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名 (長江大學 楚文化研究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唐代劍舞及劍舞詩考論①
楊 名 (長江大學 楚文化研究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劍舞在唐代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唐代劍舞不僅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而且出現(xiàn)了幾位一流的劍舞藝術家。唐代劍舞的規(guī)模經(jīng)歷了由小而大的變化,其藝術特征也由重技巧向重氣勢轉變。唐代劍舞詩數(shù)量雖不多,卻是研究劍舞的重要資料,從中可以見出唐代劍舞的舞容、發(fā)展及文化內涵。劍舞詩蘊含著唐人的俠義情懷,也承載著唐人的詩酒豪情。劍舞不僅是唐人豪氣的外露,亦是唐人的心靈慰藉。
唐代劍舞;唐代劍舞詩;舞容;豪俠之情
劍舞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亦是唐代重要的舞蹈形式。唐代朝廷宴樂常有劍舞表演,民間廣場上也可以見到舞劍的藝人,軍中將士們也常以劍舞為樂。因此唐代詩人筆下時常有劍舞的凌厲風姿?!度圃姟分械膭ξ柙娂s有21首,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直接描寫劍舞的詩歌,數(shù)量極少,代表作為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及姚合的《劍器詞》三首;一類是涉及劍舞場景的詩歌,以張說《幽州夜飲》、李白《玉壺吟》及杜甫《陪柏中丞觀宴將士二首》等為代表。從唐代劍舞詩中,不僅可以窺見唐代劍舞的面貌,亦可以見出唐代劍舞的文化內涵。
劍舞并非在唐代才出現(xiàn)。從文字資料記載來看,劍舞在春秋時期即有,秦末則成為席間佐酒的娛樂節(jié)目?!犊鬃蛹艺Z》中記載:“子路戎服見孔子,拔劍而舞曰:‘古之君子,固以劍自衛(wèi)乎?’”[1]可見劍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防身,而“拔劍而舞”則將劍的功用藝術化,也使得子路的言詞更顯生動。但此時的“劍舞”還是揮舞寶劍的隨性動作,并非為娛樂而表演,也沒有成熟的舞姿,僅僅是用來造勢,作為言詞的引子而已。秦末有了酒宴中以劍舞助興的記載。《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故事里即有席間劍舞的記載:范增建議項羽置宴尋機誅殺劉邦,但項羽始終不忍。因此范增出召項莊,令他以入壽劍舞為由擊殺劉邦?!扒f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椙f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保?]從這段文字可見,秦末時酒席間以劍舞助興已較為常見,此時的劍舞當是以一種娛樂方式而存在。
有文獻記載,“鴻門宴”中的劍舞后來發(fā)展成了著名的雜舞“公莫舞”。如《通典·雜舞曲》曰:“公莫舞,即巾舞也。相傳云,項莊劍舞,項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高帝,且語莊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漢王也。后之用巾,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按琴操又有公莫渡河曲,然則其聲從來已久。俗云項伯,非也?!保?]但《通典》指出,《公莫》曲由來已久,故《公莫舞》始于項伯與項莊對舞一說是不正確的。巾舞可能是由鴻門劍舞衍生出的一種新型舞蹈?!稑犯娂芬豆沤駱蜂洝吩唬骸啊督砦琛?,古有歌辭,訛異不可解。江左以來,有歌舞辭。沈約疑是《公無渡河曲》。今三調中自有《公無渡河》,其聲哀切,故入瑟調,不容以瑟調離于舞曲?!保?]因此,《巾舞》與《公莫舞》當起于不同的源流,而在后世的傳說中合為一種舞蹈。唐代李賀《公莫舞歌》曰:“腰下三看寶玦光,項莊掉箭攔前起。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龍子”,以此舞曲敘述鴻門舞劍之事,可見唐人已經(jīng)公認鴻門宴的劍舞在發(fā)展中成為了《公莫舞》。
