釣魚島的非法侵占和所謂“實際控制”,絕不容忍日方對釣魚島采取任何單方面行動。日方必須立即糾正錯誤,回到雙方達成的共識和諒解上來,回到對話談判解決爭議的軌道上來。參見《中方再次要求日方撤消“購島”決定》,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zt_611380/dnzt_611382/diaoyudao_611400/t968814.shtml,2014年12月17日訪問。
自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行為后,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尤其在法律上表現(xiàn)特別明顯。主要為:2012年9月10日,中國政府就釣魚島等島嶼的領?;€發(fā)表了聲明,公布了釣魚島等島嶼作為基點的經(jīng)緯度坐標,從而確立和明確了釣魚島等島嶼以直線基線為基礎的領海制度及其他海域管轄范圍;[20]9月12日,國家海洋局公布了領海基點保護范圍選劃及保護辦法;9月13日,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李保東大使向聯(lián)合國秘書長提交了中國釣魚島等島嶼領?;c基線坐標表和海域的文件。此外,國家海洋局、民政部受權(quán)于2012年9月21日公布了我國釣魚島海域部分地理實體標準名稱,從而完善了中國針對釣魚島等島嶼的領海制度及一切法定手續(xù)。2012年12月14日,中國政府向聯(lián)合國秘書長提交了“東海部分大陸架外部界限劃界案”,③相關論述可見http://www.un.org/depts/los/clcs_new/commission_documents.htm,2014年12月27日訪問。這是2012年3月3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我國授權(quán)國家海洋局、民政部公布釣魚島及其部分附屬島嶼名稱以來的后續(xù)措施;[21]也是依據(jù)中國的海洋法(主要包括《中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領海及毗連區(qū)法》《海島保護法》等)以及《公約》作出的決定,目的是完善中國的海洋法制度尤其是領海制度,捍衛(wèi)中國的領土主權(quán)和海洋權(quán)益;④例如,《公約》第16條規(guī)定,沿海國應將標注測算領海寬度基線或界限等的海圖或地理坐標妥為公布,并應將各該海圖和坐標表的一份副本交存聯(lián)合國秘書長;第319條第1款規(guī)定,聯(lián)合國秘書長應為本公約及其修正案的保管者。也為我國對釣魚島周邊海域?qū)嵤┏B(tài)化的巡航提供了法律基礎和保障。
盡管我國基本完善了釣魚島周邊海域的領海制度,并實施了常態(tài)化的巡航管理制度,但在中日雙方并未解決釣魚島問題爭議且互不妥讓的情形下,兩國執(zhí)法機構(gòu)的船只碰撞和摩擦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在明顯上升。同時,為強化對釣魚島周邊海域的管理,日本不僅修改了《海上保安廳法》和《在領海等區(qū)域內(nèi)有關外國船舶航行法》,賦予了海上保安廳執(zhí)法人員對“登島”人員、在釣魚島周邊海域活動的外國船只和船員的警察權(quán),即強化了所謂的“應對措施”;也制訂了新的《海洋基本計劃》(2013-2017),制定了新的安保政策并采取相關措施,重點強化了對西南諸島的“管理”。在這種情形下,我國僅公布釣魚島列嶼的領海基線顯然是不夠的,還需完善周邊海域的執(zhí)法制度,包括外國船只在釣魚島周邊海域的航行制度,中國管轄海域巡航執(zhí)法制度等,重點應明確我國海洋管理機構(gòu)的職權(quán)和懲罰措施,以處置執(zhí)法過程中的違法活動或行為。
為應對包括釣魚島周邊海域在內(nèi)的東??沼蝻w行安全,避免諸如日本艦機再次擅自闖入我國按國際規(guī)則指定的軍事演習海域和空域那樣的事件,作為應急和反制措施,我國國防部依據(jù)國際慣例和國內(nèi)法于2013年11月23日宣布了《中國關于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qū)的聲明》,并發(fā)布了《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qū)航空器識別規(guī)則公告》,以進一步管控東??沼蛑刃蚝秃叫邪踩?。①中國政府關于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qū)聲明的相關內(nèi)容,參見http://www.gov.cn/jrzg/2013-11/23/content_2533099.htm;關于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qū)航空器識別規(guī)則公告內(nèi)容,參見http://www.gov.cn/jrzg/2013-11/23/content_25333101.htm;關于設立防空識別區(qū)的淵源、依據(jù)和國家實踐等內(nèi)容,參見李居遷的《防空識別區(qū):剩余權(quán)利原則對天空自由的限制》(見《中國法學》2014年第2期,第5-19頁)、劉偉民的《論防空識別區(qū)與國際法》(《國際法研究》2014年第3期,第5-15頁) 。但由于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qū)與日本公布的防空識別區(qū)(1969年4月29日公布,1972年5月10日和1973年6月30日修改)大面積重疊,使兩國的飛機尤其是軍機在重疊區(qū)發(fā)生沖突事故的可能性明顯增加。特別是在他方飛機不遵守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qū)航空器識別規(guī)則的情況下,進一步完善執(zhí)法制度包括制定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qū)航空器識別規(guī)則實施細則,應對具有不同性質(zhì)的空域?qū)嵤﹨^(qū)別的管理制度,確保東海防空識別區(qū)的正常運作和合理管理,就顯得特別關鍵。
