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 一
尋源溯本 賡續(xù)遞承—歷代書畫庋藏鑒賞源流考
文/梁 一
書畫收藏鑒賞的真正興起,應是在卷軸畫成為藝術品之后。歷史上,書畫鑒藏經(jīng)歷了四個高潮期。本文全面考證了自魏晉至新中國書畫鑒藏的歷史,并分析了書畫鑒藏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關系等。
[東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中國書畫的庋藏歷史可以上溯到魏晉,或許還可以再往前追溯。庋藏分官藏和私藏,歷史上,書畫的庋藏賞鑒經(jīng)歷了四個高潮期,這是隨著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伏而變化的。當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時,官藏甚于私藏;反之,則私藏甚于官藏。私藏是官藏的補充和保證,沒有廣泛的民間私藏,就不可能有政府的官藏。
魏晉以降,卷軸畫興起,帝王貴族的庋藏之風隨著士大夫文人繪畫的興起而興起。六朝時期,直接與鑒藏活動密切聯(lián)系的,當推南齊王僧虔。梁武帝蕭衍酷愛古書畫,他不但精于鑒賞,搜求歷代書畫名作更是不遺余力。他還與臣僚陶弘景、虞酥等人以書信往來的形式,就書畫優(yōu)劣的問題進行評鑒。陶弘景的《論書啟》便是最好的見證。陶弘景在其《論書啟》一書中記載了君臣二人問答共九通,中間多處論及歷朝書家墨跡之真?zhèn)蝺?yōu)劣、前后師承關系、鑒別整理過程以及庋藏裝裱諸端,為我國后來的鑒藏樹立起良好的規(guī)范。
西晉陸機在其《士衡論畫》一書中提出“丹育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yè)之舫香。宜物莫大于言,存行莫善于畫”的觀點,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論畫》對繪畫提出了自己鮮明的見解,他認為:“繪畫之工,亦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玩閱古今,特可寶愛?!贝宋拿鞔_具有鑒藏的意思。
東晉顧愷之的《魏晉勝流畫贊》《畫云臺山記》《論畫》,六朝宋人宗炳的《畫山水序》,王韋的《蓄畫》,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以及姚最的《續(xù)畫品錄》等系列書畫著述專論中,眾多內(nèi)容都與書畫的品鑒與庋藏密切相關。正是由于書畫作品的品鑒與典藏活動的興起,使書畫作品的購藏,早在東晉時代就已產(chǎn)生,鑒藏的客觀條件也逐漸趨于完備。
唐代書畫市場有著相當?shù)囊?guī)模,極為繁榮。由于唐朝文風熾盛,朝廷和社會上層人士,不惜重價搶購書畫,這就使得書畫行情一再看好,并由此而逐步形成市場,出現(xiàn)了專門吃這一行飯的書畫商。杜甫詩說:“憶昔咸陽都市會,山水之圖張賣時?!边@就是當時咸陽書畫市場的客觀寫照。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中記載:“貞觀、開元之代,自古盛時,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藝,購求至寶,歸之如云,故內(nèi)府圖書謂之大備?!弊阋姰敃r內(nèi)府及私人的庋藏盛況。
隋唐官府的收藏,盡管前后經(jīng)歷多次劫運,仍然在質(zhì)量和數(shù)量上大有可觀。隋滅陳接收法書名畫八百余軸,楊廣在洛陽宮內(nèi)建“妙楷臺”和“寶跡臺”以庋藏之。
唐代內(nèi)府的書畫收藏,一部分來自前朝舊藏,另一部分則取自私家收藏。唐開國之初,朝廷重視隋王朝散佚的名作征集,并接納各方的進獻。唐太宗李世民對書畫收藏尤為重視。他在未登基前,就已收藏了大量書函,尤對王羲之書法鐘愛有加。繼位后,他設法將散落民間的書畫真跡匯集內(nèi)府,于是朝廷藏品驟增。
高宗李治、武則天時期收藏仍在繼續(xù)增多。中宗李顯喜歡將宮中收藏的名畫賞賜給貴戚重臣。唐玄宗李隆基也十分喜好書畫,在位時專設集賢院,以負責征集書畫藝術品,其在位五年內(nèi)竟收得“二王”真跡達150余卷。
隨著朝廷庋藏的興盛,隋、唐及五代的私人收藏家也逐漸增多。這些私人藏家購求書畫,大多出于雅好,對保存法書名畫客觀上起了積極作用。這些藏家中有的是顯官重臣,有的是豪門巨賈,有的是文人學士。但大多的私人藏家,并不過多地考慮其本身的經(jīng)濟價值,更多的是出于興趣與雅玩。有的是不惜破費重金而耽貧自樂,有的不拘一格廣取薄收,有的專收藏某家某類精品,這對繁榮書畫市場和保存書畫名作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代至金內(nèi)府收藏豐富,民間鑒藏之風頗盛,鑒藏大家輩出,以后梁的趙喦和劉彥奇最為著名。趙喦為后梁的騎馬都尉,好繪畫,尤精鑒賞,在唐末被推為至鑒。