劍舞在漢代已經(jīng)相當繁榮,許多漢代畫像石(磚)中皆有劍舞的圖像。經(jīng)過魏晉時期的長期發(fā)展,唐代的劍舞藝術達到了高峰。唐人劍舞不僅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亦出現(xiàn)了許多劍舞名家。此時有了專門用以劍舞的舞曲,舞姿動作亦有了固定的套路,在表演上也更進一步向娛樂化方向發(fā)展。唐人對劍舞曲目的制定也有所創(chuàng)新。如《劍器》與《渾脫》①《渾脫》本是一種外來舞蹈,多在冬臘月潑水乞寒時所舞。此舞又稱“蘇莫遮”,在初唐十分流行,但由于其“裸體跳足”、“揮水投泥”的表現(xiàn),許多官員認為其“失容斯甚”,于是紛紛上疏反對,最終玄宗于開元元年頒《禁斷臘月乞寒敕》禁斷了“潑寒胡戲”。[5]本為兩支舞曲,武則天統(tǒng)治后期,二者合為一支舞曲,且多為劍舞使用?!短埔艄锖灐芬悤D《樂書》曰:“樂府諸曲,自昔不用犯聲。唐自天后末年,劍器入渾脫,始為犯聲。以劍器宮調,渾脫角調,以臣犯君也。明皇時樂人孫處秀善吹笛,好作犯聲,亦鄭衛(wèi)之變也。五行之聲,所司為正,所欹為旁,所斜為偏,所下為側。正宮之調,正犯黃鐘宮,旁犯越調,偏犯中呂宮,側犯越角之類?!保?]《樂書》中的批評之意姑且不論,從中可見《劍器》與《渾脫》二者融合確是一大膽的創(chuàng)新。在武則天至中宗時期,《渾脫》舞曲極為流行,時人將其與《劍器》曲融合,正是劍舞采用當時的流行曲調來表演的體現(xiàn)。
唐代的開元、天寶年間是劍舞的黃金時代,此時不僅出現(xiàn)了裴旻、公孫大娘等劍舞名家,伴舞的樂曲也十分豐富。《明皇雜錄》記載:“時有公孫大娘者,善劍舞,能為《鄰里曲》、《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边@些都是當時流行的劍舞曲目。
中唐時期,劍舞向娛樂化與大型化繼續(xù)發(fā)展。其一是娛樂化更強而入于雜戲,這是漢代散樂中舞劍節(jié)目的進一步發(fā)展。如白居易《立部伎》曰:“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跳七丸”,可見立部伎中包括有劍舞,但舞蹈的性質不濃,更類于雜戲。此時民間流傳的劍舞與雜技及幻術結合尤為緊密?!丢毊愔尽酚涊d:“唐貞元中,有乞者解如海,其手自臂而墮,足自脛而脫,善擊球、樗蒲戲,又善劍舞、數(shù)丹丸,挾二妻,生子數(shù)人。至元和末猶在,長安戲場中日集數(shù)千人觀之?!保?]解如海已經(jīng)組成一家庭雜戲班子,而劍舞則成為其中的一個節(jié)目。又《酉陽雜俎》中記有一劍客的故事:唐代中期官員黎干為京兆尹時,有一蘭陵老人“紫衣朱鬢,擁劍長短七口,舞于庭中,迭躍揮霍,換光電激,或橫若裂盤,旋若規(guī)尺”。[8]這位老人將七口劍舞得出神入化,與其說是劍舞,不如說是劍術。這里的劍舞更多的是對劍術技巧的顯示,藝術性的成分則退居其次了。其二是劍舞由之前的單人舞逐漸向大型舞蹈發(fā)展。如姚合《劍器詞》記載的即是男子群舞,詩中有“元和太平樂”之句,可推斷其約作于元和年間,此時與公孫大娘在廣場上的單人劍舞表演已相距近百年。詩中的劍舞已經(jīng)由女伎而變?yōu)槿赡行员硌莸拇笮臀璧?,著重于?zhàn)爭場景的再現(xiàn),而不再是劍術技巧的表演。這一類劍舞多在宮廷中演出,與太宗時期《破陣樂舞》當有相似之處。
唐代以后,劍舞迅速衰落。宋宮廷隊舞中雖有《劍器》舞,但其所用道具不明,《宋史》稱:“劍器隊,……衣五色繡羅襦,裹交腳幞頭,紅羅繡抹額,帶器仗”,[9]其所舞的“器仗”,可能不止劍一種。而在明清的戲曲中劍舞亦成為一重要看點,但此時用于表演的劍已不再是寒光掠影的冷兵器,而只是一種無任何殺傷力的道具了。劍在這些舞蹈中已逐漸抽象化,唐人劍舞的風姿已經(jīng)消失。
唐代劍舞是一種英姿颯爽、震人心魄的武舞。在劍舞藝術家公孫大娘的表演中,劍舞有了專門的舞曲及動作套路。單人劍舞動作復雜,節(jié)奏緊湊,既具有藝術的張力,又有力量的美感。唐代中后期的男子群體劍舞也對宋代隊舞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劍器》則成為宋代隊舞的節(jié)目之一。