《中日聯(lián)合新聞公報》(2006年10月8日)指出,應加強兩國防務當局聯(lián)絡機制,防止發(fā)生海上不測事態(tài)。2007年4月11日,《中日聯(lián)合新聞公報》指出,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基本內(nèi)涵包括加強防務對話與交流,共同致力于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又強調(diào)了加強兩國防務當局聯(lián)絡機制,防止發(fā)生海上不測事態(tài)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2008年5月7日)指出,雙方堅持通過協(xié)商和談判解決兩國間的問題;雙方將共同努力,使東海成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中日關于東海問題的原則共識》(2008年6月18日)指出,雙方經(jīng)過聯(lián)合勘探,本著互惠原則,在劃定的共同開發(fā)區(qū)塊中選擇雙方一致同意的地點進行共同開發(fā),具體事宜雙方通過協(xié)商確定;雙方同意,為盡早實現(xiàn)在東海其他海域的共同開發(fā)繼續(xù)磋商。這些文件中規(guī)范的內(nèi)容,為中日雙方就共同開發(fā)東海資源、構(gòu)筑聯(lián)絡機制、維護東海安全和解決東海問題爭議提供了重要政治基礎,為雙方進一步磋商談判提供了保障。所以,兩國應就東海??瞻踩珕栴}重啟對話和談判,以切實管控東海??瞻踩刃颍€(wěn)定和發(fā)展中日關系,這是中日兩國的重大職責,更是誠實履行國際文件的重大義務。2014年9月23—24日,在中國青島舉行的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雙方原則上同意重新啟動中日防務部門海上聯(lián)絡機制,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①相關內(nèi)容可見《中日重啟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東方早報》2014年9月25日,第A16版。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第三輪磋商全體會議及工作組會議2015年1月22日在日本橫濱市舉行,雙方同意爭取早日啟動防務部門海空聯(lián)絡機制,并達成六點共識。相關內(nèi)容可見http://www.dfdaily.com/html/51/2015/1/23/1229797.html,2015年1月25日訪問。
隨著兩國政府代表于2014年11月7日達成《中日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四點原則共識》文件,可以預見,中日兩國之間關于東海問題的磋商進程仍將繼續(xù)。[22]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兩國政府代表已達成了《中日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的四點原則共識》,但雙方的基本立場仍未改變,所以,真正解決東海問題爭議仍需雙方的共同努力和相向而行。其解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東海問題爭議解決進程可謂任重而道遠。但上述四點原則共識的達成,為中日恢復各層面包括海洋問題的談判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基礎和條件,這是不容否認的。②中日海洋事務高級磋商第四輪會議于2015年12月7-8日在福建廈門舉行,雙方達成了七點共識。參見http://www.nofa.go.jp/mofaj/press/release/press4_002758. html,2015年12月9日訪問。
日本首相安倍的第二次上臺及其右傾化的政策訴求和全球外交策略,迎合了日本多數(shù)國民的期待,有利于擺脫日本多年來的經(jīng)濟低迷和改變國際地位下降的頹勢,也可基本保持日本政局的穩(wěn)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較高的支持率,即強勢及集權(quán)領導人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脫日本的戰(zhàn)略困境,實現(xiàn)“經(jīng)濟再生”和“外交再生”目標。③日本安倍政權(quán)的政策目標為三個方面:經(jīng)濟再生,災害復興,推進安全環(huán)境的危機管理。參見[日]菅義偉的《安倍政權(quán)追求的政治》,《亞洲時報》2014年第9期(2014年9月1日),第5-6頁。而安倍政權(quán)的主要外交課題為:強化日美同盟,日中關系、日韓和日朝關系,以及北方領土問題。參見[日]谷內(nèi)正太郎:《安倍政權(quán)的對亞洲、美國外交》,《東亞》第559期(2014年1月),第16-19頁。但安倍政府今后如果未能在經(jīng)濟上有所突破和提升,尤其在國會強行通過安保法案后,造成更多的對立和不滿,則是關系他能否繼續(xù)執(zhí)政的關鍵問題。
解鈴還需系鈴人。中國認為,只有正確對待歷史,才有利于日本早日卸下歷史包袱;日本方面應該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負責的態(tài)度,從維護中日關系友好、維護亞洲地區(qū)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大局出發(fā),以慎重態(tài)度嚴肅對待和妥善處理歷史問題,認真吸取歷史教訓,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23]毫無疑問,這是日本應有的態(tài)度和發(fā)展之道,且已被實踐所證明。同時,中日關系的惡化,是由于日本對釣魚島問題的強硬立場所導致,所以合理地應對釣魚島問題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日雙方均沒有回旋的余地。[24]在日本持續(xù)否認存在爭議、否認“擱置爭議”共識的境況下,我國應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