[唐]韓干/照夜白圖
北宋時,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公私收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宋時內(nèi)府的收藏是古代書畫收藏的大集匯時期。宋代從開國至徽宗,歷經(jīng)七個皇帝共一百五十余年的搜集,皇家收藏宏富。宋徽宗趙估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書畫家,他即位后,進一步向民間搜訪,內(nèi)府的書畫收藏達到了歷史的極盛期,以致“秘府之藏,充牣填滋,百倍先朝。”
北宋為金所滅,南宋時,由于戰(zhàn)爭的原因,內(nèi)府書畫已大都散盡,有的為金人擄去,有的流落民間,有的則毀于戰(zhàn)火。高宗趙構南渡建都臨安后,重組宮廷畫院,一方面從民間搜求,一方面與金人交換,致使內(nèi)府收藏重新充實。經(jīng)高宗30余年努力,后歷經(jīng)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之后,內(nèi)府收藏又趨可觀。
[北宋]蔡襄/暑熱帖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書畫庋藏之風更盛,宋代的私人收藏,在繼唐代之后也有較快的發(fā)展,士大夫及巨商多有收藏之好。宋代的藝術市場空前活躍,汴京著名的大相國寺和殿后資圣門前都開辟了書畫市場,當時有名的收藏家如米芾等人,就常來這里轉悠,竟還被他用七百金買到了唐朝王維的《江山雪葬圖》、八百金買到徐熙的《桃兩枝》。
宋代書畫鑒藏較前代興盛,這一方面滋生了書畫作偽造假之風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使書畫鑒定專家應運而起。
北宋最大的私人收藏家當推米芾。他善書畫,精鑒賞。他的收藏除了購買之外,還通過交換獲得佳作,有時簡直不擇手段。可見米芾的市場意識之強,另一方面也可窺察出宋代書畫市場的形態(tài)。
南宋書畫庋藏之風一度處于低潮,隨著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有所恢復,此風重又抬頭。較著名的鑒藏家有米友仁、錢瑞札、陸游、朱熹、岳坷、姜夔、陳傳良、賈似道等。
元代以前,內(nèi)府的藝術品典藏具有壓倒的優(yōu)勢。元代內(nèi)府的收藏總的來說是不及宋代,然朝廷對書畫收藏還是較為重視的,并由秘書監(jiān)專門負責收藏書畫,并內(nèi)設辨驗書畫直長,以具體負責鑒別收藏書畫的真?zhèn)喂ぷ鳌?/p>
元代書畫市場繼續(xù)發(fā)展,商業(yè)意識、市場觀念在書畫家和收藏家頭腦中更為強烈。元代的私人收藏較之宮廷顯得要活躍得多。一些文人士大夫和書畫家都喜愛收藏鑒別書畫,并以臨安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文人士大夫鑒藏書畫的集會之地。較著名的有郭天賜、趙孟頫、鮮于樞、柯九思、倪瓚等人,他們既擅長書畫,又精于鑒定。
明內(nèi)府的收藏以宜宗、憲宗、孝宗三朝最為豐富,其來源除了直接收元內(nèi)府和沒收大臣家的藏品、搜集散落民間傳世作品之外,還收有當代書畫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
明中葉以后私家藝術品典藏一躍而上,超過內(nèi)府典藏而占有絕對優(yōu)勢。由于國庫空虛,大量書畫作品被流向民間,致使明代私人收藏之富遠勝前代。
明后期的書畫庋藏活動較為活躍。知名的鑒藏家主要有:蘇州的韓世能、嘉興的項元汴、華亭的董其昌等。
清內(nèi)府的收藏是封建王朝的又一次大集匯時期,不但藏品豐富,其數(shù)量也大大超過前朝。尤其是乾隆帝時,幾乎是囊括了民間所有的佳品。究其根源:一是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使書畫古玩業(yè)的分工越來越細,店鋪越來越多,形成了不少專業(yè)經(jīng)營字畫古玩的市場。二是書畫收藏鑒賞家激增,他們把購買字畫作為財富儲存的一種方式。三是巨商富賈為附風雅,也大量爭購名人字畫。四是一些西方國家和外商對中國古書字畫藝術興趣增長,也加入搶購名人字畫行列,客觀上助長了書畫庋藏新高潮的到來。
嘉慶、道光時,皇帝喜用宮中收藏的書畫賞賜給士臣,這樣致使內(nèi)府的藏品又一次流向民間,而使私人收藏重又興旺起來,并出現(xiàn)了一批收藏巨富和眼力極佳的大鑒賞家和大收藏家。其中最有代表的要數(shù)安岐、梁清標、高士奇和孫承澤等人。