從唐代劍舞詩中的描述來看,劍舞的服飾是經(jīng)過華麗裝飾的模仿戎裝的舞服,有時就是真正的軍裝,而在舞蹈表演中加以了美化。劍舞服飾有如下幾類:其一,以軍中戎裝為舞服。劍舞作為健舞之一種,主要表現(xiàn)的是舞者的劍技及力量美,是以舞者多著戎裝,以戰(zhàn)士的身份來表演。男子劍舞多是軍中即興,如張說《幽州夜飲》:“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此時的劍舞自然是戰(zhàn)士戎裝表演。因此許多劍舞者亦是將士,如顏真卿《贈裴將軍》中即描寫了將軍裴旻“劍舞若游電,隨風縈且回”。其二,以裝飾美化過的仿戎裝為舞服。在經(jīng)過動作編排的表演性劍舞中,舞者仍然身著戎裝,但此時的舞服已在軍裝的基礎上經(jīng)過了美化?!皹窍鹿珜O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司空圖《劍器》)之句即表現(xiàn)出公孫大娘在表演劍舞時身著軍裝。當然,女子的軍裝并非真正為戰(zhàn)場而制,是以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中稱公孫大娘為“玉貌錦衣”,可見其服裝上有珠繡裝飾,而且顏色鮮艷奪目,這正是為了表演時增加美感的需要。在晚唐時期的男子群舞中,表演者身穿的即是戰(zhàn)甲,從“雪光偏著甲”(姚合《劍器詞》)之句來看,舞蹈中的戰(zhàn)甲十分耀眼明亮,較戰(zhàn)時的盔甲而言,自然是進行了一些美化。
舞蹈詩中有關劍舞的舞容描寫很少,但從相關的詞句中仍然可以窺見唐代劍舞的風姿。加之劍舞在后世戲曲及影視中多有出現(xiàn),也可以作為一定的參考。因此通過舞蹈詩中的描寫加以想象,可以大致勾勒出劍舞的情景。
其一,劍舞、劍器舞皆是持劍而舞。唐代不僅有“劍舞”,還有一種“劍器舞”,通常人們將其看作同一種舞蹈。但一直以來對劍器舞所持道具多有爭議,亦有學者認為:“劍舞”與“劍器舞”為兩種舞蹈。從相關資料來看,是否持劍是與劍器舞相關的一個主要爭論點。陳寅恪先生認為,公孫大娘舞的是雙劍[10]。但同時亦有不少學者持反對意見,其中較為流行的說法即認為劍器舞沒有道具,是空手而舞,然而由于其立論依據(jù)的錯誤,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①如明張自烈《正字通》卷一、清胡鳴玉《訂訛雜錄》卷三皆引馬端臨《文獻通考·舞部》為證,稱“劍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伎,雄裝,空手而舞”,但實際上,《文獻通考》并無“舞部”,因此這一說法沒有根據(jù)。清代則認為舞劍器是用彩帛結成彩球而舞。②《札欉》卷六“劍器”條記載:“姜君元吉言,在甘肅見女子以丈余彩帛吉兩頭雙手持之而舞,有如流星,問何名,曰:劍器也。乃知公孫大娘所舞即此?!保?1]常任俠先生則認為,舞劍器是用彩綢兩端結上圓球形的“流星”,舞者以多種變換的姿勢將這二“流星”舞得形如閃電。[12]這些說法是否正確,因為影像資料的缺乏,很難確定是非。但從唐代劍舞詩來看,舞劍器應該還是舞劍。首先,唐代劍舞詩中時?!皠ξ琛迸c“劍器舞”混稱,足見二者是同一舞蹈。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題中稱公孫大娘及其弟子舞劍器,但鄭嵎《津陽門詩》的詩注又曰:“上始以誕圣日為千秋節(jié)……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可見唐代既有公孫大娘舞劍器的說法,也有其舞劍的說法。再有姚合《劍器詞》中亦曰“掉劍龍纏臂,開旗火滿身”,詩題稱“劍器”,而詩中舞者所舞的是劍。其次,有的詩歌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所舞的是何物,但從描寫中可以看出是舞劍。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有一段描寫:“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鸹羧玺嗌渚湃章?,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痹姼栝_篇即言公孫大娘劍器舞的巨大藝術魅力,使人驚心動魄,感染力極強。而公孫大娘舞起來,雙劍發(fā)出的光芒如后羿所射的九日,劍影如群龍翱翔。古人將劍視為龍的化身。龍作為陽剛之氣的象征,自古寄托著人們對旺盛生命力的極致崇拜。而劍之光芒如同龍飛在天,是以其也承載著趨惡鎮(zhèn)邪的圖騰意義。杜甫詩中將劍光比作龍翔,亦進一步證明了公孫大娘所舞的劍器即是劍。
