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琛
【摘 要】舞蹈作為非文字語言藝術,是來華留學生不用顧慮漢語水平就能參加的一項實踐性極強的課程。中國古典舞蹈所運用的肢體語言使得留學生能夠克服語言障礙獲得中國文化知識,在寓教于樂中學習漢語、提升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正確認識中國文化之魅力。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蹈文化;來華留學生;道具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82-01
一、中國古典舞蹈文化教學在來華留學生學習漢語過程中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漢語熱”,留學生來華學習漢語的熱情不斷高漲。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基本的漢語課程之外,中國文化實踐課程也占了一部分比例。在發(fā)揚中國古典舞蹈文化藝術,真正做到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文化內(nèi)涵豐富的中國古典舞蹈憑借著肢體語言優(yōu)勢,更有利于中國文化藝術的傳播與發(fā)展。身體語言本身在跨文化當中就有重要的作用,再配合舞蹈藝術的交流,就使得對來華留學生的教學交流與實踐顯得更為流暢。舞蹈這類身體語言可以作為我們與來華留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
二、中國古典舞蹈文化教學初探
中國古典舞是融合了古代舞蹈藝術、戲曲藝術和武術的傳統(tǒng)肢體動作的藝術,它繼承了中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吳曉邦曾在《古典舞與古典精神》一文中指出“中國古典舞的概念應與中國古代作家與民共憂患的精神內(nèi)涵一致(即“古典精神”),同時認為“古典精神指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則包含了豐富的精髓”。在對留學生進行中國古典舞教學時,我們可以以道具為切入點,豐富舞蹈的視覺形象。在中國古典舞蹈當中,道具運用廣泛,甚至在古時的祭祀舞蹈中也非常常見,“舞”字轉(zhuǎn)換為甲骨文為“”,類似執(zhí)穗而舞。利用古典舞蹈中的舞蹈道具,我們主要教授留學生袖舞、扇舞和綢舞。
周代禮樂,“人物無所執(zhí),以袖為儀”。袖舞文化自古便有,延續(xù)至今出現(xiàn)了很多佳作。第一個為留學生教授的是水袖舞蹈——《舞袖翩躚》,該舞蹈的服裝與妝容融合了戲曲元素,主要用長水袖來進行演繹。在教學中主要教授抖袖、揚袖、繞袖、推袖、片花等水袖技巧,在學習過程中留學生對“抖、揚、繞、推”等動詞會有切身的體會和實踐,并在練習后體會如何讓袖舞動得行云流水。留學生甚少涉獵文言文,但中國古典舞蹈文化必是從文言文中來。戰(zhàn)國末期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長袖”與“多錢”,“舞”與“賈”互成文,顯現(xiàn)出了水袖的富貴氣息。在袖舞的教學當中還選取了以《詩經(jīng)》作唱詞的漢唐古典舞蹈《采薇》?!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簡單的四句唱詞,使得留學生在練熟了舞蹈動作后還沉浸在詩歌中,這是一種運用中國古典舞藝術來進行無國界交流的重要形式。
扇子也是舞蹈中常用的道具,它是胳膊的延伸。我們將《扇舞丹青》作為教學內(nèi)容,由于該舞蹈學習難度較大,故首先為學生播放視頻進行欣賞,然后對其行中華民族精神的解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悠久的團扇,團扇作為中國獨有之物,應當充分運用到古典舞蹈的教學中,故特以《紈扇仕女圖》為藍本,為來華留學生創(chuàng)作了團扇舞蹈的教學課程。
在敦煌古典舞中,有一群“飛天”女子,執(zhí)長綢而舞。中國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各種名貴的絲綢云集于此。另外在敦煌石窟壁畫上,“飛天”“伎樂天”“天宮伎樂”這些樂舞形象中,多見長綢身影。長綢的表演有一定的難度,可依據(jù)留學生平時的舞蹈水平來為他們選擇合適長度的長綢。長綢似水,在舞動時需要做圓的運動,光形似還不夠,還要做到心中有圓、肢體隨圓、長綢舞圓。隨著身體韻律,連綿不盡的長綢不斷呈現(xiàn)出的立圓、平圓、8字圓,表現(xiàn)了中國的“圓”文化。
《舞袖翩躚》作為戲曲古典舞蹈,《采薇》作為漢唐舞蹈、《飛天》作為敦煌舞蹈,還有一派結(jié)合昆曲藝術而創(chuàng)立的“昆舞”派,其中結(jié)合了典故的《英臺初妝》較為有名。雖無道具在其中,但也是來華留學生學習中國古典舞蹈文化的好樣本。來華留學生學習中國古典舞蹈文化不僅學習了漢語與中國文化,而且也將中國文化帶向世界。舞蹈這門非文字的肢體語言藝術,雖不會“說話”,卻開啟了世界各國人民交流的窗口,使來華留學生克服了諸多的語言障礙,在寓教于樂的環(huán)境中學習漢語。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2]劉建.當代中國民間舞的眾生平等與眾生言說的平等[J].民族藝術研究,2015(04).
[3]王曉華.以平等理念推動韓語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N].北京日報,2013-1-28.
[4]劉建.無聲世界的符號-舞蹈身體語言[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0(1).
[5]劉建.試論舞蹈服飾道具的傳播功能[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3).
[6]邱睿.來華留學生中國戲曲文化教學論[J].戲劇文學,2011(9).
[7]周璐璐.團扇的起源意象及其在宋詞中的發(fā)展[J].雞西大學學報,2010(2).
作者簡介:
陳 琛(1989-),女,甘肅武威人,現(xiàn)為新疆師范大學2013級音樂與舞蹈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