(一)釣魚島問題若干建議
第一,加強對釣魚島問題細化研究。成立專門研究釣魚島問題的機構(gòu)(例如,東海研究院),就具體的問題展開系統(tǒng)性的全面細化研究,尤其應積極回應日方的政策和法律主張,在廣泛吸納學者代表性成果觀點的基礎上,適時公布中國針對釣魚島問題的政策建言書(學者版)或立場性文件,以彌補國務院新聞辦《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2012年9月)內(nèi)容的缺陷和不足。①2010年以來,在釣魚島問題研究方面比較重要的成果主要有賈宇:《國際法視野下的中日釣魚島爭端》,《人民日報》2010年10月3日;國紀平:《釣魚島是中國領土鐵證如山》,《人民日報》2012年10月12日;劉江永:《從歷史事實看釣魚島主權(quán)歸屬》,《人民日報》2011年1月13日;張海鵬、李國強:《論“馬關條約”與釣魚島問題》,《人民日報》2013年5月8日;黃大慧:《釣魚島爭端的來龍去脈》,《求是》2010年第20期(2010年10月);張新軍:《國際法上的爭端與釣魚諸島問題》,《中國法學》2011年第3期;鄭海麟:《釣魚島主權(quán)歸屬的歷史與國際法分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4期;管建強:《國際法視角下的中日釣魚島領土主權(quán)紛爭》,《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鄭海麟著:《釣魚臺列嶼——歷史與法理研究》(增訂本),(香港)明報出版社2011年版;吳天穎著:《甲午戰(zhàn)前釣魚列嶼歸屬考》(增訂版),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鄭海麟著:《釣魚島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最新增訂本),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王軍敏著:《聚焦釣魚島——釣魚島主權(quán)歸屬及爭端解決》,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年版;[日]井上清著:《釣魚島的歷史與主權(quán)》,賈俊琪、于偉譯,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日]村田忠禧著:《日中領土爭端的起源——從歷史檔案看釣魚島問題》,韋平和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此外,在日本比較客觀的著作還有[日]孫崎享編:《檢證尖閣問題》,巖波書店2012年版;[日]矢吹晉著:《尖閣問題的核心——日中關系會如何》,花伝社2013年版;[日]矢吹晉著:《尖閣沖突始于沖繩歸還——作為日美中三角關系頂點的尖閣》,花伝社2013年版;[日]村田忠禧著:《史料徹底考證尖閣領有》,花伝社2015年版,等等。更重要的是,應盡快確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正式名稱,并統(tǒng)一使用,改變先前描述性的名稱缺陷以及使用混亂的狀態(tài),為此,建議將其命名為釣魚島群島。此名稱不僅反映了釣魚島的特征,也與南海諸島內(nèi)的四大群島相呼應,所以有被廣泛接受的可能性。
第二,增強釣魚島周邊??昭埠叫Ч1M管中國海警已進入釣魚島領海并實施了常態(tài)化的巡航制度,但這只是體現(xiàn)存在和宣示主權(quán),并未體現(xiàn)實質(zhì)性的管轄;應逐步減少諸如無害通過等那樣的行為,提升巡航的法律效果。尤其應明確中國海警局的職責,包括制定中國海警局組織法,提升組建中國海警局的功效。在東海??諔^續(xù)保持緊張態(tài)勢,以增強對日本的壓力,使其改變強硬立場和態(tài)度,即采取對等的行為和措施,確保東海??瞻踩8匾氖牵瑧獔允蒯烎~島問題的最低目標:不登島、不開發(fā)、不駐軍。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日兩國達成新的默契,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管理方法。但現(xiàn)今盡快達成新默契的可能性不大,為此,應保持戰(zhàn)略定力和耐力。此外,中國大陸與臺灣在釣魚島問題上達成正式協(xié)議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中國大陸應自力綜合性地應對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挑戰(zhàn)。
第三,進一步理順海洋體制機制。盡管我國已成立了中央海權(quán)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和國家海洋委員會及其辦公室,重組了國家海洋局等,這些均是很好的措施,所以,應就如何切實推進和指導海洋工作、海洋事務作出特別的安排和規(guī)劃,并采取措施真正發(fā)揮專家管理海洋事務的作用,實現(xiàn)海洋強國戰(zhàn)略目標。為此,應盡早制定中國海洋戰(zhàn)略包括東海戰(zhàn)略,制定綜合規(guī)范海洋事務的海洋法,重點明確各機構(gòu)的職責和權(quán)限,闡釋中國的海洋政策和立場等內(nèi)容。