其二,唐代劍舞骨力勁峭、英姿俊逸。一方面,劍舞以男性表演為多,能體現(xiàn)出男子的陽剛健氣。男子劍舞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裴旻?!丢毊愔尽酚涊d:“開元中,將軍裴旻居母喪,詣道子,請于東都天宮寺圖神鬼數(shù)壁,以資冥助。答曰:‘廢畫巳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勵,獲通幽冥?!瘯F于是脫去衰服,若常時妝飾,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云,高數(shù)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zhí)鞘承之,劍透空而下。觀者數(shù)千人,無不悚栗。道子于是援毫圖壁,俄頃之際,魔魅化出,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所畫,得意無出于是?!保?3]這個故事當然對吳道子的畫作與裴旻的劍舞皆有夸張,但裴旻劍舞的矯健凌厲還是可想而知的,其神韻對吳道子的畫技亦有啟發(fā),這也說明藝術之間的互通性。唐文宗時,朝廷曾下詔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14]足見裴旻劍舞在唐時的影響之深遠。顏真卿《贈裴將軍》中稱裴旻“劍舞若游電,隨風縈且回”,以“電”來寫劍舞時動作之快捷,及劍光的閃爍,既真切動人又氣勢萬千。另一方面,女性劍舞著重展現(xiàn)巾幗英雄的豪氣。如《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即稱公孫大娘“一舞劍氣動四方”,不僅“觀者如山色沮喪”,而且“天地為之久低昂”,以旁人的反應來烘托其劍舞的氣勢。而公孫大娘初舞時如雷霆乍怒,舞畢時如江海凝光,這一系列的比喻皆驚心動魄,表現(xiàn)出其舞姿的矯健。劍舞之骨力剛勁對其它藝術形式的影響顯而易見,著名書法家張旭即言:“始吾見公主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15]除對這兩位著名劍舞藝術家的歌詠之外,唐代劍舞詩中還記錄了許多即興而起的劍舞。如鮑溶《秋思三首》:“燕歌易水怨,劍舞蛟龍腥”,韋應物《餞雍聿之潞州謁李中丞》:“酒酣拔劍舞,慷慨送子行”,杜甫《陪柏中丞觀宴將士二首》:“一夫先舞劍,百戲后歌樵”等,描寫的皆是一人獨舞。公孫大娘雖為劍舞名家,但劍舞由于其陽剛矯健的動作特征,仍然是以男子表演為多。在唐代劍舞詩中,除了公孫大娘與其弟子李十二娘之外,似乎再沒有關于女子劍舞的記載。
其三,唐代劍舞后來發(fā)展為男子群舞。劍舞多為獨舞,也有多人齊舞。早在秦末,鴻門舞劍可看做是對舞的雛形,但可能這一舞蹈場景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成為了另一種舞蹈——巾舞,巾成為舞蹈的重要道具,反而將劍摒棄了。晚唐時期有男子群體劍舞的記載,姚合《劍器詞》①姚合《劍器詞》其一曰:“圣朝能用將,破敵速如神。掉劍龍纏臂,開旗火滿身。積尸川沒岸,流血野無塵。今日當場舞,應知是戰(zhàn)人?!逼涠唬骸皶兌牲S河水,將軍險用師。雪光偏著甲,風力不禁旗。陣變龍蛇活,軍雄鼓角知。今朝重起舞,記得戰(zhàn)酣時?!逼淙唬骸捌铺斝星Ю?,三軍意氣粗。展旗遮日黑,驅馬飲河枯。鄰境求兵略,皇恩索陣圖。元和太平樂,自古恐應無?!痹姽踩祝湟患疵鑼懥藨?zhàn)爭的場面。圣朝之師破敵如神,將士們拔劍殺敵,戰(zhàn)火中旗幟飄揚。詩人大膽地運用想象描繪出一幅殘酷而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而末句卻以“今日當場舞,應知是戰(zhàn)人”將思緒拉回眼前,點出了此時是劍舞模擬的戰(zhàn)爭場面。第二首詩繼續(xù)據(jù)眼前之舞想象戰(zhàn)爭之景。從“晝渡黃河水”、“雪光偏著甲”、“風力不禁旗”等詩句來看,在舞蹈中有模擬渡河、冒雪、臨風的場景,而“陣變龍蛇活”則表明了此舞是以陣形的變換為主,類似于太宗時期的《破陣舞》。第三首詩則極力歌頌軍隊的虎虎生氣,再現(xiàn)了作戰(zhàn)的艱辛場面,末句歸于頌圣,稱贊當今的太平之世,也肯定了將士們的戰(zhàn)功?!秳ζ髟~》是唯一描寫大型劍舞的詩歌,此時的劍舞已經(jīng)不同于公孫大娘與裴旻的舞劍,而是以氣勢為主,動作粗獷,并不追求細節(jié)。唐代劍舞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經(jīng)歷著由小至大、由重技巧至重氣勢的變化,元和年間的群體劍舞,可以視為宋代大型隊舞的雛形。
