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是導演陳為軍的作品,該片取材大膽,拋開了“好看”的曲折蜿蜒的故事情節(jié),選擇用導演特有的鏡頭表達方式,將這些我們從不知道的一些人的生存事實、角落里的生活常態(tài),以單純的姿態(tài)放在我們面前,引發(fā)我們思考。
【關鍵詞】陳為軍;紀錄片;攝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37-01
《好死不如賴活著》2003年上映,是陳為軍執(zhí)導的一部紀錄片。該片的人物是河南上蔡縣文樓村馬深義一家。他的家庭是艾滋病的受害者,一家五口四人感染艾滋病,只有九歲的大女兒是健康的,成為了這場災難的幸存者。導演拍攝了一家人在接近一年時間里被艾滋病籠罩的生活。
從選材上看,導演大膽地選用敏感危險的素材拍攝。在河南,艾滋病村里的村民因貧窮選擇去賣血,卻因賣血感染上艾滋病。這是不可外揚的事情,是禁忌。雖然村內(nèi)診所有免費藥物,卻根本無法救治一個艾滋病患者,看似平靜的村里其實是一片死寂,每個人都在等待死亡。在大部分人都無法理解的情況下,他仍然選擇深入他們的生活,近距離拍攝。
紀錄片的拍攝,要求攝影師要用自己的大腦整理出想要拍攝的內(nèi)容框架,用眼睛抓住平常生活細節(jié),并以自己的獨特的攝影視角以及構圖等完成畫面的拍攝。整個片子下來,基本上都是導演手持攝像機拍攝,且都是用的自然光。做到讓人們真實地看待所呈現(xiàn)的東西,卻也不會因為鏡頭角度問題感到不舒服。影像前期拍攝角度多以中近景為主,還有一些特寫。中景占較大比例,一方面可以識別背景和交代動作路線的場合,另一方面可以加深畫面縱深感,表現(xiàn)出一定的環(huán)境氣氛。而近景、特寫,主要突出表現(xiàn)對象,能使觀眾看輕人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有利于對人物容貌神態(tài)、衣著儀態(tài)的刻畫。
其中給我印象比較深的幾個特寫鏡頭:第一幕,在雷妹的痛苦呼喊中,鏡頭推近。她嘴里不時發(fā)出痛苦的叫喊,又忽然轉變成狂笑,隔著蚊帳的臉,顯得猙獰不堪;二是秋分時節(jié)的雷妹已經(jīng)雙眼無神,連坐起來的力氣也沒有。導演給了她臉部一個特寫,瘦骨嶙峋的臉上三三兩兩落著蒼蠅,擦過鼻尖,落在嘴唇上。此時的雷妹只有維持呼吸的微弱力氣,至于這些讓人厭惡的小蒼蠅,對她來講已如沉重的負擔,無法擺脫;
從后期剪輯來看,導演是按季節(jié)順序來敘述他們的生活的。他放棄了中國媒體紀錄片中的戲劇性和故事性,決定在眾多素材里摘取他們的生活細節(jié),實實在在用鏡頭講述這一家五口所經(jīng)歷的變故。中間也會穿插許多導演與他們這家人的交流,類似采訪,傳遞更多的信息。這種交流更像家常,導演在以平常心在交流。在平時的對話中,我們看得到馬深義一家真實的回答。片中在一些場景前后鏡頭的剪輯上也有著深刻意義。秋分,雷妹無力地躺在推車里,雷妹和家人們的鏡頭會相互切換,丈夫的無能為力、孩子們天真爛漫,和雷妹即將枯竭的生命狀態(tài),形成強烈的對比。
片子的開始,爆竹的火花閃爍,但聲音卻很刺耳,讓人不寒而栗。在片頭我們可以看到導演用較為簡潔的字幕概述了他拍攝的事件以及初衷。陸續(xù)每一幕的轉換,也是同樣的背景以及為數(shù)不多的文字,還有來自他的講解。沒有過多的情緒表達,是理性的陳述。直到片子的結尾,春節(jié)來臨,又是新的一年。大家似乎忘卻了痛苦,觸摸著絕望中的微弱希望。馬寧寧終于知曉家里的情況,二妹馬榮天真地以為媽媽還在診所里治療,小兒子馬占糟也學會了直立行走。直至最后,我才突然意識到父親馬深義的處境:他每時每刻都承受巨大痛苦和壓力,他要親眼看見妻子的離去,照顧患病的兩個孩子,他要支撐如此痛苦的家庭,直到某天和雷妹一樣,走到生命盡頭……
這部作品是成功的,即便上映的十三年后的今天,仍是說不出的沉悶和沮喪。因為它真正體現(xiàn)了人文情懷,擁有社會價值,忠實客觀地挖掘到了我們大多數(shù)人不曾知道的世界,直擊社會問題,引發(fā)深思,這種真實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又想起幾月前看的一部影片《一個勺子》。講述了一位西北淳樸農(nóng)民幫助一個流浪漢弱智的故事。和《好死不如賴活著》有著一些相同之處:手持的晃動鏡頭,紀實的手法,導演獨特的鏡頭語言。不同的是,此影片是由演員來還原故事創(chuàng)造人物,充滿了故事性與戲劇性。影片的敘事結構也并不復雜,可呈現(xiàn)的現(xiàn)實同樣直指人心。比起一些噱頭十足的商業(yè)片,真的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
如今,我國各類電視節(jié)目都在賺取收視率,無數(shù)影片在爭奪票房。觀眾在追求視聽享受的同時,也同樣需要關注那些真實、反映當下生活的紀錄片?!逗盟啦蝗缳嚮钪穼а萦萌粘;臄⑹?,描述了在重大事件下生命的力量,使作品擁有震撼心靈的審美力量。如何做到這點,甚至超越,值得我們后輩去學習、尋找。
參考文獻:
[1]鞠斐.電視(電影)紀錄片本質(zhì)創(chuàng)作初探——關于真實性的討論[J].電影文學,2003(9).
[2]顏秉剛.論當代語境下中國紀錄片的人文精神[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
陸思卿,女,漢族,黑龍江人,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