第四,做好做細中日談判的準備。不可否認,中日關系是重要的雙邊關系,所以如何依據(jù)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和精神,進一步理順關系,消除障礙和疑惑,增進互信,通過對話談判就顯得特別重要。所謂的“正本清源,標本兼治”。①“正本清源”的意思,就是要恢復事物的本來面目,回歸問題的本質(zhì)。而所謂的“購島”事件,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其要害是對《中日聯(lián)合聲明》等四個政治文件規(guī)定的各項原則和精神的嚴重背棄。所以,處理中日關系,需要我們嚴格遵循中日間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精神,重新確認中日邦交正?;摹霸c”。而中日關系的“原點”,就是“以史為鑒,求同存異,世代友好”。參見唐家璇在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中日關系研討會上的主旨發(fā)言:《正本清源,標本兼治,推動中日關系向前發(fā)展》(2014年6月5日,長崎),可見http://news.163.com/14/0605/22/9UOT22B300014JB5.html,2014年6月6日訪問。所以,我們應該盡早規(guī)劃并做好與日本談判的各種準備工作。②例如,2015年4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時指出,“中日應加速實施《中日東海問題原則共識》達成的協(xié)議”。參見http://www.mofa.go.jp/mofaj/a_o/c_m1/cn/page4_001136.html,2015年4月25日訪問。同時,中日應就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層面豐富和落實戰(zhàn)略互惠關系,重點應創(chuàng)造條件規(guī)劃中日關系的未來,包括制訂第五個政治文件,以再次準確定位中日關系。筆者認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是一種“新型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主要內(nèi)涵為:不沖突、不對抗,合作與競爭,共同發(fā)展和戰(zhàn)略互惠。
第五,應正確處理與美國的關系。中國切不可忽視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作用,因為美國是引發(fā)、“交還”、操控和處理釣魚島問題的重要因素和決定性力量。所以,中國應利用美日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對主權(quán)不持立場,利用和平方法通過對話協(xié)商解決),切不可將美國完全推向日本,造成中國在海洋戰(zhàn)略上的被動局面和不利態(tài)勢。③例如,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于2014年4月23-25日訪問日本,與日本首相安倍會談時強調(diào)和平解決釣魚島問題的重要性,不應使釣魚島狀況升級,不應采取激烈的言論和挑釁性的行動,中日兩國應努力尋找如何合理處理的智慧,即如果中日兩國不通過對話及增進信任措施,則此問題將升級并造成重大錯誤。參見[日]神保太郎:《對媒體的批評》,《世界》2014年第7期(2014年7月),第61-62頁。同時,應關注美日以修改《日美防衛(wèi)合作指針》為契機,試圖加強日本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防衛(wèi)合作步伐,增加所謂的防衛(wèi)合作范圍,企圖強化美日之間的“無縫”對接,消除對解決南海問題、東海問題和臺海問題的負面影響。④日本修改《日美防衛(wèi)合作指針》(1997年)的建議,不僅得到了美國的認可,而且在日美安全保障協(xié)議委員會(2+2)共同發(fā)表的《面向更有力的同盟及共有更大責任》的文件中得到確認(2013年10月3日)。兩國同意修改1997年的《日美防衛(wèi)合作指針》,并指示防衛(wèi)合作小委員會在2014年底完成作業(yè)。參見[日]防衛(wèi)省編:《日本的防衛(wèi)白皮書(2014)》,日經(jīng)印刷公司2014年版,第427-430頁。為此,日美兩國于2014年10月8日提交了《修改日美防衛(wèi)合作指針的中間報告》,見http://www.mod.go.jp/j/approach/anpo/sisin/houkoku_20141008.html,2014年10月9日訪問。筆者認為,日美修改《日美防衛(wèi)合作指針》的目的是進一步擴大日本自衛(wèi)隊對美國的全球支援和合作活動,加強自衛(wèi)隊與美軍間的“無縫合作”,“平時”到“有事”的“無縫合作”,以實現(xiàn)在“性質(zhì)、責任、任務和范圍”等方面的合作目標。2015年4月27日,美日兩國通過的“美日防衛(wèi)合作新指針”內(nèi)容,參見http://www.mofa.go.jp/mofaj/files/000078187.pdf,2015年4月28日訪問。
第六,揭示日本隱藏核材料的陰謀。國際社會并未切實了解福島核泄漏事故的真相及危害,更未了解日本擁有眾多核材料的目的和用途。所以,日本為隱瞞它們的事實和真相,減輕賠償責任,利用和放大了釣魚島問題,以轉(zhuǎn)移視線和關注點。為此,我們應就福島核泄漏事故真相及危害,以及日本儲藏眾多核材料的用途予以追究,讓日本政府對此向國際社會作出明確的解釋。
第七,適時利用琉球群島問題抑制日本對中國臺灣的政策。美國依據(jù)所謂的《歸還沖繩協(xié)定》“交還”琉球群島給日本的做法,不符合國際法,所以,琉球地位未定,也就是說,琉球問題依然是中日兩國之間的一大懸案。為此,我國應繼續(xù)加強對琉球群島問題的研究,以作為應對日本試圖加強與中國臺灣的關系,沖擊和干擾兩岸和平發(fā)展進程的籌碼。