唐代社會任俠尚豪,豪俠通脫是唐代的時髦風氣,也是唐人的理想氣質。在許多詩歌中,都跌宕著唐人的俠氣豪情,流露出唐人的灑脫風貌。唐人之豪俠又與劍有著密切關系,俠士皆是劍客。李白稱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與韓荊州書》),賈島也稱自己:“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試君,誰有不平事”(《劍客》)。為友而任俠,獨處而縱情,這是唐代詩歌尤其是劍舞詩的重要主題。但劍舞詩與一般涉及劍的詩又有不同,在詩歌中不僅充斥著豪氣,也包含著藝術的因子。概言之,除了直接對劍舞者之技藝的贊美與歌頌之外,唐代劍舞詩的主題有以下幾類,都體現(xiàn)著唐人的豪俠之情:
其一,唐代劍舞詩表現(xiàn)了唐人的颯爽英姿與昂揚自信。唐人愛劍崇劍,不僅武士以劍為武器,文人也時常佩劍以示俊逸。劍代表著陽剛的力量,大多數(shù)劍舞詩的格調是奮發(fā)向上、意氣昂揚的,而詩中劍舞更是昂揚之氣的外在展露。這種情緒是復雜的,往往是包藏在愁思之中的爽朗,或是憂慮之后的豁達。唐詩是意興遄飛的,是以詩中的人物拔劍起舞,慷慨作歌;唐人又是多愁善感的,面對春花秋月,又時常思及人生的變幻而徒生悲凄。呂巖《七言》其四十五曰:
春盡閑閑過落花,一回舞劍一吁嗟。常憂白日光陰促,每恨青天道路賒。本志不求名與利,元心只慕水兼霞。世間萬種浮沉事,達理誰能似我家。
呂巖生于唐末,是道家傳奇人物,又被稱為純陽祖師。其《七言》詩共63首,其中多言道家仙修之事,雖有出世思想,也有不少慷慨豪氣。這首詩即以春日落花思及時光短促,開篇本是憂思,卻能轉入灑脫,以通達之心看穿世間名利。舞劍在詩中是詩人思考人世、排遣憂思的方式,是一種心靈的修煉。而呂巖詩作中還有更為激烈慷慨者,如其《七言》四十九曰:
雨雪霏霏天已暮,金鐘滿勸撫焦桐。詩吟席上未移刻,劍舞筵前疾似風。何事行杯當午夜,忽然怒目便騰空。不知誰是虧忠孝,攜個人頭入坐中。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場宴席,而席中劍舞似風,更是充滿豪氣。后四句寫得奇幻,舞劍者忽然怒目而去,倏忽間取一人頭入座。詩歌中寫了劍客除惡揚善的雷霆豪氣,這與李白《俠客行》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中的狂放不羈是一致的,塑造的皆是敢于掃除天下不平的俠者形象。這類詩歌精神飽滿、意興昂揚,詩中舞劍者既有敏感多思的靈魂,亦有敢作敢為的豪氣,是唐人心中的理想劍客。
其二,劍舞詩中的軍中劍舞場景,表現(xiàn)了邊關將士視死如歸的雄邁豪情。劍作為武器,是將士們寸步不離的伴侶,因此軍中劍舞是最便捷也是最具藝術性的節(jié)目。張說《幽州夜飲》即曰:“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劍舞、胡笳往往成為軍中娛樂生活的代指。將士們拔劍起舞,抒發(fā)滿腔抱負,既是陽剛血性的體現(xiàn),亦是誓死殺敵的宣言。姚合《劍器詞》即以劍舞再見了將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誓死殺敵的慷慨豪情。再看儲光羲《貽從軍行》:
取勝小非用,來朝明光殿。東平不足先,夢出鳳林間。夢還滄海闕,萬里盡陰色,
豈為我離別。馬上吹笛起寒風,道傍舞劍飛春雪。男兒懸弧非一日,君去成高節(jié)。
詩歌描寫了一位離家從戎、立志效國的將士形象。將士一路所見之景雖令人留戀,但他護衛(wèi)社稷的心志亦堅;聞聽馬上吹笛,他不禁道旁舞劍;軍中雖有鄉(xiāng)思,但男兒當懸弧習武、報效朝廷,是以他立志此去必成高節(jié)。這首詩寫得慷慨激昂,將離別的不舍與愁思化為虎虎生氣,表現(xiàn)出為國捐軀、立功建業(yè)的決心。
