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溝通出問題,父子間矛盾重重
70多歲的鄭先生身為知識分子,為人處世學識修養(yǎng)口碑很好。然而,最近卻與兩個兒子都發(fā)生了矛盾,這一過程中,三家人心里都不好受。
鄭先生老兩口年事已高,打算把老房子賣了,換個有電梯的房子。正好就要退休的大兒子也打算置業(yè),于是,鄭先生決定把自己的房產(chǎn)賣掉,和大兒子買房住在一起,房產(chǎn)就寫大兒子的名字,就算支援大兒子。
鄭先生之所以要如此支援大兒子,除了認為大兒子夫妻比較適合照顧自己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大兒子境況不富裕。鄭先生覺得過去沒有照顧好大兒子,心中有所虧欠,總想好好補償大兒子。
然而,對父親的這個安排,大兒子并不情愿接受。他們一家本來看中郊區(qū)一套小戶型,經(jīng)濟負擔也不大,可是父親突然提出要一起住,自己一下子要負擔起沉重的還貸壓力,可也不好直接拒絕。
鄭先生在做決定時想當然地覺得,自己也支援過二兒子買房,所以二兒子應該能夠理解自己的決定。誰知二兒子聽說此事后,認為父親暗箱操作,與鄭先生陷入冷戰(zhàn),幾個月不去老兩口家。
鄭先生的郁悶和氣惱無處宣泄,忍不住跟自己孫子訴苦。向孩子抱怨他爸爸(二兒子)如何不孝順。十幾歲的孩子無言以對,只能一個勁兒勸爺爺消消氣。二兒子得知此事,更加氣惱。其實,鄭先生不是沒有機會與老二家溝通。當二兒子夫妻主動上門探望父母,鄭先生卻沒給好臉色,陰陽怪氣地對兒子兒媳說:“你是不是走錯門了,鄰居都以為我們是孤寡老人呢?!边@一連串事情發(fā)生后,老二一家更不愿登門了。
心理誤區(qū)影響父子情
這件事表面看來是因為房產(chǎn),不如說是心理問題引發(fā)了父子沖突。
鄭先生內(nèi)心的補償心理情結,是導致家庭問題的最初的心理動因。鄭先生想要補償大兒子,其實,從心理上說,鄭先生是為了自己心理獲得補償,讓自己的心理獲得一些平衡。鄭先生父子都存在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而作為長輩的父親,鄭先生沒能站在兒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自我中心更為明顯。
鄭先生一直沒有召開過一次家庭會議,讓一家人坐在一起面對面的溝通,而都是與兩個兒子單方面的溝通。特別是與二兒子沖突之后,更沒有了直接溝通,只是大兒子在其間傳話。在間接溝通的過程中,由于有中間環(huán)節(jié),常常會造成信息的損耗和失真。再有,人們對信息也是有選擇地接收和處理的。一般的傾向是,人們喜歡選擇自己贊同的信息進行接收和處理。于是,彼此就很難全面地相互了解了。鄭先生的處理不當導致了間接溝通的種種障礙,讓矛盾升級。而在孫子面前抱怨兒子,就更是不當?shù)拈g接溝通了。在鄭先生與兒子有限的直接溝通中,又多是消極溝通,有好話沒好說,在難得的當面交流中,傳遞了消極的情緒,阻礙了父子關系的緩解。
父子溝通的障礙,什么時候打破都不算遲。男人的心靈中,特別不能缺少的是尊重與贊許?,F(xiàn)實生活中可以看到,男人易于贊美和尊重女性,包括母親,但卻難于、羞于贊許同性,尤其是父親和兒子。越到暮年,父親越渴望得到來自兒子的尊重與理解,對所有的兒子來說,學會理解和尊重父親,是學會做男人的必修課。
換位思考,學會溝通
經(jīng)過心理干預,鄭先生父子三人進行了心理換位,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不以自己的心態(tài)簡單地看待問題。經(jīng)過反復溝通,大家達成一致:當面好好商量。
不久,鄭先生主持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把問題擺在了桌面上,大家面對面,心平氣和,各抒己見。最后的方案,與此前鄭先生自作主張的方案,相差無幾。但是,這回是大家在一起商量的結果,彼此都能接受也就心情舒暢。更何況血濃于水,親情很快在父子之間回暖。
俗話說:“多年父子成兄弟?!边@是很多家庭夢寐以求的親子關系。平等很重要,尊重也很重要。作為子女,對父母多一點溝通,多一點解釋的耐心,幫助父母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父母,也應對子女面臨的壓力多一分體察,多一點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