第八,關注日本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quán)后安保法制走向。盡管日本內(nèi)閣已于2014年7月1日通過了修改憲法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quán)的決議,但真正行使集體自衛(wèi)權(quán)的關鍵在于修改相關法律,包括自衛(wèi)隊法、周邊事態(tài)法、武力攻擊事態(tài)法、警察官職務執(zhí)行法、PKO合作法、美軍行動關聯(lián)措施法以及《日美防衛(wèi)合作指針》等。①日本內(nèi)閣于2014年7月1日通過的《確保國家存亡和保護國民而無縫地完善安全保障法制》決議,規(guī)定了日本完善新安全保障法制的基本方針,即指出了日本完善安全保障制度相關法制的基本方向。具體內(nèi)容參見[日]防衛(wèi)省編:《日本的防衛(wèi)白皮書(2014)》,日經(jīng)印刷公司2014年版,第376-378頁。而上述內(nèi)閣決議是在吸納《安全保障法律基礎再構(gòu)筑懇談會研究報告》(2014年5月15日)內(nèi)容基礎上作出的。為此,我國應繼續(xù)關注這些法律的修改內(nèi)容和實施狀況,重點應關注日本使用所謂的集體自衛(wèi)權(quán)的“范圍”及使用武器的條件,并持續(xù)關注日本內(nèi)閣及政府的立場和態(tài)度及具體行為,及時作出相應的應對安排及批駁。②2015年4月12日,日本政府確定了制定一部“國際和平支援法”和修改十部安保法制的基本框架。這些法案于2015年5月14日通過內(nèi)閣決議,2015年5月15日提交國會審議。參見http://www.asahi.com/articles/photo/AS20150511004171.html,2015年5月12日訪問。2016年3月29日起日本新安保法制開始施行。其包括由修改十部法律整合成一部法律的《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和新制定的《國際和平支援法》組成。
(二)中日關系的新發(fā)展與新展望
如上所述,2014年11月7日,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和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nèi)正太郎分別代表各自政府,就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達成了四點原則共識。③中日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內(nèi)容為:(一)雙方確認將遵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和精神,繼續(xù)發(fā)展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二)雙方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克服影響兩國關系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三)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海域近年來出現(xiàn)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同意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發(fā)生不測事態(tài);(四)雙方同意利用各種多雙邊渠道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對話,努力構(gòu)建政治互信。(見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08349.shtml;或者http://www.mofa.go.jp/mofaj/a_o/c_m1/cn/page4_000789.html,2014年11月8日訪問。)盡管中日雙方經(jīng)過多次外交磋商達成了四點原則共識,但針對四點原則共識中的內(nèi)容依然存在不同的分歧和解讀,為此,我們應該整體全面地看待四點原則共識的內(nèi)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分歧和對立。四點原則共識的邏輯關系是,政治基礎—基本共識—發(fā)展步驟,所以應該維護大局,求同存異,保持克制和持續(xù)努力地展開對話和協(xié)商,以切實改善和發(fā)展中日關系,確保實現(xiàn)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目標。其不僅為中日兩國首腦在亞太經(jīng)合組織(APEC)會議上的直接會談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恢復和發(fā)展中日關系奠定了重要基礎,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包括美國國務院的正面評價和歡迎。所以,有必要論述中日兩國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的內(nèi)容、意義及作用。
第一,堅持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和精神,是穩(wěn)固和發(fā)展兩國關系的重要政治基礎,必須切實遵守,不容惡意踐踏。因為實踐證明,這四個政治文件是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尤其是充實和發(fā)展兩國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基石。
第二,雙方同意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克服影響兩國關系政治障礙達成共識,這是正確看待歷史問題,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的重要保障?!罢暁v史、面向未來”的要點為“正本清源、標本兼治”,即需要恢復事物的本來面目,回歸問題的本質(zhì),確認中日邦交正?;詠硭膫€政治文件的原則和精神,特別應以“以史為鑒、求同存異、世代友好”為宗旨和精神處理與發(fā)展中日關系,利用和平方法解決雙方之間存在的分歧和對立問題。
