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光
(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山西晉中 030620)
東腰莊金礦李家寨選礦廠工藝流程及發(fā)展淺談
張立光
(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山西晉中 030620)
結合工作實踐對東腰莊金礦李家寨選礦廠工藝流程發(fā)展以及技術經濟指標調節(jié)進行簡要探討,并提出該選礦廠下一步的改擴建方案,包括重新選址、將單一的浮選作業(yè)選礦流程改為重選—浮選聯合作業(yè)流程、將濕法排尾礦改為干法排尾礦作業(yè)。經過擴改,選礦廠不僅會擴大規(guī)模,流程也將更加合理,也更加符合國家環(huán)保政策要求。
選礦工藝 技術指標 重選—浮選 排尾礦
東腰莊金礦是一座小型金礦,已有將近20年的開采歷史,為低品位礦山,礦床平均品位為3.17 t/g,礦體賦存于五臺群臺懷業(yè)群鴻門巖組的淺色帶內,巖性以絹云納長片巖和硅化絹云納長片巖為主,主礦體呈東西向延伸走向北北東向,走向延伸約1 000 m,礦體產狀傾向320°~350°、傾角35°~15°,礦體形態(tài)簡單,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礦石品位w(Au)變化較大,變化范圍為1.00~32.76 g/t。礦體頂底板巖性均為絹云綠泥片巖和絹云納長片巖,巖層節(jié)理發(fā)育較弱,巖石完整性較好,在風干狀態(tài)下的抗壓、抗剪、抗拉強度較大,巖石硬度為中等,受斷層影響破碎帶附近工程地質條件較差;礦體上部接近地表氧化程度大、巖石松散,對采礦不利[1-2]。李家寨選礦廠隸屬于山西省地勘局216地質隊金鳴礦產開發(fā)公司東腰莊金礦,位于五臺縣豆村鎮(zhèn)李家寨村,1996年底從別的企業(yè)購入。選礦廠最初選礦能力為50 t/d,規(guī)模較小,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加之設備陳舊落后,于1997年7月將其擴改建設至選礦能力100 t/d,1998年又將其擴改至選礦能力為200 t/d。
眾所周知,礦產資源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黃金資源尤其如此。選擇最佳的合理采礦和選礦方法,是礦山生產管理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也是衡量礦山技術水平的重要標準。
金在礦石中的含量是非常低的,黃金的提取,首先是要對礦石進行破碎和磨細,然后采用科學的選礦方法預先富集或從礦石中把金分離出來。金礦工藝流程的選擇,要通過查明金礦的賦存狀態(tài)、金的嵌布特征等工藝礦物學性質,在進行詳細選礦試驗的基礎上,確定最終的工藝流程。一般選礦工藝流程有浮選法、氰化法、重選法以及非氰化浸出法等[3-5]。根據金礦石主要成分的不同,有不同的原則性選礦流程。黃金選礦中應用最多的方法是重選法和浮選法,砂金生產中多用重選法選礦,對于巖金礦山而言則多用浮選法選礦,在我國,約80%左右的巖金礦山都在使用浮選法。
李家寨選礦廠初期為混汞—浮選工藝流程,混汞作業(yè)捕捉部分單體粗粒金,浮選作業(yè)主要捕收硫化礦物中金及細粒金。金礦礦石進入選礦廠后經過兩段閉路破碎,礦石粒度達到?20 mm,再經過一段閉路磨礦將礦石細磨至-200目70%左右,在球磨機出口首先用汞板對部分粗粒金進行捕捉回收,再將細磨至-200目70%左右礦漿加入浮選藥劑進行硫化礦浮選,浮選采用1粗2掃2精流程,最終浮選出40~60 g/t金精礦作為產品銷售,浮選尾礦被排入尾礦庫,選礦流程比較合理。2000年后,為了響應國家環(huán)保政策,取消了混汞作業(yè),選礦廠采用單一浮選流程,選礦流程不及原來合理,但局限于場地限制,當時已經不能再對流程進行改造,這樣就給選礦廠的選礦技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東腰莊金礦選礦流程圖如下頁圖1所示。
選礦廠流程是否合理,及技術指標控制是否合適,是一個選礦廠選礦技術水平高低的標志,同時也決定著選礦廠最終金屬量的回收率是否理想。為了能獲得較高品位金精礦及較高的金屬回收率,東腰莊金礦李家寨選礦廠對每個技術環(huán)節(jié)進行調試,從球磨機裝鋼球總量、鋼球配比、球磨機磨礦濃度,到浮選作業(yè)濃度、浮選藥劑的對比選擇、浮選藥劑添加位置和添加量、浮選液面控制、浮選機充氣大小等進行逐一調試,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找到適合本選礦廠的最佳技術指標。
圖1 東腰莊金礦選礦廠工藝流程圖
經過兩次擴改,東腰莊金礦李家寨選礦廠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年選礦量達到6萬t,年產金屬量達到100 kg以上。多年來,該選礦廠生產運轉穩(wěn)定,金屬回收率保持在85%以上。
隨著礦山的發(fā)展,東腰莊金礦李家寨選礦廠規(guī)模已經不能適應礦山發(fā)展的需要。下一步將對選礦廠進行擴改,具體包括下面幾方面[6]:第一,重新選址,將選礦廠規(guī)模擴大至選礦能力500 t/d;第二,為彌補部分粗粒金的流失,將單一的浮選作業(yè)選礦流程改為重選-浮選聯合作業(yè)流程;第三,為適應國家環(huán)保要求,減小環(huán)境污染,將濕法排尾礦改為干法排尾礦作業(yè)。相信經過擴改,該選礦廠不僅會擴大規(guī)模,流程也將更加合理,也更加符合國家環(huán)保政策要求。
[1]姜峰賢.山西五臺縣東腰莊金礦成礦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J].地質與勘探,2006,42(3):24-29.
[2]姚鳳良,孫豐月.礦床學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3]張強.選礦概論[M].北京: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5.
[4]華曙光,王君憲,劉新會.化探在金龍山金礦勘查中的應用[J].地質找礦論叢,2006,21(S1):141-143.
[5]徐爭強.遙感技術在西藏隆子地區(qū)礦產資源勘查中的應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9.
[6]張兆琪.對山西地質構造劃分的幾點思考[J].地質調查與研究,2009,32(4):249-255.
(編輯:胡玉香)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Lijiazhai Mineral Processing Plant in Dongyaozhuang Gold Mine
ZHANG Liguang
(Shanxi Thir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Institute,Jinzhong Shanxi 030620)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work,process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ex adjustment of Lijiazhai concentrator in Dongyaozhuang gold deposit are briefly expounded,and th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for the plant is put forward,including re-location,transforming single flotation process mineral processing into gravity and flotation joint process,changing wet tailings discharge for dry tailings discharge operation.After the expansion,the concentrator not only expands the scale,the process is also more reasonable,more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mineral processing,technology index,gravity and flotation,mine tailings
TD953
A
1672-1152(2016)06-0055-02
10.16525/j.cnki.cn14-1167/tf.2016.06.20
2016-10-19
張立光(1970—),男,就職于山西地質勘查局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環(huán)境工程中心,實驗測試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