北京和揚州成為清代書畫中心市場之所在,尤其是后者更有統(tǒng)領全國藝術交易之勢,后來移往上海。需要提及的是,北京琉璃廠的興起,對中國書畫藝術市場的繁榮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末皇室的衰敗,內(nèi)外交困,豪強掠奪,打破了藏品集中皇室的格局。加之清政府滅亡時,民國政府沒有及時接管清內(nèi)府藏品并妥善保護,致使溥儀等人將內(nèi)府書畫精品1200余件盜出宮外,最后散入民間。一時間國內(nèi)外收藏家競相爭購,許多書畫作品流落海外。國難之時,一些收藏家以個人之力保護這筆文化財富。民國時期以京津滬三地收藏家收藏的作品最多最精。
這一時期著名的鑒藏家有汪大燮、傅增湘、張伯英、郭葆昌、沈瑞麟、溥儒、張伯駒、張大千等。
張伯駒和張大千,他們都是以玩古字畫為主的,在他們的藏品中,不乏國寶級的珍品,如張伯駒收藏的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繪畫和法書——隋展子虔的《游春圖》、晉陸機的《平復帖》。后來張伯駒將畢生收藏精品捐獻給國家,這些珍品已成為故宮博物院鎮(zhèn)庫之寶。同樣,張大千憑借著自己眼光和雄厚的財力收購了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董源的《瀟湘圖》《江堤晚景》《溪岸圖》等,正是由于這些中國美術史上的經(jīng)典杰作,使得他們在藏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上海的書畫庋藏家中,李平書的平泉書屋,吳湖帆的梅景書屋,何荔甫的田溪書屋也以藏品豐富得名于當時。馮展云、譚敬、張珩等人收藏的宋元名跡也很著名。
在江南庋藏家中,蘇州顧文彬的書畫收藏極為豐富,其藏品均載入《過云樓書畫記?續(xù)記》。
綜觀民國時期的書畫庋藏活動,以收藏家數(shù)目眾多見稱于世。由于社會一直處于動蕩之中,書畫收藏經(jīng)常易主,流動性極大,像過云樓、虛齋、張伯駒等這樣名副其實的大收藏家并不多見。
[明]董其昌/草書千字文(局部)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書畫庋藏在相當一段時間里走過了一段非常曲折坎坷的路程?!拔母铩逼陂g,書畫作品被作為“封、資、修”的精神垃圾,大量的焚毀或損壞,造成了中國文物藝術鑒藏史上無法估量的損失。盡管這樣,新中國書畫庋藏還是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成長了一些學有成就的書畫藝術鑒定大家。
1949年以后,張珩、謝稚柳、徐邦達、啟功、楊仁愷、劉九庵、史樹青等先生致力于書畫鑒定的研究,碩果累累。1964年,張珩《怎樣鑒定書畫》的發(fā)表,首次提出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是書畫鑒定的主要依據(jù)這一理論主張。在這個基礎上,出現(xiàn)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鑒定大家,他們在書畫鑒定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形成了三大流派,分別是謝稚柳的“藝術鑒定”、徐邦達的“技術鑒定”、啟功的“學術鑒定”。
進入20世紀80年代,由于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沉寂了半個世紀的書畫庋藏之風又空前高漲。全國藝術品拍賣行風起云涌,民間古玩書畫交易市場一片繁榮。加之近幾年來,海外書畫大量回流,企業(yè)投資者不斷涌入,民間收藏隊伍更是不斷壯大,使中國的書畫鑒藏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當代中國書畫的鑒藏活動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峰。
庋藏,作為一種十分普及的藝術鑒賞活動,一方面是民族傳統(tǒng)心態(tài)在社會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和精神生活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另一方面也在特定的層面上折射出一個時代的政治環(huán)境,經(jīng)濟水平和審美氛圍。
[清]金廷標/羅漢圖
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書畫作品經(jīng)私藏到官藏,再從官藏到私藏,反反復復,這其中閃爍著多少鑒藏者智慧的光芒。有多少鑒藏家為得到自己喜歡的作品費盡心機、歡呼雀躍,又有多少鑒藏家為失去至珍而悲傷嘆息。這或許就是書畫庋藏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