第三,通過平等協(xié)商和溝通等手段應對與處理諸如釣魚島重大敏感爭議問題,構(gòu)筑管控東海海空安全機制,是延緩和平息兩國爭議、恢復和改善中日關系的現(xiàn)實需求,切不能延誤時機和停滯發(fā)展。為此,中日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四點原則共識指出,雙方認識到就釣魚島等東海海域出現(xiàn)的緊張局勢方面存在不同主張,并同意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發(fā)生不測事態(tài)。這無疑是維護東海海空安全的必要舉措,值得堅持和大力推進。
第四,中日兩國關系的全面恢復和發(fā)展,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可行的途徑,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中日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四點原則共識指出,雙方同意利用各種多雙邊渠道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對話,努力構(gòu)建政治互信。也就是說,中日雙方主要將在政治、外交和安全領域創(chuàng)造多種條件展開對話,以就重大敏感問題達成理解和共識,以提升雙方政治互信為目標,進而改善和發(fā)展中日兩國關系。應該說,這不僅是可以實現(xiàn)并且是一個可行的路徑選擇。因為當前中日兩國在政治、外交和安全領域上的對立和分歧最為嚴峻和關鍵,這些領域是需要優(yōu)先通過對話磋商解決的事項,進而再延伸或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歷史、文化交流和經(jīng)濟合作等領域,以實現(xiàn)全面推進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目標。
不可否認,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是兩國政府領導人重啟政治互信的重要機會,所以,日本政府領導人安倍晉三在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再次提出兩國應回到戰(zhàn)略互惠關系原點,推進合作發(fā)展,為預防東海??张既恍詻_突因而構(gòu)筑海上聯(lián)絡機制等重要性內(nèi)容,以進一步確認和履行新近達成的中日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四點原則共識內(nèi)容,恢復和發(fā)展中日關系。①關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會議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內(nèi)容,可見http://www.gov.cn/2014-11/10/content_2776917.htm;關于中日首腦就協(xié)商實施海上聯(lián)絡機制達成一致內(nèi)容,可見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41110/t10013089293000.html,2014年11月10日訪問。
中日兩國政府代表已就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達成了四點原則共識,這不僅再次確認了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基礎,而且特別就重大敏感問題達成了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并建立危機管控機制的共同意愿,也明確了利用雙邊、多邊渠道逐步重啟對話,努力構(gòu)建政治互信的途徑和目標,這些均是值得肯定的事項。所有這些不僅是雙方對話和磋商重大敏感問題的基本前提,也是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的必要保障。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國政府應真正切實履行四點原則共識的內(nèi)容,包括以實際行動處理重大敏感問題,平等地傾聽對方的合理訴求與關切,努力構(gòu)筑政治互信,這樣才能逐步推動兩國關系走上良性發(fā)展軌道。為此需要雙方相向而行,否則,中日關系依然脆弱和嚴峻,兩國間存在的重大敏感問題依然復雜而危險。總之,雙方均應努力遵守和實施四點原則共識規(guī)范的內(nèi)容和措施,這樣才能真正地處理和改善中日兩國關系,并推進和充實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①中國政府總理李克強于2014年12月4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第五屆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雙方全體委員時表示:“中日互為近鄰,兩國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對雙方、對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與繁榮都很重要;中國政府發(fā)展對日關系的基本方針是一以貫之的,主張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確定的各項原則基礎上,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繼續(xù)克服政治障礙,推進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只有著眼大局和長遠,切實將雙方達成的原則共識落到實處,兩國關系改善進程才能持續(xù)推進;希望日方認真對待和妥善處理影響兩國關系健康發(fā)展的問題?!眳⒁奾ttp://www.gov.cn/guowuyuan/2014-12/04/content_2787049.htm,2014年12月7日訪問。
