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勇軍
《黃昏》是不好讀的,正因為不好讀,我才想讀下去,試試它是否有嚼頭。小說講的是一個獨居老人的最后生命歷程。有關(guān)此類話題,最近頻頻提起,引發(fā)了社會的關(guān)注。
《黃昏》這部作品,試圖以細(xì)節(jié)還原獨居老人的精神狀態(tài)。小說開頭以景物的描寫,老年人的視覺進(jìn)入讀者的眼簾。小說寫“每次看到雨將窗玻璃劃出一道道溝壑,他就覺得耳朵嗡嗡響。”這說明主人翁“他”是一個患有疾病的人物。又說“他長時間地注視著水面”,“ 今天只他一人在”,這是說“他”很孤獨。孤獨到什么程度?樓上一點點響聲都能聽得很清楚。真正的小說總是試圖逼近真實,揭開真相。在《黃昏》中,我們能看見作者的潑辣與韌勁。隨著細(xì)節(jié)密度的增加,一個健康狀況不佳的獨居老人真實可信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他脆弱敏感,對響動很留意;房頂?shù)跎鹊挠推岚唏g脫落,二十五瓦的燈泡也難找,證明老人獨自一人住了很久;散步的時候他愛跟人打招呼,看來他的情況比想象中好,在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寂寞,跟命運決斗。他愛買面包,跟所有的獨居老人一樣,是對生活的擔(dān)憂,因為面包容易儲存,食用方便,如果腿腳不便,身體不適,還可以充饑。
作者費煞苦心,還不斷地提到魚??呆~,想到魚,甚至收到鄰居小女孩送來的兩條野魚。魚,對于大眾來說,一是有食用價值,二是有觀賞價值。介入到獨居老人的生活空間,就成了死亡與孤獨的符號。
除此之外,作者還隱晦地寫到樓上的陳老太。她用開水澆蘭花,那些蘭花就全死了。奇怪的是老太婆的露臺上依然種植著一盆盆的蘭花。這詭異的事情揭示出命運的不確定性,也為主人翁接下來的死亡鋪平道路。
果然,他躺在床上不能動了。聽見鄰居小女孩的敲門聲,他無論如何也站不起身,只能任憑她在門外做徒勞的努力。文中用一條魚來暗示他的結(jié)局。“他看見那條黑色的魚慢慢地移動它的身體,在透明的水里,它越來越黑,越來越黑,像一滴墨一樣暈染開來,起先是一小團(tuán),漸漸地往四周散去。他看見它的眼睛專注地望著他,像他盯著它一樣。它無聲地看著他,鄭重其事,他覺得它是在向他行告別禮,便點了點頭。它輕輕地將身子往下沉去?!弊x后,讓人疼痛難耐,心悸不已。
作者就這樣用一個個細(xì)節(jié)來觸及讀者的痛感,還原獨居老人的真實現(xiàn)狀。從人物立場出發(fā),《黃昏》無疑取得成功,一個孤獨的垂死掙扎的老人鮮活的站在我們面前。但從小說整體來看,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沒有一條主線,所有的情節(jié)都是零碎的,散亂的,碎片化的小說讓人無法一鼓作氣讀下去。二是小說中出現(xiàn)了一個女孩,跟主人翁是平行關(guān)系,看不出作者設(shè)立這個人物的真正用意,符合對稱結(jié)構(gòu),卻缺乏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有關(guān)獨居老人的話題是沉重的,雖然小說尚存可商榷之處,但就人物塑造來說,作者真實地還原了一段孤寂的生命晚景,開掘了人性深處的自省,因而它是成功的。
(責(zé)任編輯:孫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