其三,唐人在離別時常揮劍起舞、慷慨解憂。離別使人情緒低落,而唐人的劍舞卻在離別的憂思中注入了浪漫的豪氣,既化解了難舍的無奈,又將對離人的祝愿融入爽健的劍舞之中,使離別景象也變得慷慨明朗起來。李白《送羽林陶將軍》即曰:“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將一腔豪氣注入杯酒與劍舞之中。韋應物“酒酣拔劍舞,慷慨送子行”(《餞雍聿之潞州謁李中丞》),亦將劍舞與酒酣的慷慨聯(lián)系在一起,使令人情緒低落的離別也變得豪邁無比。而張說《將赴朔方軍應制》更是直言:“劍舞輕離別,歌酣忘苦辛”,劍舞與離歌可以使人忘卻離別的苦悶與前程的艱辛,也是友人送別的重要寄托。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劍舞詩中也并非全部是豪情俠意,有時詩人們拔劍浩嘆、捫心自憐,劍舞亦成為排遣寂寞悲苦的手段。如戎昱《桂城早秋》曰:“卜命知身賤,傷寒舞劍頻。猿啼曾下淚,可是為憂貧。”詩中由早秋涼意而思及此生孤寂,在心悲命舛之時,只能以劍舞聊以解憂,但耳聽遠處的猿啼,似正同感于詩人的憂貧,令人不禁淚下。此時的劍舞本是為解憂而作,卻無法排遣胸中郁結的憂思,整首詩都籠罩于一片悲苦凝重的氣氛中。唐人多愁善感,劍舞的俊逸灑脫雖是尋求豪邁的方式,但暫時的排遣之后仍然是深深的哀愁,是以連最為灑脫開朗的詩人李白亦有“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玉壺吟》)的嘆息。
概言之,劍舞不僅是唐人豪氣的外露,亦是唐人的心靈慰藉。劍在唐代不只是一種武器,更是精神氣質的寄托。士人們在拔劍起舞中展示豪情,也在劍舞長歌中抒發(fā)愁思。將士手中之劍已成為民族精神之舞,代表著唐人的昂揚意興和澎湃激情。劍舞詩蘊含著唐人的俠義情懷,也承載著唐人的詩酒豪情。
[1][唐]歐陽詢.藝文類聚[M].北京:中華書局,1965:768.
[2][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313.
[3][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4:3714.
[4][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06-607.
[5][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564.
[6][明]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139.
[7][唐]李冗.獨異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8.
[8][唐]段成式.酉陽雜俎[M].北京:中華書局,1981:89.
[9][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3350.
[10]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8:55.
[11][清]桂馥.札欉[M].北京:中華書局,1958:178.
[12]常任俠.中國舞蹈史話[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76.
[13][唐]李冗.獨異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42-43.
[14][宋]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763.
[15][宋]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1595.
(責任編輯:李小戈)
J709;J705
A
1008-9667(2016)02-0127-05
2015-09-27
楊 名(1981— ),女,湖北荊州人。文學博士,湖北省長江大學楚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樂舞文化。
①本文為長江大學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楚地樂舞與神話之關系研究》(項目編號:2015csz002),楚文化研究院開放式基金《荊楚傳統(tǒng)樂舞的神話特性研究》(項目編號:CWH201511),長江青年基金項目《楚地神話對楚樂舞審美特征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15cqn15)以及長江青年科技團隊基金項目《圖像學研究》(項目編號:2015cqt05)的階段性成果。