不可否認,中日兩國無論在亞太地區(qū)還是世界,均為重要的國家,中日關系也是重要的雙邊關系。在中日雙方均有意愿發(fā)展兩國關系的良好背景下,如何處理兩國間存在的重大敏感問題(例如,釣魚島問題)是一個重要且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這對于穩(wěn)固和發(fā)展中日關系特別重要和緊迫。為恢復和發(fā)展中日關系,中日兩國應切實遵守兩國政府代表就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四點原則共識規(guī)范的內(nèi)容,以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和精神為基礎,展開對話和協(xié)商,以合理管控東海??瞻踩?,應對不測事態(tài),提升政治和安全互信,并為充實和拓展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內(nèi)涵,持續(xù)穩(wěn)固地發(fā)展中日關系作出努力。②2015年7月16日,國務委員楊潔篪同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nèi)正太郎在北京共同主持首次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時強調(diào)指出,中方堅持主張在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切實落實四點原則共識,推進中日關系向前發(fā)展。參見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81919.shtml,2015年7月17日訪問。2015年7月17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來華舉行中日首次高級別政治對話的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nèi)正太郎時指出,中國政府重視發(fā)展對日關系,愿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推進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增進理解與共識,管控矛盾和分歧,穩(wěn)步推進交流合作,推動兩國關系回到正常發(fā)展軌道。相關內(nèi)容參見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82225.shtml,2015年7月23日訪問。這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和合理要求!
2016年4月30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北京與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會見時提出了改善中日關系的四點希望與要求;國務委員楊潔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時強調(diào)了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和四點原則共識的精神,期望兩國將“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gòu)成威脅”的共識落到實處,以實際行動為中日關系穩(wěn)定改善作出更大的努力。對此,岸田文雄表示,日方愿本著日中四個政治文件的精神,堅持“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gòu)成威脅”的共識,同中方相互尊重,增進互信,管控分歧,努力把兩國老一輩領導人開創(chuàng)的日中關系推向前進,構(gòu)建面向未來的日中關系。①關于王毅就改善中日關系提出四點希望和要求內(nèi)容,可見http://www.fmprc.gov.cn/web/zyxw/t1360009.shtml;楊潔篪會見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內(nèi)容,可見http://www.fmprc.gov.cn/web/zyxw/t1390016.shtml;李克強會見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內(nèi)容,可見http://www.fmprc.gov.cn/web/zyxw/t1360032.shtml,2016年4月30日訪問。總之,中日關系的改善及中日關系的新遠景的實現(xiàn),關鍵在于日本的行為和行動,對此,我們將拭目以待。
[1] 外交部. 中國東海油氣開發(fā)活動正當合法[EB/OL].(2015-07-24)[2015-07-29].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wjbxw_602253/t1283725.shtml.
[2] 金永明.釣魚島主權(quán)若干國際法問題研究[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2): 155-157.
[3] [日]杉原高嶺.國際法講義[M].東京:有斐閣,2008: 544.
[4] [日]田佃茂二郎.國際法新講(下冊)[M].東京:東信堂,1995: 151-152.
[5] 《鄧小平與外國首腦及記者會談錄》編輯組. 鄧小平與外國首腦及記者會談錄[G]. 北京:臺海出版社,2011:315-320.
[6] 日本記者俱樂部. 面向未來友好關系[EB/OL].(1978-10-25)[2014-08-12]. http://www.jnpc.or.jp/files/opdf/117.
