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偉
2012年,考古學家在內蒙古敖漢旗,發(fā)掘出了新的紅山文化陶塑人像。考古專家介紹說,這個神像出土于一個面積不大的房址西角,它的出土意義重大,讓我們現代人親眼看到了華夏古人在大約6000年前用黃土塑造出來的祖先形象,讓人倍感親切。筆者認為,這個以猴臉造型的人像,是游牧民族供奉過的神像。
密集分布在內蒙古赤峰市一帶的紅山文化遺址考古顯示,紅山古人并不是農耕民族,他們以游獵為生,主食是肉和奶。雖然也曾在紅山人的穴居遺址中,發(fā)現過碳化了的黍類作物,但這只會是他們食物的一種補充。體質人類學的研究結論是:紅山文化古人的齟齒率遠低于中原地區(qū)的農耕民族,他們與北方其他狩獵民族沒有區(qū)別。
這種猴形人雕像的出現,在紅山文化遺址考古中并不是孤例。此前,曾發(fā)掘出土了以猴子為造型的“紅山女神”石雕,以猴子造型的玉人和以猴臉造型的玉面人,還有以猴子造型的陶瓶等。以猴造型的雕像,在距今8000年的興隆洼文化遺址中就已經出現過。而興隆洼文化遺址,也在敖漢旗內。
在中國東北地區(qū),與紅山文化同時存在的還有丹東后洼文化,其遺址位于丹東馬家店鎮(zhèn)三家子村后洼屯。1984年,遼寧省博物館考古發(fā)掘隊先后兩次對后洼遺址進行發(fā)掘。經碳14測定,其下層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上層文化距今約5000年。那里共發(fā)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穴居人房址43座,室內有石塊砌成的圓形或方形灶址,居住面都有很厚的燒灰層,同樣出土了猴子造型的器物。
此外,比紅山文化年代稍遲的內蒙古趙寶溝文化遺址和河北磁山文化遺址,考古發(fā)現的文物也傳承著猴崇拜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