[7] [日]豐下楢彥.何謂“尖閣問題”[M].東京:巖波書店,2012: 177-178.
[8] [日]田島高志.尖閣問題“中方不想談,而日方只限于聽過”——鄧小平和園田會談同席者的證言[J].外交,2013(18): 74-80.
[9] [日]芹田健太郎.尖閣[M]. 國際法案例研究會. 領土. 東京: 慶應通訊, 1991: 161,163-164.
[10] [日]矢吹晉.尖閣問題的核心——日中關系會如何[M]. 東京:花伝社, 2013: 32-42.
[11] 王可菊.不法行為不產(chǎn)生權(quán)利[J]. 太平洋學報, 2013(7): 91-97.
[12] 國紀平.釣魚島是中國領土鐵證如山[EB/OL](2012-10-12)[2012-10-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2/1012/c1001-19239223.html.
[13] 胡德坤,韓永利.舊金山和約與日本領土處置問題[J]. 現(xiàn)代國際關系, 2012(11): 8-10.
[14] 田桓. 戰(zhàn)后中日關系文獻集(1945-1970)[G].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03-104.
[15] 陳純一. 現(xiàn)代國際法參考文件[G].臺北:三民書局,2002.
[16] 紅旗出版社. 當前中日關系和形勢教育活頁文選[G].北京:紅旗出版社, 2005: 77-78.
[17] 管建強.國際法視角下的中日釣魚島領土主權(quán)紛爭[J].中國社會科學,2012(12):123-137.
[18] 張亞中.兩岸共同維護釣魚島主權(quán):國際政治的觀點[J].臺海研究, 2013(1): 33-43.
[19] 金永明.東海問題解決路徑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7.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的聲明[EB/OL].(2012-09-10)[2012-09-11].http://www.gov.cn/jrzg/2012-09/10/content_2221140.htm.
[21] 國家海洋局、民政部受權(quán)公布我國釣魚島及其部分附屬島嶼標準名稱[EB/OL].(2012-03-03)[2012-03-04].http://www.soa.gov.cn/soa/news/important-news/webinfo/2012/03/1330304734962136.html.
[22] 中日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四點原則共識[EB/OL]. (2014-11-07)[2014-11-08].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08349.shtml.
[23]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2014-09-03)[2014-09-03]. http://www.gov.cn/xinwen/2014-09/03/content_2744972.htm.
[24] 唐家璇.正本清源,標本兼治,推動中日關系向前發(fā)展[EB/OL]. (2014-06-05)[2014-06-06]. http://news.163.com/14/0605/22/9UOT22B300014JB5.html.
(責任編輯:李孝弟)
Analysis of China’s Maintenance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East China Sea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Law
JIN Yong-ming
(InstituteofLaw,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Shanghai200020,China)
Issues over East China Sea, especially sovereign disputes over Diaoyudao Islands are important and sensitive for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he two countries have opposing stands and disagreements and take measures to maintain their respective rights, interests and stands, which lead to an intensified severe situation concerning sea and air security in East China Sea. The key cause of the severe situation is Japan’s denial of the existence of disputes and the consensus of “setting aside disputes”.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underscores the essential im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the background of “setting aside disputes” and the system that determines the sovereignty over Diaoyudao Islands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law. Given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both China and Japan,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their wishes to rehabilitate and develop their relations, both countries shoul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e four 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and improving Sino-Japanese relations,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negotiate on sensitive issues according to facts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order to practically control the sea and air security situation in East China Sea, and develop and enrich the contents of Sino-Japanese strategic relations with mutual benefits.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and spirits of four Sino-Japanese political instruments is a common aspi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cluding Chinese and Japanese governments and most people of the two countrie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ssues over Diaoyudao Islands; setting aside disputes;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Law
10.3969/j.issn 1007-6522.2016.04.001
2016-05-0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4AFX025);中國海洋發(fā)展研究會重大項目(CAMAZDA201501)
金永明(1966-),男,浙江紹興人。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法、海洋法、中日關系。
①相關內(nèi)容可見http://www.cas.go.jp/jp/ryodo/index.html。
②日本外務省發(fā)布中國東海油氣平臺的位置、圖片等信息內(nèi)容,可參見http://www.mofa.go.jp/mofaj/files/00091720.pdf 和 http://www.mofa.go.jp/mofaj/files/000091722.pdf。
DF935
A
1007-6522(2016)04-0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